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生 趙亞晗
(1.北京市海淀區林業工作總站 北京 100194;2.北京市海淀區蘇家坨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林業管理服務中心) 北京 100095)
過去對森林資源的過度開發,引發了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生態問題,隨著生態環境保護戰略的全面構建,明確了未來森林經營管理的方向。在森林可持續經營背景下,林業發展要兼顧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在獲取經濟效益的同時,也要維護好當下的生態環境。森林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保障生態平衡,維持生物的多樣性,因此要進一步明確森林可持續經營的各項要求,從實際發展現狀出發,對經營管理方法加以調整,同時也要將綠色發展原則作為基本指導,使森林經營既能夠獲得經濟效益,也能夠實現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要想實現林業資源的最大化利用,促進森林產業可持續經營,就要結合時代背景、政策指引,全面貫徹落實森林保護政策,同時也要符合森林可持續經營的基本要求。要維護好林地的生產力,使森林資源的價值得到全面發揮,應圍繞著森林資源制定完善的管理政策,綜合分析社會的各項要求,在優化森林結構的基礎上,使森林的利用率得到提升[1]。同時,在利用森林資源的過程中,要制定完善的保護策略,不僅要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還要保護森林中的植物品種,維護森林生態系統的完整性,通過對生態系統的綜合分析,解決當下森林產業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過去在進行森林經營管理時,各項管理機制還不完善,也并不符合我國基本國情,從而導致森林資源的消耗問題較為嚴重,而且隨著氣候環境的變化,森林生態系統也面臨著諸多問題。為了實現森林生態系統的健康發展,我國提出了可持續經營管理模式,對傳統森林管理模式進行了優化與改革,但由于過去森林生態系統的破壞問題較為嚴重,人們的生態保護意識相對較為薄弱,所以森林可持續經營管理模式在具體執行中仍然存在許多不足。
在森林早期發展階段,開發森林資源的主要方式是砍伐,砍伐對象以粗樹、大樹為主,且存在過量砍伐的情況,對森林造成了難以恢復的破壞,而且采伐過后未及時對森林進行養護,使得原有的森林體系被破壞。所砍伐的樹木屬于喜陽樹種,而剩下的幼苗屬于喜陰樹種,當喜陽樹種被采伐完以后,喜陰樹種便被暴露在陽光下,因其無法接受陽光的直射,從而致使其幼苗死亡,森林難以恢復原有的生態系統狀態。另外,早期的采伐量往往超過了種植量,使得成熟的森林資源越來越稀缺,如果不采取可持續經營模式,未來可能會出現森林資源匱乏的情況,甚至導致嚴重的環境問題,因此我國采取了全面禁伐措施[2]。
建筑行業在我國實現了飛速發展,而各類工廠也離不開樹木原料的支持,工廠的生產活動使得森林生態環境受到了嚴重影響。建筑施工與工廠生產所帶來的灰塵問題較為嚴重,大量灰塵附著在樹葉上,堵塞了樹葉的氣孔,使得樹木難以有效進行呼吸作用,逐漸走向死亡。而工廠的生產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難以被森林生態系統全部吸收,多余的二氧化碳將進入到大氣層,引發全球變暖,制約植被的生長。如果空氣中塵土顆粒過多,會阻礙陽光的照射,進而影響植被的生長。
近些年來,我國越來越意識到保護森林的重要性,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維護森林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國家也大力提倡種植人工林。但是在種植樹木時,由于對森林結構的了解不夠全面,在造林時選擇的樹種較為單一,難以充分發揮出土地資源的優勢,對已種植森林也產生了嚴重影響。在森林生態系統中,樹木的生長存在著明顯的競爭關系,在競爭過程中,樹種會加速生長,同時也能夠有效提高森林對外界干擾的抵抗能力[3]。因此,在植樹造林時,要避免森林結構過度單一,要盡量選擇多樹種。
公益性原則需要在森林經營管理中,綜合考慮林業的公益性質,在林業產業建設規劃過程中,結合當地的公共利益,展開更為長遠的規劃,并吸引當地社會企業參與到林業建設中,實現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在經營管理中,一方面要加大宣傳力度,向社會宣傳森林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價值: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另一方面要將森林的經營管理與社會的經濟建設相關聯,推動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發揮出林業的公益性特征。
在開發森林生態資源過程中,林業的生產建設需要以生態可持續性原則作為基礎,以此充分發揮出森林生態系統的功能,維護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實現物質資源的長久利用。在建設林業發展模式時,可將生態理論作為基本指導,保障各項經營活動的合理性,同時要圍繞著生態破壞現狀,加大管理力度,避免出現森林系統無法修復的情況,減少生態問題的發生,遵循生態可持續性原則。在優化森林經營管理模式時,還要注意結合社會經濟發展情況,做到協調統一,為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必要支持,既要保障森林生態效益的全面展現,也要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在森林經營管理中,要全面了解森林的生長規律,科學開發森林資源,充分發揮成熟森林的優勢[4]。生態系統講究適者生存,森林生態系統也應如此,要增強森林物種的多樣性,從而提高森林植被質量,使得森林在面對多變的自然環境時,能夠不斷增強自身的抵抗能力。
在林業生產經營中,可持續發展需要尋求平衡點,避免出現林業開發過度或城鄉生產建設不均衡的問題,對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的結構破壞,相關管理部門務必要充分認識到森林的生長速度以及森林的恢復速度,并積極制定完善的管理策略,保障森林生態系統生產與發展的平衡,實現森林資源利用的可持續性,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最終目的[5]。管理人員在開展各項經營活動時,更要保持林業生產范圍內的平衡,追求利用的可持續性原則。
在自然生態系統的基礎上,要想做到可持續發展,除了能夠獲取必要的經濟效益以外,也能夠加大對森林環境的保護力度。在制定經營管理模式時,需要從整體的角度出發,實現對森林資源的有效管理,在發展過程中,要盡量減少對生態系統產生的干擾因素,使其整體生產更符合自然規律,尤其是要控制人為因素帶來的干擾。森林經營管理的首要是保障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在管理過程中要從生態環境保護的角度出發,維護好森林生態系統,從而提高森林的產量,同時優化自然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在系統性原則的支持下,能夠明確經營管理計劃的主體層次,同時也能夠滿足經營發展的各項要求,實現對森林生態系統的功能優化[6]。在踐行系統性原則時,要從森林經營管理的全角度出發,關注森林生態系統的完整性,通過細致的考察與綜合比對,實現對森林經營管理體系的進一步完善,進而建立更精準的發展目標,推動經營對策的全面落地。
經濟效益、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是推動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素。森林生態系統既要獲得較強的生態效益,也要展現出必然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森林經營管理要積極踐行經濟合理性原則,以經濟效益為主體,探討如何實現森林生態系統的有效經營管理。在進行森林資源管理過程中,要結合市場發展動態與客觀規律,獲取更為可靠的經濟發展數據,以此保障發展策略制定的科學性,實現對森林資源的全面利用[7]。森林生態系統可作為重要的旅游資源加以開發,在森林生態系統結構中,生態環境與旅游資源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在后續經營發展或保護生態環境時,可將森林旅游資源與實際經營活動進行全面融合,通過制定科學可行的管理措施,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最終目標。遵循經濟合理性原則除了能夠獲取基本經濟效益外,更能夠增強人民群眾對森林生態系統保護的重視程度,推動可持續發展。在制訂經營發展政策時也要保證其精準度,避免出現失誤,給生態系統帶來嚴重危害。
謹慎性原則更強調森林經營管理科學、生態結構合理、社會群眾滿意。林業管理部門在發展過程中,需要圍繞著林業資源發展現狀,制定針對性的決策,通過把握各項信息,實現統籌安排與客觀評價,保障森林管理決策的合理性,暫時擱置不確定的事項,確保經營管理方案的可行性。同時也要善于征求來自群眾的意見和建議,放眼于森林資源的發展前景,保障經營決策的合理化。當前,森林旅游已經得到了全面發展,越來越多的公民對森林旅游產生了高度熱情,此時要不斷強化人民群眾的森林保護意識,加強對森林生態環境的保護,比如從基本做起,不隨地亂扔垃圾,不捕殺林間動物[8]。除了要強化森林保護意識以外,也要正確認識綠化環境與人工造林的作用,通過有效的經營管理措施,擴大綠化面積,強化環境保護作用,進而實現森林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在林業建設過程中,需要積極采取科學技術,充分發揮科技力量,不斷引進專業人才,結合當地市場需求構建商品林基地,使得林木生產質量與林業結構得到同步優化,進而不斷提高市場競爭力。要想實現低碳經濟結構的有效構建,達到可持續發展的最終目的,就要積極發揮森林資源優勢,結合國家發展政策,積極構建生物能源林,結合自身的發展需求,推動經濟林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同時也可研究木本飼料林,實現林業與畜牧業的全面融合,實現同步發展。在合適的地區大力發展一體化農業經濟,積極打造綠色食品生產模式,滿足群眾對食品的需求,實現現代農業的進一步發展。從生態學理論出發,森林培育業可通過對生態系統樹種的有效調整,發揮生態學的保護作用,充分發揮出林業資源的經濟生產價值,推動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在推動經濟生產過程中,需要關注森林結構的完整性與復雜性,提升森林生態系統的抵抗能力,增強森林自我恢復能力,促進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在發展低碳培育業的同時,也要將精細加工作為主要原則,實現林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需要積極推動技術創新,實現農業產品質量的全面提升,獲取更為穩定的市場,達到可持續發展的最終目的。在市場營銷與市場競爭過程中,要大力發展優勢產業,推動第二產業品牌化發展。在精細化發展的基礎上,強化第二產業市場競爭力,打造完整的產業鏈,在發展第一產業時,林業生產區可集中發展旅游資源,通過對地區旅游資源的進一步開發,實現民族文化、低碳林業經濟的相互結合,大力推動旅游產業發展,面對長期旅游需求,完善休閑度假旅游機制,發揮當地旅游資源優勢,不斷強化林業生產的生命力,并促進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在提高旅游業競爭力、獲取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可實現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經濟的快速發展給生態環境帶來一定壓力,森林產業在發展過程中,需要遵循森林可持續經營背景下經營管理的各項原則,明確經營發展的方向、目標與要求,根據實際森林經營發展現狀,制定更為科學可行的可持續經營管理發展策略,保障森林資源得到全面利用的同時,也能夠保障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同時也要進一步加大政策宣傳力度,在尋求創新發展對策的同時,讓人民群眾意識到保護森林資源的重要意義,為實現森林經營管理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