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德旭,王林闖,張朝陽,許文釗,劉 欣,孫玉東,汪國蓮
(江蘇徐淮地區淮陰農業科學研究所,江蘇 淮安 223001)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因此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要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1]。新征程的號角已經吹響,作為農業科技服務人員,既是農業從業人員,也是鄉村產業、人才振興的重要構成因素。農業科技服務人員應該按照黨的二十大精神,將自己的工作出發點落實到保證糧食安全及大食物觀中去,既要讓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也要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將論文寫在大地上,提高優秀成果的轉化應用面積,使其高效地服務于種植主體,讓廣大消費者及時從農業科技成果中受益,是新時期農業科技服務的本質要求。傳統農業科技服務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機制不健全、導向不明確、科技服務隊伍后繼無人等問題[2-3],導致科技服務工作多而不精、成效有限,難以適應農業產業和鄉村振興的需求。創新團隊是科研和服務的最基本單元之一,也是服務導向明確、特色鮮明的工作單元,江蘇徐淮地區淮陰農業科學研究所設施蔬菜創新團隊是江蘇省農科院系統的“四星團隊”創培對象,除了培育出系列科研成果外,還具有多年的科技服務實踐經驗。筆者以該團隊的科技服務實踐為基礎,結合蔬菜產業發展趨勢及科技服務需求對農業科研創新團隊在新時期如何開展科技服務進行分析和論述,為其他農業科研創新團隊開展科技服務工作提供參考。
農業科研創新團隊根據自己的工作任務設置團隊規模,團隊中設定一定比例的科技服務人員,該比例應該由成果的數量及推廣服務的任務決定,但一般不建議超過團隊總人數的三分之一。農業創新團隊除了開展科研創新工作以外,更需要科研成果轉化應用,科研和科技服務“兩條腿”同時走路,因此科技服務人員的規模要合適,太小會影響團隊成果轉化應用效率,太大則會削弱成果研發隊伍的力量。
團隊在確定科技服務人員時應該首先尊重團隊成員實現自我價值的追求,充分認識科技服務對社會、團隊及本人的重要性,發揮其主觀能動性,為搞好工作奠定思想基礎。年齡方面,根據整個團隊的年齡結構而定,一般不小于35周歲,具備中級職稱且從事相關工作7年以上者,可以直接牽頭承擔部分科技服務工作。40周歲以上,具備高級職稱,且從事相關工作10年以上者,可以牽頭承擔綜合農業科技服務工作。
除了常說的“一懂兩愛”以外,創新團隊科技服務人員應該具備以下幾項基本素質:一是善于交流,善于與農民、青果商、種子經銷商等相關從業人員溝通交流,從而發現產業中的問題和需求,為開展精準科技服務找到發力點。二是善于協調,在科技服務過程中難免會產生一些問題,作為科技服務人員要善于在各方中間協調和解決問題,達到好心辦好事的目的。三是要熟悉整個團隊的品種、技術成果特點,通過科技服務,揚其所長、避其所短,讓成果發揮最大的效益。四是要具有一定宣傳能力,宣傳科技成果和科技服務的亮點,從而提升成果的影響力和市場占有率。五是要具備一定的市場營銷能力,新發展的產業往往更需要科技服務人幫助打通產品銷售渠道,讓農民既種得好也賣得好,促進農民增收致富,這樣產業才能可持續發展,科技成果和科技服務工作才能體現出應有的價值。
全天候服務即科技服務人員全職駐點服務,以某個村、園區為主,針對當地產業的需求和現狀,開展技術服務,幫助某村、某鎮發展某個產業,通過產業帶動農民、村集體增收致富,同時推廣了創新團隊的品種或技術成果。例如,筆者所在團隊指派一個人到淮安市淮安區蘇嘴鎮開展科技科技服務工作,2017年他帶著創新團隊育成小果型西瓜品種“蘇夢6號”到該鎮沙吉村,通過個人努力,借助團隊的科技力量,幫助村集體種植4hm2西瓜,帶動村民就業,并幫助村里打開銷路,當年西瓜收益達到22.5萬元/hm2,村集體創收30萬元。這種模式被其他村陸續引進,產生較好的帶動效應,全鎮西瓜規模幾年內突破667hm2,西瓜產業已經成為該鎮的主導產業,為鄉村振興做出了重大貢獻。與此同時,設施蔬菜創新團隊指派另一位團隊成員,駐扎在淮安市盱眙縣馬壩鎮,依托團隊的品種,貫徹團隊的意圖,通過示范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幫助當地打造西瓜品牌,短短3年時間,全鎮的西瓜面積從15 hm2擴展至434 hm2,年均種植效益達到22.5萬元/hm2以上,成效明顯。
創新團隊人員數量有限,科技服務人員的精力也是有限的,不能對區域內多點同時開展全天候科技服務的情況下,可采用關鍵節點服務的方式幫助農民解決生產技術問題。在產業規劃、種植規劃、種植各個環節(育苗、定植前準備、定植、整枝打杈、授粉、采收、病蟲害防治等),采取現場和線上指導相結合,提醒、解答農民遇到的問題,通過發放技術資料、定期技術培訓等方式開展技術服務,承擔好預報員、診斷員、銷售員的角色,切實解決生產上遇到的實際難題。
江蘇徐淮地區淮陰農業科學研究所設施蔬菜創新團隊黨員全部隸屬于本所第六黨支部,黨支部、創新團隊聯合開展黨建、團建活動,通過參觀趙亞夫事跡館、向“時代楷?!薄叭珖撠毠钥!壁w亞夫研究員學習、再造總理紀念館仿西花廳小菜園、到漣水四安莊西瓜示范基地聯合開展技術指導等系列活動,讓黨員和團隊成員更加明確自己的初心使命,增強為民服務宗旨意識和務實苦干、團結創新的團隊意識。大家形成了這樣的共識,作為農業科研創新團隊,既要創制新品種(成果),更重要的是要讓成果轉化應用,讓農民受益,即人們常說的“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農民家”。江蘇徐淮地區淮陰農業科學研究所設施蔬菜創新團隊成立了以黨員為主的科技服務隊伍,凸顯了黨建對科技服務鏈的引領,發揮“黨員+”,即黨員+科技、服務、示范、推廣等創新模式的帶動作用[4]。
依靠創新團隊的力量,經過長時間的科研實踐,擁有第一手科研成果,團隊成員開展科技服務核心競爭力會更加明顯。為了使團隊科技成果能夠落地生根,科技服務人員必須更加務實和高效地開展工作。設施蔬菜創新團隊多年來在淮安市淮安區蘇嘴鎮、盱眙縣馬壩鎮、漣水縣、宿遷洋河新區及其他相關示范點,都是帶著自己成果去服務,通過技術指導、示范帶動、幫助經營主體銷售等具體的措施,一個點一個點的去打造,提升了成果和服務的影響力,也提升了團隊在省內乃至國內的美譽度。團隊技術力量和成果成為高質量、高效率科技服務的重要靠山和支撐,成為農業科研創新團隊科技服務工作的鮮明特色。
產業需求是創新團隊科技服務的基礎,是科技服務工作的落腳點和切入點,也是地方政府支持的重點,決定著服務對象和服務人員是否能夠相向而行,避免出現一頭熱一頭冷的問題,這是科技服務工作能夠取得成功的土壤。產業需求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科技需求尤為重要,科技服務人員要對此開展全面而精準的分析,利于促進經營主體的發展和鄉村振興[5]。團隊人員開展服務,重要的任務是協助實現團隊目標,為提高團隊成果的應用面積和成果轉化收入而努力。成果轉化應用取決于經營主體或種植戶效益是否增加,農民增效可以促進創新團隊成果轉化效率的提高,進而增加科技服務人員的成果轉化獎勵收入,因此提高農民收入、團隊收入、科技服務人員收入是科技服務工作行穩致遠的動力源。
創新團隊的科技服務除了重點示范推廣自己成果外,還要充分利用自身優勢,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將多個平臺的資源進行整合和優化,集中優勢資源和力量辦事,共同打造區域產業,以點帶面,協同發展。設施蔬菜創新團隊在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馬壩鎮利用國家西甜瓜產業技術體系淮安綜合試驗站、江蘇省農科院亞夫科技服務工作站、省產業技術體系西甜瓜示范基地等平臺,邀請國內外知名的西甜瓜專家到馬壩鎮考察指導,為產業發展提供了更高層次的服務。同時為當地西瓜產業爭取到了近2000萬元的資金支持,為馬壩鎮西甜瓜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惠及廣大的西甜瓜種植戶。
創新團隊成員科技服務成效檢驗應該是多層次的綜合檢驗,一方面要考察一定的時間期限內成果應用規模(面積),其次是考察通過科技服務創新團隊實現的成果轉化收入情況,第三是要考察服務人員在服務對象中的口碑,這三方面比重建議設置為6:2:2,結合團隊考核機制進行綜合檢驗。成果應用規模最關鍵的影響因素是農民增收與否,通過科技服務讓農民增收是科技服務的終極目標,也是科技服務工作者始終要堅守的初心,應該成為檢驗工作成效的第一標尺。農民增收可以推動科技成果提高轉化效率,從而可以提高創新團隊科技成果轉化收入。農民增收,百姓致富,科技服務人員的工作才能得到肯定,這構成服務對象的口碑基本條件,考核時需綜合考慮。創新團隊應根據科技服務成效檢驗結果,在成果轉化獎勵、成果署名等進行全面統籌,讓科技服務人員充分享受團隊成果收益,讓具有工作熱情和實績的科技服務人員安心工作,共同把團隊成果的蛋糕做大做優。總之,對于科技服務人員的激勵應當讓其看到自己影響力的提升,又要切實提高其收入,促使其為鄉村振興貢獻全部力量和精力。
創新團隊人員和成果達到一定規模,需要將成果轉化應用的情況下,應盡早選拔科技服務人員,并組建科技服務分隊。根據團隊成員的興趣愛好、人生價值需求、個人素質并結合年齡和工作經驗,選拔一部分人員作為科技服務人員。人員選好后,組建創新團隊中的科技服務小分隊,任命分隊長,分隊長可以由創新團隊負責人兼任,也可以由小分隊成員中綜合能力較強者擔任,小分隊成員向分隊長匯報工作,小分隊對創新團隊負責。
科技服務小分隊成立后,應該對目標區域開展產業調研工作,了解產業的基本情況,了解市場需求、農民及種植主體科技需求以及地方產業政策和發展方向,分析產業的優勢、劣勢、挑戰以及機遇,形成書面調研報告,向創新團隊負責人匯報,交由會議討論。
根據科技服務分隊的調研報告,創新團隊召開會議進行研究,確定科技服務工作的抓手,即以什么成果去服務,投入多少力量開展服務工作。根據地方政府和農民的需求,確定服務方向和模式。對于產業零基礎的區域,要帶著成果去“開荒”,需要全天候保姆式的科技服務,幫助地方政府打造一方產業,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對于具備一定產業基礎的區域,可以帶著團隊的優秀成果開展關鍵節點服務,幫助產業提質增效。
在前期調研工作和團隊會議的基礎上,科技服務分隊制定科技服務方案,設立目標,制定操作性強的工作流程,先由科技服務分隊進行充分討論和修改完善,向創新團隊負責人匯報,爭取團隊的支持,形成共識和合力,為實現科技服務工作的目標任務奠定基礎。
以科技服務方案為行動綱領,科技服務人員找到工作的切入點和發力點,精準地實施科技服務工作,開展產業規劃、種植規劃、種植環節田間指導等工作,適時召開農民培訓會、觀摩會,幫助農民需找銷路,拓寬銷售渠道,及時進行宣傳和報道。在服務的過程中,寫好服務記錄或日志,及時總結科技服務工作的經驗,并向團隊負責人匯報工作。
創新團隊根據考核辦法和激勵機制,每年對科技服務分隊和服務人員進行1次考核,檢驗科技服務工作的成效,對工作實績良好的科技服務人員進行嘉獎,推薦其申報更高級別的榮譽,如宣傳部門科教文衛“三下鄉”先進個人、人社部門鄉村振興先進個人等榮譽。
新時期,新征程,賦予農業科技新的使命,科技服務機制的探索和創新應該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課題。新的科技服務機制,要解決傳統科技服務的精準性、有效性、區域性不足的問題,凸顯效率優先、惠及各方的特點。一是科技服務人員自身素質和能力要加強,解決以什么本領去服務的問題。二是要以創新團隊為基本單元,解決用什么成果去服務的問題,絕不僅僅是為了服務而服務,而是帶著好成果去服務。三是匯聚資源、圍點引援,借助團隊的力量及各方的資源,共同打造好一個點,以此帶動一大片,拒絕普撒胡椒面式的服務。四是充分激發科技服務人員承擔好預報員、診斷員、服務員、銷售員多重角色,讓農民實實在在提高效益,使產業得以可持續發展,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