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楊
(煙臺大學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山東煙臺 264005)
反義詞共現是漢語中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在詞匯、句法、語篇中均有所體現。其中,方位反義共現成語的結構和形成機制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其特征和表達效果也值得深入分析。研究方位反義共現成語不僅可以推動本體研究,還可以將方位反義共現成語與對外漢語教學相結合,幫助學生了解其語義、語法、語用特征,從而為對外漢語教學提供理論指導。
關于反義詞共現現象,前人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較為深刻的探究:王兵(1997)從反義詞表義的積極、消極角度將反義詞在成語中的位置分成七種格式。吳淑瓊(2014)以有X有Y、左X右Y構式為例解析反義詞共現構式的認知機制。蘆曉莉(2020)從認知語用學的角度對比研究漢英反義詞共現語義結構形成機制。蘆曉莉(2021)探討了反義詞共現的內部語義關系和互文性特征的限制性條件。
由此可見,前人研究大多基于廣泛語料,概括性較強,專門研究某一類成語的反義詞共現現象的定量研究較少;在漢語中,句法層面和語用層面的研究較少;將其與對外漢語教學結合的研究少之又少。漢語反義詞共現這一特殊語言現象仍有較大的探索空間。
“對立統一”是物質世界的根本規律,任何事物及事物之間都包含著矛盾,且矛盾雙方必須處于同一類別內。反義詞對是“對立統一”在語言中的具體體現,同時,方位詞對表示反向對立,是典型的反義詞對,這樣具有明顯反義關系的方位詞對在語言中常常同時出現。
現代漢語中反義詞共現有著豐富的表現形式,其主要形式有反義復合詞、反義待嵌構式和矛盾修辭法。其中,“反義待嵌構式指含有意義相對或相反詞項的待嵌格式[1]”,它經過反復使用會固化為成語。
漢語中的單純方位反義詞對有“上-下”“左-右”“東-西”“南-北”“前-后”“內-外”“里-外”共七對,本文以商務印書館《新華成語詞典》中的方位反義共現成語為語料,去除四字格外的成語,共收集了89個方位反義共現成語進行研究[2]。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3],本文將方位反義共現成語分為四類(X、Y是具有反義關系的方位詞對,A和B是非反義關系或具有與方位詞無關的反義關系的單音節詞素):
1.XAYB。共56個,占比63%,如:左顧右盼、東奔西走、南征北戰、內憂外患
2.AXBY。共25個,占比28%,如:七上八下、天南地北、瞻前顧后、吃里爬外
3.XYAB。共6個,占比7%,如:上下其手、左右逢源、內外交困
4.ABXY。共2個,占比2%,如:不相上下、舉國上下
X、Y分開組成成語的比例較高,占比91%,如,“左顧右盼”“七上八下”等;X、Y組合形成成語的比例較低,僅占比9%,如“左右逢源”“不相上下”等。A、B同理。A、B分開組成成語時通常為同詞性詞素,詞性為動詞、形容詞、名詞,且含義相同、相近或相反。A、B組合形成成語時構成動賓、偏正、主謂結構。
由此可見,方位反義共現成語中,方位反義詞素分開組成成語的比例較高,組合形成成語的比例較低;非方位詞素的詞性為動詞、形容詞、名詞,或組合構成動賓、偏正、主謂結構。
這89個成語中,方位反義詞的出現順序具有一定的規律,以“上、左、東、南、前、外、里”在前的居多,僅有7個成語不遵循此規律,其中還有3個為前后顛倒再成詞,如,“里應外合”和“外合里應”。
形成原因如下:
1.反義詞具有不平衡性。
反義義場中的詞總是成對的,但反義詞對的使用頻率、語義范圍并不相同,這就是反義詞的不平衡現象。
“在漢語反義詞中,有些成對出現的并列結構,它們的先后順序是不能任意更替的。[4]”例如,根據《新華成語詞典》中的方位反義共現成語進行統計,含有反義詞對“左”“右”二字的并列結構成語共6個,全部都是表示“左”的詞放在前面,表示“右”的詞放在后面,如“左鄰右舍”“左顧右盼”“左支右絀”等。
2.遵循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
“前”和“后”這一反義詞對具有明顯的時間順序特征,含有“前”的詞先發生,含有“后”的詞后發生。如“承前啟后”這一成語,指承接前面的,開創后來的。要先繼承,再開創,遵循一定的時間規律,也具有承接順序特征。再如“前赴后繼”:前面的沖上去了,后面的緊跟上來。要前面的先去,后面的接上,同樣也是遵循時間順序的表現。此外,“前因后果”這一成語既有時間順序的特征,又具備因果邏輯順序特征。
“上”和“下”這一反義詞對具有位置高低的特征,它們的引申義表示“上下級關系”,體現了一種尊卑觀念和等級次序。如“上行下效”: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跟著怎么干。有效仿上級的意味,體現等級觀念。再如“上聞下達”:使上級知道,使下邊的人明白。將上級放在下級的前邊,體現尊卑、等級次序。
“內”和“外”“里”和“外”這兩對反義詞的排列順序較為特殊,“內”和“外”通常“外”在前、“內”在后,“里”和“外”通常“里”在前、“外”在后。筆者認為,這與成語的感情色彩相關,“內”和“外”組合的成語中,褒義和中性居多;“里”和“外”組合的成語中,貶義和中性居多。通常含有褒義色彩的成語“外”在前、“內”在后,遵循從表象到深層的邏輯順序,如:“外愚內智”“外柔內剛”;含有貶義色彩的成語“里”在前、“外”在后,由內而外進行描述,如:“吃里爬外”“里通外國”;而中性詞的順序沒有定論,如:“里應外合”也可以說成“外合里應”。
3.受特定的歷史文化因素影響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的主要載體,在源遠流長的歷史中以獨特的表達方式反映著人們日益多元的民族文化。漢語能夠成為人類社會上歷史悠久、發展水平最高的語言之一,與飽經滄桑而歷久彌新的中華傳統文化密不可分。我國經歷了封建社會及宗法制度的洗禮,形成了尊卑有序、長幼有別的社會心理,深刻影響著語言及文化的發展。
我國多數朝代以左為尊,以東、以南為尊。如“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即空出左邊的位置親自迎接侯生,表示尊敬;再如,“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同樣揭示了這幾個人的尊卑有別。因此方位反義詞對在成語中同時出現時,通常表示尊敬的方位詞在前,即“左”“右”同時出現時,“左”在前,如:“左鄰右舍”“左顧右盼”“左支右絀”;“東”“西”同時出現或“南”“北”同時出現時,“東”和“南”在前,如:“東奔西走”“聲東擊西”“南橘北枳”“南箕北斗”。
方位反義共現成語可以表示時間的先后,如:“承上啟下”指先承接上面的,后引出下面的內容,整個成語表示上下之間的一個起過渡作用的時間段。
這類成語還可表示空間范圍的不同,如:“南腔北調”原指戲曲中南北方不同的腔調,突出了地域差異。
“內”和“外”這一反義詞對構成的成語可以表示一個人的個性特征,如“外柔內剛”指外表柔和、內心剛正;“外愚內智”指外形笨拙、內心機智……這樣的詞往往表現一個人的反差,有對比意味。
方位反義共現成語也可以表示一個動作的頻次,這個動作通常多次反復或持續進行,且用部分概念表達一個整體的概念。如:“東張西望”表示看這一動作,但并不是向東看又向西看,而是持續向各處張望,用東和西兩個方向代指全部方向。再如:“左顧右盼”“南征北戰”等都表示反復或持續的動作,用部分代指整體。
1.并列關系
方位反義詞共現成語構成的并列關系可以分為整體并列和部分并列。無論是整體并列還是部分并列的方位反義詞共現成語都集中反映為等義并列,即一對反義詞共處一個成語中,彼此之間是對立統一的關系。
整體并列的成語如:“南腔北調”引申義為口音不純,既有南方方音,又有北方方音,體現了南北方音的等義并列;再如“東食西宿”“左鄰右舍”等也都體現了等義的整體并列關系。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具有整體并列關系的成語往往既包含反義詞對共現,也包含近義詞對共現。
部分并列的成語如:“上下交困”指上面下面共同處于困境,也體現了上處困境和下處困境的等義并列,再如“左右為難”“里外夾攻”等也都體現了等義的部分并列關系。
2.因果關系
因果關系是“一種引起和被引起的關系[5]”,通常原因先出現,才產生結果,所以“前”和“后”這一反義詞對體現了這一邏輯關系。如“前因后果”就是典型的因果關系。
3.承接關系
承接關系指“動作的先后連續[6]”“一先一后,連貫而出的兩個動作之間具有一定的承接關系[7]”,因此“上”和“下”“前”和“后”是承接關系的具體表現。如“承上啟下”“承前啟后”就體現了一種典型的承接關系[8]。
1.轉喻特征
前文提到,單純方位反義詞共現的成語可以表示多次反復或持續進行的動作,如“東張西望”一詞實現了從源域“向東看和向西看”向目標域“向各處看”的轉換,語義產生了增值,是轉喻特征的體現。
2.隱喻特征
“左右逢源”一詞中的“左”和“右”本是表示方位,但在這里原指做學問有豐富的知識積累,在需要的時候就能取之不盡,后也指做事很順利或辦事圓滑,方位義完全虛化。用方位的含義指知識積累的數量或做事的程度,是從方位范疇投射到了動作的數量范疇或程度范疇,體現了隱喻思維[9]。再如“前思后想”“東躲西藏”“南來北往”等成語均是以方位表動作的數量或程度。
3.互文特征
互文性特征是漢語反義詞共現的一個典型特征,但“互文性特征的體現必須同時滿足句法上的形式對稱和語義上的意義互補兩個限制性條件”[10]。如“天南地北”看似是天的南邊和地的北邊,各說兩件事,但實際上語義交錯、互相補充,共同形容距離的遙遠。“天南地北”這一詞首先滿足了形式的對稱:1位和3位、2位和4位是兩組反義詞對,是對稱存在的;其次滿足了意義互補的條件:用天和地表達整個世界這一完整概念,用南和北表達所有的方向,兩組反義詞對缺一不可。
1.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
方位反義共現成語在結構上呈現一定的規律,因此教師應依據學生的語言學習能力和學習內容的難易程度,給予學生充分的空間自主探索知識,發現知識內部的邏輯及規律并參與教學活動的設計。這樣能夠營造出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同時啟發學生的智力,提高其自主學習和分析歸納的能力。
2.精講多練、加強鞏固
方位反義共現成語是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難點,學生們常因無法理解成語的深層含義和使用語境及無法自如運用成語而產生畏難情緒。精講多練、加強鞏固的原則強調要正確處理講與練、知識與技能的關系,讓學生在生活化的場景中學習方位反義共現成語,從而提高運用所學知識進行交際的能力。
3.結構、功能、文化相結合
方位反義共現成語結構規律,使用場景有一定的限制,成語的含義多包含中華民族特定的文化,因此單一的學習結構、功能或文化會導致學生無法在具體的生活場景或寫作中運用。方位反義共現成語的結構即上述XAYB、AXBY、XYAB、ABXY四種,能夠幫助學生系統地掌握語言規則;功能即在一定的場景中如何運用方位反義共現成語;而包含等級觀念和對稱美感的成語,則要輔之以文化的講解。
1.比較法
在講解方位反義共現成語的結構及成語中的方位詞對所包含的文化內涵時,可適當對比中西方位詞文化及中國方位成語和西方方位俗語的結構,引導學生各抒己見,討論自己國家的相關文化,在比較中發現相同點和不同點,由此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
2.情景法
在講解“東張西望”這樣的成語時,可以設定情景。如,假設兩人約好時間見面,另一個人遲到了很久,等待的人向四處看尋找另一個人,而非單純向東或向西看,就能幫助學生理解動作的多次反復或持續進行,且用部分方向代指所有方向的含義。“左顧右盼”“上躥下跳”等均可創造情景,讓學生身臨其境,便于開展教學。
3.類聚法
方位反義共現成語在結構、特征、表達效果等方面都呈現出一定的規律,因此單獨教學會使效率低下。可以利用詞語之間的聚合關系,將方位反義共現成語作為一個小專題進行拓展講解和鞏固練習,使新舊詞語形成對照,幫助學生理解、記憶。
反義詞共現是反義關系研究中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其中,方位反義詞共現成語在結構上呈現一定規律,本文從反義詞的不平衡性、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及特定的歷史文化因素三個角度闡述了方位反義共現成語的內部排列順序的形成原因,并從語義、語法和語用三個角度闡述了方位反義共現成語的特征,最后,根據方位反義共現成語的特征和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使用偏誤提出相應的教學建議。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研究范圍。除此之外,反義詞共現研究仍有很大的探索空間,尚待深入探討,值得我們系統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