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梅
一、以立足《指南》精神為抓手,開展幼兒自主種植勞動教育
《指南》中提出,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的需要。幼兒教師必須基于兒童視角開展幼兒園種植勞動教育活動,這也是幼兒園種植勞育效率提升的首要策略。
策略:重過程,輕結果的自主嘗試。我們嘗試以不同年齡段的幼兒為主體,以班級自然角、戶外大平臺為載體,探索適合幼兒自主進行種植的活動。打造“家庭式”自然角,班級自然角與戶外大平臺是距離孩子最近的區域,特別適合孩子們開展自主種植活動,讓幼兒親身參與種植、觀察、記錄,探索和發現植物的生長變化過程。幼兒園的建筑是采用退臺式設計,中大班活動室南面的大草坪陽臺可以讓孩子們近距離接觸自然,跨一步享受陽光、享受空氣、享受大自然帶給我們的一切美好。孩子們把自己班級的自然角創設在了班級門口的草坪陽臺上,還可以打破班級與班級的界限,打造可以走進自然的生態游戲區域,形成連通式、開放式的游戲場地,如:幼兒園的全景春天、我的植物寶寶等。在自由自主的環境中,孩子們可以通過多種方式認識常見植物的特征和成長過程,獲取簡單的種植經驗,注重孩子自主種植的過程,教師不再“越俎代庖”,讓孩子自主完成更多的種植勞動過程,激發幼兒熱愛勞動的情感,同時初步體驗生命成長的意義,讓植物陪伴孩子的成長,讓孩子獲得有利于終身發展的情感和能力等綜合素養。
二、以推動《指南》引領為重點,開展師幼種植勞動教育
基于幼兒種植活動的特點及勞動教育的要求,幼兒園必須強化戶外種植操作與室內種植教育的有機整合。室內種植需要師幼共同進行,原因有二。其一,室內種植的地點一般為幼兒園公共區域,與班級活動室有一定的距離,因此,教師和孩子共同參與可以避免幼兒離開教師的視線范圍,避免安全隱患;其二,種植的難度有提升,植物生長需要陽光、空氣和水,室內種植時往往植物對陽光的需求與室外種植有所不同,需要更好地掌握植物的習性和照顧的要點。因此,無論從安全角度或是操作層面,都需要教師和幼兒共同參與。
策略:通過種植勞動打造情景化生態環境。教師和幼兒充分利用幼兒園公共環境的資源,創設“景觀式”園內區域,讓有限的公共區域適應全園幼兒差異化的活動,實現環境利用最優化。例如:走廊、大廳等環境,可以以班級為單位,需要教師和孩子一起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采用形象化、游戲化、情境化的方式,通過教師為主導,幼兒為主體的模式,讓幼兒在實際的種植勞動中,去參與、去經歷、去嘗試。通過種植勞動來打造幼兒園生態環境,提高幼兒審美的水平,激發幼兒熱愛大自然的情感,進而豐富和拓展各年齡段幼兒的勞動教育實踐內容。如可以利用中庭的綠植墻為背景,投放幼兒收集的山芋、南瓜、樹葉等秋葉秋果,創設主題為“秋韻秋趣”的情景化的生態環境。
三、以貫徹《指南》實施為平臺,開展親子種植勞動教育
開展貼近生活的勞動作為創造性的、調動多種經驗的綜合實踐活動,充分挖掘家長資源,考慮幼兒的個性差異,開展親子種植勞動。一方面,利用幼兒園小農莊為陣地,采用親子種植的方式,開辟“農場式”戶外區域,邀請有種植特長的家長作為幼兒園的種植顧問,發現和探尋自然及植物生長的奧秘、自由支配勞動成果。另一方面,結合家庭種植,開展社區親子種植的勞動教育,孩子們可以嘗試著將自己掌握的種植技術應用于家庭種植、服務于社區,激發其勞動興趣,培養幼兒熱愛自然、探索自然的科學素養,鍛煉勞動實踐能力,又能培養高尚情操。
策略:挖掘園外“1~2”公里自然資源,開展社區種植。結合田野課程,對原有的課程進行刪減、調整、豐富和補充,整合戶外動植資源和園外1~2公里范圍內的生活自然資源,如:厚橋謝埭蕩的“雞頭米”、中東村的“梨園”等,開展各種適合家庭開展的主題活動,追求以幼兒獨特的觀察視角去認識自然狀態下美好事物的教育價值,利用身邊的社區資源,使幼兒置身于各種生活和自然探索活動之中,最終實現幼兒的發展與生活、自然的有效融合,從而有的放矢地提升園本課程的內涵和價值。
家庭是幼兒生活且可以靈活參與勞動的重要基本單元,家長的鼓勵引導有助于幼兒不斷增進勞動信心、知識與技能,并且便于在社區生活中形成可持續的勞動教育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