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芳
(長沙師范學院 田漢文學藝術教育研究中心,湖南長沙 410148)
為了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進一步強化學校美育育人功能,以學校教育部體育美育浸潤行動計劃幫扶學校為試點[1],探索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方向,挖掘和凝練幫扶校園文化特色,讓精神文化建設和物質文化建設交相輝映,從而形成充滿活力、多方協作、開放高效的美育新格局,系統建立高校支持中小學健全校園文化建設的管理和成效監控的協同機制。
校園文化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歷史悠久。國外對文化的研究比較多,而對于校園文化的研究卻是微乎其微的。中國的校園文化也始于20世紀80年代,沈輝發表第一篇校園文化的論文《校園文化淺析》,從而引發了有關學者對校園文化的興趣。[2]目前,國內圍繞校園文化建設的研究比較廣泛,但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資源和條件都比較好、有利于校園文化建設的我國大專院校和城鎮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方面,農村地區偏少。
體育美育在教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和《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就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美育工作進行了系統設計和全面部署。無論是從現實還是長遠角度看,對于育人的價值意義重大。
體育美育浸潤行動計劃是對體育美育基礎薄弱學校開展重點幫扶,特別是在農村學校,其文化建設與城鎮中小學的校園文化建設是有區別的。通過調研走訪辰溪縣大部分農村地區由于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缺乏,僅僅只能滿足于基本的教學,無法有效開展校園文化建設。即使個別鄉村學校宣稱有自己的校園文化,但也流于形式,只重視校園物質文化建設,忽視校園文化內涵建設,依附或仿效城鎮校園文化,往往失去了當地的文化特色,沒有充分發揮育人的價值。因此,開展體育美育浸潤行動計劃幫扶學校校園文化建設與成效監控研究勢在必行。
以教育部體育美育浸潤行動計劃幫扶學校辰溪縣羅子山瑤族鄉學校為試點,探索農村校園文化建設方向,以校園文化建設領導工作為突破口,一方面構建“政府主導+高校主推+對口學校主動”三方聯動機制,就管理制度的制定與執行、經費使用、成果應用、人力資源調配、成效評價等方面建立業務聯系模式。全面開展校風、教風、學風建設,研究加強校園文化教育制度,完善學校校園文化美育制度,研究制定規范學校美育工作的法規。另一方面組建了包含三方領導、職能部門負責人、美育專任教師、美育實習見習學生等共同組成的幫扶工作隊,專門成立了工作隊管理小組,立體化管理,定期開展專項督查,為校園文化教育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探索師范高校在體育美育浸潤行動計劃中對幫扶地區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協同作用,依托長師名師團、長沙市縣域中小學教學名校名師資源組建的教師團隊,通過線上線下、隨崗研修、送培到縣、就地培訓等形式開展美育師資培訓,著力解決辰溪美育教師的學科素質短板,推動校地三方整體發力,打出幫扶“組合拳”,實現幫扶目標與任務高度融合統一。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根據不同時期不同任務,相互合作、協同推進,對幫扶學校長期派駐志愿者駐地支教并建立雙向交流等長效機制,打造一支理念新、有內涵的師資隊伍,確保項目運行順利,實現管理協同。
挖掘幫扶學校校園文化建設資源,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發揮體育美育特色功能。通過探索體育美育與校園文化建設融合的有效途徑,切實發揮校園文化的功能和作用,從而建設一批可推廣的校園文化精品資源。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挖掘幫扶學校校園文化:一是形成學校內涵文化。創作了《羅子山瑤族鄉學校校歌》、設計制作了具有當地瑤族文化、玉虎嶺龍脈松元素的校徽、校旗,開展校歌傳唱,讓學生在校的一日學習與生活都受到音樂熏陶。二是形成學校節日文化。根據不同的節日,設計不同的特色活動,傳承經典,展示成果。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開展露天燒烤美食活動。清明節教育青少年不忘革命先烈,不忘祭掃先人。讓孩子們在活動中通過體驗,感受到中華民族文化的魅力,將經典之美傳承發揚。利用有特殊意義的日子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如入學、結業、離隊、入團、成人禮等。三是抓綠化,抓美化,抓好校園的人文環境建設。以兒童為中心,通過蠟染工作坊、壁畫課程等形式,以學校宿舍、教學樓周邊的墻體為媒介,進行創作繪制一系列兒童主題的壁畫;在操場西側空間通過景觀改造,打造一個開放性的可供學生表演和觀賞的小型露天劇場-大樹劇場;同時在辦公樓西側的空間構建一個供師生放映藝術電影的露天電影院,定期播放以適合小學年齡段的實驗動畫、剪輯后的學生作品以及故事性的皮影戲表演等。打造多元美育環境,營造具有藝術氣息的學習和生活氛圍,將美育融入師生生活,使校園內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石都體現教育的引導和熏陶。四是不斷拓展校園文化建設的渠道和空間,充分發揮校園廣播站、微信公眾號的作用。在校園廣播站方面,通過舉辦螢火蟲計劃-聲音校園活動,征集遴選全校優質朗誦作品、分享喜歡的歌單等節目,定期播出。在微信公眾號方面,成立了專門新媒體工作組,結合當地學校工作特色,定期發布校園信息,宣傳正能量,有效助力校園文化的建設,促進青年學生成長成才,充分體現學生組織“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職能,在思想引領中起到重要作用。
為了讓孩子步入藝術“殿堂”,用“雙減”為鄉村孩子鋪設“新賽道”,開展豐富的育人實踐活動,以成長實踐帶動學生的綜合素質、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的提升,不僅符合青少年的成長特點,也是深受青少年喜愛的育人方式。根據校情、學生年齡層次和個性特長,配備了專、兼職音、體、美教師,開展體育美育常規課程實踐(第一課堂);課外興趣小組(第二課堂)練習,如舞蹈,合唱,號鼓隊,豎笛,電子琴,羽毛球,籃球,乒乓球,武術,書法,繪畫,染織,陶藝編織等;為探索以知識引人、以活動帶人、以實踐促人、以資源養人、以文化育人的活動方式,開展讀書交流日、趣味運動會、“六一”及重要節日展演、鄉村文化藝術活動、高雅藝術進校園、大樹藝術節、科技創新節、藝術展演等專題實踐活動(第三課堂)。對山區孩子的觀察力、感知力、注意力、想象力、創造力等方面進行了培養,使學生“耳聰目明”,在創造中迸發出了火花。
引導美育師生增強為社會服務的意識,增強為社會服務的本領。通過實施美育浸潤行動計劃,依托師范學院的優勢,開展幫扶實踐活動。通過建立當地首個鄉村美術館(大樹藝術館)、陶藝工作坊、染織工作坊等向社會有秩序開放。舉辦大型大樹藝術節,以兒童藝術作品展覽走道展覽和壁畫展覽、影像放映、大樹劇場文藝匯演、羽毛球比賽體育競賽,土坡大地藝術、紙窯火山現場燒制、篝火晚會等形式,圍繞大樹劇場,在其周邊開設多個文藝表演和作品呈現的空間,豐富校園文化生活,營造具有藝術氣息的校園環境,展現羅子山學校師生的精神風貌,同時邀請社會文化團體、當地非遺傳承人進學校為學生表演、講座、輔導學生開展美育活動。發揮我校專業藝術院校和高水平學生藝術社團的重要作用,帶領幫扶學校定期組織合唱節、美術書畫展、攝影展覽等校園群體性文體活動。推進校園文藝社團建設,營造崇尚真善美的校園文化氛圍,拓展社會美育資源的高效應用,推動羅子山瑤族鄉學校內涵式發展,同時提升長沙師范學院體育美育專業人才培養的服務社會意識和服務社會能力。
為持續指導體育美育浸潤行動計劃下校園文化建設,鞏固校園文化建設成效,需要制定科學合理的,與體育美育目標相適應的、相匹配的成效監控機制。嘗試從學校和學生兩個維度構建校園文化建設成效監控機制,對校園文化建設成效的全面監督和控制,通過建立信息收集和反饋機制,評價考核機制,預警機制,激勵約束機制,整改機制。[3]探索從學校對校園文化建設的整體情況、對校園文化建設的承擔或實施教師、對幫扶學校的主體學生三個方面評價的指標建設。通過掛牌羅子山瑤族鄉學校為實習基地,同時納入遠程互動的教學體系中的一個基地,兩校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可延續體育美育浸潤成效。同時,參加后續體育美育浸潤行動計劃有關活動,增強體育美育浸潤工作經驗的推廣、延續。
在入校門左側墻面,運用雷鋒俠動漫元素,將雷鋒俠故事以插畫形式展示在墻上,引導小朋友學習雷鋒精神,傳遞社會正能量。在學校宿舍、教學樓之間走廊上,創作繪制一系列兒童主題的壁畫,美化校園環境,營造具有藝術氣息的學習和生活氛圍,將美育融入師生生活。優化手工坊、樂器坊等藝術教室的建設和使用,成就師生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自信。學校巧妙利用空間,完善空間細節。融童趣、個性、藝術為一體,使學校的空間成為一種有生命力的文化,形成“多用-多彩-多聲”的空間育人氛圍。
通過大學生藝術社團送藝下鄉,邀請當地非遺傳承人展示非遺項目,增添幫扶學校六一活動內容,搭建兩校之間友誼的橋梁。開展了“我的家我的國”主題美術展、“童心向黨 快樂成長”六一兒童節文藝演出、童心向黨二十大,放歌新時代六一兒童節暨大樹藝術節。兩次活動共展出學生藝術作品200余件,排演兒童劇《愛的世界》等29個藝術表演節目。每一位同學都初學了一門藝術技能,展現了自身的藝術靈感和創作力。
在羅子山瑤族鄉學校建立了首家鄉村兒童藝術館——大樹藝術館。作為教育部體育美育浸潤行動計劃建設內容之一,是師范學院體育美育浸潤工作隊在羅子山瑤族鄉學校打造的一個多功能藝術展館該館由羅子山瑤族鄉學校校內建筑空間改造而成,設有一個開放展廳,構建了一個以鄉村兒童藝術和瑤族傳統民間手工藝術作品為主題,同時兼具圖書畫冊閱讀的美學空間,因地制宜地利用了當地瑤族人文自然條件,將美育課堂擴展延伸,為鄉村兒童帶來了沉浸式的美育體驗。將其打造成為展現學校高水平發展成果的重要窗口、文化地標、打卡熱點。
幫扶工作隊指導羅子山瑤族鄉學校開展豐富的第二課堂,組織學生成立七彩陀螺啦啦隊參加全民健身節啦啦操比賽、合唱比賽、中小學生藝術展演等賽事6次,共獲得獎項30余個。通過參與比賽,讓羅子山的孩子們收獲了吃苦耐勞的優秀品質,體驗了比賽艱辛的過程,感知競技的無線魅力,提高孩子們獨立自主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吃苦耐勞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團隊協作等,全面提升孩子們的綜合素質。指導老師在排練過程中克服了時間緊任務重、學生基礎弱、自身經驗少等諸多困難,收獲了寶貴經驗,提高了從事教師這個職業的自信。
以教育部體育美育浸潤行動試點項目為平臺,以羅子山瑤族鄉學校為幫扶支點,在美育專項課程、實踐活動、校園文化、師資培訓等方面為提供幫扶,構建、實踐了“三聯動四精準五到位”美育幫扶機制。同時對浸潤過程進行了有效的監控,對浸潤成效進行了充分肯定和經驗總結。通過幫扶,羅子山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取得了日常化、多樣化、特色化發展,帶來跨越式進步。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校園文化是學校精神文化、環境文化、行為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有機統一。體育美育對進一步陶冶師生情操,提升學校品味,規范校園文化內容,拓展校園文化領域,豐富校園文化內涵,引領校園文化創新,努力建設遵循教育規律、體現社會主義特點、彰顯時代特征和校園文化建設具有獨特作用。體育美育浸潤行動計劃是對體育美育基礎薄弱學校開展幫扶,對幫扶學校打造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是對標新時代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迫切需要,對培育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推進校園文化建設,實施五育并舉、推進三全育人,特別是美育體育浸潤行動能以鮮明正確的導向引導、鼓舞學生,以內在的力量凝聚、激勵學生,以獨特的氛圍影響、規范學生,從而有利于完善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育人體系,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體育美育浸潤行動下的校園文化建設將成為鍛造理想信念的熔爐、弘揚主流價值的高地、涵育中華文化的家園、滋養文明風尚的沃土,對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努力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校園文化建設是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是營造濃郁育人氛圍的主要載體,是學校綜合實力的體現。以此為抓手,依托體育美育浸潤行動資源優勢,挖掘幫扶學校特色,因地制宜,加強分類指導,打造特色的校園文化特色,強力推進幫扶學校校園文化建設與管理,激發幫扶學校體育美育改革發展內生動力,形成多方聯動、開放高效、富有活力的體育美育新格局,對幫扶學校構建特色校園文化育人體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總之,體育美育浸潤行動計劃幫扶學校校園文化建設以校園文化主體、體育藝術載體、校園文化環境為切入點,圍繞以美育課程、工作坊活動、藝術節、校園內涵文化等方面的建設,將學生健康成長放在升學和分數之上,引導學生表達和培養個人的感受力,啟發孩子的心智,鼓勵創造性思維,是學校隱性課程,是學校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為學生健康成長營造格調高雅、富有美感的校園文化氛圍,切實增強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從而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