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改鳳
摘 要:當前,中國國內發展建設目標不斷推進,中國國內意識形態領域態勢根本轉變,世界各國密切關注中國發展、世界“西強我弱”話語態勢開始松動,這是新時代中國主流意識形態話語創新的重要變量機遇。而抓住變量機遇不斷推動中國主流意識形態話語創新,不僅要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話語、中國共產黨人實踐話語、西方話語資源要素中合理成分的多元存量中甄鑒、糅合、出新;還需著力新概念拓寬中國話語的國際辯論空間、采用新形態推動中國話語的增量傳播、厚植青年力量推進中國話語的在場交流。
關鍵詞:新時代;主流意識形態話語;創新
DOI:10.15938/j.cnki.iper.2023.02.011
中圖分類號:D26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23)02-0065-05
主流意識形態話語創新是中國共產黨意識形態建設的重要議題,也是時代發展、實踐演進和世界變化的必然要求。新時代只有在與歷史、時代、世界的話語對話中抓住話語創新發展的變量機遇,推動話語資源要素的存量變革,促進話語新形態、新內容的增量崛起,才能真正推動主流意識形態話語創新發展,進而在與實踐的交互作用中引領社會進階發展,并讓中國話語走向世界。
一、抓住新時代主流意識形態話語創新發展的變量機遇
話語創新是時代、實踐和世界變化發展的需求和反映。新時代,伴隨國內國際局勢的變化發展,主流意識形態話語創新挑戰不斷、機遇頻現、勢在必行。因而,理清內外重要變量機遇,成為新時代進一步推動主流意識形態話語創新的關鍵點。
1.把握新時代中國國內發展建設目標推進機遇期
與國家建設發展階段相適應是主流意識形態話語創新演化的內在遵循,即是否契合階段發展主題事關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是否具有合理性,是否能夠真正掌握群眾。譬如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再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話語演進,展現的是社會主義在中國的進程和發展。尤其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從富起來邁入了強起來的建設新階段,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并順利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圍繞“強國建設”“中國夢”等核心主題產生了一系列原創性話語,為主流意識形態話語創新開辟了新前景。站在強國建設新征程,進一步推進新時代主流意識形態話語創新必須緊緊抓住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推進期,以新的實踐變化為依據切實推動話語的適應性變革。
2.把握新時代中國國內意識形態領域態勢根本轉變的發展機遇期
與意識形態發展態勢相吻合是主流意識形態話語創新演化的重要特征。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旗幟鮮明、充分涌流,意識形態發展態勢就會向上向好,意識形態話語生態就會呈現健康良好局面。當今時代,伴隨中國的發展崛起,國內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指導地位更加鮮明,尤其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意識形態工作,“使我國意識形態領域形勢發生了全局性、根本性的轉變”[1],社會凝聚力極大增強。譬如,中國人民的自信心與日遞增,人民群眾政治覺悟和斗爭意識也有了新進步和新發展,尤其對敵對勢力惡意抹黑和攻擊中國的丑惡行徑的判斷力、辨別力、斗爭力逐步增強。另外,“根據《愛德曼信任晴雨表》報告,2021年中國民眾對政府信任度高達91%。”[2]所以,新時代進一步推進主流意識形態話語創新需要在自覺堅定馬克思主義方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基礎上,充分把握中國人民思想轉變和自信遞增的機遇期,乘勢而上,推動主流意識形態話語創新的演進發展。
3.抓好新時代世界各國密切關注中國發展的機遇期
中國的發展是世界的機遇,世界的關注也給中國話語創新提供了契機。讓世界理解中國是新時代中國主流意識形態話語創新發展的外在向度目標之一,而世界能否理解中國離不開實踐的行動,也需要話語的支撐和適時、適當地闡發。新時代,伴隨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中國道路”“一帶一路”“中國式救援”“中國基建”等不斷成為各國對中國關注的焦點。近來,“中國式現代化”也備受外界關注,如歐洲《現代外交》網站2023年3月10日文章稱,“中國式現代化正被發展中國家和欠發達國家接受,其中許多國家將中國視為一種成功的發展典范”[3]。此外,“瑞士歷史學家、伯爾尼藝術學院名譽教授貝亞特·施耐德最新出版的中國研究專著《中國通往現代化的長征:非歐洲中心主義的觀點》”也廣受關注。[4]可以看到,世界對中國密切關注的事實恰恰反映了中國對世界日益深刻和廣泛的影響力。正如《新時代的中國與世界》白皮書指出的,“中國對世界的影響,從未像今天這樣全面、深刻、長遠;世界對中國的關注,也從未像今天這樣廣泛、深切、聚焦”[5]。因而,我們必須抓好這一機遇期,針對世界各國對中國關注的領域和內容給予充分對外闡釋,從而增強他國對中國獨特道路的認識和理解,化解他國對中國政策措施的誤解。當前,仍有國家對中國崛起的誤解頗深,所以創新中國意識形態話語,對外必須抓好他國關注中國的機遇期,切實找準問題點,澄清誤解,久久為功,才能逐步形塑世界對中國的正確理解。
4.抓好新時代世界“西強我弱”話語態勢開始松動的機遇期
當今世界,由于西方現代化硬實力的有力支撐、長期文化軟實力的持續建構以及西方媒體控制權的把控等多重因素作用,西方話語紅利仍在發揮效用并主導世界話語格局。譬如,伴隨西方“中國‘新帝國主義”謬論的扭曲宣傳,部分國家對中國發展仍會有擔憂和質疑,說明部分國家還存在不能真正理解中國道路和中國價值的問題,對此,我們需要正視。但與此同時,伴隨美國名不副實的丑態行動的暴雷、運用拙劣手段而惡意攻擊中國的頻繁翻車、通過“顏色革命”搞亂他國的現實上演,世界對美式自由、民主、人權的信任也出現松動。2021年11月3日,《參考消息》就摘編相關報道指出,全世界對美國民主的認可程度在下降。盡管“全世界的發達經濟體仍然以羨慕的目光看待美國的軍事優勢、技術實力、大學及娛樂,但它們現在對民主——或許是美國所有輸出品中最著名的東西——卻遠沒有那么羨慕了。超過一半(57%)的全球受訪者認為美國民主曾經是良好的榜樣,但今年已經不是了。就連美國人自己也持這樣的觀點,有72%的美國受訪者給出了同樣的答案”[6]。國內有學者也指出,21世紀伴隨中國崛起,西方標識性話語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解釋危機,世界有望打破西方話語霸權,迎來多元話語勃興的時代。[7]因此,我們需要抓住機遇,聚焦西方越發猛烈的話語圍剿,瞄準敵對話語攻擊,有力戳穿真實面目,揭開赤裸謊言,不斷澄清中國話語立場。
二、推動新時代主流意識形態話語資源要素的存量變革
話語是時代的“晴雨表”,更是多元話語資源要素融合的產物,每一資源要素的有益成分也會在時代和實踐的滌蕩中匯聚成話語的營養。主流意識形態話語也正是在主線貫穿下的多元話語資源營養充分融合與發展的結果。因而,梳理把握已有話語存量是推動新時代主流意識形態話語建設不斷守正創新的內在要求。事實上,早在2016年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就指出,要善于把握好“馬克思主義的資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資源和國外哲學社會科學的資源”[8],為我們把握話語存量指明了直接方向。
1.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話語資源要素的存量變革
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就強調,“要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結合起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9]2021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講話中明確提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10]的重要理論觀點。新時代推動主流意識形態話語創新必須重視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推動傳統文化現代化發展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堅實文化基礎。一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具有深層內在契合性。無論是馬克思主義還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無疑都十分重視人的本身的發展和解放,馬克思強調我們要追求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十分重視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倡導“圣人”“君子”“品德”;馬克思主義追求人類解放的“共產主義社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追求美美與共的“大同社會”等,無不昭示著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相容性和共通性。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科學社會主義的主張受到中國人民熱烈歡迎,并最終扎根中國大地、開花結果,絕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國傳承了幾千年的優秀歷史文化和廣大人民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念融通的”[11]。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結合也是新時代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一步發展,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現實要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想,是中華文明延續性的生動體現,也是人類文明新樣態的探索實踐。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源泉,對其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等話語資源進行深層次挖掘與創新,是新時代背景下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題中之義,也是中國人民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鮮明展現。因而,推動新時代主流意識形態話語創新,必須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承接珍貴遺產,更要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從而在展現中華文化新風采中讓主流意識形態綻放強大實踐偉力。
2.推動中國共產黨人實踐話語資源要素的傳承接續
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建設、改革時期形成的實踐話語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具體話語形態,是中國共產黨接續奮斗的生動描繪和歷經艱辛得出的寶貴經驗總結,也是新時代主流意識形態話語創新的重要話語資源。早在革命戰爭年代,毛澤東就深刻意識到了意識形態建設的重要性,強調要做好政治宣傳、糾正錯誤思想、加強思想教育、推進文化建設,還“在《論新階段》的政治報告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1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毛澤東也反復強調要辨識香花毒草、建設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征程中,“四項基本原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等的提出,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明了方向,劃定了思想基線。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更是高度重視意識形態建設,并從黨和國家事業全局出發提出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13],這既是對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為指導的實踐承接,也是對中國共產黨意識形態工作規律認識的新提升和新發展。此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兩個鞏固”“意識形態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等話語更是指明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方向。可見,新時代推動主流意識形態話語創新,就必須善于總結中國共產黨人的實踐經驗,傳承接續中國共產黨的理論話語和實踐話語,因為這是保持意識形態接續性、合法性、穩定性的重要基礎,是保持黨和人民事業無往而不勝的法寶,也是新時代面臨世界百年未有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的現實要求。
3.推動西方話語資源要素中合理成分的甄鑒滋養
西方文化的話語資源隨著“西方現代化”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而不斷影響世界,中國話語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西方文化及話語的滲透和影響。可以說,中西文化及話語的交流、交融、交鋒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中國文化話語的變遷與發展。新時代,伴隨中國吹響強起來的號角,讓我們看到了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驗證了“走自己的路”的正確性,我們強調建構中國話語就要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發揮中華文化主體性。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要堅持中國人的世界觀、方法論”[14]。但是,建構中國話語,發揮文化主體性,也不能僅僅單向度建構自我主體,更需要重新審視西方話語、審視西方與中國關系才能真正甄鑒滋養,提升中國話語的國際影響力。正如有學者指出的,建構文化主體性可以分為向內建構和向外建構,向內建構就是要突出中國自身的獨特性,但向外建構應該著重于中國發展的普遍意義才會更加有生命力,而解決中國對外吸引力影響力的問題首先就要清楚中國人如何理解自己和西方,要打破“西方—現代—普遍”三位一體的理解模式。[15]也就是說,建構中國話語要破除西方“鏡像”,尤其站在時代發展新征程上,創新主流意識形態話語就要重新理解中國與西方的關系,要立足實際建構中國坐標,但也要注意不能一味“唱衰西方”,因為中國的崛起是友好型的而非對抗性的。此外,中國話語“不僅要自己走出去,也要讓人家能進來,讓思想和文化雙向、多向交流,只有這樣,才能在國際交往中提升影響力”[16]。所以,推進新時代主流意識形態話語創新也需要在堅持主體性的同時對西方文化話語資源中的合理成分予以甄鑒分析和轉化出新。
三、促進新時代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新形態、新內容的增量崛起
新時代推動主流意識形態話語創新既要把握變量機遇,又要善于推動存量變革,更要不斷促進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新形態和新內容的增量崛起,才能真正讓主流意識形態創新性話語引領社會,走向世界。
1.著力新概念拓寬中國話語的國際辯論空間
話語可以形塑人們對某個話題的理解和行動,包括通過社會化過程來建構人的自我意識和身份認同。尋找共同議題并善于打造新概念對于增強話語影響力和形塑人的觀念具有十分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也指出,“要善于提煉標識性概念,打造易于為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引導國際學術界展開研究和討論”[17]。著力于此,中國共產黨為解決當前世界治理問題貢獻智慧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這是增進人類福祉的建議和倡議,而“一帶一路”、亞投行、中國力爭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等無不體現著中國為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正在身體力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也日益成為國際共識,并被多次寫入聯合國有關決議。當然對新概念的闡釋也要注重闡釋上的中外結合,如“命運共同體”既與中國傳統的“世界大同”相承接,也與當前國際社會普遍期待相符合;“命運共同體”是“真正的共同體”的時代繼承和發展,但二者也存在較大差異。[18]唯有如此,才能讓新的概念話語更加具有影響力,才能在不同主體間謀求最大共識,形成共進偉力。因而,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的提出以及國際辯論空間的拓寬還需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尤其是要提升世界眼光、強化世界情懷、扎實多元學術交流合作。
2.不斷采用新形態推動中國話語的增量傳播
伴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快速發展,強大的信息傳播矩陣、全新的傳播樣態、巨大的“蝴蝶效應”鮮明呈現了當前國際傳播景觀,“社交化、個人化、視頻化”傳播特點也十分鮮明[19],圖像、視頻、虛擬人物等也日益成為新的話語表達形式。因而,增強世界話語影響力也需要新的多模態元素的綜合運用,才能切實推動意識形態話語的增量傳播。當然,運用新技術、新手段是時代的要求,也是符合當前國際傳播態勢的選擇,除此之外,我們更要重視文化藝術等隱性傳播形式的運用,因為隱性傳播的生活情感性、文化藝術性、非官方性等特征較為突出,更容易擴展受眾范圍,達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效果,能夠為對外話語傳播提供助力。聚焦新技術支撐下中國人民對外傳播實踐,較為有影響力的傳播現象聚焦于中國中醫文化、中華美食,以Tiktok、TEMU為代表的APP風靡全球等,可以看到采用非官方形式推動文化藝術及其生活方式與互聯網的融合傳播樣態是實現隱性傳播的具體方式,也是新時代對外話語傳播需要著力跟進的方面,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以藝通心,更易溝通世界”。[20]
3.厚植青年力量推進中國話語的在場交流
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深刻認識到中國話語對外傳播挑戰不斷、中國國際話語權亟需進一步提升,因而必須講好中國故事,增強中國話語的國際傳播力。為此,中國共產黨做出了積極探索和努力,新理念新方案的提出、“點贊”、“朋友圈”等網絡話語風格的運用、旗艦節目《這就是中國》的打造和海外影響力的拓展、紀錄片《真實中國:民主自由人權的探索之旅》等的推出、《柴米油鹽之上》對于中國普通人故事的講述、虛擬主播的沉浸式亮相,等等。然而,中國話語對外傳播效能尚需全面提升,推動主流話語對外交流傳播的創新性路徑還需不斷探索。有學者指出,“缺少面向大眾、面向世界的適當的表達形式和表述方式是一個亟待解決的時代難題”[21]。事實上,我們可以看到,對外話語傳播不光是一個新概念打造、新形式應用的問題,還是一個新場域和空間的爭奪問題。因而,必須不斷拓展傳播空間,協同多元國際傳播交流平臺讓我們的聲音源源不斷傳播出去。在對外傳播交流中更要注重厚植青年力量,因為在新興時尚領域青年往往走在前列,青年一代也是最具創造力的一代。具體來說,一方面,要著力夯實中國青年的對外傳播責任。青年在對外傳播中如果能夠積極正面展示中國,對于中國話語的傳播必然起到良好的傳播效應,如抖音平臺注冊賬號“汪汪在亞美尼亞”中的成都小伙兒“汪汪”和亞美尼亞女孩瑪莉亞,不僅在中國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他們的故事也登上了亞美尼亞的主流電視頻道,并在不斷交流交往過程中很好地傳播了中國文化、展示了中國真實面貌。另一方面,要不斷促進他國青年對中國的全面了解和真實認知。如2023年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將在成都召開,不僅有助于世界各國青年大學生運動員對中國形成正確認知,他們通過各類平臺對中國具體面貌的真實展示也將為中國對外傳播提供機遇。所以,厚植青年力量推動中國話語的在場交流是實現對外傳播需要持續推進的重要方面。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140.
[2]中國自信從容應對虎年挑戰[N].參考消息,2022-02-01(1).
[3]中國式現代化被視為成功發展典范[N].參考消息,2023-03-14(1).
[4]中國式現代化讓社會主義煥發新活力——專訪瑞士歷史學家貝亞特·施耐德[N].參考消息,2023-03-16(7).
[5]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時代的中國與世界[EB/OL].(2019-09-27).xinhuanet.com.
[6]美式民主全球聲望“斷崖式下降”[N].參考消息,2021-11-03(1).
[7]陳曙光,杜利娟.中國復興與西方標識性話語的解釋危機[J].求索,2018(6):177.
[8][14][17]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5-19(2).
[9]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國共產黨宣傳工作簡史(下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715.
[10]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3.
[1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20.
[12]孫建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通史(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522.
[13]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43.
[15]天下、文明與個體——今天中國人如何理解自己[J].文化縱橫,2021(6):80.
[16]張溫嶺.百年大變局:世界與中國[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9:20.
[18]陳曙光.人類命運共同體與“真正的共同體”關系再辨[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22(1):33.
[19]龍小農,閻慶宜.社交化、個人化、視頻化:全媒體時代國際傳播發展態勢及應對[J].中國新聞傳播研究,2021(6):81-85.
[20]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講話[EB/OL].(2021-12-14).http://www.gov.cn/xinwen/2021-12/14/content_5660780.htm.
[21]朱繼東.新時代黨的意識形態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80.
[責任編輯:孫 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