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澤奮 李明政 洪婉君 鄭妙靜 方 鑫 徐錦明 羅海燕
(1.廣州工商學院 廣東廣州 510850;2.廣州應用科技學院 廣東肇慶 526072)
水產養殖業,是利用自然水域或人工水體從事魚類及其他水產經濟動植物養殖的產業。我國水產養殖業歷史悠久,在農業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國的水產市場廣闊,養殖效益較高,因此水產養殖業極具發展前景。本文重點分析中小規模水產養殖戶的發展現狀及面臨的問題,進而提出相應的對策。
水產養殖業,又稱為養殖漁業。根據養殖水質的不同,水產養殖可分為淡水養殖和海水養殖。隨著《“十四五”全國漁業發展規劃》的提出,我國的水產養殖模式在不斷創新,目前我國的水產養殖業已經發展出了稻漁種養結合、智能漁場、休閑漁業以及魚菜共生等高效、環保的運作模式。
據美國國家海洋漁業局(NMFS)統計,中國在世界淡水養殖規模和水產品消費市場容量均排名第一[1]。由此可見,我國對水產養殖產品的需求量大。目前,我國水產養殖業在滿足我國消費者對于水產品的需求、保障我國食物安全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水產養殖戶大致可分為3類:常規養殖戶、特種養殖戶、混合養殖戶。按照養殖面積可將養殖規模劃分為大、中、小3 種類型,小規模指0.67 hm2以內,中等規模指介于0.67 hm2和3.34 hm2之間,大規模指大于3.34 hm2[2]。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水網密集,水資源豐富,且耕地面積較少,這就使得相當一部分東南沿海居民以水產養殖為生。湖泊河道養殖、池塘養殖、稻田養殖、網箱養殖是我國東南沿海地區進行淡水養殖的主要養殖方式[3]。中小型水產養殖戶的養殖活動呈現分散廣、投資低、規模小、風險小、便于管理的特點。
我國是水產消費大國,水產消費量居世界第一[4]。根據國家漁業大數據統計平臺發布的數據,2015 年—2019 年我國海水養殖產業總產值保持了約5%的年均增長率,淡水養殖產業總產值保持了約2%的年均增長率。近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全國水產養殖業總產量持續提升,收成也隨之提高。我國水產養殖業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一個重要的因素是科技進步對水產養殖業發展的推動作用[5]。一方面,養殖技術的提高,促進了產量的提升。隨著科技的發展,養殖戶對水體質量的重要指標(如溶解氧、pH、氨氮、亞硝酸鹽等)有了進一步了解,養殖過程更加科學合理,魚類生存環境得到改善,產量也因此提高。另一方面,水產動物育種技術逐漸發展,新品種的誕生使中國水產養殖業逐漸擺脫對野生品種的依賴[6],優質魚苗使得成魚產量更大、質量更好。
我國目前正在大力發展水產養殖業,而水產養殖業的機械化程度是衡量水產養殖業發展水平的一個重要標準。近年來,我國的水產養殖業正在加快轉型發展[7],逐漸提高水產養殖業機械化水平,并在追求高效養殖提高收益的同時,力求做到養殖過程綠色環保。但是,目前我國水產養殖業的機械化程度并不算高,相較于大規模水產養殖戶,中小規模水產養殖戶的養殖活動中,機械化發展程度更低,存在著技術設備使用不合理、技術設備不齊全等問題。例如,打氧機對中小規模水產養殖戶而言十分重要,但是卻很少有中小規模水產養殖戶能夠正確使用打氧機,主要體現在打氧時間過長或過短、打氧機分布不合理等方面。調查結果顯示,一些中小規模水產養殖戶甚至沒有為養殖魚塘配備打氧機。
不同的魚類的生活習性不同,具體體現在不同的魚類對水質和飼料的需求不同,所以溶解氧的檢測對幫助中小規模水產養殖戶發展有重要作用[8]。多數中小規模水產養殖戶的養殖方法較傳統。一方面,養殖戶大多憑經驗進行養殖,存在著盲目加大養殖數量、不重視水質指標等問題,常出現溶解氧等水質指標不達標的情況,而溶解氧過高或過低都不利于魚類生存。另一方面,養殖戶在飼料保管、投飼量、投飼時間等方面并沒有嚴格把控。養殖水產所需的飼料種類繁多,用途不同,對保存環境有一定的要求。不同魚類的營養需求不盡相同,喂食時間也不盡相同,魚類的食量隨著魚的成長而逐漸增加,因此在養殖過程中要細心把控投飼時間、頻率和投飼量[9]。然而,通常情況下,養殖戶僅憑經驗進行投飼。養殖戶對魚類生活習性了解不足會給魚類的生長帶來負面影響,從而不利于提升養殖效益。
養殖水體面積大小是水產養殖產量高低的決定性因素之一,中小規模水產養殖戶主要存在于鄉村,而一般鄉村中可供養殖的地域不多,單個池塘的面積普遍較小,一般單個池塘面積只有3 畝~4 畝。在這種情況下,有一部分中小規模水產養殖戶認為小面積養殖利潤較少,可能會因此放棄水產養殖,將池塘廢置或填成平地,這會導致鄉村中可供養殖的水體愈發減少。也有一部分養殖戶為了提高經濟收益,隨意開墾魚塘,這可能會對鄉村的水體環境造成負面影響。中小規模水產養殖戶對專業養殖知識了解不多,對先進的養殖技術掌握較少,缺乏足夠資金支持,對魚塘的規劃不夠合理導致養殖密度太高,以上種種問題都會造成魚類死亡率增高[10]。開墾后的魚塘沒有專業人員的改造與維護也難以得到持續高效利用。由此可見,水體面積的局限是中小規模水產養殖戶的發展瓶頸之一。
傳統的養殖方法已經難以適應現代水產養殖業的發展。中小規模水產養殖戶的發展不僅需要專業養殖技術和管理方法的支持,還需要準確把握市場行情變化。但是,許多中小規模水產養殖戶對水產市場行情缺乏清晰的認識[11],對市場發展趨勢的預見能力較差,因此中小規模水產養殖戶在養殖品種的選擇上容易出現盲目隨大流的情況。
水產動物的健康程度直接影響著最終的養殖收成,而水產動物疾病是魚類健康的最大威脅,是制約水產養殖業持續、穩步、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在疾病防控技術、疾病治療方法等方面相對落后,水產動物疾病對中小規模水產養殖戶帶來的威脅更大。近年來隨著水產養殖業的迅猛發展,水產動物疾病的發生率也逐年增加[12]。引發水產動物疾病的因素有很多,例如養殖戶不重視水質指標引起的溶解氧過高或過低、水資源污染問題等,這些情況都會影響魚類的健康。并且,中小規模水產養殖戶投入資金較少,管控較松,一旦出現大規模的水產動物疾病,就會使得當年的收成銳減。
由于養殖成本、養殖規模等因素的限制,市面上適合中小規模水產養殖戶使用的設備較少,市場供應端不能滿足需求端的產品需求。為解決這類問題,首先,政府可以引導相關企業研發新技術、新工藝,開發研究適合中小規模水產養殖戶使用的、價格較為低廉且性價比較高的機械設備。其次,政府應加大對中小規模水產養殖戶的幫扶力度,出臺中小規模水產養殖戶購買機械設備的優惠政策,這不僅能緩解養殖戶的資金壓力,還能提高相關機械設備的利用率,帶動相關機械制造業的發展。最后,在逐漸提高機械化程度后,政府應定期組織技術人員為養殖戶進行技術指導,持續提高設備的使用效率。
政府有關部門可以安排專業人員對中小規模水產養殖戶進行培訓,宣傳講解如何科學控制魚塘的養殖密度、如何維持水體的水質、如何科學地對水體進行打氧,常見養殖魚類的生活習性、對溶解氧的具體要求等科學的養殖知識,提高養殖戶對常見養殖魚類生活習性的了解程度,幫助養殖戶更新養殖觀念,根據實際需要靈活運用相應的科學養殖技術,做到能夠根據水產養殖環境的特殊性,針對不同的養殖問題采用不同的解決方案[13]。
政府有關部門應出臺相關政策,積極開展鄉村水域規劃工作,對鄉村的水域進行科學規劃,例如將水域劃分為養殖區、限制養殖區、禁止養殖區等,在能夠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提高鄉村水域的利用效率,保證鄉村水產養殖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政府可以給收購中小規模水產養殖戶產品的水產加工企業以適當補貼,為養殖戶解決產品銷售問題,保證養殖戶能夠穩定獲得收益,增強養殖戶發展水產養殖業的信心,從而減少將池塘廢置或填平的情況發生,進而保護鄉村可供養殖的水體。
為了讓中小規模水產養殖戶得到發展,需要一批懂養殖技術、懂經營管理的專業人才對魚塘進行合理規劃、合理經營,或由這批人才對中小規模水產養殖戶進行指導,傳授科學的養殖方法、養殖技術和管理經驗,以逐漸提高中小規模水產養殖戶的專業程度。具體來講,可以由各地政府有關部門、村委定期聘請相關專家給當地養殖戶講解分析水產市場行情發展趨勢,幫助養殖戶根據市場規律來制訂相應的發展規劃,逐漸提高中小規模水產養殖戶對水產市場的了解程度。
在水產養殖的過程中,只有加強水產動物疾病防控,才能夠確保水產養殖的質量[14]。政府相關部門應針對中小規模水產養殖戶出臺相關規定,督促中小規模水產養殖戶重視對養殖水體的保護,從而對預防水產動物疾病起到一定的作用。養殖戶應及時清理魚糞;定期檢測溶解氧,根據檢測得出的數據,將水體溶解氧控制在適合魚類生存的空間;在農作物種植過程中減少農藥和化肥的使用,農藥和化肥的大量使用會導致農田徑流攜帶著殘余化學污染物進入水體,易導致水體富營養化,影響養殖環境。用實際行動保護水體環境,做到從源頭上防控水產動物疾病。
中小規模水產養殖戶是推動水產養殖業的重要力量。我國中小規模水產養殖戶面臨機械化程度較低、養殖戶對魚類生活習性了解不足且缺乏對市場行情的預見性、水產動物疾病防控不到位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應推進水產養殖業機械化發展、引導養殖戶扎實掌握養殖知識、科學管理鄉村水域、提高養殖戶對水產市場的認知水平、做好水產動物疾病防控工作。相信做到以上幾點,中小規模水產養殖戶的發展難題會逐步得到解決,我國水產養殖業也能實現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