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候毛 李世杰 李雙伶
摘要: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與共同富裕具有內在邏輯的關聯性,是帶領農民跨越貧?困、邁向共同富裕的重要動機。尤其在市場經濟、居民收入差距巨大的情況下,?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對于轉變農村經濟狀況、縮小城鄉貧富差距顯得格外重要。魯?朗鎮屬于林芝市巴宜區轄區,位于西藏自治區東部,地處深山,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魯朗鎮的老百姓在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滋養下,依靠集體經濟的發展,捧?起了“金飯碗”,充分發揮區位優勢,以生態旅游為重點,走可持續發展道路,?采取生態友好的方式,使游客體驗魯朗鎮的自然風光,促進了魯朗鎮集體經濟的?發展。但是魯朗鎮在發展集體經濟的過程中,?日益激烈的市場將魯朗鎮在經營、?管理和制度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暴露無遺。因此對魯朗鎮村委會、村民、管理人員?開展調查,對魯朗鎮集體經濟發展現狀進行分析,針對當前發展中存在問題提出?了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村;集體經濟;共同富裕
中圖分類號:F321.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432(2023)23-0000-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3.23.000
1??前言
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不僅有利于進一步提高村級組織化程度,更是實現鄉村?振興、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舉措。當前,在中國經濟發展格局調整的情況?下,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也在不斷地推陳出新,走出一條符合中國特色的農村集?體經濟之路[1]。早在?2010?年,為進一步打造出西藏自治區旅游品牌,林芝市市?政府就提出了建設“以援藏資金為先導、積極引進社會資本參與,多方社會力量?協同發展,把魯朗鎮包裝成為響徹海內外的旅游名鎮”的戰略構想,這一戰略的?提出為魯朗鎮的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撐。魯朗鎮集體經濟以做大產業規模、做強產?業品牌、完善產業鏈條、組織群眾參與產業發展、促進群眾穩定增收為目標,在發展過程中促進農牧產業發展和農牧民增收,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提供有力支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但隨著魯朗鎮經營時間的延長,開始暴露魯朗鎮集體經濟產?業存在的問題,如何實現壯大集體經濟,增強魯朗鎮集體經濟的自我發展能力,?是我們要持續思考的問題。文章主要通過實地調研,了解魯朗鎮集體經濟的發展?現狀,得出魯朗鎮集體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一定的解決措施。
2???魯朗鎮的現狀分析
2.1???魯朗鎮概況
魯朗鎮平均海拔?3385米的魯朗風景區位于林芝市巴宜區魯朗鎮境內,東距八一鎮70公里,總面積?3167?平方公里。魯朗鎮有?9?個行政村,17?個自然村。全鎮現有?農牧民?284?戶,1307?口人,272?名黨員。整個魯朗鎮去年農村集體經濟總收入達?4896?多萬元,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1萬元[2]。魯朗鎮集體經濟迅速發展,已經逐漸形成了以服務、村品營銷、游樂住宿為一體,以小集鎮為中心的旅游集?散地中心。目前,已開辦家庭旅館?116?家,床位數?2287?張,去年共接待游客?7.08?萬人次,收入803.72?萬元,參與旅游服務的農牧民群眾達?580?多人[3]。
通過“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目前已有?340?萬元的收入,形成了比較成熟的鄉村旅?游模式。“全村家庭旅館從業人員達到?180?人,占全村從業人員總數的?55%。”還?有響箭、騎馬、土特產品銷售等民俗旅游經營項目,村里可供游客租用的馬匹有?50?多匹,出租服裝的農民有?18?戶。”隨著近幾年的發展,魯朗鎮的名聲已打出?去,不僅受到游客的喜愛,更成為業界矚目的焦點。
2.2??魯朗鎮集體經濟發展的優勢
2.2.1?政策扶持優勢
國家和地方政府出臺了許多旨在通過提供財政支持來發展共享經濟的政策。“十四五”規劃提出要促進政府與社會的合作,強調集體經濟在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促進經濟多元化的融資模式。2001?年,繼粵六援藏后,與西藏自治區合作開發的“魯朗國際旅游小鎮”被列為援藏重大項目[4]。突出藏族民族文化、自然生態、現代時尚,2011年國家發改委批復?2012?年開工建設的魯朗國?際旅游小鎮項目,指明了發展方向。
2.2.2?自然資源優勢
魯朗鎮境內資源豐富,主要為冰川地貌,兼有高山峽谷,景觀主要為動植物?資源。有色季拉國家森林公園、魯朗林海等國家4級自然風景區(點)等。色季拉?山海拔從?2400?米直線上升到約?5300?米,正所謂“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壯觀景象[5]。置身色季拉山懷抱,既可領略魯朗林海的蒼茫壯美,又可于山巔眺?望幽靜輪廓的南迦巴瓦神秘女神,是一幅令人如癡如醉的心靈畫卷。魯朗林海由?灌木林和茂密的云杉、松樹組成,是魯朗山水風光最美之處,林海蒼翠,沁人心脾。魯朗鎮風光富饒,正所謂“幼林蔥蘢,母林幽”,尤其是南迦巴瓦峰的皚皚?白雪與層巒疊嶂的林海交相輝映,愈發彰顯出西藏高原的雄奇與壯美。
2.2.3??歷史文化資源
魯朗鎮以冰川地貌和山谷峽谷為主,自然資源和自然動植物資源豐富。有季拉國家森林公園、南迦巴瓦峰、易貢國家地質公園、米堆冰川、魯朗林海、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等重要人文和自然景觀。藏戲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素有“東方瑞?士”的美譽[6]。
2.2.4???智慧平臺資源
主要以“以智慧旅游平臺為依托,以大數據應用為支撐,加快智慧旅游建設,實現與互聯網在旅游新服務、新業態、新模式等諸多領域的深度融合,為魯朗鎮?全域旅游創造新的產品形態和產業新業態,實現創新發展,讓魯朗全域旅游真正?因依托互聯網而更加具活力”[7]。目前,魯朗鎮集體經濟的發展正由單一的模式?景轉變為多模式發展,向智慧型集體經濟的方向發展。
2.3???魯朗鎮集體經濟發展的劣勢
2.3.1???集體產權制度建設進程與現實需求不匹配
魯朗鎮現有的集體產權制度?存在著產權歸屬不清晰、權責不明確、保護不嚴格等問題,農民作為集體組織成?員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等方面的問題日益突出,?侵蝕了農村集體所有制基礎,也與農業產業化、市場化的要求不相適應,影響農?村經濟的發展。
2.3.2??農村人才隊伍建設進程與現實需求不匹配
一是發展思路不清晰。一些基層干部和農民對集體經濟的認知存在一定的偏差,將土地承包單純地看作是?“各搞各的”,將集體經濟簡單地視為“吃大鍋飯”或者平均分配。這種錯誤的、?存在偏見的觀念不僅導致農民自身對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存在抵觸心理,也影響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轉型。二是農業農村對人才的吸引力不足。農村中青年人?外流嚴重,加之受過高等教育的技術性人才,不愿意回到鄉村,發展產業缺少必?要的技術支撐。三是農村發展缺乏人才支撐持續性。農村地區還處于發展起步階?段,與城鎮相比較,存在工作環境較差、工資較低等問題,同時,由于農村環境?具有較高的穩定性,這對人才的發展具有一定的約束,以致于人才大多不愿回到?農村,農業農村發展的后備力量缺乏持續性[8]。
2.3.3??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推動力不足、規劃不合理
一是魯朗鎮的集體經濟不?僅總量少、規模小,而且面臨貸款難、債務重等困難,發展的推動力不足。尤其?是魯朗鎮集體經濟發展普遍缺乏內生增長動力,許多農村資源閑置,集體資金管?理混亂。二是農村集體產業發展缺乏科學規劃。魯朗鎮屬于林芝市巴宜區轄區,位于西藏自治區東部,平均海拔?3700米[9],坐落在深山之中,具有豐富的自然?旅游資源,這意味著魯朗鎮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存在交通、人才等方面的劣勢,發?展集體企業先天難度大,且與城市相比較,農村集體產業發展缺乏科學合理的規?劃,沒有對魯朗鎮所具有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進行充分考察,造成了對村莊資?源的浪費。三是近幾年疫情的反復出現,對于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影響,特別?是人們的衣、食、住、行、游、購、娛、體等。隨著游客的減少,魯朗鎮的集體?經濟發展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2.3.4???政府對集體經濟發展的扶持范圍局限,落實機制不健全
一是落實與獎?懲機制不匹配,各級政府并不缺乏發展村集體經濟的政策,但是卻在落實和執行?上出現了些許問題。政策實行的怎么樣并不影響村主職干部、村班子成員干部的?報酬發放,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更不影響他們干部報酬的發放,反而對村主職干部?的考核只局限于對日常工作完成情況,村其余干部的報酬更是由村集體支出,和?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沒有任何關聯。二是政府對集體經濟的扶持范圍狹窄。目前,政府對于集體經濟發展的扶持限于支持農村經濟發展與農業優惠等方面,但在土?地問題、資金問題方面得到的幫助極為有限。
2.3.5?集體經濟發展人才配備不到位
魯朗鎮集體經濟發展面臨著較為突出的人才短缺問題,懂經營、會管理、能帶富的領頭人少,專業技術人員更是缺乏。?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人員以村干部兼任為主,而村干部普遍年齡老化,對于發?展集體經濟能力欠缺,習慣于“等、靠、要”守攤子。下派掛職干部到村任職時間短,抓發展項目存在持續性不足的潛在問題,大多數時候是人走產業散,難以?帶來集體經濟可持續增長。
2.3.6?同質化嚴重
截至目前為止,林芝市在集體經濟發展過程中,很多村涉?及的同類產品的發展模式幾乎相似,但是模式相同并不適合每個村集體的發展。有些村在發展過程中思路不夠清晰以及各種客觀因素的制約,使得獨具特色、多?元化的產業項目較少。
3???對魯朗鎮集體經濟發展的措施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城鎮化也在快速的發展。那么如何更好的解決農?村、農民、農業問題,目前已經成為我國進行深化改革的過程當中重要重點探討?的內容,而集體經濟的發展是農村建設發展的重要基礎,同時也是提高農牧收入?水平、改善生活環境的重要基礎。通過對魯朗鎮的調研發現集體經濟在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文章根據其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措施。
3.1??打造政策支持共享經濟發展的載體
一是形成正向激勵的扶持政策。?充分考慮村鎮具體情況,“以酬帶薪”措施與財政支持、考核方式相結合,共同?投入社會基礎設施建設,精準扶貧,促進鄉村振興。繼續增加對村集體經濟的匯?款,有效解決村級公共救助支出與公共基礎設施支出增加的矛盾。提供積極的財?政支持政策,支持村集體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二是繼續強化弱勢村扶持政策。加?強經濟薄弱村財政扶持政策,以嚴格計量村組費用為財政扶持基礎,保障經濟薄?弱村正常運轉。將最高幫扶額度限定在一定范圍內,充分支持村集體經濟的初期?籌資。三是加大村鎮公款保障力度。明確村級經濟合作社的行政和財務權利,根?據公共事務和基礎設施建設的需要,逐步將村級經濟合作社的支出納入預算,切?實減輕村級壓力.??在經濟組織集體資金支出層面,營造健康發展環境,發展共享?經濟。四是建立財政共同投資方式,采取村組、村商聯營方式,統籌管理各類資?金,加大聯營企業發展力度,促進發展壯大。
3.2??多元化發展共享經濟實施形式
一是探索有效實施共享經濟的途徑。?資源豐富的村莊可以依靠資源發展經濟;資源貧乏的村莊,加強農業擴展,促進?農產品的生產和產品的增值。為提高村集體財產的財產利用水平,采取直接管理?村集體財產、承包、外租、租聘、股份制、分稅、資產置換、有效實施TOC制度。二是尋找到適合農村的經濟發展形式,轉型發展利用當地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產業文化從而促進集體經濟實現“村級+”合作。三是研究工業發展項目,建立?農加工業和農服務業,促進休閑農業發展。通過創新發展,加強集體經濟產業鏈?的擴張,促進多方面產業的增值。合作經濟項目。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的多元?化將為農村經濟發展鋪平道路,增加村社區經濟收入,最終實現“社區”扶持“個?人”,實現每個農民的實實在在的利益。在新的發展階段,要因地制宜研究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有效形式,加快轉變和改進農村集體農作經營方式工作。積極建?立集體經濟與農民收入掛鉤。使農民共同富裕。
3.3??以嚴格的考核機制以及獎勵機制提高管理人員的管理能力
一是提高工作積極性。重視農村人才選拔提拔,及時為農村集體農業發展注入新鮮血液。?實施綜合素質提升工程,加大村級干部培訓力度,加大“兩委”班子選拔壯大培?訓力度,提高發展村級合作農業的積極主動性,提高綜合思想政治知識、農村政?策知識水平,不斷提高法律意識、法律認識和管理能力。二是培養有實力的村干?部和富人。建設農村人才隊伍是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的基礎和關鍵。建立優質?服務平臺,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的農民培養機制,建立公平、公開、科學的選拔機?制和合理完善的管控機制。農業科技技能人才。大學生村當職,把最優秀的民營?企業家納入村級集體經濟組織領導班子,確保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內生性和可持?續發展。
3.4??提高村級集體農莊管理效率
一是統籌管理集體經濟“三資”。對合?資企業的“三大主體”進行了一系列檢查,主要是資金、資產、資源和工程合同。?使用官方互助金管理財務軟件,您可以根據自己的財務狀況實施財務軟件管理,?開立村級內網銀行賬戶,將村級互助銀行賬戶錄入系統。二是完善村級集體談判。?建立村管理委員會和地方財務管理小組,及時準確地提供信息,監督財務報告,?并要求管理人員、審計人員和授權人報告問題賬目。借款人應當對債權債務賬戶?進行核對,并由當事人簽字蓋章。使村財政收支透明,充分保障村民知情權和參?與權,確保村組的每一分錢都管好,村級集體財產不流失。三是完善村級集體收?入申報制度。建立村管理委員會和地方財務管理小組,及時準確地提供信息,監?督財務報告,并要求管理人員、審計人員和授權人報告問題賬目。四是強化村級?集體農莊管理責任。鄉鎮要加強對“三資”集體村的管控、兩村分委會要堅持“四?議兩公開”的工作方式,讓村民參與村集體事務的決策和監督,確保村民小組事務的公開透明。
3.5??完善農村集體經濟制度
2016年,國家發布《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穩?步推進改革的意見》,旨在為保護農民集體資產權益,創新農村集體經濟運行機?制,從而提高農民財產性收入,這在很大程度上為農民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一是保障群眾利益。堅持不管怎么改,都不能把集體經濟搞弱、搞小、?搞垮,不能把農民的財產權利改虛了、改少了、改沒了。二是建立規章制度。通?過建立農民組織,整合農村資源,農業產業轉型等方式,著力促進集體經濟發展。?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堅持支部牽頭、村組結合、公司化運作的原則,組?建農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以行政村為單位;深化企業化運作,提高市場適應?能力,通過召開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大會,進一步完善理事會、監事會等決策運?行機構,完善理事會領導下的經營人員負責制,對重大決策、管理運作、利益分?配、資金管理等日常行為元歌規范,組織規范化水平不斷提高。
3.6??提升農牧民對集體經濟的認知
一是提高村民對集體經濟認識。主要?是通過一些外出學習、實踐培訓、網絡教學等,提高村民、村干部認知,開拓視?野,發展思路,打破在集體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觀念障礙,以此推動集體經濟發展。?二是加強對技能人員的培訓強度。同時在農村定向培養技能型人才,充分發揮在?集體經濟的創新力,通過技術培訓科技下鄉、科技成果推廣應用等多種形式,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帶動農民對農業科學技術的需求,促進農民自發提高農?業技術水平。三是引進外來人才和外流人才。積極尋找各種資源人才,尤其是集?體經濟經營管理人才,對于從村里走出去的成功人士、鄉賢、退役軍人、退役教?師等這些優秀人才,返鄉到村里當村干部,以此來提升干部的整體素養,同時建?立績效獎勵機制,適當提高工資待遇,使得一些優秀村干部進入公務員、事業單?位渠道。
參考文獻
[1][1]郝文強,王佳璐,張道林.抱團發展:共同富裕視閾下農村集體經濟的模式創新——來自浙北桐鄉市的經驗[J].農業經濟問題,2022(8):54-66.
[2]張新文,杜永康.集體經濟引領鄉村共同富裕的實踐樣態、經驗透視與創新路徑——基于江蘇“共同富裕?百村實踐”的鄉村建設經驗[J].經濟學家,2022(6):88-97.
[3]蔡福康,茅勤英,蔣群,陳奇其.筑牢共同富裕的根基?閔行區推進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新探索[J].上海農村經濟,2022(3):10-14.
[4]陳錫文.發揮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共同富裕中的作用[J].鄉村振興,2022(2):?46-48.
[5]陸雷,趙黎.共同富裕視閾下農村集體經濟的分配問題[J].當代經濟管理,2022,44(10):1-8.
[6]王博,王亞華.縣域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內在邏輯、驅動機制和路徑[J].農業經濟問題,2022(12):73-81.
[7]吳寬然,盧琦,施志成,等.基于“三區共建”的“1+1+N”村集體?經濟發展樣板構建——?以諸城喬莊社區為例[J].農業展望,2020,16(1):52-56.
[8]代詩韻.脫貧村集體經濟發展的調查與思考——?以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為例[J].中國集體經濟,2022(13):26-28.
[9]趙鯤,王剛.堅持共同富裕方向?發展新型集體經濟——山東省茌平縣耿店村?發展集體經濟啟示[J].農村經營管理,2019(7):30-31.
[10]劉旭凡.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促進共同富裕——基于浙江嘉興平湖市、衢?州柯城區的調研[J].中國農業綜合開發,2022(3):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