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光東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語文學科要通過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鼓勵學生自主閱讀、自由表達、主動探究,引導學生通過有效的參與、體驗和訓練,提高語文自主學習的能力。古語有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授人以魚只救一時之急,授人以漁則可解一生之需。”葉圣陶先生說:“教就是為了不教。”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培養學生自能讀書、自能寫作、自能管理、自能探索的語文自主學習能力,是學生將來適應社會、服務社會和創造社會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作為一線教師,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又通過哪些路徑來培養學生的這些能力呢?下面,我想結合語文學科的特點和自己的教學體會,從培養學生自我預習的能力、語言感悟能力、思維創新能力、自我批改能力、積累整理能力五個方面,談談具體做法。
一、加強指導,重視自讀,培養學生自我預習的能力
《禮記·中庸》中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學會預習是學習語文的前提。如何指導學生預習,從哪些方面指導?我想應該遵循語文學科的特點,從重視學生的自讀入手。我在教授《散步》一課時,采用了教師指導,學生自讀的方式,提出以下預習要求。
要求1:請同學們大聲朗讀課文,并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讀準字音,弄懂詞義。
要求2:再讀課文,標出段落,畫出重點,寫下批注。
要求3:三讀課文,完成課后思考探究一:文章的題目為《散步》,如果從你理解的角度另擬一個題目,你會擬什么題目?談談你的理由。
這樣的預習要求,目的明確,思路清晰,遵循了語文學科的特點,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從有形的要求到無形的自覺,一學期下來,學生語文自主預習能力也就形成了。
二、持之以恒,循序漸進,培養學生語言感悟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指出,要培養學生初步具有良好的語感。葉圣陶先生說:語言文字的訓練,“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呂叔湘說: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語感。由此看來,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是語文教學的前提。在教學實踐中,我按照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的要求,引導學生制訂每學期詳細的閱讀計劃,廣泛閱讀各類型的讀物,同時我也適時跟進,對學生進行語感指導訓練,將學生自我閱讀與訓練指導相結合,邊閱讀邊實踐,讀中學,練中悟,提高語言感悟能力。具體分三步來落實:一是分階段、分步驟推薦學生閱讀大量經典作品;二是堅持開展課前三分鐘演講、詩歌朗誦會、演講比賽等系列有利于提升學生語感的語文實踐活動;三是借助經典文章,課堂上進行指導訓練。這樣設計不僅讓學生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三五次訓練下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就提升了。
三、創設情境,注重引導,培養學生思維創新能力
語文不單單是一門語言文字簡單堆砌的學科。思維活動應該貫穿于語文學習的全過程。法國作家巴爾扎克說過:“一個能思想的人才真正是一個力量無窮的人。”學生只有具備聯想想象、分析比較、歸納判斷等良好的思維能力,才可能在未來社會有所創新。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要培養學生思維能力除了要有質疑的意識、勇于發表不同觀點和善于變換思維方式外,教師還要善于搭建真實的學習情境,激活學生思維。例如,我在教授《書戴嵩畫牛》一課時,針對牧童“拊(fǔ)掌大笑,曰:‘此畫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chù)入兩股間,今乃掉尾而斗,謬(miù)矣。處士笑而然之”的設計,我及時創設情境:有人認為杜處士贊同牧童的觀點,有人認為杜處士不贊同牧童的觀點,還有人認為牧童的觀點不全面,處士也不認可,你又是怎么理解的?真相又如何呢?戴嵩真的畫錯了嗎?問題情境的創設,一下子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觀點,課堂氣氛活躍,爭論不斷,同時,課堂的學習也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學生們經過課下查找資料,請教生物老師等方式,最后得出結論:實際上牛相斗時,既有“尾搐入兩股間”的情形,也有“掉尾而斗”者。至此,本節課學生的學習才畫上了句號。堅持這樣的設計,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一定會事半功倍。
四、方法引領,勤于實踐,培養學生作文自我批改能力
眾所周知,作文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頭戲。作文批改是令許多語文教師頭疼的一件事。教師費時費力批改,學生卻收效甚微。面對這一現象,葉圣陶曾這樣評價過:“就學生作文能力的鍛煉來說,實在是太少了;就教師改作文的辛勞來說,實在是太重了。”《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指出,學生要能修改自己的習作,并做到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因此,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自我批改作文的能力,是關乎學生一生的大事,至關重要。同時我認為,教師并不能完全放手,特別是在起始年級和起步階段。比如我在指導六年級學生批改“成長,因 ? ? ?而精彩”的作文時,首先投影出示以下自評要求。
要求1:用紅筆給自己的作文標上段落。
要求2:找出并改正錯別字,看看卷面是否整潔、書寫是否規范。
要求3:請簡單概述自己作文的內容及表達的感情或主題。
要求4:請用波浪線標畫出你最滿意的段落,用直線畫出你最不滿意的段落。
要求5:你的文章大小段錯落有致嗎?你的文章做到詳略得當了嗎?
要求6:給自己的作文寫一個不少于80字的評語。
批改要求從字詞句到內容、情感、主題,再到文章的結構,從分到總,從簡單到復雜,既是批改要求,也是指導,更是實踐學習。長期堅持會逐漸激活學生思維,提高學習的興趣,提升學生自我修改作文的水平和能力,形成對寫作經驗的獨特認識,最終養成主動探究的精神和積極向上的品格。
五、勤于積累,樂于動手,培養學生積累整理的能力
研究表明,知識的學習是一個長期累積的過程。自學能力也是建立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指出,學生要學會按照一定的標準分類整理學過的字詞句篇等語言材料。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這也強調了動筆記錄對于知識學習的重要性。在教學實踐中,我嘗試設計了學生成長日記本,采用“周記+摘抄雙色本”并行的辦法增加學生的積累。即把同一個筆記本從前往后寫周記,記錄一周內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人、事、情。要求必須真實,范圍不限,可以記錄生活、學習、交往、家庭方方面面;而摘抄則從后往前,與周記間隔進行,內容不限,可以是精彩的片段、精美的詩詞、睿智的哲思,也可以是一段歌詞、一句名言、一句諺語等等。單純的記錄還不夠,每學期還要整理,即對積累的素材進行應用。我通常采用的方式是采用“挑戰賽”和積累素材大比拼的方式,看誰積累得多,記得多,同時在作文中應用得多。通過活動,讓學生對積累的知識進行再梳理、再應用,從起到培養學生積累整理的能力。
總之,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是社會發展的需要。這就需要我們提高認識,創設真實的語文學習實踐情境,激發學習興趣,循序漸進,持之以恒,教師既要尊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又要給予及時的示范、要求、啟發、引導與點撥,最終促成學生語文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