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毓婕
(江南大學,江蘇無錫 214000)
紫砂藝術是我國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下面簡稱為“非遺”。紫砂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且在世代傳承中不斷創新發展。文獻中提到紫砂具有較高的強度、抗熱震性和透氣性,以及良好的結合性和穩定的可塑性。此外紫砂礦最特別之處是其雙重氣孔結構,這就是紫砂壺具有良好透氣性的原因[1]。宜興紫砂材質的特殊性造就了紫砂壺泡茶效果優于其他材質。宜興紫砂以紫砂壺為代表,在全國獨樹一幟,應用廣泛。但是隨著現代多媒體信息化發展帶來的新的傳播媒介對傳統傳承載體的沖擊,宜興紫砂同樣面臨被現代文化潮流所忽視的危機,基于此宜興紫砂更加需要突破傳統的傳承方式,借用現代數字化傳播效率高、范圍廣的優勢,推動宜興紫砂文化的數字化傳承與發展。
近年來,我國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科技發展水平不斷提高,我國越來越注重文化軟實力的提高和國民文化自信的建立,而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代表,我國在“非遺”文化的保護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10年文化部將“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作為“十二五”時期規劃項目,到2020年“十四五”規劃兩次提到“博物館數字化”期間國家加強了“非遺”數字化保護相關立法工作,同時社會各界也針對“非遺”的數字化保護提出了相關意見,為“非遺”數字化保護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博物館作為“非遺”保存的重要載體,其數字化的建設和完善引發社會各界的關注。隨著社會各界在理論和科技方面的研究和發展,我國的數字化保護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
文獻[2]中探討了當下“非遺”數字化保護出現“重技術、輕文化”的社會問題[2],即僅僅把目光放在了“非遺”數字化保護技術的開拓上,而忽視了“非遺”文化的內在意義。
作為“非遺”的傳承者,在數字化保護的過程中卻一直處于缺少話語權的狀態,無法充分參與“非遺”數字化保護的創造過程,數字化保護與“非遺”傳承因此出現了根本性的矛盾,無法貼切地表現“非遺”文化的內在精神[2]。
在數字化保護的過程中,學者們缺乏對“非遺”在地性的充分理解,并不能清晰地理解到“非遺”對于當地人民的意義。學者們對“非遺”進行不準確的科學主義的評價使“非遺”原生的價值內涵為概括的、機械的評價詞語所覆蓋,這些現象可能重構“非遺”的意義及其在社會文化體系的位置,不利于“非遺”的生存和發展[2]。
活態性是“非遺”的本質屬性,一方面它指“非遺”因為時間和空間的轉換而出現的內涵與意義的變化,另一方面指傳承人在文化生產過程中根據社會文化情景的變化進行個體的創造,“非遺”的活態性既體現了“非遺”的地方性意義,更凸顯人的創造性,這對“非遺”的數字化技術提出了較高難度的要求[2]。
當下對“非遺”文化的數字化保護中現存一些網絡平臺上的傳播和宣傳,但社會大眾的參與感較弱,數字化非遺的交互性較淺,未發揮出數字化保護傳播優勢。
多維的數字化技術是數字化保護的物質基礎,目前我國數據庫的建設雖有一定的規模,但在多角度的服務上并不完善;此外,數字化技術地呈現在觸覺、嗅覺、情感代入等方面仍然存在較大的技術缺陷,數字化保護的繼續發展亟待技術手段的突破。
以壽州窯為例“非遺”數字化保護中的問題
壽州窯:壽州窯是隋唐時期制瓷名窯之一,在2006年被列為安徽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壽州窯的數字化保存工作才剛剛開始,目前還沒有專門針對壽州窯類的官方網站,數據庫,數字化博物館[3]。
在壽州窯數字化保護過程中發現以下問題:
1.政府指揮協調工作有待加強
文獻[3]中指出壽州窯遺址涉及多地多市,而行政區劃管轄的碎片化給“非遺”保護從申報到管理,再到系統運行管理等帶來了一系列問題且當而此外,地方政府也未充分關注壽州窯的數字化保護工作[3]。
2.資金籌措困難
壽州窯的數字化保護未與社會和市場進行對接和融合,沒有創造能夠吸引市場投資的文創產品,自我延續能力較差。僅靠“自上而下”的撥款難以滿足對數字化保護的資金需求。在壽州窯的數字化保護過程中,資金鏈不能實現閉合,無法支持壽州窯的數字化保護工作的持續開展[3]。
3.標準化建設的缺失
“非遺”數字化體系保護缺少一套可以使數據庫達到數據集成、資源共享的統一的構建標準,統一標準下建設的數據庫可以實現數據整合,極大提升數字化保護的效率,而壽州窯數字化保護工作中由于標準化工作滯后,使得已經建立的地域性“非遺”數據庫在對接、整合與共享上存在難度[3]。
參觀者可以從TATE網站上的7895400件美術作品,7473600件檔案內容,483500個展覽和活動,5494位藝術家,258個展覽展覽,17.34501個搜索結果中選出最合適的部分(截止于2022年5月28日)
泰特數字化美術館的優勢分析:
1.泰特為瀏覽者提供了自由度極高的搜索系統。文獻[4]中泰特美術館對內容、地點、時間、價格、觀眾這五個模塊進行了定制化選擇,訪者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從美術館所能提供的一百多個活動中,挑選出了適合自己參加的活動[4]。
2.充分體現專業性,重視品牌效應。文獻[4]中指出子網站“泰特圖像”通過集團搭建運營一個獨立于美術館官網的藝術品檢索系統,提升TATE品牌化進程[4]。
截止于2022年,MoMA官網自帶的搜索引擎為用戶提供高達了9.4284萬件作品和2.6992萬位藝術家的資源。MoMA通過構筑展覽史的做法將各個時間線上的展覽進行統一呈現,為資源的二次利用與交流提供了可能。
紐約現代藝術數字化博物館的優勢分析:1.針對單獨作品提供服務與保護。為展覽中的單獨作品附上鏈接,便于訪問者針對不同類別作品進行不同程度的了解與探究。2.數據庫豐富,可選擇范圍廣。
谷歌公司與全世界各地博物館、美術館以及文化機構合作推出了谷歌藝術計劃,其利用先進的數字技術將歷史文化資源數字化,再統一上傳在線平臺。此數字平臺可以滿足全球網民對于數字觀展的需求。
文獻[5]中對谷歌藝術計劃進行了優勢分析:
1.服務性質公益。對于合作機構,谷歌公司免費為其提供技術支持,并提供相關幫助;對于用戶,谷歌公司不會收取訪問費用[5]。
2.合作類型多樣。與谷歌藝術計劃合作的機構遍布全球各洲,而且類型豐富,這也讓谷歌藝術計劃與同類網站相比更具有競爭力。
3.數字技術先進。高清細節和實景博物館是GAP的推廣重點,通過虛擬技術的加持大眾可以更加沉浸地欣賞藝術作品而不被打擾[5]。
4.規避版權問題。谷歌公司同博物館簽訂獨立協議,確保上傳的作品是無版權或版權明確的作品。
通過MoMA我們發現數字紫砂博物館應該形成一個“紫砂史”有助于瀏覽者去了解完整的紫砂史,通過再現紫砂故事,讓瀏覽者以第一人稱參與紫砂故事,從而讓人從紫砂起源處認識紫砂、理解紫砂、推廣紫砂。
通過TATE我們發現數字紫砂博物館應該形成一個具有統一劃分標準的紫砂資源庫并及時更新擴大,更多的資料與數據就意味著瀏覽者能夠更立體化、全面化地了解紫砂,發現紫砂背后的文化價值,形成文化認同感。
通過GAP我們發現數字紫砂博物館應該敢于嘗試新科技。運用全新的VR、AR等虛擬現實技術實現場景重新,有助于瀏覽者體會紫砂壺的背景故事,多維度、多空間、全視角地體驗制作流程。
文獻[6]中探討了數字化對紫砂傳承的積極意義[6]。紫砂文化數字化處理應該順應新媒體環境下受眾的信息消費習慣,充分有效地運用新媒體技術,對“紫砂文化”檔案信息資源的呈現進行二次創作——通過電視節目、網絡短視頻、情景劇等方式,將新媒體技術與“紫砂文化”信息資源進行有效結合,將其轉化加工為當下最全民化、合乎新媒體環境下受眾消費習慣的傳承方式,是當下宜興紫砂數字化保護的發展趨勢之一。
宜興紫砂現有的官方網站功能還不完整,未能發揮出新媒體環境下互聯網遠程搜索的便捷性和交互性。建設集檢索、討論、反饋等功能于一體的數字化平臺,可引導和吸引民眾在查閱紫砂文化的進程中加入“紫砂文化”的數字化保護工作中,這對具有“草根性”的“非遺”傳承具有很大的積極意義。
在專業網站及社交平臺應用中,建設有效的互動渠道,讓不同領域的社會各方有一個能直接、有效地進行交流、合作的新媒體平臺能有效拓寬宜興紫砂數字化的傳播維度。
數字化虛擬技術呈現在嗅覺、觸覺和情感等方面的沉浸式體驗是目前技術暫時達不到的領域,從一個全新的出發點提高當前“非遺”數字化呈現的單薄感以及增加參與者真實的感官體驗是數字化保護亟須發展需要突破的方向趨勢之一。
數據庫是紫砂數字化保護的基礎。以器型、工藝、裝飾、印章作為分類標準,打造具有統一錄入標準的數字化數據庫,將可以找尋到的紫砂壺的文獻或實體按照標準編碼錄入數據庫,可以開源調取。網站的服務化建設,打造有效合適便捷的檢索系統,使檢索變得更加專業化。同資料擁有者談判并簽訂獨立協議,資料擁有者可自行挑選紫砂作品,并確保上傳的作品是無版權或版權明確的作品,圖片上傳之后的任何版權問題均指向資料擁有者[7]。
現代科技對紫砂史的呈現方式進行加工與情景化模擬,展現紫砂的歷史進程。文獻[8]中提到可以通過視、聽、觸覺,結合虛擬影像技術和VR技術,給觀者呈現更真實、更還原的感官體驗。通過LED顯示屏全方位展出紫砂史,將靜態的畫面轉換至動態的表演,打造虛擬與現實交織的“沉浸式”空間,給觀者多層次的體驗與感受[8]。此外數字傳播途徑多元化地利用短視頻平臺,發行展現紫砂底蘊與文化的相關紀錄片和微電影,制作網絡游戲、故事向劇情游戲(以江南百景圖為例)等受眾更喜聞樂見的方式擴展紫砂數字化博物館的傳播途徑和影響力。
政府推出促進紫砂數字博物館發展的相關政策,給予一定的啟動資金支持;[9]企業作為連接數字博物館和社會、市場的紐帶,應該發揮好傳播廣的優勢,并形成資金鏈的良性循環[9];學校可以舉辦相關競賽、活動等,激發學生對于紫砂的熱情與興趣,促進文化的蓬勃發展。紫砂的傳承者應發揮好傳承任務,積極地與各方配合,努力推廣紫砂,為紫砂活態性做出貢獻。賦予紫砂傳承人和擁有者在數字化博物館建設中的話語權,在紫砂評論、地方性理解、文化、價值等方面對他們進行相關訪談和記錄,此舉有助于多維地理解紫砂文化。
通過數字化平臺形成一套完整的電子商務系統。創作、參與、與當下潮流文化結合、雙向輸出。以數字化博物館作為主辦方,聯合相關制作方、紫砂研究所(傳承人)、政府和企業共同建立紫砂品牌。由數字化博物館開發創建自由化、開放性的在線紫砂造型平臺,在工藝流程介紹后,任由參與者自由按照平臺研發的系統進行制造具有個人意象的“紫砂壺”。吸引受眾參與紫砂創作,也對紫砂壺有需求的客戶提供更完整的定制服務。之后由專業人員評選創意作品,再由博物館方面聯系相關制作方,將參與者制作的虛擬紫砂壺進行實體制造(事先與參與者進行版權溝通),并向大眾開放售出。通過此種方法達成博物館與社會大眾的良性互動。紫砂壺售出所得利潤可以反哺紫砂文化。
紫砂數字化給大眾一個觀察、體會紫砂的切入點,在觀摩歷程中感受自古以來優秀紫砂作品中古樸的工藝語言,體會在時間和歷史的打磨中經久不衰的匠人精神;進而浸入紫砂藝術的精神世界,與一件件紫砂壺的質樸溫潤相與貼合,使人真正為紫砂藝術所吸引,給人以精神上的洗禮和陶冶。在紫砂的傳承上,一方面,我們希望通過以數字化博物館為中心,結合各個相關主體,以產品、文創的形式真正與當代合流,與時代共進;另一方面,也只有與時代主題相結合,與新興思想相激蕩,才能最大程度上激發紫砂文化的創造力,保持紫砂的活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