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朔
走向現代化是人類文明發展的趨勢,是每一個民族和國家文明富強的必由之路。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以只爭朝夕的精神踔厲奮發接續探索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的講話中說:“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求是》2021年第14期。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鄭重宣告:“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2)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求是》2022年第21期。中國式現代化的主要特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中國式現代化是以人為本,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西方國家的現代化建立于殖民侵略、血腥掠奪為手段的基礎上,是以資本為本,以資本增值作為根本目標。這種現代化催生了一系列難以解決的矛盾和斗爭,使許多國家遭遇嚴重的社會、政治、經濟、生態等領域的危機。中國在推進現代化過程中,徹底拋棄了以資本積累增值為基礎的根本目標,確立了以人民為中心,把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作為現代化發展的根本目標。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價值的全面實現,是中國式現代化最本質的特征。
第二,中國式現代化是同步疊加推進工業化、市場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在底子薄、人口多、國民經濟百廢待興基礎上,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趕超型現代化,工業化、市場化、城鎮化、信息化、全球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疊加發展,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跡。
第三,中國式現代化是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不僅僅是經濟總量大幅躍升、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科技創新突飛猛進、物質財富極大豐富,而且是政治清明、精神先進、社會和諧、生態友好的全面推進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現代化。
第四,中國式現代化是立足于中華傳統文化基礎上的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3)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中國式現代化厚植于5000年文明歷史的中華文化,扎根于源遠流長的中華沃土,是將現代化進程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相結合的自主創新的、中國氣派的、世界情懷的現代化。
第五,中國式現代向世界展示了通向現代化的多樣路徑,為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提供了有效參考。從歷史上看,西方國家現代化道路先行一步,其成功經驗為人類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西方現代化道路有著固有的弊端,不是唯一的選擇。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實踐“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4)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8頁。。
1.綜合國力提升,加速文化崛起
隨著現代化的推進,我國在世界上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兩個奇跡,GDP已穩居世界第二,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塑造力日益提升,中華文化更廣泛地走向世界。但近代中國百年辛酸磨難造成的對傳統文化的卑視和破壞,全球化浪潮西方文化霸權對中國文化的滲透和侵襲,消費文化、娛樂文化、時尚文化對傳統文化的沖擊,使得中華文化在眾聲喧嘩中難以發出強有力的聲音,并沒有展現出與綜合國力相匹配的文化強國地位。世界大多數人談中國的崛起,強調的是經濟的崛起,GDP的上升,很少人說中國文化的崛起。這極大地影響了中國國家形象,影響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影響了民族文化自信。當今世界已經進入了文化軟實力激烈競爭的時代,誰占領文化制高點,牽引文化潮流,掌握文化真理,誰就擁有了話語權,就能引領輿論,在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中占得先機,贏得主動,對別國形成吸引力和號召力。加速文化崛起,增強文化自信,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緊要任務。
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重視文化建設和文化自信。“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歷史悲劇。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5)習近平:《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求是》2019年第12期。。非遺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增強文化自信、創立文化強國,加速文化崛起的基礎性資源,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的文化基因和文化支撐,具有極大的基礎性、價值性力量。這就為非遺保護和傳承提供了迫切的社會需求和良好的社會氛圍。
2.文化消費興起,促進非遺需求
消費主義是現代社會的產物,是現代化的必然結果,也是發達國家普遍流行的一種文化觀念。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推進,物質財富快速積累,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國家不斷擴大內需刺激消費,以促進投資和生產,消費主義思潮在我國也悄然興起,人們愿意消費也渴望消費,消費能力增加,消費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百姓生活由生存型溫飽型向享受型發展型升級,由注重物質消費到注重精神消費升級。傳統文化熱、國學熱、經典吟誦熱受到廣泛追捧,文化產品的需求方興未艾,文化消費逐漸走向繁榮。特別是中產階層的迅速壯大,已經成為非遺產品最重要的潛在消費群體。中產階層物質生活豐裕,休閑時間豐足,精神生活豐盛,文化素養豐厚,社會責任感相對較高,更能理解和接受富有創造性和個性化的非遺產品,更能欣賞和消費非遺產品的文化內涵、藝術特色、工藝技術,更加陶醉于文化消費獲得的心理、精神上的愉悅感和自豪感。
旅游的本質是一種文化消費,是一種文化的碰撞與融合。非遺是一種獨特的旅游資源,蘊含豐富的科學價值、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旅游價值。非遺旅游開發是實現這些價值的重要手段。旅游開發創新了非遺的保護方式,營造了非遺生存和繁衍的土壤,培育了更多的受眾,同時,還創造了地方就業,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增加了非遺從業者的收入,為非遺保護提供了資金保障。所有這些消費方式為非遺的保護和利用提供了空前的發展良機。“非遺完全可以通過市場機制的作用,通過文化消費市場滿足當代人的文化需要和精神需要,從而獲得反哺和新的生命力,獲得更好的傳承與發展”(6)李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困局、戰略機遇與發展對策研究》,《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12期。。
3.交流融合深化,彰顯非遺特色
現代化的大生產開拓了全球市場,所有國家的生產和消費,不同程度地世界化了,具有世界性的意義,各個民族的文化也不同程度地世界化了,具有了世界性的內容,出現了世界文化、全球性文化。“全球化乃是現代性在世界范圍內不斷擴張的必然結果,現代化所內蘊的理性精神及其抽象普遍性規定,通過市場化、工業化和殖民化的逐步推進,把整個世界納入了一個勻質化的過程,從而使不同民族的文化個性面臨被吞噬的危險。這一歷史背景,從否定方面凸顯并進一步強化了文化民族性的意義”(7)何中華:《從生物多樣性到文化多樣性》,《東岳論叢》1999年第4期。。
現代化、全球化對民族個性、民族文化的發展提出了挑戰,但是,挑戰的結果不可能建立一個統一的沒有差異的“文化全球化”,而是后發現代化國家對于“現代化”“現代性”“全球化”保持一種批判性的反思態度,各具特質的民族文化通過交流和對話,變得更加絢爛多彩,依然保持文化的獨特性和多樣化。“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民族性,這是一個民族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8)弗雷德里克·詹姆遜:《文化轉向》,胡亞敏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第25頁。。
為了適應現代化全球化的發展趨勢,我國非遺的保護和發展也應與時俱進,跟上世界潮流。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以交往和對話的姿態,置身于世界文化滾滾浪潮之中,接受世界各種文化的洗禮,吸收別國文化的精華,強身健體,才能彰顯強大的生命力和充盈的創造力。習近平總書記說:“歷史告訴我們,只有交流互鑒,一種文明才能充滿生命力。”(9)習近平:《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求是》2019年第9期。因此,我們要追趕時代之潮,把握時代之局,順應歷史之變,利用現代化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一切非遺成果,鑒賞和品評人類一切非遺價值,以全面完整地保護傳承、創新中華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
4.互聯網新媒體助力,革新非遺傳承傳播方式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關鍵是傳承和傳播,新的傳承傳播方式是非遺順利發展的保障。農耕時代“師徒相繼,口傳心授”的自然傳承制度,確保非遺在某一地域得到延續,并創造了燦爛輝煌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但是,絕大部分非遺流布在交通不便、信息不暢、偏遠廣大的農村地區,一直鮮為人知,有的即使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公眾對其內容和形式的了解也是一鱗半爪,甚至完全是一種偏見,所以非遺傳承傳播的廣度深度都是有限的,非遺的保護不能得到全面的推廣。“特別是自然傳承以自然人作為傳承主體,在國家對傳承人的保障制度還未完善的情況下,傳承人需要面對經濟收入少,社會地位低等多方面實際困難,相比較以前的‘無人愿教’,現在‘無人愿學’正成為傳承中普遍存在的問題”(10)魯春曉:《新形勢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關鍵性問題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第169頁。。
高速公路、高鐵四通八達,電腦、智能手機、大數據、云端服務互聯互通,跨越時空。傳播學家麥克盧漢在1967年提出的“地球村”成為現實。現代化的信息網絡悄然引發了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的重大革命。所有這些現代化設備為非遺的傳承傳播提供了便捷的交流溝通平臺,提供了展示觀摩的廣闊舞臺,創造了傳承發展的大好機會,為非遺保護和開發提供了全新的技術和手段。
特別是以數字化、多媒體、實時性和交互性相結合傳遞數據的新媒體的發展,使得非遺在保存、展示、傳播、傳承等方面有了全新的媒介。這些全新的傳播媒介,既可以永久性地原汁原味地保存非遺的全貌,也可以通過視頻、影像、動漫等娛樂性較強的方式,生動形象地展示非遺內容,增加受眾對非遺的關注,還可以打破單向信息灌輸的缺陷,通過智能手機、平板電腦讓傳播者、受眾、專家學者實時在線表演、示范、欣賞、交流,獲得視、聽、觸、動等多方位的體驗和享受,加強受眾對非遺的參與感,增強受眾對非遺的興趣,使非遺得到廣泛傳播的機會。
1.城鎮化沖擊非遺的文化生態環境
非遺的文化生態環境包括非遺產生和發展的自然環境、村落環境、社會環境、傳承者的生產生活方式及其獨特的認知方式、宗教信仰。保持和建立良好的文化生態是非遺保護的最終目的。中國社會開始現代化后,植根于農業文明的文化生態就不斷地改變甚至瓦解,其直接的挑戰就是農村城鎮化。城鎮化是中國式現代化必經的歷史階段,城鎮化程度是國家經濟發展及工業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現代化過程就是農村人口不斷涌入城鎮的過程,就是工業文明不斷改造農業文明的過程。加速推進的農村城鎮化對非遺的生態環境產生了嚴峻的挑戰,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非遺所依賴的農村居住環境發生了巨大改變。農田被征用,某些具有歷史文化科學價值的古村落、古建筑被大規模地拆建,村民搬進“千城一色“的鋼筋水泥壘建而成的樓房,居住在互相隔離的套房里,原來那種田土相接屋宇相依、守望相助“把酒話桑麻”的村落空間消失了,聚村而居共生求存的村落文化、鄉風民俗凋落了,非遺賴以生長的土壤不存在了。
其次,農村人口大規模地遷入城鎮,非遺無人傳承。中國城鎮化最大的特征就是農村人口,特別是年輕一代大量涌入城鎮生產、就業,尋求新生活,謀求新發展,形成農村人口向城鎮大遷移的現象,而留在農村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孩子。很多年輕人很早就離開家鄉,生活追求時尚化舒適化,對缺乏現代氣息、單調乏味的非遺沒有熱情與興趣,沒有認同感。這就使得非遺的傳承喪失了薪火相傳的年輕人才資源。尤其是有些需要言傳身教的非遺,難度大,學習時間長,學習效果不可確定,其精湛技藝就瀕臨失傳。
再次,生活方式的改變,非遺存在的意義消失。城鎮化的本質是人的城鎮化,是人的生活觀念、生活方式的根本改變。人們不再欣賞傳統的民歌、曲藝、舞蹈,不再聚集而居喝茶聊天看戲,不再或者很少舞龍耍獅玩燈。相反,電影、電視、手機視頻、網絡游戲豐富多彩,社交媒體活色生香,直播快遞方便快捷,人們的生活方式網絡化、居室化、時尚化、快節奏化,傳統社會慢工細活的非遺基本失去了存在空間,失去了其存在的意義。
2.文化全球化侵襲非遺的內外生存空間
全球化是世界各國在經濟、貿易、生產、科技、文化諸方面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一種狀態。作為一種世界歷史發展的趨向,全球化是現代化不斷擴張、壯大的結果。文化全球化已成為全球化時代的一個顯著特征。文化全球化并不是要建立一種世界一統的全球的文化,而是在相互交流融合相互借鑒吸收中實現各個國家各個民族文化多樣化的發展。但是,在文化全球化過程中,西方發達資本主義文化,特別是美國文化主導著文化全球化,支配著全球文化話語權,推行文化霸權、文化滲透、文化帝國主義。文化全球化在給各個國家民族文化帶來發展機遇的同時,也給發展中國家文化特別是我國民族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帶來了嚴重的挑戰。
首先,文化霸權下非遺文化失語的風險。西方國家認為,要想他們永遠稱霸全球,就只有讓他們的所謂平等博愛自由等意識形態和價值觀深入別國人民的骨髓。他們憑借著先發的現代化長期積累的經濟、技術、資本的強勢地位,通過資本霸權——軍事霸權——文化霸權的不對等的擴張和侵入,將其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推向別國,力圖使其文化成為絕對控制別國的單一的文化,以此來鉗制、蠶食別國文化,并極力貶低、抹黑別國文化,甚至以此來干涉別國內政,顛覆別國政權。從全球化整體格局來看,西方文化是強勢文化,我國文化是弱勢文化,我國文化受到西方強勢文化霸權威脅和侵略。我國非遺在這種西方文化霸權語境下的生存和發展,外部環境險惡,面臨文化失語的風險。
其次,文化同質化下非遺文化認同的危險。在全球化的幌子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瘋狂進行意識形態滲透,向非西方國家尤其是我國強力輸出、大肆傾銷其新聞報道、影視動漫、圖書期刊等文化產品,竭力宣揚西方文化優越論,推銷他們所謂的普世價值,幻想達成文化同質化,消解我國民族文化、主流文化的合法性,破壞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鏟除中華文化的根基。“他們通過各種形式的文化滲透,宣揚其政治理念、生活方式、思維方式,使發展中國家的某些人,特別是年輕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受到侵蝕,極大地削弱了人們對民族文化的認同”(11)董健:《超越國家:從主權分裂到新文明朦朧》,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第79頁。。面對西方文化同質化的禍害,非遺從內部逐漸喪失了廣大的受眾,進一步失去了生存的土壤,離析了原有的社會環境,面臨著文化認同的危險。
3.商業化消解非遺的文化內涵
中國式現代化加速了商業化發展的速度,我國社會已經成為一個高度商業化的社會,商品交換、消費主義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越來越多的非遺不得不卷入商業化大潮之中,成為文化產業的一部分,走上了商業化發展的道路。非遺商業化在給非遺保護利用帶來諸多積極影響的同時,也對非遺保護和開發產生巨大的不利影響。
首先,重申報,輕保護。這一點特別表現于各級政府管理者。他們十分重視非遺申報,動用一切資源,組織各種力量申報各級各類的非遺,借申報成功的“尚方寶劍”,一方面提升城市形象,一方面“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借金鳳凰招商引資,企圖找到一條新的發財門路。
其次,重視商業價值,輕視文化內涵。非遺本是一種文化遺產,其所以要在現代社會予以保護和傳承,就在于其寶貴的文化價值。非遺經營者卻以賺取贏利作為唯一目標,以獲得最大市場、最大利潤作為最高宗旨,完全消解其所蘊含的文化元素,斬斷非遺獨特的文化血脈,把非遺當作文化標簽和時尚消費。“拿東北二人轉這個非遺來說,許多東北老人都反映,原來博大精深底蘊深厚的東北二人轉,目前成了低俗的代名詞”(12)劉袆:《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宜過度商業化》,《民主與法制時報》2010年12月27日第5版。。
再次,把非遺當作旅游產業籌碼,過度商業開發。許多非遺經營者大多把非遺當作金字招牌,十分重視非遺的旅游開發利用,把非遺當作旅游景點,或以旅游開發的名義,對非遺進行所謂保護性開發,實則是過度開發。在商業經營中,一味迎合市場和受眾,以受眾的品位和好奇作為非遺消費產品的審美導向,致使被開發的非遺從自然而然的生產生活轉變成為商業表演活動,喪失其原真性、神圣感,淪落為商業化的犧牲品。“瀘沽湖,曾經以其母系社會文化積淀,給現代人提供了人類童年的美好想象,可如今來到這個地方,卻悲哀地發現,商業化已經把一方凈土直接變成了現代社會的世俗化現場”(13)林華:《非遺商業化:正道還是迷途》,《華人時刊》2010年第5期。。
非遺本是農業文明時期人民世代相承的普遍的生產生活方式和認知方式,與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情感心理、價值取向息息相關。由于機器大生產的興起,現代化速度的加快,許多國家由農業社會邁向工業社會,由農業經濟轉變為工業經濟、知識經濟。傳統農業文明所建立起來的生產關系、生活方式、情感依托、宗教信仰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和存續空間,失去了原有的價值和意義,原來鮮活普通的生產、生活方式無法繼續,甚至消失滅絕。再加上以現代化名義下進行的大型工程建設、歷史名城改造、旅游經濟開發,更是在大規模地毀壞傳統農業文明成果。農業文明在與現代化的遭遇中明顯處于劣勢,傳統意義上的農業生產關系、生活方式,農業文明里的鄉土村落漸次衰微甚至瓦解,非物質文化所賴以生存的原生文化環境幾乎喪失其原有生活的土壤而不斷地衰敗消亡。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是認識到這些農業文明成果面臨損壞、消失和破壞的嚴重威脅,才出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我們可以這樣認為,現代化進程改變了農業社會的生產方式和傳統的生活習慣,使得非遺逐漸喪失了生存的根基,它的發展也受到了日益嚴重的擠壓,導致非遺漸漸離開了現代生活。所以,現代化進程是非遺產生和保護的基本的現實語境。
面對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給非遺保護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以及現代化與非遺的關系,我們要更新觀念,改變非遺傳統的保護和開發的思維方法,開拓嶄新的思維方式。
戰略思維是宏觀的、根本性的、方向性的思考問題的方法。“現代化不僅是技術方式、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變遷的過程,而且是思維方式、行為方式、交往方式轉變的過程”(14)劉衍峰:《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之維》,《特區實踐與理論》2022年第5期。。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非遺保護需要樹立戰略思維,必須從中國現代化尤其是文化現代化的戰略高度來保護非遺,而不是僅僅將保護非遺作為一件文化事項,或者作為一場臨時的運動來對待。
非遺作為一種文化傳統,是中華民族文化之根、生命之源、先驗規定,塑造著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心理性格、價值取向。離開非遺“活化石”所培育鑄造的文化血脈,中國式現代化將喪失其文化自覺的主體,失去其獨特的中國特色。
在當代世界,文化是現代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源泉,是國際競爭中的優勢資源,是綜合國力的重要表現。美國國際政治學者、哈佛大學名譽教授約瑟夫·奈認為:“在當今世界,倘若一個國家的文化處于中心地位,別國就會自動地向它靠攏;躺若一個國家的價值觀支配國際政治秩序,它就必然在國際社會中居于領導地位。”(15)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文明”課題組:《國際文化思潮評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第6頁。因此,我們一定要做好非遺保護的戰略性工作。一方面,學術界要加強非遺保護的理論研究,從中提煉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質、價值觀念,增強人們對中國式現代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自信心和力量,增強人們對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一方面,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推進,中國國際地位前所未有地提高,日益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央,中國文化包括非遺在世界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強大,我們要大力向世界推介中華非遺,弘揚中華非遺,加強對外宣傳的力度。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所指出的:“增強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堅守中華文化立場,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推動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16)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
所謂生態思維,就是運用生態學知識、觀點和方法去觀察世界、認識世界,并以此作為分析與解決問題的一種思維方式。生態思維具有整體性、共生性兩個特征。整體性,即將生物圈看作一個整體,認為生物圈整體的功能大于各個部分的功能。共生性,即認為生物圈各個組成部分是不可分割的,各個部分具有平等的存在權利,是互生共有的、和諧依存的關系。
生態思維不同于本體論思維和主體論思維,本體論思維強調認識的客觀性原則,主體論思維突出認識主體的能動作用,生態思維是一種主體與客體相互交融的思維,主張主客一視同仁,人和自然同構統一。
中國式現代化下的非遺保護要樹立生態思維。一方面,由于現代化改變了農業社會的生產生活方式,農耕文化衰落,如何保護原生態的、真實的、完整的非遺,非遺在現代社會怎樣依照其自身的軌跡發展變化,這是當前非遺保護面臨的最大難題,也是非遺鑒定、評估的基本標準,更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64年通過的《威尼斯憲章》和1994年通過的《關于原真性的奈良文件》的基本原則。一方面,要保護非遺所擁有的所有內容和形式。不僅要保護非遺本身,保護傳承人,還要保護非遺所賴以存續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文化空間。
非遺是一種鮮活的文化遺產,其文化內涵不是通過物,而是通過人的活動,借助于傳承者的語言和行動才能體現出來,有的還需要憑借傳承者精湛高超的技藝才能表現出來,這就需要活態思維。活態思維是一種把非遺當作一種生命存在,當作一種仍然活著的生產生活方式的思維方法。盡管在現代化浪潮沖擊下,很多產生于農耕社會的非遺成為了“遺產”,有些甚至衰落滅絕,但是大部分仍然是活著的,“這種活態性,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口頭傳說和表述及其語言、表演藝術、社會風俗、禮儀、節慶以及傳統工藝技能等遺產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它們的文化內涵是通過人的活動表現并傳達給受眾的”(17)宋俊華:《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征芻議》,《江西社會科學》2006年第1期。。
根據活態思維,一方面要認識到非遺傳承必須依靠非遺傳承人這種活態載體的口傳心授來實現,對非遺的保護主要是對非遺傳承人的保護。非遺保護的本質是文化的傳承、精神的延續,依靠的是傳承非遺的人,要真正做到以人為本,以保護傳承人作為根本。一方面要關注非遺存在形式在現代社會的活態流變性。非遺是流動的,發展的,隨著社會的進步,它會主動地適應社會生活的變化,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所以要活態性地保護它,而不是靜態性地圈養它,使它在現代化進程中與時俱進,煥發出新的活力。
所謂創新思維,就是指人們在觀察、分析客觀事物時,不是從傳統習慣、書本出發,而是以一種新的視角、新的方法,提出新的見解、新的方案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的根本特性,就是批判地繼承、辯證地否定。懷疑、求異、發散、綜合是創新思維的基本特點。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前言和定義中強調,保護和傳承非遺是為了豐富文化多樣性和人類的創造性,是為了增強對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的尊重。保護和傳承非遺的核心目標就是促進人類社會文化多元化和文化創新。因此,非遺的保護就需要創新思維。
中國式現代化不同于西方現代化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扎根于中華傳統文化。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華傳統文化燦爛輝煌,博大精深,要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18)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一方面,要對非遺進行創造性轉化。創造性轉化著眼于非遺應用的現代轉型,以創造作為特征,以轉型作為標志,主要表現在三個層面:一是觀念的轉型,即在堅守非遺文化基因基礎上樹立非遺的內容、形式、表達、制作、產品等各方面為現代社會、生產服務的思想;二是審美的轉型,即依靠現代技術和當代文化表征形式如聲光電技術、數字技術,流行音樂、時尚文化來開掘、改造、擴充、升華,以此再造非遺豐富的文化內涵和載體形式,賦予非遺以新的時代風格;三是跨界的轉型,即把非遺作為文化元素,推動非遺保護與相關產業跨界互動、融合發展,如“非遺+研學”“非遺+文創”“非遺+民宿”“非遺+會展”,讓非遺走向現代生活,帶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一方面,要對非遺進行創新性發展。創新性發展著眼于非遺自身的現代傳承,以創新作為特征,以發展作為標志,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根據時代精神、市場需求、消費者的審美傾向來創新非遺的文化內涵,使非遺在題材內容、思想境界、理想追求等方面貼近現代生活,讓受眾有現實感親近感;一是借鑒各種現代藝術表現形式更新發展非遺的表現手法和媒介載體,讓觀眾喜聞樂見,對非遺產生共鳴和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