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祥
(福泉市農業農村局 貴州福泉 550599)
馬鈴薯是貴州福泉市重要的糧食和經濟作物。然而,傳統粗放化栽培管理模式下,馬鈴薯的種植效益不盡如人意。因此,應積極推廣應用馬鈴薯優質高產栽培技術,進而提高馬鈴薯的種植效益,助力鄉村振興。
貴州省福泉市地處貴州省中部,總面積1 688 km2,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4 ℃,年積溫4 574 ℃~5 609 ℃,無霜期245 d~278 d,年均降水量1 033 mm~1 220 mm,光、熱、水同季,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發育。
近年來,貴州省福泉市高度重視馬鈴薯產業發展,加大了對馬鈴薯產業的資金、政策以及技術等多方面的扶持力度,構建了“公司+基地+農戶”的馬鈴薯產業發展新模式,為福泉馬鈴薯產業可持續發展以及農民脫貧致富增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
馬鈴薯生長,對土壤有著較高的要求,如選地不當,會對生產造成極大的影響。因此,農戶要高度重視選地整地工作,結合馬鈴薯生長特性,選擇保水保肥能力強、疏松透氣、土層深厚、富含有機質、pH在5.5~7 的砂壤土種植馬鈴薯。確保所選擇的地塊遠離化工廠等污染源,同時要保證其運輸、機械操作便利。禁止在低洼地、陡坡地、瘠薄地種植馬鈴薯。此外,農戶應堅持輪作制度,和小麥、油菜等非茄科類作物實行3 年以上輪作制,以有效降低病蟲害的發生率,達到理想的增產效果。
農戶選地后,要對土壤進行適當的處理,滿足馬鈴薯種植栽培需求。收獲前茬作物后,須清理田間的雜草、石塊、枯枝敗葉,然后深翻土壤晾曬,深度控制在25 cm~30 cm,暴曬土壤可殺滅蟲卵、致病菌,同時可增強土壤的疏松透氣性。整地時,建議用拖拉機牽引重型耙,保證土壤細碎平整,為后期馬鈴薯種植栽培作業提供便利。
馬鈴薯是喜肥作物,肥料充足是保證馬鈴薯高產的關鍵。因此,農戶要重視基肥的施加。基肥施加前,建議采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精確測量土壤中各類營養元素的含量,結合試驗結果和馬鈴薯需肥規律,制定針對性的配方施肥方案,避免肥料浪費,提升施肥效果。基肥的施加以腐熟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一般每畝地塊可施加腐熟有機肥2 000 kg,高氮高鉀型復合肥60 kg,磷肥少施,以20 kg 左右為宜,將基肥深翻入土,提高土壤養分含量。
馬鈴薯種植前,種薯的選擇亦是一項非常關鍵的工作。選擇種薯時,應選擇薯皮光滑完整、色澤鮮明、重量在50 g~100 g 的健康種薯。具體選擇時,應重視對多方面因素的考慮,包括水文氣候、土壤肥力、具體用途等,優選早熟脫毒馬鈴薯進行栽培種植。以福泉為例,可選擇米拉、威芋三號、大西洋、壩薯二號等品種,上述品種具有早熟、優質、高產、抗逆性強、抗病蟲害能力強的特性。需注意,選擇種薯時,應剔除表皮龜裂、畸形、尖頭、芽眼壞死、有病斑、臍部黑腐的種薯,避免影響馬鈴薯栽培成活率。
種薯播種前,需進行切塊處理,切塊前需淘汰病薯,并對切刀使用75%乙醇、0.1%高錳酸鉀溶液等進行消毒,最好準備兩把切刀交替使用,做到一薯一消毒,防止病菌病毒傳播。切塊時,每個薯塊重量控制在30 g 左右,并且要確保每個薯塊有2~3 個芽眼,小種薯可不切塊,經消毒后直接播種。切塊后,再進行催芽處理,馬鈴薯催芽方法較多,如室內催芽、水外催芽、藥劑催芽等。推薦采用藥劑催芽法,選用赤霉素浸泡薯塊20 min~30 min,然后撈出放置于陰涼處,覆蓋濕潤沙土保溫催芽,芽高2 cm 時煉苗,實現壯芽培育。
馬鈴薯播種時,要控制好時間,一般土壤溫度穩定在10 ℃左右時播種,具體應結合土壤、降雨、品種等因素控制播種時間。同時,要控制好播種密度,行距為60 cm,株距為20 cm。針對需覆膜的地區,需合理選用地膜,優選幅寬90 cm 的地膜,可起到保墑、提溫、促早齊苗等作用。
馬鈴薯田間管理,是最為關鍵的一項工作,具體管理內容如下:
2.7.1 破膜放風
針對覆膜的馬鈴薯,需在播種后2 周左右出苗后及時破膜放苗,農戶可借助帶有彎鉤的工具進行破膜處理,將幼苗引出。需要注意的是,破膜之后應將開口處用細土密封,防止灌風。
2.7.2 查苗補苗
馬鈴薯栽培之后,農戶要密切留意生長情況,若出現死苗、缺苗的情況,應及時做好補苗工作,補苗時可從多苗穴自其母薯塊基部掰下多余的苗移栽,亦可提前在地邊多栽培一些薯塊供后期補苗使用。需注意,補苗時如干旱需澆水施肥,促進幼苗生長。
2.7.3 中耕除草
馬鈴薯田間管理時,中耕除草非常重要。首次中耕時間控制在出苗率達5%時。二次中耕時間控制在齊苗后3~4 周,此次中耕需配合培土,將壟高提升至25 cm。每次中耕,均需配合除草,減少田間雜草量,防止其和馬鈴薯爭奪水分及養分。如果后期依然有雜草,可人工除草或噴施除草劑。
2.7.4 及時追肥
肥料是馬鈴薯生長的必需品,缺肥會嚴重影響馬鈴薯的產量。因此,農戶要增強追肥意識,結合馬鈴薯的需肥規律、長勢等方面的因素落實追肥工作。首先,幼苗期建議每畝兌水追施尿素6 kg,可起到保苗的作用;其次,馬鈴薯現蕾期可每畝追施硫酸鉀20 kg,防止薯秧早衰;最后,馬鈴薯結薯盛期可結合植株情況決定是否追肥,如此時發現莖葉早衰,可追施適量氮肥,延長莖葉生長期。通常情況下,在馬鈴薯封壟后不再追肥[2-3]。
馬鈴薯收獲時間是否適宜,會對產量及品質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農戶要控制收獲作業時間,明確馬鈴薯的成熟標志,在發現葉片逐漸發黃萎蔫且塊莖非常容易和上部秧脫離時,即可收獲。馬鈴薯收獲之前,建議使用機械設備將莖葉粉碎進行還田處理,提高資源利用率,增強土壤肥力,并且也使得收獲作業更加便利。正式收獲時,建議使用相應的機械設備進行收獲作業,提高收獲作業效率。馬鈴薯收獲后可適當就地晾曬2 h,散發表皮水分,便于儲存,但不可長時間晾曬,避免薯塊失水萎蔫影響貯藏。收獲后的馬鈴薯應及時銷售,防止萎蔫。針對需長期貯藏的馬鈴薯,宜選用合理的貯藏法,控制好堆放高度,一般應控制在1 m 以下。要重視對地溫濕度的管控,保持溫度1 ℃~3 ℃,濕度85%,降低馬鈴薯儲存時霉變的概率。此外,農戶應定期檢查貯藏情況,防止出現熱害或凍害,影響馬鈴薯的品質。
馬鈴薯黑脛病,屬細菌性病害,可發生于任何時期,會對植株莖基部、塊莖造成較大的危害。早春馬鈴薯播種后如遇低溫高濕環境,或出苗后遇高溫,會進一步增加黑脛病的發病率,排水不良的低洼地塊發病嚴重。薯塊受害后,會出現黑點狀條斑,干燥環境下薯塊變硬緊縮,潮濕環境下薯塊逐漸腐爛發臭。植株受害后,整株逐漸萎蔫,葉緣焦枯,生長遲緩矮化,葉片黃化,后期枯死。
馬鈴薯黑脛病防治措施如下:重視種薯選擇工作,優選脫毒無病健康種薯,并將病薯剔除;控制好播種時間,適當延遲播種期,保證出苗率,提升植株抗病力;種薯切塊時,要重點做好切刀消毒工作,每切一個種薯用75%乙醇或0.1%高錳酸鉀溶液消毒1次,防止切刀攜帶病菌;重視藥劑浸種工作,播種前用赤霉素、春雷霉素浸泡種薯消毒,晾干后再播種,避免種薯帶毒帶菌;做好田間管理工作,及時排水,營造適宜的田間環境;如發現病株,應及時挖除;藥劑防治時,可用2%春雷霉素800 倍液、20%喹菌酮可濕性粉劑1 500 倍液噴霧,或用3%中生菌素600 倍液灌溉,每間隔1 周用藥1 次,連續用藥2~3 次[4]。
馬鈴薯晚疫病,屬常見真菌性病害,會對葉片、葉柄、塊莖等造成較大的危害。該病多發于陰雨連綿的天氣,當氣溫在10 ℃~25 ℃,濕度達到75%以上時,該病進入盛發期。如栽培密度過大,濫用氮肥,地勢低洼,會進一步增加晚疫病發病率。葉片患病之后,往往會出現大量斑點,顏色為黃褐色,呈不規則狀,濕度過大時病斑快速擴大,同時出現一些霉狀物,顏色為白色;莖部受害后出現凹陷褐色條斑,潮濕環境下出現白色霉狀物;薯塊受害后會出現褐色凹陷病斑,并逐漸發展至內部。
馬鈴薯晚疫病防治措施如下:制定輪作制度,堅持和小麥等作物實行3 年以上輪作,禁止重茬,禁止和大蒜、大蔥等作物連作;開花前后,應控制好田間濕度、溫度,降低發病率;做好田間除草、追肥、灌水等工作,營造適宜的田間環境;如發現有病株,須及時清除;藥劑防治時,可噴施1∶1∶200 倍波爾多液、58%甲霜靈錳鋅600 倍液,每間隔1 周用藥1 次,連續用藥2~3 次。
馬鈴薯早疫病,亦屬真菌性病害,會對葉片、葉柄、莖和薯塊造成危害。高溫高濕環境下,早疫病的發病率明顯升高。葉片受害后,會出現圓形黑褐色的斑點,后期逐漸擴大呈圓形,病斑外緣出現黃色暈圈,病斑中心形成霉狀物,顏色為黑色,最后葉片枯萎死亡;莖葉發病后,可形成凹陷狀病斑,顏色多為褐色,最后病斑變為橢圓形,然后莖、葉枯死;薯塊受害后出現褐色不規則狀病斑,薯肉呈褐色干腐狀。
馬鈴薯早疫病防治措施如下:優選高抗病性脫毒馬鈴薯種薯,并做好種薯切塊消毒、催芽、浸種等工作;合理選地整地,施加充足基肥,提高土壤墑情;做好田間追肥灌水除草等工作,提升植株抗病力;及時做好排水工作,防止濕度過大誘發早疫病;如發現有病株,應及早清除;藥劑防治時,可噴施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 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每間隔1 周用藥1 次,連續用藥2~3 次[5]。
蚜蟲是馬鈴薯常見蟲害,該害蟲主要啃食馬鈴薯莖葉、花芽,損傷葉片,進而影響光合作用,導致馬鈴薯品質下降。不僅如此,蚜蟲是病毒的重要傳播載體,如不重視防治工作,會導致多種病毒性疾病的流行,嚴重影響馬鈴薯產量和質量。
蚜蟲防治措施如下:堅持和小麥、油菜等作物實行3 年以上輪作制,減少土壤中蟲源數量;做好田間地頭雜草的鏟除工作,破壞蚜蟲棲息場所和繁殖環境,降低蚜蟲影響;重視對黃板的使用,每畝馬鈴薯田懸掛25 張黃板,殺蟲效果顯著;蚜蟲數量較多時,可噴施10%氯氰菊酯乳油2 000 倍液、0.1%滅蚜松800倍液,每間隔1 周用藥1 次,連續用藥2~3 次[6]。
地下害蟲包括地老虎、蠐螬、螻蛄等,是影響馬鈴薯健康生長的主要蟲害。地老虎以危害種薯和莖為主,蠐螬以危害地下嫩莖、塊莖為主,螻蛄以危害地下莖、根為主,相比較而言,地老虎的發生率最高,危害性最大。
地下害蟲防治措施如下:重視整地工作,整地時可對土壤進行深翻晾曬,并對土壤進行消毒,殺滅病原菌;下種時可撒施殺蟲劑誘殺地下害蟲,重視清溝排水工作,降低濕度;若發現田間有雜草,要及時清除;推廣利用糖蜜誘殺器或燈光誘殺成蟲;使用堆草誘殺技術,將50 kg 鮮草嫩莖葉切碎后拌入敵百蟲粉劑,然后撒施于壟間,可起到良好的誘殺效果;害蟲數量較多時,可噴施40%辛硫磷1 500 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 000 倍液,或用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1 000 倍液灌根防治,每間隔1 周用藥1 次,連續用藥2~3 次。
貴州福泉馬鈴薯種植歷史悠久。目前,馬鈴薯種植中存在的各項問題,應引起相關工作者的足夠重視,并深入分析其原因,進而制定科學有效的解決措施,加強馬鈴薯栽培管理,推廣應用馬鈴薯優勢高產栽培技術,并落實病蟲害防治工作,以期實現馬鈴薯產量、質量、效益共贏,促進福泉馬鈴薯產業良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