殷 沁
(南京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江蘇南京 210000)
眾所周知,傳統民間二胡教學形態多為“口傳心授”,作為專業教學所使用的二胡等民族器樂教材的發展與建設起步較晚。自20世紀20年代劉天華先生發端了二胡專業化道路以來,伴隨著百年二胡教育歷程,二胡教材的出版也經歷了從萌芽、初創到發展、繁榮的漫長過程。隨著當下對二胡學科體系化建構的要求,有必要研究探討中國二胡教材的出版現狀與創新對策,這對中國二胡教材的編寫出版有著重要意義。
據相關研究資料顯示,至今出版的二胡教材已超700種①。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周少梅的《國樂講義》可視為二胡教材的萌芽。周少梅突破了口傳心授的傳統模式,以印發樂譜的形式授課。《國樂講義》記譜采用工尺譜加注簡譜的方式。其中已有二胡、琵琶、笛子等樂器的演奏姿勢、音位圖、指法內容出現,也收錄了各戲曲唱腔樂譜、器樂獨奏及合奏曲等。《國樂講義》是使用刻版印制的校本教材,雖未正式發行,但與當時的教學環境相適應,可視為二胡教材出版的前過渡階段。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是二胡教材出版的初創期。近代以來最早的二胡出版教材始于《劉天華先生紀念冊》,此書雖名為“紀念冊”,但出版后實則充當教材的角色,歷史意義重大、影響深遠。1933年,劉天華其兄劉復等人自發將劉天華作品匯編收錄于《劉天華先生紀念冊》并出版發行②,首次準確完整地保留了作品原貌,后來劉天華作品的記譜母版均來源于此。它以工尺譜(管色譜)和五線譜兩種形式記譜,中英文兩種文字出版。劉天華的10首二胡樂曲和47首練習曲的誕生標志著二胡走上了專業教學的道路,因此紀念冊的出版具有寶貴的歷史價值。親傳弟子陳振鐸在教學生涯中用此書培養了張銳、陳朝儒、陸修棠、瞿安華、王國潼等一批前輩二胡教育家、演奏家③。在此之后,陳振鐸承繼劉天華發展革新民族音樂的理念,編寫了《南胡曲選》《怎樣習奏二胡》等教材。《怎樣習奏二胡》第一次以簡譜作為記寫方式貫穿整本教材,并根據簡譜特點修訂二胡演奏符號、拓展二胡的弦式,為后來的二胡教材編寫提供了范例和參照。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二胡教材的出版進入發展期。《二胡入門》《二胡創作曲集》《二胡廣播講座》等一批二胡教材出版,推動了二胡教學事業的發展。1956年,張韶應邀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開展二胡廣播講座,推動二胡的全民性普及。1959年出版教材《二胡廣播講座》,暢銷全國以至東南亞地區,累計銷量超200萬冊,對于全國二胡的普及教育起到不可估量的影響。六十年代,音樂出版社發行了“民族器樂創作選”系列樂譜單行本,如陸修棠《二胡獨奏曲:農村之歌》、劉文金《二胡獨奏曲:三門峽暢想曲》等,樂譜單行本在當時起到因時制宜、便于傳播的作用。
改革開放前后至八十年代末,二胡教材的編寫逐漸走向成熟。王國潼、張韶的《二胡練習曲選》是較早專編二胡練習曲的系統性教材,“開了二胡系統教材之先河”④,吸收小提琴等西洋樂器的訓練方法用于練習曲,它的誕生意味著二胡教學進入更加專業化的階段。中國音樂家協會編著的《二胡曲選 1949-1979》匯集精選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有影響力的優秀二胡作品三十余首。八十年代,《新婚別》《長城隨想》《藍花花敘事曲》《第一二胡狂想曲》等一批二胡新作頻出,極大地豐富了二胡音樂的表現力,也間接推動了曲集類教材的出版。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至今,是二胡教材出版的繁榮期。1991年,趙寒陽主講的《兒童學二胡》電視教程在中央電視臺播出,為二胡教育的低齡化普及做出有益嘗試。同年,許講德、張韶、趙寒陽等人組成專家組編寫全國二胡考級教程。1993年,中國音協率先開展二胡考級⑤,隨之各大音樂學院、各地方音協紛紛建立考級制度、出版考級教材,二胡考級一時間風靡全國。二胡考級教材數量龐大,版本眾多,集中編訂出版時間在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這一時期也成為二胡教材出版的高峰期。
21世紀以來,二胡教材的出版呈現分類型、多元化的特點。以趙寒陽、宋飛等為代表的二胡演奏家、教育家編寫出版了大量二胡教材,涉及基礎教程、考級教材、專門技術訓練、作品集、演奏法等方面,成果頗豐。宋飛編寫的二胡教材多數是專題性的曲集,如《中國二胡60年經典曲集》《王建民二胡狂想曲集—創作、演奏訪談與教學指導》《劉文金二胡作品集—創作、演奏訪談與教學指導》等。由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編寫的《華樂大典·二胡卷》匯集了二胡發展百年歷程中的代表性樂曲、文論、樂人、樂事等資料,是權威重量級的二胡典籍,具有教科書式的意義。
根據編寫體例和教材內容,將已出版的二胡教材分為教程類、曲集類、演奏法理論類三種類型。教程類教材結合文字教學與曲目示例,注重難易層級分類;曲集類教材是匯編二胡作品的合集,多為純樂譜形式,其中考級教材出版量最大;演奏法理論類教材從方法論的角度對二胡演奏進行理論性總結。通過對已出版二胡教材的分類梳理與特點闡釋,可了解各類教材的受眾群體、編寫思路、作用收效,窺見二胡教材對于二胡教學與演奏事業發展的助力影響。
教程類教材一般以文字教學和曲目示例相結合,內容大致有介紹二胡基本知識、演奏技巧技法、練習曲和樂曲等部分,注重教學的層級分類和循序漸進。趙寒陽的《二胡基礎教程》《二胡中級教程》《二胡高級教程》是根據層級分類編寫的二胡教程,基礎與中級教程注重基本演奏技法的訓練,高級教程側重于綜合練習、移植琶音練習、樂感培養等。另有按照習琴者年齡層次編寫的二胡教程,如趙寒陽《少兒學二胡》、岳峰《中老年二胡教程》等,教材的設計充分考慮到不同年齡層學習者的需要和興趣,編創娛樂性、趣味性的曲目適于演奏。
曲集類教材占據二胡教材中的絕大多數。主要特點是將二胡曲匯集成冊,一般對教學指導的文字提示較少,多為純樂譜形式。按照內容又可細分為作品集、歌曲改編曲集、重奏曲集、練習曲集、考級曲集五種類型。
作品集是作曲家創作合集或二胡代表作品的合集,例如《阿炳曲集》《劉文金二胡作品集》《中國二胡60年經典曲集》等。1950年,音樂家楊蔭瀏等人采訪民間藝人阿炳(華彥鈞)后記譜編寫《瞎子阿炳曲集》(1952年出版),1954年中央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所編著再版《阿炳曲集》,問世后引起音樂界和社會的關注,具有寶貴的歷史價值。阿炳的《二泉映月》之所以成為傳世經典之作,不僅因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亦與民族音樂學者的搶救發掘和出版推廣息息相關,由此可見作品集的出版作用與目的。
歌曲改編曲集是將歌曲改編適于二胡演奏,多數改編自流行音樂與民歌小調,具有通俗性、娛樂性的特點。例如《二胡演奏中國民歌200首》《二胡演奏中國流行歌曲100首》等。歌曲改編方式多是保留原曲旋律,編訂弓指法,作曲結構亦不做大的改動。歌曲改編曲集在業余愛好者群體中有較大的市場空間,而流行風向的改變也會促使這類曲集的曲目更新迭代,以適應市場的需求。
重奏曲集根據二胡演奏特點、重奏的聲部特性編創適于二胡重奏的曲目,以此達到多聲部訓練與表演目的,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演奏能力與協作意識。1999年,趙寒陽的《二胡重奏練習》是較早出版的二胡重奏曲集,它的出現來源于參考國外音樂學院的重奏課程設置。2009年起,楊雪創建“弓弦舞”二胡重奏組并致力于二胡重奏訓練的教研,以“獨奏與重奏相結合”為教學理念⑥,出版了《弓弦舞 二胡重奏曲集》等多部重奏教材。近年來,二胡重奏在學院派的演奏訓練中越來越受到重視。在單一型轉向復合型的多元化演奏人才培養趨勢下,二胡重奏的演奏與教學將會繼續發揮積極意義。
練習曲集借鑒小提琴等西洋樂器的訓練方法應用于二胡演奏技巧訓練,如:王國潼和張韶《二胡練習曲選》、王國潼《二胡音階練習》、劉長福《二胡系統進階練習曲集》等。1975年王國潼、張韶的《二胡練習曲選》出版后,針對技術訓練的練習曲集逐漸受到關注。劉長福的《二胡系統進階練習曲集》也是大專音樂院校二胡學生常用的教材,其中以移植樂曲、狂想曲片段訓練高難度快速技巧,以地域風格樂曲的訓練豐富演奏者的音樂表現力。
考級教材實質上是根據考級要求編訂的曲集類教材,適用于業余二胡考級學生,共同點是按照曲目難度分成一到十級(或一到九級、演奏級),每一級均有幾首練習曲和樂曲供考生選擇演奏,考級時按要求完成即可拿到相應級別的通過證書。最早的二胡考級曲集始于1993年出版的《全國二胡業余考級作品集(第一級—第六級)(試行)》,由中國音協二胡考級專家委員會張韶等人共同主編,奠定了二胡考級教材的雛形。此后,考級教材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種類繁多。為配合教材教學,市面上還有考級演奏示范的音像制品出版(CDVCD)。考級曲集既能幫助業余愛好者更系統化、規范化地學習,也為二胡教師提供了工具參考書。二胡考級至今走過了三十年的歷程,對于二胡教育事業的普及起到不可忽視、推波助瀾的作用。
演奏法理論類教材是教學者從方法論的角度對二胡演奏進行理論性總結。20世紀五十年代,張韶、湯德良的《二胡演奏法》在總結完善劉天華及其弟子的二胡演奏技法基礎上,發展了劉天華現代二胡學派的演奏理論,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趙寒陽的《二胡演藝學》以二胡演奏之技、二胡演奏之藝、二胡演奏之道三個層次展開,提出了二胡樂感中的“氣感”“質感”等創新性的概念,并且結合儒道禪的智慧闡釋二胡演奏如何“由技入道”。馬友德的《名家教二胡》主張綜合式教學以及因材施教、循序漸進、啟發式教學、教學相長等教學原則,闡釋二胡演奏法的原理與原則,融合大提琴等西洋樂器的演奏方法運用于二胡的技術訓練。教材的經驗總結推動著二胡演奏藝術的發展,現代二胡教學體系中,如何發揮經驗、總結理論與提升高度,將會影響到教學的質量。演奏法理論教材相對薄弱但被迫切需要,它對二胡教學有著切實的指導意義。
如今二胡教材出版市場呈現欣欣向榮的局面,繁榮景象的背后也暴露出不足之處:為迎合市場“趕工期”而粗制濫造;教材內容表述不嚴謹、不規范;部分教材同質化現象嚴重,缺乏原創性。究其原因,是社會二胡教育的需求量增大、出版業發展迅速,而部分編寫者未結合自身經驗以及教材服務對象進行精心設計,教學理念的規范化與編寫的個性化之間存在矛盾沖突,導致良莠不齊。新時期如何提升二胡教材的質量、深度和創新性,試提出二胡教材建設的幾點思考。
隨著高難度二胡新作的層出不窮,二胡技巧訓練的邊界也需要不斷突破。面對新作品中頻繁的轉調、離調、移調等調性變化,以及隨之而來復雜的音高音程變化、節拍節奏變化、臨時重音變化,二胡技巧訓練是否能順應發展、緊跟需求?例如王建民《第五二胡狂想曲——贊歌》中的微分音、高音區人工泛音、四音輪指,如此專業性的技巧也需要編寫適配的專項練習曲來訓練,比如微分音練習、人工泛音練習曲、多音輪指練習等。目前較缺乏相應的訓練支撐,二胡練習曲還需要在科學系統化的發展道路上不斷突破邊界、與時俱進。
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在線教學的趨勢已勢不可擋。反觀二胡教育的發展歷程,張韶的“二胡廣播講座”、趙寒陽的“兒童學二胡”電視教程都是由傳播媒介的改變而觸發二胡教學方式變革的成功案例。新媒體新技術的出現和移動終端設備的普及,從根本上促進了教材的升級與轉型。
如今,中國慕課等在線教學平臺已有二胡教學課程上線,網絡教學的影響力在逐步擴大。然而,在線教學與二胡教材的配套是如今亟待思考的問題,如何讓線上線下的教學融合適配,需要課程教材一體化的研發思路來充分設計和論證。將教材與新媒體網絡技術結合,例如在教材中植入二維碼、音視頻鏈接,甚至開發應用程序,使學生通過網絡拓展豐富的課程學習資源,以課程為中心的教材融合開發是未來二胡教育發展的新形態。
音樂教育是美育的重要載體和主要內容,目前二胡教材的編寫導向更偏重于技能獲得,而在音樂本體分析、審美心理、演奏法與教學法等方面尚有拓展的空間。音樂教材需要承載美育發展完滿人性的責任和使命,二胡教材亦是如此。未來的二胡演奏家、二胡教育工作者的培養目標,須從單一型技能人才向復合型藝術人才轉變。例如,曲集教材轉變以往曲目堆砌的編寫方式,精選曲例并深刻分析延展,將樂曲“精讀”“精講”,引導學生不僅要“習其曲”,還要“得其數”“得其志”“得其為人”,最后達到“授之以漁”的目的。“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發揚藝術學科美人化人的優勢特點,凸顯教材的美育育人功能,會為二胡教材出版帶來新的元素和生發點。
綜上,中國二胡教材出版已有相當的體量與經驗積累,其中曲集類尤其是考級曲集的出版量占據多數;二胡基礎教材的編寫相對完善;系列化主題化的教材編寫思路更適用于高等院校的專業教學。新時期的二胡教材需要走高質量、內涵式的發展道路,運用新媒體教學手段實現教材功能的延伸和教學路徑的拓寬,以課程為中心的教材融合開發是二胡教育發展的新形態,線上線下結合的教材是突破口;將美育育人的要求融入二胡教材,會發揮藝術教育的感召力、塑造力和影響力,加強音樂文化自信和身份認同。教學是傳承的支點,二胡教育事業的繁榮發展需要教育界、出版界的共同力量,完善教材體系、培養教師隊伍和二胡教育的接班人會為中國二胡藝術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注釋:
①參考《華樂大典·二胡卷(文論篇)》中《二胡圖書論著索引》以及讀秀平臺數據.中國民族管弦樂協會編:《華樂大典·二胡卷(文論篇)》,上海音樂出版社,2010年版.
②劉復.《劉天華先生紀念冊》.北京:京城書局,1933年版.
③高增培.民族器樂史上的豐碑——簡論《劉天華先生紀念冊》的出版,人民音樂,1997年第10期,第30-31頁.
④趙寒陽.二胡現代教育發展史概述.人民音樂,2013年第1期,第39頁.
⑤同④.
⑥王次炤.楊雪與弓弦舞——為《弓弦舞——二胡重奏練習曲集》出版代序.人民音樂,2000年第7期,第2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