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輝
多年來的英語教學實踐告訴我們,要想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必須從激發興趣、教給方法、培養習慣三個方面入手。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學到知識、增強動力、自我完善、受益終身。
一、激發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怎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我在教學中采用了以下幾種具體做法。
(一)課前三分鐘朗讀。小學生希望引起別人注意,喜歡表現自己,初學英語,求知欲強,對英語充滿了好奇,但口頭鍛煉的機會少。為了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我在教學中開展了課前三分鐘朗讀活動,由淺入深地進行兩個階段的訓練。第一階段內容簡單,只要求大聲朗讀單詞,以培養其說英語的膽量。朗讀的內容是學生學過或熟悉的單詞。要求同桌之間互相糾正發音,這樣做不僅使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得到了鍛煉,而且加強了同學間的友誼。學生有了第一次經驗,鼓足了信心,自覺地嚴格要求自己。第二階段的內容是朗讀課文,小學英語課文句子簡單,但對于初學英語的小學生來說,要想把一個句子連貫地讀好也沒有那么容易,不僅要把每個單詞讀清楚,而且還要能連貫。三分鐘的朗讀,不僅鍛煉了學生口語,而且加強了學生說的訓練。事實證明,這種做法符合小學生的興趣特點,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二)使用新穎的教學方法。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我征求學生對教學的意見,改進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給學生創設有聲有色的情境。另外還用簡筆畫、框架、模型以及精美的圖片設計來上好每一節課,使學生易于理解。在形象、直觀的教具配合下,用多變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以視、聽、說等多種方式感知內容,使學生因學習的進步而產生成就感,在愉快、和諧的氣氛中提升自己。
(三)組織競賽活動。我經常在課堂上開展各種競賽活動,如單詞背誦比賽、簡單的句子對話比賽,在限定的時間內看哪個學生完成的任務多,或是在限定任務量的前提下,看誰用的時間少。競賽使學生的注意力處于高度集中的狀態,提高了學習效率,學生對所學知識充滿了興趣,在競賽中學會運用知識,提升能力。
(四)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為了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我在課上經常組織各種競賽,希望通過競賽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在具體實踐中,我讓學生比賽聽寫單詞,可以是同桌之間,也可以是小組成員之間,誰寫得又對又快,誰就是獲勝者。通過競賽,學生們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快樂。對于基礎較薄弱的學生來說,競賽活動能夠使他們產生學習興趣,也可以使其品嘗到勝利的喜悅,這對于提升他們的學習能力來說也十分有益。
二、教給方法
英語學習活動的主體是學生。教師的教學計劃、目的都要通過學生積極的思維活動完成,因此要指導學生用正確的學習方法去獲取知識,提高能力。
(一)帶著耳朵去讀課文。小學英語課堂著重培養的是學生聽和讀的能力,多聽、多讀,口語能力自然就會提升。我平時指導學生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去聽、讀英語,時間一長,學生的聽力和朗讀能力會進步很快。
(二)教會學生快速理解閱讀內容,以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小學英語課文中的生詞不是很多,但是課外閱讀資料里會有一些學生沒有學過的單詞,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方法,如引導學生從文章中找出主題詞或主題句,聯系上下文猜生詞的意思提高理解的準確率。
三、培養習慣
自學能力是每個學生都要具備的能力,教師要重視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如堅持用英語教學,從最簡單的英語口語教學開始,學生每天在課堂上聽老師講解,漸漸地就會適應,這是鍛煉學生聽力的好機會。自學過程像點,自學習慣像線,有線才能組成面,最后構成自學能力的體。培養習慣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關鍵,這個關鍵一接通,學生就能持久地自主學習了。培養自學習慣需要經歷四個階段。
(一)因材施教。對于剛接觸英語的小學生,一定要注意求穩、求慢,以使學生有適應的過程。對各個階段的學生,教師要為他們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使所有學生都能“摘到桃子”。
(二)旋轉上升。經過兩三個月的訓練之后,基礎相對較弱的學生也由適應靜達到了適應動,這時就要考慮質量和速度。教師要注意分析每個學生的心理,幫助他們制訂適應加速的措施。
(三)適時引導。良好的習慣是在時間和空間的作用下形成的,要保證好習慣在足夠的時空內成型,就要營造好的學習氣氛。可以讓基礎好的和基礎較弱的學生組成互助組,每天統計他們所記的單詞和句型。同時始終重視教師對學生的指導作用,每周每月都要對學生的計劃執行情況進行總結、分析。
(四)形成習慣。經過幾個階段的訓練,學生形成了好的習慣。做聽力錯誤率下降了,聽力能力逐漸提高,讀課文時口語不再生硬,口語表達也自然、有序。閱讀時也能找準主題句或詞,可以大概理解短文的意思,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高。
總之,英語是一門語言類的學科,需要教師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做好聽讀訓練,讓學生浸潤在真實的語感環境中,這樣后續的英語說、寫訓練就會自然推進,學生的學習便會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