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小燕,時宗澤,阮克琛,吳喬仙
(1.右江民族醫學院研究生學院,廣西 百色 533099 ;2.廣西百色市人民醫院,廣西 百色 533099)
艾灸、針刺、湯劑是我國三大中醫藥療法。在我國古典醫籍文獻中,關于艾灸有很多的記載,其中《黃帝內經·靈樞》中提到“針是泄法,灸是補法”,將灸法作為一個重要的部分進行闡述,奠定了灸法的理論基礎。古人將扶正祛邪、固本正陽的艾草制成藥物用于灸法。隔姜灸則是通過姜辣素及艾灸的熱輻射效應,來改善機體免疫系統紊亂的狀態,恢復機體自身平衡,促進機體康復的一種灸法。本文通過整理隔姜灸對免疫系統影響的相關文獻,闡述隔姜灸免疫機制的應用現狀及研究進展,為今后隔姜灸的研究和臨床應用提供參考及借鑒。
隔姜灸療法中使用的生姜從古至今即廣泛應用于臨床,其可內服也可外用。國內不少學者研究證實,生姜中的主要成分6- 姜酚、姜油酮、姜黃素等具有抗炎、抗氧化、抗凋亡等藥理活性,可通過不同機制和細胞信號通路發揮治病防病的作用[1],對機體的體液免疫、細胞免疫均有調節作用。
細胞免疫是人體防病抗病的重要屏障。閆亞南等[2]向15 只wistar 大鼠腹腔注射乙基亞硝胺誘導肝癌模型,造模的同時向大鼠兩側“肝俞穴”施灸,結果發現其CD3+、CD4+明顯升高,CD8+降低,CD4+/CD8+升高,認為隔姜灸可增加輔助性T 細胞的含量,減少免疫逃逸的發生,增強免疫效果,提高免疫應答。
免疫分子調控是隔姜灸基礎研究的熱點,不少學者通過不同角度研究隔姜灸的免疫發生機制及作用效果。研究發現,隔姜灸在增加熱休克蛋白70(HSP70)的含量方面占有優勢,可使HSP70 的表達升高,達到減輕炎癥反應的目的[3]。劉藝等[4]認為,隔姜灸可使胃組織中的MEK1/2 蛋白和ERK1/2 蛋白表達增強,并能激活MEK/ERK 信號通路,改善組織缺失情況,并能修復損傷組織。顧沐恩等[5]研究隔姜灸療法對miRNA 的效應機制,發現在與模型組的比較中,與結腸性潰瘍的免疫炎癥和癌變密切相關的miR-139-5p、miR-184、miR-204-3p 三個miRNAs 預測靶基因的pathway 均可被隔姜灸干預后逆轉,調控炎癥反應,減輕腸道炎癥反應。有學者使用隔姜灸干預結腸癌大鼠,觀察其對P2X7R/STAT3/VEGF 通路影響,發現隔姜灸能抑制p-STAT3、NF-κBp65 及VEGF的表達,促進P2X7R 蛋白表達升高,對腸上皮細胞產生抗凋亡作用,并對免疫細胞產生促炎作用[6]。
隔姜灸屬于灸法中的隔物灸,兼具灸的熱性和姜的溫性,患者治療中的舒適度比其他灸法高[7]。下文將分述隔姜灸對不同系統疾病患者免疫功能的影響。
劉凌志等[8]研究發現,隔姜灸可激動機體的細胞免疫,導致CD3、CD4、NK 細胞水平升高,使鼻腔、鼻竇慢性炎癥的抑制作用得到增強,但在兩組比較中,發現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無統計學意義,可見隔姜灸未能激活體液免疫。同樣,有學者在隔姜灸治療咳嗽變異性哮喘的研究中發現,經治療患者的CD4+、CD8+、CD4+/CD8+均得到有效改善,免疫功能得到提高,肺氣道功能(MEF75、MEF50、MEF25)也得到了明顯改善,有效緩解了咳嗽癥狀[9-10]。
時宗澤等[11-12]通過隔姜灸聯合辨證施護治療艾滋病腹瀉患者,干預后發現患者的大便頻次、生存質量均有改善,證明了將隔姜灸應用于免疫缺陷綜合征,能調節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的狀況,促進免疫功能的修復,緩解患者的腹瀉癥狀。有學者使用銀盞及配置的灸藥進行隔姜灸,起到了健脾溫腎、通絡解毒的作用,改善了腸腑功能,治療后隔姜灸組患者的NK、CD4+與CD4+/CD8+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同時還降低了IgG和免疫球蛋白M(IgM)、CD8+以及血清中C 反應蛋白(CRP)、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17(IL-17)的水平,取得了很好的治療效果[13]。
張偉[14]選取了120 例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進行研究,隨機分為中藥外敷發泡聯合隔姜鋪灸組、隔姜鋪灸組及西藥組,結果顯示這三種方法均能促使患者的體液免疫指標IgM、IgG 等下降,使自身免疫指標類風濕因子(RF)、紅細胞沉降率(ESR)等的含量減少,隔姜鋪灸組的近期療效與西藥組相當,但其遠期療效優于西藥組。
紀利梅等[15]用培土益腎湯聯合隔姜灸治療腎病綜合征患者,干預后發現患者的炎癥因子包括白細胞介素-1(IL-1)、白細胞介素-6(IL-6)以及TNF-α 的水平均下降,CD3+、CD4+/CD8+指標以及腎功能均得到改善,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華瓊等[16]使用隔姜灸治療脾腎陽虛型慢性腎功能不全患者,發現治療后患者的免疫功能指標T 淋巴細胞CD3+、CD4+、CD4+/CD3+、NK 水平均明顯升高、CD8+降低,同時血清中的鈣、鉀、鈉、CRP、血紅蛋白水平得到了改善。由此認為,隔姜灸能改善脾腎陽虛型慢性腎功能不全患者的免疫缺陷狀態,增強機體免疫力,維持電解質平衡,提高臨床療效。
金哲等[17]利用隔姜灸溫熱刺激穴位原理并聯合中藥治療亞急性甲狀腺炎患者,發現治療后患者的血清甲狀腺球蛋白抗體、甲狀腺微粒體抗體、促生長素的表達水平均降低,同時血清25 羥維生素D、超敏促甲狀腺激素等指標改善,并認為這與隔姜灸中艾灸燃燒物成分及其產生的紅外輻射可加強自身免疫功能、促進身體康復有關。張悅[18]用隔姜灸結合電針治療難治性面癱患者,發現治療后患者的血漿IgG、IgM 及免疫球蛋白A(IgA)含量均顯著降低,臨床總有效率高達90.48%,優于單純使用電針治療者,并認為隔姜灸在治療面癱時起到了增強免疫功能、促進面部血液循環的作用,從而改善了患者的面部神經麻痹癥狀,有效促進其恢復。
在生殖系統疾病中,有研究發現使用隔姜灸配合中藥離子導入緩解寒凝血瘀型原發性痛經能使患者的IL-17 水平明顯下降,轉化生長因子-β 水平明顯升高,且疾病的復發率低,該方法在痛經的治療中可發揮溫經散寒、調經止痛的作用,維持促炎- 抗炎因子之間的平衡,緩解患者的痛經癥狀,提高其生活質量[19]。施長征等[20]在復發性流產的治療中發現,應用固腎養胎湯結合隔姜灸能使患者體內的炎癥因子包括白細胞介素-13(IL-13)、白細胞介素-33(IL-33)的水平顯著升高,且患者的雌二醇、孕酮、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等指標優于接受主動免疫治療者,同時胎兒的存活率高達89.58%。由此認為,隔姜灸在刺激IL-13、IL-33 等炎癥因子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能避免母胎中的Th1/Th2 免疫系統失衡,并通過祛寒補虛、活血通絡改善機體內環境,從而改善妊娠結局。
隔姜灸在治療陽虛寒凝型膝骨性關節炎中也能取得良好療效。研究發現,采用右歸丸聯合隔姜灸治療陽虛寒凝型膝骨性關節炎后,患者的ESR、CRP 等血清炎癥活動指標以及IL-1、IL-6、TNF-α 等免疫學指標均得到明顯改善[21]。由此認為,隔姜灸能降低炎癥因子的活性,促進免疫功能修復,起到鎮痛、消炎、修復軟骨功能的作用,從而達到良好的治療目的。
隔姜灸在腫瘤的免疫調節中起著重要作用。韋巧玲等[22]采用隔姜灸對胃癌化療患者進行施灸,發現治療后患者的IgG、IgM、IgA 等指標下降,CD3+、CD4+、CD4+/ CD8+等細胞免疫指標升高,并能提高免疫反應的起始物質血清HSP70 水平,同時改善了前清蛋白、白蛋白等營養指標。王昂等[23]使用正肝化癥方聯合隔姜灸治療經肝動脈化療栓塞術的原發性肝癌患者,結果發現治療后患者的CD4+、CD8+、CD4+/CD8+等指標均有改善,證明隔姜灸具有增強免疫活性、提高自身抵抗力的作用,可改善患者的肝功能,促進其恢復。
李歡等[24]使用隔姜灸聯合瑞舒伐他汀治療肥胖并發高脂血癥患者,干預后發現患者的脂肪因子發生改變,其中脂聯素、瘦素、網膜素增高,內酯素下降。由此認為,隔姜灸聯合瑞舒伐他汀在改善肥胖患者癥狀的同時,還可通過改變脂肪因子來糾正免疫微環境和代謝紊亂。馬潔[25]選取慢性疲勞綜合征患者的神闕穴、關元穴、中脘穴進行隔姜灸,干預4 周后發現患者的IgG、IgM、IgA 水平均有所提高,同時改善了患者的抑郁狀態與睡眠障礙,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本草綱目》記載:“艾葉,純陽也……灸之則透諸經而治百種病邪?!卑~中的化學成分以黃酮類和苯丙素類化合物的含量最高,具有活血通絡、抗腫瘤、消炎鎮痛、免疫調節等多種藥理作用[26],它可以彌補針刺所不能到達之處。艾灸與姜結合最早見于明代楊繼洲編著的《針灸大成》:“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錢厚,搭于舌上穴,然后灸之。”現代醫家對隔姜灸與免疫機制的關系及作用機理進行了深入研究,發現隔姜灸可散寒除濕、溫經活絡、補益陽氣,增強機體免疫功能[27]?,F階段,隔姜灸被廣泛應用于疾病治療和養生保健方面。隔姜灸可通過經絡- 免疫系統網絡,促進免疫細胞活化,調節免疫分子的信號通路,進而提高免疫應答,調節臟腑功能及陰陽平衡,促進免疫功能的修復,改善機體內環境,達到機體內外環境的協調。目前,隔姜灸的研究仍有局限性,包括:實驗室研究偏少,多數為臨床應用效果研究,而臨床應用又多以腫瘤病人為樣本,其他系統疾病偏少,同時部分研究缺乏客觀的評價指標;大多數文獻的研究均以近期研究為主,缺乏對遠期預后效果的觀察;研究樣本數量較少,缺乏大樣本的臨床隨機對照試驗。因此,在下一步的研究中應采取多中心隨機對照試驗,從遠期預后效果觀察及基礎實驗角度研究隔姜灸對機體免疫系統的影響及具體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