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鳳云
中學的德育教育是學生成長學習歷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作為學校教育的核心——政治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是人類發展的過程,也是對經驗的總結,歷史教學教材對學生形成道德觀和道德習慣養成有著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因此在歷史教學中加強對學生思想道德品質上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這也是擺在老師面前重要的課題。
一、重視歷史課堂教學,發現學科內在的功能
課堂教學是進行德育教育重要的渠道,老師要認真調動教學氣氛。在傳授知識、培養學科能力的同時,慢慢滲透德育教育的工作,起到言傳身教的作用。比方說在歷史教學中使用比較法教學,讓學生將古時的科技文明和世界文明做比較,認識到中國古代科技的發展進步,以此增加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通過講解明清以來三百多年閉關鎖國造成的科技落后同世界上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科學技術相比較,明白中國落后存在的因素,來增強學生為振興祖國發奮讀書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通過歷史教學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愛國主義精神培養是一個永恒的話題,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整個民族生存發展的內在支柱和動力。愛國精神就像一條線貫穿了幾千年的歷史,中華民族經過艱難困苦,不斷發展,成為一個獨立自主、自強不息的國家,有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愛國主義精神的支撐、凝聚和促進。歷史是德育教育的源泉,歷史知識教學內容本身充滿了愛國主義的內容。
三、調動歷史教學中學生學習積極性,完成自我教育
在歷史德育教育中老師要充分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重視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實現師生互動。老師可以考慮學生年齡的特點,利用課余時間,鼓勵學生通過圍繞德育教育主題來講故事,學生通過自己尋找素材,看課外書、找資料,在鍛煉能力、增長知識的同時,完成自我的教育。
四、進行傳統美德教育,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要讓中學生的行為舉止合乎禮儀,成為一個文明公民,在歷史教學中老師可以通過舉例名人成長故事,教育感化學生,培養學生成為從小明是非、尊敬師長、知法守法、有禮貌的好公民。使學生成長為合格的國家公民,需要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滲透,才能更好地創造和諧社會。
老師需要在歷史教學的德育教育滲透中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深挖教學資源,創新教學環境,通過歷史教學,讓學生學習自強自立自尊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