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風元
“課程資源”是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所突出的一個重要概念。道德與法治的課程資源是廣泛的、開放的、多樣的,我們應該善于廣泛開發和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為此,教師必須建立起新的課程觀、教材觀、教師觀和課程資源觀,了解課程資源的范圍和種類,能正確使用教材并恰當利用其他的課程資源。而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活動的主要組織形式,是學生獲取知識、培養能力、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途徑。道德與法治教學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課程資源,在課堂中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讓學生真正動起來,把傳授知識與思想教育、陶冶情感有機結合起來。同時,從生活出發,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在生活中發展、提高。
一、走出教科書
雖然教學資源首要的還是課程標準、教科書和教師指導用書,但教師不能只“教”教科書,應該廣泛利用課程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科書,自己設計教學活動。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必須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課程以兒童生活為基礎,但并不是兒童生活的簡單翻版,課程的教育意義在于對兒童生活的引導,用經過生活錘煉的有意義的教育內容教育兒童。
在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四通八達的交通》一課的教學中,我對學生的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了多方面的了解,并從這些經驗著手,讓學生回想以往乘車的經歷,引發思考: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帶給你怎樣的感受?每個學生都可以從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具體地談論現代化交通工具的快捷與方便,在此基礎上,我適時引導:你們知道古人出行靠什么嗎?通過學生搜集的資料與教師課前搜集的資料,進一步引發學生崇尚科學和熱愛祖國的情感。這樣,教學內容既來源于生活,又貼近生活,還高于生活,進一步積累和提高學生的生活經驗。
我想,如果教學能真正走向學生的現實生活,在學生最熟悉的、最普通的生活情境中去呈現問題,引導學生用他們獨有的心理、眼光去觀察生活中的問題并以自己認可的方式去解決問題,那么,這種源于生活實際的教育活動,必將引發他們內心的道德情感、真實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識。
二、課程資源應為教學目標服務
無論什么資源,都是屬于工具性、手段性、外在形式性的東西。在選擇課程資源時,應當要考慮利用什么樣的資源最有利于實現課程目標、單元目標和主題目標,而不能首先追求資源形式的新奇。
在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的教學中,我在設計與實施活動化教學的實踐中領略到了活動的妙處。在第二單元的《協商決定班級事務》一課中我設計的活動就是帶領男、女生玩傳球游戲。在他們玩得特別盡興的時候,我作為裁判,故意偏袒女生,引起男生由稍有不滿到情緒激動大叫不公,直至罷賽。我隨即承認錯誤,把風向一轉,一味維護男生的利益,女生又是一片抗議聲。此時,我這個裁判準備“引咎辭職”,請教做游戲的學生:怎樣做一個受歡迎的裁判?學生紛紛獻計:按規則來嘛!學生不知不覺在游戲活動中體驗、了解到了規則。之后,我順勢引導:游戲有規則,規則還存在于哪里呢?在學生找到生活中的許多規則后,緊接下來開展了“班級制度大家定”活動:根據平時對班級亟待解決的問題的觀察,進行四人小組、班級的討論交流后,再由全班學生用表決的方式逐條納入班級制度,看哪個小組制定的規則被采納得多。下課了,學生們興高采烈地將自己制定的規則張貼上墻。我想,他們收獲的不僅僅是制定的規則,更重要的是通過制定規則,不經意地完成了一個自己教育自己的過程。
三、選擇課程資源要適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開放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本課程教學資源的開放性。在教材的基礎上,充分挖掘利用一切有效的教學資源是體現課程開放性的重要途徑之一。
在選擇課程資源時,必須考慮到小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心理特點,選擇他們接觸過的或者能夠理解的資源形式。如: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六課《我家的鄰居》一課中的“鄰里間的溫暖”部分,這個環節目的在于,使學生感受到鄰里之間的相互幫助在社會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讓學生從鄰居對自己家庭的關愛和自己家為鄰居做的事情兩個角度來說說鄰里之間應該如何相處。應該從孩子的角度出發,著眼于作為同齡人的鄰居家的孩子,所以,在考慮選擇素材時,可以先選擇與鄰居家的好朋友是如何相處的開始,然后過渡到鄰居之間如何相處,這樣,問題更加具體明晰,使學生能更好地體會。
選擇學生喜歡的內容,讓學生樂于學,才受到學生的歡迎;貼近學生的實際,靈活補充,處理教材,超越教材,讓學生在教學中享受快樂,教學才有意義。
四、讓學生參與選擇課程資源
過去,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的主要方式是聽、是接受。一聽就懂,欲做卻不能。因為這些知識是教師灌輸給學生的,中間缺乏一個學生自己領悟、內化的過程。通過活動引導學生自悟,去獲得知識和道理,是學生品德內化最本質、基本的方式。這里的“引導”實質上就是“啟發”。不過這個啟發應該建立在學生已有的“悟性”上,只有讓學生在自己的生活實踐中有了某種“悟性”,教師的啟發才會生效。所以在活動資源的選擇上,應該讓學生參與進來。一方面是因為學生知道的許多事物、玩具、游戲,教師不一定知道;另一方面,學生參與選取的資源會更適合學生的特點和需求,會提高他們參與活動的興趣,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每個教師都必須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課程資源,才能使課堂教學達到最優化,不管是什么樣的課程資源,都需要我們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合理有效的開發和利用,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實踐生活,這樣的學習才能真正體現“體驗課程”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