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雪燕
摘 要: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教育體系是我國高校立足新發展階段對育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高校肩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神圣使命,因此基于“五育并舉”視域下,深刻剖析黨史學習教育現狀,從立德、增智、強體、育美和愛勞五個方面探究黨史學習教育新路徑,對高校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升高校育人實效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五育并舉;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新路徑
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記載了黨領導人民不斷開拓創新的奮斗歷程。2022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的意見》提出要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活動,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1]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要“持續抓好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宣傳教育,引導人民知史愛黨、知史愛國”[2]。高校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人才的主陣地,擔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神圣使命。在高校開展和推進黨史學習教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
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理念是高等教育的新型育人理念。因此,準確把握“五育并舉”的內涵特征,將五育并舉與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深度融合,積極探索“五育并舉”視域下高校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新路徑,不僅是時代所需,對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也有重要意義。
一、高校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現狀
(一)大學生思想狀況存在短板
當代大學生基本上都是“00后”,他們對于過去條件簡陋、物質匱乏的生活沒有直接體驗,他們的人生閱歷相對簡單,成長軌跡相對順利。因此,很多大學生無法領會黨史中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力量,對時代賦予的責任和使命認識不夠深刻,意志不夠堅定。雖然當前中國共產黨黨員隊伍不斷發展壯大,大學生入黨積極性高漲,但仍然存在極少數學生以個人職業發展需要為出發點,對黨員身份產生需求,想要通過黨員身份加持帶來更多求職的可能性。黨課學習,不僅講求知識的學習和理論的掌握,最終目的是構建共產黨人理想信念和價值觀念,形成正確的黨史觀和行為取向。[3]在入黨積極分子培訓中,仍有個別學生對黨課培訓敷衍了事,僅記錄課件內容缺乏深入思考,把黨課看成學習任務。部分學生缺乏歷史責任感,對個人成長成才與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之間的關系認識不夠深刻,與“思想入黨一生一世”的政治覺悟仍有差距。
(二)專業化黨史教育團隊匱乏
當前學生黨支部書記大多由高校輔導員、專任教師或高年級學生黨員兼任,一方面,支部書記缺少系統的黨務工作培訓,對于黨員發展的規范化流程、發展標準、培養考察等了解不夠深入,另一方面,專任教師教研工作繁重,科研壓力大,在校時間不多,與學生接觸較少;輔導員日常學生管理工作繁雜,無法分出更多時間和精力對支部黨員進行管理教育和引導;學生黨員在思想上仍處于發展階段,且威信力不夠,個人能力和主動性不一等。同時,高校黨務工作激勵機制不足,未能充分調動專任教師、輔導員和支部書記的積極性,發揮協同育人作用。
(三)黨史學習教育載體單一
目前高校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主要是通過開設《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注意思想概論》等公共必修課來實現。入黨積極分子和發展對象培訓主要以集中式大班黨課教學模式為主,更多的是教師授課,學生聽課,缺乏個性化和針對性教學,不能充分激發入黨積極分子內在的情感體驗,很多學生課堂體驗感差,會有黨課枯燥無趣的感受。此外,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不能僅局限在課本課堂上,更要注重社會實踐,在實踐中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做到知史力行。但目前高校實踐成效流于淺層,對紅色場域的開發利用不夠,未能把黨史教育實踐活動常態化長效化,學生缺乏參與感與動力感。
二、高校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路徑探究
(一)“立德”主體多元化,讓黨史學習教育“活起來”
一是聚焦高校黨支部,充分發揮黨員教師的主體作用,發揮黨支部的政治功能和組織育人功能。以教師黨支部為實施主體,遴選立項思政教學示范課程,實現“一支部一項目”全覆蓋,努力打造打造標桿院系,打造一批工大課程思政“金課”。二是聚焦高校專業教師,以思政課專業教師為主導,在“大思政”理念下,將專業教師和思政教師這兩支隊伍打造成“教學共同體”,發揮不同教育課程的育人優勢,做到因勢而新。外國語學院結合專業特色,聚力打造“紅色教育進課堂”專題項目,英語、日語教研室選取“理解當代中國”系列教材,優化課程教學目標,創新教學模式,找準黨史學習教育內容與專業課的融合點,利用潛移默化的方式將黨史學習內容送進學生頭腦,有效提升學生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真正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三是聚焦學生干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專題培訓,引導學生深刻領悟黨史內涵;同時打破以往的“老師講、學生聽”模式,以學生黨支部書記、團委書記、輔導員和班主任為主導,定期召開黨團支部會議,組織黨員、團員、學生干部為黨史教育獻言獻策,以此確定黨史學習教育的內容及階段性任務。
(二)“增智”渠道多樣化,讓黨史學習教育“實起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性質決定了課堂教學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用好思政課這個鑄魂育人主渠道,充分挖掘并用好思政課的黨史元素,推動黨史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發揮黨史立德樹人的重要作用。
一是要講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通過專題教學、學生討論、主題實踐等多種方式,挖掘黨史教育的理論深度和拓展黨史教育的知識廣度。此外,思政課教師要根據黨史具體內容的特點及環境的變化,挖掘豐富多樣的黨史學習教育方式,如通過“互聯網+”學習方式、翻轉課堂、互動討論、講述故事等形式提升黨史學習效果,以新穎生動的“沉浸式黨課”營造學習溫度。二是用好黨課這一黨史學習的重要渠道。貫徹學黨史悟思想的基本要求,堅持把黨史宣傳教育同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聯系起來,如圍繞“黨的百年光輝歷程”“黨的二十大精神”等進行專題講授等,做到以講促學、學思踐悟。外國語學院精心打造了“青春思政課”、“線上云團課”、“青馬班黨史實踐課”等精品黨史學習教育課程,引導學生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最新重要講話精神。三是把愛黨敬黨感恩黨的情感教育貫穿學習教育全過程,用好身邊的事例,講好身邊的故事。例如,開展入學教育、安全教育、國家助學政策宣講,以主題講座為主,穿插分享交流、學子訪談等形式,使學生認識到黨和國家為每個大學生的成長成才提供了政策保障,引導學生自立自強。結合學校發展歷史,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激發學生愛黨愛國榮校熱情。
(三)“強體”方式多元化,讓黨史學習教育“動起來”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黨史學習教育要堅持大教育觀,注重用好社會大課堂,將黨史學習教育與人才培養緊密結合,以體育運動為著力點,推動“五育并舉”,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為了給黨史學習教育注入更多生命力與活力,黃山學院外國語學院圍繞“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為主題開展系列體育活動。軍訓是大學新生入學教育的重要一環。首先,外國語學院堅持國防理論學習、軍事體能鍛煉和紅色精神引領三重發力的軍訓育人理念,推動體育育人與黨史學習教育攜手共進,讓學生在體驗中收獲,在歷練中成長。以一場軍訓情演講比賽,堅定學生“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錚錚誓言,以一次紅色印記軍訓文藝匯演,詮釋青年愛黨愛國的強軍壯志。2022年,外國語學院共舉辦體育賽事7場,涉及田徑、排球、籃球等領域,讓青年學生在體育競賽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其次,在黨支部或團支部的組織下,外國語學院師生前往楊業功紀念館、中共皖南特委舊址紀念館、戴震公園等地健步走,共計參與人數560余人次。開展步道樂跑、青春校園版活力打卡等活動,促進學生“走下網絡、走出宿舍、走向操場”,增強學生體質,形成良好的鍛煉習慣,并對于體測優秀的學生給予院級表彰。
(四)“育美”途徑創新化,讓黨史學習教育“熱起來”
把黨史知識、黨史故事、黨史情懷貫穿到校、院兩級美育工作,融入學生文化活動,已經成為豐富校園文化、營造文化氛圍、厚植愛國情懷的重要元素。
大學生美育既要發揮學生主體參與性,更要展示學生主導創新性。一方面,以黨的二十大召開為契機,外國語學院深入開展“青春獻禮二十大,攜手筑夢新征程"主題活動,舉辦了三行情詩抒黨情、我和我的祖國青春記憶視頻征集、我的中國夢攝影大賽等活動,在各類比賽活動中充分融入黨史元素,充分發揮“活動思政”作用。另一方面,外國語學院結合自身特色,每年舉辦外語文化藝術節,依托美育涵養校園文化的土壤,鼓勵學生主動將自身藝術特長與喜愛的文藝元素緊密結合,成功打磨出“覺醒年代”“同心抗疫”等一批導向正確、形式鮮活的文藝作品,創作出《燈火里的中國》《萬疆》等多個優質美育作品,讓廣大青年學生在享受藝術的同時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深厚情感。
(五)“愛勞”活動實踐化,讓黨史學習教育“做起來”
“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勞動教育是新時期黨對高校教育的新要求,是不斷深化扎根中國大地實踐育人的重要載體。高校要注重將勞動教育融入“事”,在勞動實踐中將鮮活的黨史元素及時轉化為育人素材。
首先,開展勞動教育實踐。為了鼓勵學生以志愿者身份做好勞動教育,外國語學院強化“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依托“到夢空間”將“第二課堂成績單”有機融入學校勞動育人大局。在新生入學報道、開學典禮、迎新晚會、體育賽事等大型活動中組織志愿者為學生提供服務;依托五一勞動節、學雷鋒活動日及其他勞動活動,組織學生開展教學樓、校園籃球場志愿清掃行動和“禁止早餐進教室”志愿服務活動等218余場次,引導青年團員在勞動實踐活動中感受黨史黨魂。其次,打造屬于外國語學院的紅色志愿服務品牌—向日葵。志愿服務作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有效途徑和載體,將黨史教育融入高等院校大學生志愿服務中,對于推動和促進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核心價值觀,堅持繼續走中國特色化的社會主義之路,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4]外國語學院向日葵宣講團志愿服務團隊秉持宣揚紅色文化的理念,充分利用皖南地區的優秀紅色文化底蘊資源,用自己的聲音為傳播紅色文化貢獻力量。宣講團成員利用課余時間實地走訪、收集大量素材、經過細心挑選、修改,整合打造出眾多成型紅色故事,再利用假期通過線上云宣講和線下返家鄉宣講形式將黨史黨情傳播給更多社會群體。2017年至今,宣講團共派出60余人前往徽州區小練村、屯溪區中共皖南特委舊址紀念館等地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志愿服務時數達2萬多小時。通過志愿服務項目引導更多學生了解黨的奮斗歷程和偉大成就,感悟踐行初心使命,凝聚力量、砥礪品格。最后,充分利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志愿服務基地等紅色場域特殊價值。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黨史館、烈士陵園等是黨和國家紅色基因庫”。[5]依托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柯村暴動紀念館等現實的紅色物質文化資源,外國語學院師生開展一系列紅色黨史精神的情感教育黨日活動和團日活動,讓廣大青年學生接受到黨史紅色精神的洗禮,做到學史力行,實現黨史學習教育的價值旨歸。
注釋:
[1]1917年,毛澤東在《新青年》上發表了一篇名為《體育之研究》的論文,提出了著名的體育思想“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蠻其體魄”。
參考文獻:
[1]中辦印發《關于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的意見》[J].旗幟,2022(04):6-8.
[2]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 1 ).
[3]吳增禮,王亞娟.大學生正確黨史觀教育的價值意蘊、現實困境與路徑指向[J].大學教育科學,2022(05):48-55+84.
[4]沈玲,姜雨佳.黨史教育融入大學生志愿服務調查和研究[J].科幻畫報,2022(06):221-222.
[5]習近平.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J].黨建文匯:上半月, 202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