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秋榮 張小玲
(1.防城港市防城區大菉鎮水產畜牧獸醫站 廣西防城港 538026;2.防城港市防城區街道水產畜牧獸醫站 廣西防城港 538021)
一直以來,淡水養殖是我國水產養殖的主要方式,傳統養殖方式雖然能夠保證水產質量,但很難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1]。因此,基于原有養殖模式創新便成為促進水產養殖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研究發現,當前我國水產養殖行業存在較多問題,“重數量,輕質量”現象明顯,盲目擴大養殖規模,忽略了水產質量,這在水產養殖病蟲害防治中表現得最為突出[2]。綠色生態養殖概念的提出,有著比較深刻的行業發展背景,相比傳統養殖技術,綠色生態養殖技術更加環保,在滿足市場需求的同時,也積極推動了水產養殖行業發展。
我國大部分的水產品都是從淡水中飼養出來的,根據資料顯示,以前的水產養殖戶都是依靠人工飼養,只注重產量和規模,而忽略了水產品的品質,再加上傳統的手工養殖,效率低下,無法有效地應對水產品的疾病,從而影響到了水產養殖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水產養殖業也在發生著變革,只有真正滿足消費者對綠色食物的需要,才能實現水產養殖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在此背景下,綠色生態養殖技術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并在淡水養殖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綠色生態養殖技術,就是模擬出水生動植物在野外的生活環境,讓它們更好地生長。將綠色生態養殖技術應用于淡水養殖,能增強水產養殖的科學性,減少病害的發生,還能培育出無公害的天然產品;既能提高水產品的品質,又能提高養殖戶的經濟效益。
在水產養殖中,綠色養殖技術作為生態環境保護的一種有效手段,在提高水產質量和養殖效率方面也具有突出貢獻。近些年,隨著市場需求不斷增加,水產養殖技術持續優化和創新,水產養殖行業發展速度明顯提升,行業資源開發力度也逐漸加大,但同時也引發了一系列環境污染問題。綠色養殖概念的提出,主要就是為了緩解水產養殖造成的環境污染,使水產養殖效益同時具有經濟和生態雙重內涵[3]。除此之外,水產品是日常食物體系中的主要組成部分,堅持健康、綠色、環保養殖原則,能夠有效提高水產品質量,滿足消費者食用需求的同時,保證水產品的綠色健康。總體上看,綠色養殖是水產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線,只有通過開發和研制更多綠色養殖技術,才能提升水產養殖效益和水產品質量。
淡水養殖是指在河流、湖泊、水庫及其他內陸水域中,飼養各類經濟水生生物,如魚、蝦等。在我國,淡水養殖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行業。因為這種養殖方式可以實現集約、精細的養殖,分布比較廣、投資較少、管理簡單,是許多養殖戶的主要增收致富方式。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淡水魚類養殖業也有了一定的發展,養殖效率也有了明顯的提高,但隨之也出現了一些問題。
在我國淡水養殖行業中,水中的一些病原體,會由于養殖規模過大,讓疾病在水生生物中快速地蔓延,治療的速度也會變得很慢。而且,大多數水生動物對各種疾病的免疫力都很低,一旦發病,就會對漁業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在環境監管部門開展水污染防治工作時,發現許多水產養殖戶濫用藥物,如抗生素,導致水體中的病原菌毒性明顯增大,水質日趨惡化。很多水產養殖戶都在水中加入了一些高濃度的農藥,導致水體中的農藥殘留超標,這種水質飼養出的水產品會對食用者的身體健康造成很大的影響。由于傳統的養殖理念,許多人只會選擇昂貴的飼料,而忽略了對水生生物的習性和水生態的保護,沒有正確的對照,所選用的飼料既不能滿足水產品的生長需要,又會對水質造成嚴重的污染,導致水體的富營養化,氮、磷、鉀的含量嚴重失調。
適宜的自然生態環境是發展現代生態農業的重要前提,如果沒有適宜的自然生態環境,就會喪失生產綠色生態產品的根本條件,也就無從談起可持續發展。當前,許多水產養殖戶對養殖環境的選擇、清洗等方面存在著認識上的誤區,對養殖環境的選擇不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對養殖環境沒有進行有效維護,不能有效地進行清洗、消毒,導致養殖效益不高。
將綠色生態養殖技術應用于水產養殖,其基本前提在于,能夠按照實際需求來科學模擬淡水生物在野外的生活環境。具體可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科學選址。綠色生態養殖不同于普通養殖,其意義和價值前文已進行過闡述,要應用綠色生態養殖技術關鍵在于如何營造綠色生態環境。首先,要保證養殖區域內土質和水質無限接近于自然狀態,盡可能減少污染物質,提供便利的進排水條件。對此,養殖場要能夠結合地形情況和養殖需求科學選擇地理位置。針對水產品和養殖池的環境來做適當的調整,或是增加水草,或是營造其他適合水產品的環境,能夠提高最終的養殖經濟效益。在綠色生態養殖的大背景下,水產養殖戶要注意水產養殖的環境,選址時盡量避開污染較大的水域,并注意維護養殖區域的環境。在選擇養殖地理位置時,最好選擇交通方便的地區,以便于投入物的運輸和水產品的銷售,同時也有利于監管部門的檢查和指導工作。在實際養殖中,為了達到綠色養殖的目的,必須模擬自然條件種植水草,但要避免大面積種植,因為若存在大量水草會導致水體的含氧量下降,從而對魚類的生長產生不利的影響。另外,還要保證水體中的益生菌種類和數量,從而為魚類提供生長所需的浮游生物。
第二,合理調節水質。養殖場水質并非一成不變,即便前期創造了極為優越的養殖環境,保證水質無污染,但隨著養殖活動持續進行,水產數量不斷增加以及氣候持續發生變化,養殖場水質必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眾所周知,水體質量關系到水產品的生長效果,科學使用綠色生態養殖技術調節水質,積極發揮光合細菌、沸石粉或活性酵母等物質的價值和作用,通過培養有益生物來清除養殖池內雜質和污染物,可凈化水質,提高養殖效益[4]。養殖戶要根據水產特征來有針對性地調節水質。比如在養殖魚、蝦、蟹時,養殖戶首先需要對養殖池進行消毒,一般采用生石灰,目的在于為魚、蝦、蟹等水產提供綠色的水體環境。然后再投放微生物及有機肥,調節養殖池的水質。浮動草床法除了能合理選用物理、化學的水質調節劑、微生物等,還能有效地調節養殖池的水質。浮動草床是根據自然法則,在養殖池的水面上,以浮床為載體,通過吸收、吸附、生物競爭的機制,吸收富營養化的水體中的氮、磷和有機物質,并以收獲的植物體的方式將其排出水體,達到凈化水質的目的。在實際養殖中,應將該技術與其他水質調控技術相結合,真正做到綠色生態養殖。
第三,正確選用飼料。選擇正確的飼料,能夠減少不必要環境的污染,更能夠達到綠色生態養殖的目的。因此,養殖戶需要認識到正確選擇飼料的重要性,優先選擇綠色環保的飼料,嚴禁在飼料中增加抗生素或是其他激素影響水產的生長。為了提高水產品質,可以在飼料中增加一些腐植酸等物質。除此之外,養殖戶還需要針對水產生活的習性合理控制飼料的供給量。例如,草魚的食量較大,排泄物較多,而草魚的排泄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可分解成雜食類魚可食用的物質,因此可以將草魚和鯉魚等雜食類魚混養,這樣可以減少飼料投入,降低養殖成本。人工水產養殖的關鍵在于提供足夠的餌料,以確保水產品的快速成長從而產生預期的經濟效益,而飼料的使用則是達到這個目標的關鍵。根據多年的水產養殖實踐,合理、科學地使用飼料,可以有效地促進水產品種的生長發育,降低由于水產營養不均衡帶來的經濟損失,同時,由于綠色生態養殖的理念,飼料的選用也會更加嚴格。從目前所使用的生態飼料的狀況來看,為了適應市場上的生態養殖,一些養殖戶放棄了傳統的人工飼料,轉而采用植物、動物、谷物等自然飼料,豐富的飼料,豐富了水產的食品種類,提高了水產品的質量,同時也滿足了市場對天然食品的急切需要。
水產養殖品種往往與養殖場經濟效益緊密關聯,因此在采用綠色生態養殖技術進行淡水水產養殖時,也需要考慮養殖品種與經濟效益間的關系[5]。在具體操作中,養殖場或養殖戶要能夠以當地生態環境、氣候環境、地質環境為基礎來選擇水產品種,目的在于盡可能提高水產成活率和適應性,對于環境較惡劣地區,水產的抗病能力需要重點考慮。為滿足水產養殖的經濟和生態需求,各養殖場在采用綠色生態養殖技術進行水產養殖時,須采取“混養”策略,即讓多種淡水水產在同一空間或環境下一起生長,如鯰魚、草魚、青魚混養;鱉、蝦、蟹混養等,這樣可以既能提升水產質量,同時也能帶來更好的經濟效益。在選擇適合綠色生態養殖的水產種類時,有幾個關鍵原則需要遵循:一是充分了解各種水產品種的特性,以便找到適應當地環境的品種;二是評估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確保所選品種對環境友好;三是定期觀察水產生長狀況,適時調整養殖種類和比例,以保證水產品的質量和產量;四是選擇正規的水產種苗購買渠道,確保購買的種苗質量可靠。
一直以來,病害都是淡水水產養殖戶最頭疼的問題,一旦發生病害,對水產質量有著非常嚴重的影響。因此在采用綠色生態養殖技術進行淡水水產養殖時,各養殖場和養殖戶要針對性地制定病害防治措施。具體可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第一,共生。共生是一種水產與水生植物混合生長的模式,意在促進彼此共同生長,相互依存。在這種模式中,水產和植物可以同時生長,水中有許多的植物,可以有效地抑制細菌和疾病。水產常會出現一些疾病,這主要是因為水產糞便中存在很多病菌,如果水產生活在這種環境中,容易提高病害發生率,但是將植物融入水產生長環境,不僅可以在光合作用下提高水體含氧量,還可以增強水產的抗病能力。事實上,投放大量水生植物,其核心意義與根本目的就是為了獲得更好的水產養殖效益,因此有必要進一步突出水生植物在整個養殖過程中的所發揮的作用,即調節水產糞便成分,增加水體營養物質含量,減少水體環境中的致病因子,充分利用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增加水體環境中的氧氣含量。
第二,混養。混養與共生不同,需要在同一環境空間下養殖兩種或兩種以上淡水水產。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共同生活和生長的水產必須能夠“相互利用”“取長補短”,這樣才能更好地營造良好的生態養殖環境,降低淡水水產的患病概率[6]。比如,在養殖池中混養草魚、鯽魚、鯉魚及魴魚等,考慮到不同的魚的品種,生態階級會有較大的差異,混養能提高養殖池中的生物多樣性,形成更加豐富的生物鏈,例如鯽魚和草魚活動范圍在池底,可能會破壞池底的生態環境,這類魚患病時移動速度會明顯降低,會成為肉食性的淡水魚的食物,從而避免了病原體的再次傳播,有效遏制了病害的發生。
淡水水產養殖涉及不同的水產品種,它們各自生活習性和生長特征存在明顯差異,由此形成了不同生態階級。對于養殖場和水產養殖戶而言,要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就必須科學匹配養殖環境與水產品種。同時,為了盡快達成生態化綠色養殖目標,更要打造一種積極、綠色、生態化的淡水水產養殖模式。無論從環境、管理方法還是具體水產品種的選擇,都需要因地制宜,更要注重病害的防治,充分發揮出綠色生態化養殖技術的優勢和價值,合理搭配養殖要素,營造一種良好的養殖環境,提高水產養殖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