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國紅
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深化,美術成為小學教育階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課程,既承擔培養學生鑒賞能力、審美能力的重任,也在激發學生創作熱情、促進學生實現全面發展等方面產生促進作用?,F階段小學美術學科逐漸向綜合性學科的方向發展,傳統小學美術教學中單一固化的教學模式、評價模式等,已經難以滿足新時代小學生的學習發展需求。教材中的部分知識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存在差距,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鄉土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使小學美術課堂得到延伸,也使美術教學內容得到補充,不僅弘揚了鄉土民族文化,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創新能力,也在推動小學美術教學體系的全新構建方面產生積極影響。評價既是檢測教學質量、教學成果的重要方法,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以及素養提升的重要途徑。小學美術教師在利用鄉土資源開展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應當樹立正確的評價觀念,以素質教育為主導實現評價體系的有效構建。基于此,本文先分析了教學評價的功能,再闡述了鄉土資源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意義和應用原則,最后從四個方面對基于教學評價下的鄉土美術資源的利用策略進行討論,僅供參考。
一、教學評價的功能
小學美術教師在運用鄉土資源展開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如何充分發揮教學評價的效能值得深思。教師可從以下幾點出發,先了解教學評價具備哪些功能,再探究該如何發揮教學評價的作用:
第一,診斷功能。教學評價主要是對教學過程以及教學成果的分析及雙向反饋,以此了解教師在教學中的不足以及學生在學習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促使教師根據雙向評價制定針對性教學方案。換言之就是借助評價了解學生學習任務的完成情況,幫助學生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從而在之后的學習中能夠有所側重,幫助教師重新制定科學的教學方案。
第二,激勵功能。教學評價對教師和學生都會產生一定的促進作用,具有監控教學過程的作用。根據有效調查表明,積極的評價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意愿,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促使學生在之后的學習中更加主動。同時,積極的評價能夠促使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不足,在之后的學習中更加有目的、有計劃地改正,從而構建更為完善的學習體系。
第三,調控功能。教學評價能夠讓教師更為明確自己的教學結果,也能讓教師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和學習體驗感,從而幫助教師根據學生的反饋狀態及時地調整教學策略,改善學生的學習體驗。
總之,教學評價是一種可掌控、可調節的信息反饋,對于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均有重要意義。
二、鄉土資源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意義和應用原則
(一)鄉土資源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應用意義
1.有利于發展學生的認知能力。
美術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鄉土資源是一種十分貼近學生生活的資源,在教學實踐中容易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創作興趣。進入新時代,學生被各種電子產品吸引,忽視了身邊的自然環境,較少主動走入大自然中感知家鄉的風情。因此,小學美術教師應鼓勵學生走進鄉土生活,引導學生觀察身邊的一草一木,促使學生發現美、觀察美、創作美,幫助學生實現認知能力的有效發展。
2.有利于弘揚優秀民族文化。
“文化自信”概念給小學美術學科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將鄉土資源融入美術教學,既可以有效豐富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還有利于學生從小接受、感悟、傳承、發揚優秀的民族文化。學生在豐富的鄉土資源中,既可以看到各種精美的工藝品,也可以領略各種古老的建筑風情,在欣賞與震撼中感知匠人巧奪天工的技藝,并將其有效滲透到自己的藝術作品中。
3.有利于提升小學美術教學效能。
鄉土資源的獲取途徑較為便捷,教師既可以將這些資源帶入課堂,也可以帶領學生外出實地感受,既開闊學生的眼界和藝術思維,也讓學生接觸到更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小學美術教師將鄉土資源融入教學,讓美術教學實現“就地取材”,降低了美術教學的難度,如讓學生搜集形狀各樣的樹葉,利用拓印樹葉拼貼畫進行傳拓啟蒙教學,順勢拓展到當地有代表性的碑刻、瓦當傳拓教學,以此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審美素養,穩步提升小學美術教學效能。
(二)鄉土資源應用于小學美術教學應遵循的原則
1.教育性原則。
美術是十分獨特的課程,本身具備較高的教育價值和育人功能。小學美術教師將鄉土資源融入教學,應基于教材內容以及學生自身的知識儲備和技能素養等方面進行落實,充分挖掘課程內容的教育性,使鄉土資源成為促進學生美術素養發展的有效助力。
2.實踐性原則。
小學美術教師將鄉土資源融入教學實踐中,應遵循實踐性原則。實踐是提升學生知識運用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師應當從學校的教學理念出發,結合小學美術學科的具體教學內容,在教學中靈活運用鄉土資源帶領學生親身體驗,鼓勵、引導、組織學生走出教室、走進自然、走進社會,從實踐中汲取成長的力量。
3.地域性原則。
我國有多種類型的地域特征,因此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鄉土資源類型。小學美術教師在將鄉土資源融入小學美術教學實踐時,應遵循地域性原則,將當地鄉土資源的突出特色融入自身教學風格中。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僅要了解當地的自然地理、人文歷史,還應具備將這些元素融入自身教學實踐的能力,創設富有特色的美術教學課堂環境,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4.可操作性原則。
小學美術教師在將鄉土資源融入小學美術教學實踐時,應遵循可操作性原則。利用鄉土資源展開美術教學,其中會有一些不確定因素,如天氣因素、時間因素、經費因素、安全因素等,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之前就應做好充分的準備,具備一定的預見性,將這些不確定因素充分考慮到位,為鄉土資源的有效利用創造條件。
三、基于教學評價的鄉土美術資源的利用策略
(一)利用鄉土資源進行美術教學,應堅持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在傳統的小學美術教學實踐中,教師往往是對學生進行評價的唯一主體,換言之就是學生美術知識的學習情況如何完全由教師判定。但美術教學是一種藝術教學,同樣的一幅作品在不同人眼中,其感知到的內涵有所不同。因此,小學美術教師在運用鄉土資源開展美術教學時,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在教學中避免以教師為主體進行評價的“壟斷性評價”現象,要讓學生、家長或者社會等共同參與到評價中,切實推動小學美術教學有效性的提升,發揮鄉土資源的運用價值。
例如,在進行以“面塑”為主題的美術教學時,面塑是中國獨有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膠東面塑更是因其造型嚴謹、色彩艷麗的特點而獨樹一幟,平度地處膠萊河以東,北鄰煙臺萊州,東接萊西,南靠即墨,在這種特殊的地理環境下,平度面塑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教師在組織“面塑”活動時,首先,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播放有關面塑知識的視頻資料,以此讓學生在教學的開始就對其產生一定的認識,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其次,當學生在教師的講解下了解面塑的制作方法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發揮想象進行自主創作。最后,當學生完成面塑作品之后,為了避免傳統評價中“教師一刀切”的評價模式,教師應組織多元主體評價活動,具體如下:
第一,學生的自我評價。最了解自己作品的人就是作者本身,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不僅有助于學生自我反思能力的培養,還能促使學生清晰闡述自身創作思路、創作過程,從而主動認識到自己的優勢與不足,在之后的學習中進行強化與鞏固。
第二,生生間相互評價。當學生完成自我評價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相互評價,顧名思義就是讓不同學生之間互相評價,不僅能夠引導學生之間實現“取長補短”,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評價的客觀性。
第三,家長參與評價。教師可以鼓勵家長參與到評價中,讓家長利用微信溝通群或者學校公眾號欣賞學生的作品,利用公眾號的“投票”功能選出優秀的面塑作品。
第四,社會大眾參與評價。教師可以將學生的面塑作品上傳至學校網站的“民俗文化”版塊,或者將學生的作品制作成短視頻發送至各大網絡平臺,接受社會大眾的評價。這種方式不僅能夠讓評價更為客觀,也在實現民族文化傳承的同時,充分體現鄉土資源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運用價值。
(二)利用鄉土資源進行美術教學,應制定多元化的評價標準
在傳統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往往有較強的“終結性”,指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只針對學生的學習結果,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努力過程不予重視。而想要切實發揮教學評價的激勵作用,教師要制定多元化的評價標準,即教師在對學生的作品進行評價時,應讓學生明確自己的優勢和不足,而不是傳統評價中的“優、良、可、差”。因此,小學美術教師在利用鄉土資源展開美術教學時,應制定多元化的評價標準,提升評價的全面性。
例如,在進行以“草繩編織”為主題的美術教學時,草編工藝是民間廣為流傳的手工藝品,主要原料是各地所產的“草”,人們“就地取草”所編織成的工藝品多種多樣,不僅經濟實用,而且美觀大方。平度草編是一種集膠東傳統藝術特色與西方藝術審美風韻的一種草編技藝,將其融入小學美術教學中,既是對傳統文化的發揚,又是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方式。因此,當學生完成草編作品后,教師可以從“欣賞與評述”“造型與表現”以及“設計與運用”等方面對學生的作品進行評價,指出學生作品的亮點和不合理之處,讓學生知道自己有哪些地方還有提升空間,并結合學生的創作過程、課堂表現情況進行多元評價,從而使評價更為深入、透徹、全面。
(三)利用鄉土資源進行美術教學,應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
小學美術教師在利用鄉土資源展開美術教學時,應注重評價方式的多樣化,如此才能促使學生發揮自己的真實美術水平,才能切實提升評價的深入性。
例如,在進行以“染色剪紙”為主題的美術教學時,染色剪紙,顧名思義是彩色點染和剪紙技藝相結合的一種藝術形式,它是剪紙在發展過程中受國畫、壁畫和木版年畫等傳統繪畫藝術的影響而形成的一種仿繪畫的民間剪紙造型藝術。山東膠東地區的剪紙是我國染色剪紙的一個重要分支,“先繪畫點染,后依圖剪剔去空白”是其在工藝上的一個重要特點,其高度的藝術成就和鮮明的地域特色成為我國染色剪紙的卓越代表之一。學生在完成染色剪紙作品之后,教師可以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對學生進行評價。
第一,“考核評價法”,即在講解完“染色剪紙”相關知識后,在學生正式進行“染色剪紙”之前,讓學生完成教師提前制作好的“美術試卷”,并在學生完成后對“答題情況”進行評價,如此既能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又能讓學生在教師的鼓勵性評價中樹立信心。
第二,“競賽評價法”,小學階段的學生有較強的競爭意識和好勝心理,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染色剪紙”活動的過程中,可以根據小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組織其進行美術競賽,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一幅難度較大的“染色剪紙”作品,以此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增強學生集體意識和競爭意識。
第三,“投票選舉法”。此種評價方式是讓學生通過投票選出自己心目中最優秀的作品,并根據不同的“主題”給對應作者賦予不同的稱號,如“創意之星”“手工達人”等,以此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在提升學生學科素養的同時發揮鄉土資源的優勢和價值。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素質教育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小學美術教師應肩負學科育人職責,以《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為準繩,逐漸淡化傳統教學評價的“選拔與甄別”功能,發揮教學評價的激勵性、調控性與診斷性功能。鄉土資源給小學美術教學帶來了全新的活力,也給廣大小學美術教師的教學工作提供了諸多思路,其不僅成為新時代小學美術教學的重要資源,也成為培養學生審美能力、鑒賞能力、實踐能力、美術素養的有效抓手。因此,小學美術教師在基于教學評價利用鄉土資源展開教學時,應充分了解教學評價的功能,全面分析鄉土資源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運用意義,在基于教學評價功能、鄉土資源運用意義以及遵循教育性、實踐性、地域性、可操作性原則的基礎上,堅持多元化評價主體、評價標準、評價方式的評價策略,構建高效的小學美術課堂,促進教師與學生的共同發展。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