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俊
(山東大學藝術學院,山東濟南 250100)
蘇州市位于我國華東地區,江蘇省東南部,是一座古今文化交相輝映的歷史名城。蘇州緊跟時代的腳步對歷史文化進行合理保護與發展,有建設性的將線下各大藝術場館進行整合規劃,形成蘇州市公共文化中心,并且現已成為具備較強軟實力的高質量發展城市。同樣,蘇州市公共文化中心官網運營整合了各類藝術電子資源,將詳細全面的藝術資訊在線上平臺呈現給觀眾。“與科學活動的目的在于發現規律、社會實踐活動的目的在于改良社會不同,藝術活動的目的在于表達人的某種特定的感受,這是藝術最為核心的特征。”[1]藝術可以檢驗人類精神世界,現代化科技社會的發展必然將和藝術碰撞出越來越多的火花。科學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統一出現科技美學一詞。科技美學,屬于應用美學,是美學的一個分支,是一個綜合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美學等多種學科的新興交叉學科。[2]蘇州市公共文化中心是展現美學的綜合地,其中自然少不了科技美學的融入。現已進入文旅4.0體驗新時代,科技的發展使得沉浸式文旅體驗不再是遙不可及的未來與幻想。
城市中文化藝術是城市整體的縮影。蘇州市的文化藝術氛圍非常濃厚,有位于人民路的蘇州市公共文化中心,緊鄰多處文化藝術場所。蘇州市公共文化中心得益于優異的地理位置,在滿載文藝情愫的環境里盡述藝術的精妙。蘇州市公共文化中心設有蘇州美術館、蘇州市文化館、蘇州市名人館、吳作人藝術館(蘇州書法篆刻藝術院)、顏文樑紀念館(蘇州油畫院)、蘇州版畫院(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博物館)、杭鳴時粉畫藝術館(蘇州粉畫藝術院)、蘇州公共藝術研究院等藝術場館。[3]蘇州美術館經常有藝術名家特展。園區公共文化中心與書店經常聯合舉辦公益活動,合力打造了城市中的大學堂式圖書館,使市民們都有同等的機會接收到好的文化藝術,同時有益于培養出全民閱讀的習慣。藝術場館還定期舉辦公益性活動邀請高校教授講解非遺文化知識或開展其他科普學習講座,以拓寬游客的知識廣度與豐富其精神生活。游客也可以在公共文化中心的公眾號上拼手速預定每期有限名額。這對于提升城市的整體文化素質以及發展城市軟實力都有非常好的影響。我們中華民族作為一個前進中的民族,我們應該能夠享受到人類的文藝智慧精品,藝術場館是我們在城市中得以被文藝滋養的入口。
蘇州市吳中區公共文化中心是一座處于吳中區核心位置的綜合性公共文化服務中心。中心內設有規劃展示館、圖書館、文化館、檔案館、城建檔案館、法制宣傳教育中心、青少年活動中心、婦女兒童活動中心、會議中心(蘇州保利大劇院)、藝術展覽中心等“五館五中心”。[4]吳中區公共文化中心內提供各類文化藝術惠民服務,同時,場館也與許多培訓機構合作開辦了文藝氛圍濃郁的多樣化培訓課程,為大眾藝術教育提供了一種新式途徑。游客也可以從網上預約聽劇或參加免費練瑜伽等項目豐富自己的業余生活。藝術場館內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結合了現代化科學技術手段,普惠于市民群眾,滿足了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使得人們的生活越來越絢麗多彩。
2015年蘇州市公共文化中心啟用大型數字互動墻,通過數字文化的傳播,充分運用高新技術,實現互聯網與藝術二者間內容與形式的深度融合。數字互動墻全面展示了館藏的各類作品資源,使得畫展不再局限于開展與閉展的時間。觀眾可以隨意查看近期舉辦的所有展覽。此次搭乘網絡科技的“快車”建成大型數字互動墻,解決了觀眾觀看展覽因時間限制可能錯過展期的遺憾。對于藝術場館來說,還解決了無法在短時間內展示出大量館藏作品導致場館發揮社會效益功能受限等問題。科技改變生活方式,提升生活品質。游客們在大型的數字互動墻面前可以通過揮手、手指停留在屏幕上或點擊、下載等操作來體驗藝術與科技相融合的奇妙感。通過購買產品或服務,顧客創造了經濟學家所謂的“需求”,即給定市場內所有經濟體獲取的產品或服務的總和。[5]16這樣的大數據媒介使得研究人員可以通過互聯網的記憶存儲獲得大量的、真實有效的數據樣本進行不斷地分析改進館內服務。藝術場館可以更好地分析出游客們各自的喜愛偏好,也將使游客游覽體驗更加提升。研究者們通過對數據的統計與分析使得市場所提供給顧客們的產品和服務有了更加精準的方向。同時,蘇州市公共文化中心的網站與微信公眾號都在進一步升華游客體驗,如精細化推送內容、整改網頁界面、創新虛擬空間、提供詳細的網絡信息、展示網絡館藏等服務,以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打通線上線下群眾文化活動模式。
近期,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開發出了一款數字藏品名為《一團和氣》,在網絡平臺上進行發售,以全新的方式進入到大眾視野。由于博物館中大多數藏品都是非常珍貴的,所以許多場館展出珍貴文物的展覽周期也都比較長,普通大眾基本上很難近距離接觸到它們。但是,數字藏品是指虛擬的或實體的文化瑰寶通過數字化技術也就是區塊鏈加密技術擁有專屬的密鑰,在網絡上得以呈現。這種區塊鏈技術與藝術融合的產物使得許多喜歡藝術作品的大眾開始有望收藏到自己喜歡的藝術品。加密藝術的主要表現形式也就是NFT數字藏品。NFT即不可替代型代幣,也被譯為“非同質化通證”。[6]每一個代幣都獨一無二,相互間沒有可替換性。這一串神秘代碼使數字藝術在網絡世界仍具有唯一性,為數字藝術保護版權提供了新的路徑,確保其不會在區塊鏈和不同交易平臺上重復出現,也相當于給數字創作打上了防偽編碼以使藏品在線上可以進行確權認證和上鏈交易。這就使得NFT藝術品交易可能成為藝術品交易市場的新潮流。藏品數字化以后,大眾有了近距離接觸原作的可能性,也能夠感受到藏品更多的精妙細節。數字藏品把珍貴工藝文物以更年輕化的方式傳遞出來,從而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有了新的呈現載體。“從數字藝術身份角度看,數字加密藝術的購買喚醒了收藏者的群體意識,建構起基于共同偏好的興趣社群。”[7]數字技術更新了人們欣賞藝術品的方式,讓藝術更加親近大眾。尤其對于年輕玩家來說,數字藏品也代表了一種“圈層認同”,能夠滿足年輕人追求個性的特點,且符合年輕人在數字世界消費的習慣和審美。NFT加密既可以適用于所有數字作品,又可以適用于有實物載體的作品,也就是說,藝術家可以在區塊鏈上對自己有實物載體作品進行NFT加密。加密后的作品屬于數字藝術藏品,在網絡記憶區塊鏈中就確定了作品的原始創作者,以后的每一次交易收藏都可追溯,因為NFT數字貨幣具有可溯源性。這將為保護創作者權利提供了極大便利且一定程度上解決許多剽竊與復制產生的侵犯知識產權等法律問題。然而,購買數字藏品者則擁有了對應的唯一NFT代幣即數字藏品的所有權。此外,2021年蘇州市公共文化中心公共文化場館館藏數字化管理應用項目成功入選《2021年度國家文化和旅游科技創新工程項目儲備庫出庫名單》。公共文化場館館藏數字化管理應用平臺,是為蘇州公共文化中心各館,如蘇州美術館、蘇州市文化館、蘇州市名人館等藝術場館的館藏提供一站式管理和協作平臺。蘇州市各大藝術場館的數字化建設是數字蘇州建設的系統落實。數字化城市文化建設是以惠及群眾為基礎,發展社會助力城市振興為目標,以實現科技美學直觸理想生活。博物館里存放的文物似乎插上了數字科技的翅膀,有機會飛往每一個熱愛藝術和文藝的百姓家中。一系列科技與藝術的交叉融合,為我們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傳播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徑。同時更加符合Z時代數字原住民的文化需求。科技美學是我們這個時代特有的新光彩,助力我國傳統文化走得更好更遠。
在蘇州,像桃花塢年畫這樣的數字藏品還有很多,如何用好現在的科技手段,搭乘時代快車開辟出一條歷史文化藝術傳承創新路徑,是我們需要思考的重要課題。
科技美學縈繞我們的生活,是一種偏實用性科學。無論是市場推廣或大眾消費服務,它都起著重要作用。關于科學與藝術的融合,藝術與科學雖不是完全相同,但又有一定程度的相互關聯,他們往往在審美的方面相互交匯。蘇州市公共文化中心的藝術也是與科技相輔相成。如在美術館里,每一件美術作品無不在科學的觀念與哲學的思考下加以畫家感情融入后,進而以視覺藝術方式呈現出來。可以說,藝術與科學也是脈脈相通的。藝術并不是一小部分偏見那樣認為的絕對感性,藝術史中有很多時候是由理性去推動的,比如文藝復興時期幾何學和解剖學的進步,西方的油畫家尤其重視畫面中的科學性與精確性,以至于在那個時期出現了大批的史詩級藝術創作。另如,印象主義的畫作表現出的模糊感與朦朧感并不是對科學精確的丟棄。恰恰相反,印象主義畫派對色彩以及光影的精細描繪正是體現出畫家對于科學的另一種極致追求。當時,不斷追求創新的畫家深受光學和色彩學研究成果的影響,他們把這些觀念與自然科學法則進行融合創作來表現物象。多個例證中,都可以表明科學技術與藝術本身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一直在發展的進程中嘗試交融創新。不論是科學的理論指導,還是科技的實際應用,都與我們時代的藝術表現有著緊密的關聯。尤其在現代的科技創興時代,科技興國已融入我國各個行業的方方面面,正確合理搭乘科技的快速列車將會使我們的征程走得更遠更快。有如,現代的科技使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及時地收到蘇州市公共文化中心的各類信息以及了解各個場館最新的多樣化的活動。科技的美麗克服了時間的綿長與距離的遙遠,極大的便利與提升了我國人民的生活幸福指數。在蘇州,每個月都有看不過來的免費展覽,觀眾可以通過藝術展覽中系統地了解藝術家、了解蘇州城市文化底蘊以及經過不斷發展后,蘇州走向世界的過程。在觀看展覽中,淋漓水墨可以帶出氤氳水氣的江南秀色,漁歌般的運筆也可以抒寫出畫家對家鄉的無限愛念。公益性的公共文化服務,科技現代化的游覽體驗,以主展廳免費參觀的方式引流,其親民的路徑普惠于人們的文化休閑生活也可以使游客數量增加,從而起到激發場館內文化衍生品的傳播、催生優質現代化的藝術活動、延長觀眾的藝術體驗、傳播蘇州文化、吸引更多的游客關注人間天堂蘇州且以二次消費的方式實現商業經濟效益的轉化助力城市發展。
蘇州公共文化中心在探索數字化進程的路上也有多項措施,主要是從傳統視覺媒介向新興傳播媒介的轉變。如目前,蘇州市公共文化中心的微信公眾號,里面設有掌上資訊、虛擬展廳、微展覽、名人故事、中心簡介、藝術慕課等多個入口。游客可以通過掌上閱覽提升對于蘇州市以及蘇州公共文化中心的傳統文化的認知與了解,是無法去現場但仍可品蘇意蘊的新途徑。品蘇慕課中內容頗豐,包括園林、繪畫、手工藝、音樂,四大方面都有多樣化的翔實性的課程呈現。人們在家中就可以實現藝術文化的學習與鑒賞,了解蘇州傳統文化。傳統意義上的藝術文化是小眾的不流行于民間大眾的,但線上的新窗口為拉近大眾與藝術之間的距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讓藝術傳播的范圍不再受限,真正進入到大眾的生活視野中,滋養到每一個人,也能夠更好地展現出藝術多元化層次的審美。藝術場館每年總計舉辦的展覽體量很大,如果想要每個展覽都能現場觀賞到,對于社會節奏較快的時代,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是,人們現在在蘇州公共文化中心微信公眾號上僅用五分鐘即可在手機上瀏覽完可能需要在線下花費三至五天時間觀看的展覽,極大地方便了不能到現場觀看的藝術愛好者。在踐行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道路上,線上的數字媒介也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如遠在異國他鄉的外國友人,他們缺少直接接觸到我國傳統文化的機會,但數字窗口的打開使得我國文化也能以一種全新的姿態走出去,讓越來越多世界各地的人們了解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和藝術。
蘇州市有蘇州市公共文化中心和吳中區公共文化中心,這兩大較為典型的文化聚落。文章探討了兩處聚落中有代表性的科技美學與藝術相結合碰撞的實例,以及數字科技如何促進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新思路。21世紀,科技注定成為時代關鍵詞,它深入到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人類共識中,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比較的是文化。人類物質與精神生活的共同發展是被無數歷史驗證的事實,人們想要有更多的精神收獲就需要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文化藝術。對于不是藝術行業專業的人士來說,城市中的藝術場館就是人們可接觸到的珍貴的藝術資源。藝術場館不僅是藝術的載體更是在歷史的長河中,文化藝術的守護者傳承者。數字技術與藝術的融合,是千千萬萬被藝術和文化滋養的人們心中對文化未來希望的一個標志。文中列舉了蘇州市公共文化中心數字建設的優勢與目前成果,同時探討了如何更好地將數字科技與文化藝術相生相成、融合發展,以期能夠為其他城市文藝建設與發展公共文化中心提供參考價值,以及希望我國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得以高質量繼承與發展,我國的文化軟實力能夠日益提升與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