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道德與法治課程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思政課。如何上好道德與法治課一直是我們中小學探究的課題,這門課程是一門綜合學科,它集政治性、思想性、綜合性、實踐性于一身,緊隨時代步伐,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可忽視其學科教育功能。近年來老師們也在課堂教學中花費了不少氣力,但效果不佳,學生們思想品德形成也不盡如人意。那么,怎樣才能上好道道德與法治,有效提高思政課的教學效果呢?依據我的教學實踐和粗淺認識,淺談幾點個人見解。
一、全面做好師生身心準備
(一)做好“道”法準備
首先教師要深入探究這門課程的核心要義,要做學生思想道德的表率,要修身修德,做一個有愛心、責任心的好老師。道法教師更要有仁愛之心,平等尊重學生,要帶著信任、激勵和微笑走進學生,走進學生心靈深處,與學生建立和諧友善的師生關系,親其師信其道,明理導行,讓學生信服老師所教授的知識和闡述的道理,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植入教育教學實踐。教師要有責任感,使命感,要做到教書育人,能客觀地看待學生和家長,客觀地看待生活中的大事小情,客觀地看待學校、他人、社會對自己的評價,正確看待金錢、名譽、地位等,要做一個有“道”之師。
(二)做好“心”法準備
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身心發展特點,了解學生學習生活實際狀況,了解學生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潛心學習研讀新課程標準和教材,延伸拓展相關網絡資源,做到心中有“法”。這樣在教學實踐中才能引發學生的共鳴,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實效。具體來講就是備好學生,不打無準備之仗。作為道法教師也要和班主任,其他科任教師,本班學生進行必要充分的交流溝通,悉心了解他們的學習狀況、身心發展狀況、思想認識狀況等等。制定相應的教育教學計劃、教學設計、教學策略,在激發興趣和心靈感悟上多下功夫,才能使道法課有的放矢,有法可依。
二、拓展資源,知行合一
(一)用心體驗、觸及心靈
聯系學生、學校、社會生活實際,發掘和拓展我們身邊的教學資源,通過網絡資源和生活實際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活動實踐中體驗、感悟,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道德與法治的基本規范,提升思想政治素質、道德修養、法治素養和人格修養。比如,我們在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時,多組織學生深入革命教育基地,采訪老戰士,觀看戰爭歷史教育紀錄影片等形式。同時,可以編選課本劇,讓學生塑造體驗革命英雄人物形象,延伸綜合性教育資源,讓學生身心體驗。再如,我們進行安全防范、珍愛生命教育時,可以讓學生通過各種資源搜集相關安全教育知識,聯系本校本地實際,總結整理相關自救、互救知識方法,在課堂中分組展示、表演、討論、總結、匯報。特別是對交通安全、網絡安全、防震、防火、防溺水、急救、校園傷害等相關知識實踐體驗,組織創設活動情境,讓學生認識到道法課不僅是簡單說教,更能教給他們一些生活的常識本領,使他們從中獲得終生受益的東西。
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個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過程,知、情、意、行是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方法步驟,實踐活動對于品德形成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參與,激發自身學習興趣,這樣的教育教學會觸及學生內心,效果更佳。我們的教學要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要結合課題內容多設置課前與課后實踐任務,比如讓學生進行社會調查、訪談、實地考察等方式,了解現實生活,還要走出校園體驗書本之外的生活,感悟思政課闡述的諸多道理,加深學生的認識,實現知情意行的有機統一。
(二)建立自信,心中有“法”
我們要在教學活動中讓學生用心觀察,多深入實際操作,還要積極推進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使其感受民族文化魅力,在浸潤中提高道德素養,確保人格健全,并能知法守法,健康快樂成長,增強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的瑰寶,要在多學科中蓄積涵養,它包含傳統美德、人文情懷、優秀品質等。要把學習優秀傳統文化和我們的道法課緊密結合,讓學生產生自豪感,形成文化自信,抵御不良文化沖擊,形成新時代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素養,從小培養法治意識,將來擔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優秀傳統文化以仁義禮智信為主要內容,對學生具有熏陶作用,可促使其道德水平、思想品質的提升。道德與法治課核心目標是培育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讓學生領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去踐行,這就有必要與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F在學生每天都會接觸到良莠不齊的網絡信息和社會輿論,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容易受其影響。道德與法治課也是德育教育主戰場,是保證立德樹人目標實現的根本。因此,道德與法治課是幫助學生建立正確道德觀與法治觀,并引導其在社會實踐中踐行,成為一個有道德有法治觀念的人。道法課和優秀傳統文化有共通之處,聯系十分緊密,要找到找兩者結合點,在教學中有效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教育學生樹立法治觀念,堅守高尚德操,充分發揮道法課的育人功能,緊跟時代步伐,全面提升道德素養,讓師生知法懂法守法,心中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