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現成
摘要:《基于黃河文化的高中多學科融合教學策略研究》課題從黃河文化與高中多學科融合教學研究現狀和學生對黃河文化的理解現狀的調查入手,引導學生體驗黃河文化,并參與黃河文化與多學科融合教學資源的開發。通過設計真實情境下的學習驅動任務,打通語文、歷史、地理等學科之間的壁壘,探索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相結合的多學科融合教學模式。并嘗試創新評價模式,積極思考將其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發揮評價的積極導向作用。
關鍵詞:黃河文化 多學科融合教學 ?階段性成果
引言:近年來,黃河文化研究、多學科融合教學研究的熱度直線上升,《基于黃河文化的高中多學科融合教學策略研究》嘗試以黃河文化研究為基礎,立足教學實際,著眼于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和民族文化自信的樹立,探索語文、地理、歷史等多學科融合教學策略,助推高中新課程改革。
一、開展的主要工作及成果
(一)研究框架的構建
整個課題從調查研究出發,在對學情、相關研究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分解為環環相扣的四個子課題:學生體驗、師生共同開發資源、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黃河文化與多學科融合教學的路徑與評價機制,最終總結出基于黃河文化的多學科融合教學的策略。
(二)學生對黃河文化的理解現狀的調查
研究初期,課題組開展了基于黃河文化的高中多學科融合教學策略研究問卷調查活動。通過對調查結果的分析可知,學生對于黃河文化認知較為片面或粗淺,渴望通過多學科融合的方式進一步了解黃河文化,探尋家鄉與黃河的淵源,體會家鄉人群對黃河的感情,分析家鄉黃河文化發展現狀,助力家鄉黃河生態保護以及黃河文化傳承。
調查問卷活動的開展,在客觀上激起了廣大學生通過網絡、電視媒體、課堂講解、報紙、雜志、參觀博物館等方式關注黃河文化、走近黃河的興趣,同時也激發了教師群體對多學科融合教學模式的探究熱情。進一步啟發課題組在原有學科獨立備課組基礎上創建多學科融合共同體——語文學科、地理學科、歷史學科等多學科共同體,創新教研內容和活動形式,引領學校多學科融合教研活動的發展方向。
(三)關于黃河文化的征文、實地調查
課題組組織高一、高二學生開展了“講述黃河故事 傳承黃河文化”的征文比賽、分享有關家鄉黃河文化的民歌民謠活動。讓學生從黃河歷史中,尋找黃河故事,感知黃河文化,激發了學生探索黃河文化的熱情,同時引導學生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網絡平臺、文化欄目等多種途徑、多種方式收集整理與黃河文化有關的資料,提升了學生對黃河文化的認知。引導部分學生通過實地調查探尋身邊的黃河文化,引領學生多途徑走近黃河文化,讓身邊的黃河文化生動起來。
這些活動的開展還積累了多樣的鄉土黃河文化資料,豐富了下一步研究需要的課程資源。同時在這些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提高了學生對社會實踐的參與度,也提高了社會面對黃河文化的關注與理解,從而有利于黃河文化的傳承。
(四)基于黃河文化的多學科融合的課程資源梳理整合
課題組嘗試將高中不同學科(語文、歷史、地理)中的的黃河文化元素和家鄉的黃河文化元素加以整理、融合,以求進一步實現以黃河文化為中心的課程融合,注重學科知識交叉、課堂教學合作、核心素養關聯,以達到共享優質信息化教學資源,跨學科、多學科融合聯動、共同促進的效果。
通過這一活動,課題組找到了學科融合教學的素材,為下一步學科融合教學示范課的開展奠定了基礎。
(五)“1+N+1”多學科融合教學模式示范課的開展
課題組力爭改變單一學科授課的模式,建構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為核心的跨學科、融學科的教學新模式。嘗試進行了“品黃河之美,感黃河文化”的示范課。三位教師圍繞同一主題“品黃河之美,感黃河文化”,分別從語文的詩詞、歷史的發展、地理的生態等角度創設情境,激發了學生學習黃河文化的興趣,提升了學生的素養。
以黃河文化背景材料串聯語文、歷史、地理等多個學科的基礎知識,努力構建“1+N+1”即“一個材料+多學科知識融合+一個情景式拓展訓練”的教學模式。“1+N+1”多學科融合教學模式的實踐進一步豐富了黃河文化課程的內容,創新了課堂形式,開闊了學生視野,提升了學生學習熱情,也有利于培養學生解決問題時思維的開放性。
二、存在的不足
在基于黃河文化的多學科融合教學策略研究的過程中,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也發現了一些不足。
(一)多學科融合的大情境材料的選擇問題
大情境材料的選擇必須達到有助于多學科的教學,必須有利于喚醒學生已有的認知,起到“一竅就通,一點就明”的作用。在實踐過程中,發現選材不夠典型,影響融合教學效果。
(二)多學科融合的時間分配問題
多學科融合不是平均分配時間,而要在實踐的過程中,根據大情境材料,突出某一學科的主要地位,其他學科適度、適量補充,既突出某一學科的主題,又能體現知識的融合。
(三)評價機制單一問題
在研究過程中,評價機制主要采取了“一個情境模式下多學科的訓練”模式,評價形式單一,不能更準確、多角度給予學生評價。
三、下一步安排
(一)把理論學習與課堂實踐相結合
繼續開展黃河文化與多學科融合的典型課例的公開課,嘗試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思路進行設計,并邀請專家深入課堂聽課,對融入課堂的情況再次進行診斷。
(二)以活動促研究
組織黃河文化知識講座、競賽、分享會,開展黃河文化研學活動,檢驗課題研究的效果,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
(三)把研究成果推廣到其他學科、其他領域
教學實踐生成的多科學融合式教學模式,正在全校范圍內推廣中,可適當延伸到其他學科、其他領域,對其他研究者有著一定的參考和借鑒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