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瓊瓊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濟州章丘(今濟南)人,生活在一個詩書宦官之家。“自少年便有詩名,才力華贍,逼近前輩,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婦人,當推文采第一”(王灼《碧雞漫志》)十八歲時,她與二十一歲的趙明誠結為夫妻,李清照與他志同道合。在人們的想象當中,夫妻二人將度過幸福美滿的一生,李清照筆下的詞也給人帶來一種清新明快的感覺。然而,她的詞中,愁情詞卻占了大半部分,是什么原因讓這位女詞人如此愁腸百結呢?這跟她的人生經歷密切相關。從閨中少女到閨中少婦,李清照也曾經擁有過美滿的前半生,但是靖康之亂把李清照卷進了國破家亡的深淵中。丈夫的突然去世,對李清照來說是個沉重的打擊,再加上書籍、畫冊等心愛之物的喪失,再嫁婚變的是非,她的后半生遭遇了無數的劫難。在坎坷的人生中,李清照用她的生花妙筆,為我們留下了名垂千古的文學財富。
通觀李清照的詞,多是寫她的個人生活和家庭遭際的,這與她的人生經歷有關。她飽嘗了人間的酸甜苦辣,所以其內容也是豐富多樣的。總的來說,在南渡之前,她的詞的基調基本上是清新明快的,即使有傷春惜春、傷離傷別、哀怨愁苦的情緒,也不過是生活中的小插曲,不是那種凄慘悲涼的感覺。而南渡之后,特別是丈夫死后,李清照詞風一變,格調凄涼,有不勝悲戚之感。再加上沒有子嗣,中年喪夫,國破家亡,客居他鄉,顛沛流離,命運多舛,心態與前期大不相同了。內容上除了訴說內心的苦悶孤寂、向往安定生活和抒發奇思壯懷之外,還將個人的感情擴大到對江山社稷的關注上來,展現出飽經世態炎涼的悲苦心情。下面將從三個方面來揭示這位女詞人獨特的情感世界。
一、閨中少女的蒙眬閑愁
年輕時候的李清照,性格開朗活潑,喜歡戶外活動,有時在花園里蕩秋千,有時就到郊外去欣賞風景。在閨房中,她感到悶倦;在人面前,她顯得靦腆;可是一投入大自然的懷抱,她就變得無比的天真。隨著年齡的增長,李清照從天真的少女逐漸長成大家閨秀。青春的情懷、人生的滋味,漸漸潛入她的心頭,因此她的詞作抒發了青春少女常有的那種無可名狀的惆悵,表現了閨房少女對時光的敏感,其中寄托著淡淡的閑愁。如《浣溪沙·莫許杯深琥珀濃》這首詞:
莫許杯深琥珀濃,未成沉醉意先融。疏鐘已應晚來風。瑞腦香消魂夢斷,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時空對燭花紅。
詞從酒寫起,寫酒,又偏偏不是飲酒或是想飲,而是不想飲,因為詞人深知酒根本不解愁。不飲,本是不會醉的,可偏偏像醉了一般,心緒被酒融化了,或者根本就不是融化,而是它本來就是“空空”的,摸不著也理不清。
這也難怪,因為詞人的愁并不是“離愁”,而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因其蒙眬所以弄不清楚,因其難以辨析所以無法排解。這時候晚風夾著斷斷續續的鐘聲,飄進閨房,周圍更顯空寂,心緒憂煩,卻更空空。這的確是人類最累的事情,于是竟然慢慢地睡著了,夢醒了,眼前什么也沒有,只是看見香消爐熄,因而更覺冷清,更添孤單、凄清之感。看見因自己睡不著而輾轉反側弄亂了的頭發,解嘲似的解釋說是因為金釵太小了,于是最終只能是面對燭花,閨房是空的,內心也是空的。
“莫許”“琥珀濃”,是說杯“空”;“意先融”是心“空”;“疏鐘”夜傳是周圍世界“空”;夢斷乍醒夢自成“空”,因而最終還是只能“空對燭花紅”……詞人就這樣以自己超拔的才情和敏銳而又細膩的感受,以一個“空”字貫穿了全詞,寫盡了少女內心的孤寂和無法排遣的閨愁。
另外還有一部分惜春、傷春之作,如:“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綠肥紅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詞人對春天將逝的惋惜之情。《浣溪沙·小院閑窗春色深》《浣溪沙·髻子傷春慵更梳》等都是抒發惆悵傷春的閑愁,可以說是大多數青春少女常有的心理活動,只是常人難以用傳神的筆觸把這種感情表達出來。而李清照卻能在平靜的敘述中,抒發極為豐富、復雜而又細膩的情感。
二、閨中少婦的真切離愁
李清照與太學生趙明誠結婚后,雙方一起鑒賞書畫,共同唱和詩詞,可以說是意趣相投,生活美滿。然而,“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夫妻間難免有分離的時刻。婚后兩年,趙明誠出仕,少則小別數日,多則一年半載,時間即使比較短暫,也給多情的女詞人帶來了極大的悲愁與苦悶。看《蝶戀花·暖雨晴風初破凍》一詞:
暖雨晴風初破凍,柳眼梅腮,已覺春心動。酒意詩情誰與共?淚融殘粉花鈿重。乍試夾衫金縷縫,山枕斜欹,枕損釵頭鳳。獨抱濃愁無好夢,夜闌猶剪燈花弄。
詞的上片以初春景物為背景,抒發了作者懷念親人的寂寞心情,起初三句,繪景狀物。雨暖了,風和了,小河上的冰開始解凍了,庭院里的梅開了,柳樹也長出新葉子了,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早春的圖畫。這三句用輕松歡快的筆調,為反襯后面的愁思和憂傷作了鋪墊。
詞的下片,刻畫日夜盼望親人早歸的情態和心理。過片三句,寫白日無心外出游春,獨臥閨房的情景。“乍試夾衫金縷縫”是說天氣漸漸暖和,自己剛剛脫去冬裝,穿上了金線縫成的夾衫。詞人雖然換了春裝,但并沒有召來“寶馬香車”,反而一頭躺倒在床上:“山枕斜欹,枕損釵頭鳳。”任憑大好的春光白白消逝。由于整日斜靠在檀枕上,致使云鬢蓬松,發髻上的釵頭鳳也被磨損壓壞了。
結拍兩句,描摹情態,“獨抱濃愁無好夢,夜闌猶剪燈花弄。”整日里愁思綿綿,郁郁寡歡,生怕入睡后也不會有什么好夢,倒不如坐待天明。夜深了她還獨自在燈前,不斷用剪刀撥弄燈芯,希望能看到燈芯結出預兆喜事臨門的燈花來。這里雖只攝取了一個鏡頭,但畫面含意卻很豐富,表達了作者對丈夫無限思念的心情。
“愁”本來是一種無影無形的“感情”,但詞人卻通過一個個的形象和由這些形象構成的一幅幅感情色彩濃厚的畫面,不僅讓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了它,而且被它所籠罩住了。
三、孤苦寡婦的哀怨悲愁
靖康之變后,金人鐵騎踐踏了李清照的家鄉。在戰火中,李清照一路艱難輾轉,奔波勞累,她和亡夫的收藏的金石、書卷、文物等也遭遇了重大損失。此時,李清照正承受著國破家亡,喪夫之痛與心愛之物損失的多重打擊,身心疲憊,心力交瘁。她帶著那顆破碎的心在茫茫人生中掙扎。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武陵春·春晚》)
這是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閨怨詞所能比。這首詞借暮春之景,寫出了詞人飄零之苦和亡國之悲。
經過一番風吹雨打,落花成塵,但還散發著一點余香。看到這風卷落花的凄清景象,飽經離亂的詞人不禁悲從中來。因為金人掀起的這場戰火,不僅給國家、百姓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同時也使自己如這落花一樣,被風卷得四處飄零。面對春去花盡這悲涼的景況,詞人心灰意懶,以至日上三竿還懶得梳洗打扮。風物依舊,人事皆非,剛想說說傷心事,又先自雙淚長流。意欲賞花,來排遣一下心中的愁緒。聽說雙溪春色尚好,打算泛舟其上。只恐舴艋太小,載不動自己的萬般愁緒。
這是詞人飽經亂離的中年生活的總括和痛苦心事的流露,在重重打擊之下,作者已陷入悲痛絕望的境地,讀之催人淚下。
縱觀李清照的詞,大多數都充滿了哀怨和悲戚的色調。這里邊有青春的嘆息,相思的苦惱及悼亡的沉痛。感情雖有深有淺,內容也不盡相同,但卻都能從中讀出愁情和傷感。在她的詞中,春花秋月皆含悲,一山一水亦善愁,纏綿凄愴,慷慨蒼涼,使讀者不但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內心的痛苦,也讓讀者看到那個愁云慘霧籠罩下的社會生活的圖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