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旭
(煙臺大學 山東煙臺 264000)
目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成為熱門研究問題,各地陸續開展了產業融合發展實踐,故此應加強農村產業融合情況分析,通過總結經驗和教訓提出創新發展模式,確保更多農民可以共享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帶來的效益。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為解決“三農”問題,國家明確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村現代化發展。從發展目標上來看,包含產業興旺、鄉風文明、生態宜居等要求。而推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使農業、工業、服務業交叉融合,能夠拓寬農業發展范圍,激發農村一、二、三產業發展活力,帶動產業興旺。在產業融合背景下,可以催生觀光旅游、休閑農業等新業態,實現農業產業鏈延伸,通過突破產業邊界優化資源配置,使農業重心向加工、銷售等領域拓展,提升農產品附加值,為實現生活富裕等目標提供支持[1]。通過引入智能化、網絡化等技術加強農業生產管理,落實節能減排要求,打造生態宜居環境,促使農民加強知識、技能儲備,實現人才振興,推動農村居民文化水平提升,也可以為塑造鄉風文明奠定扎實基礎。因此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以農村產業融合為重要舉措,能夠在推動農村地區產業協調發展的同時,加快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為農民帶來更多收益。
從農業產業融合情況來看,主要采取一、三,二、三產業融合模式,并在此基礎上推動相關產業融合。如在一、三產業融合方面,以農業為核心,通過發展鄉村旅游、鄉村手工藝等新業態促進消費,實現農業、工業聚集。圍繞農產品設置旅游項目,將農業種植、加工等環節與旅游業結合,將旅游要素滲透整個農業產業鏈,可以依托農業生產場所開發特色旅游體驗項目,并憑借農耕文化等豐富旅游活動內涵,推動服務經濟向體驗經濟轉變。而第二產業需要發揮承上啟下作用,通過農產品深加工加速第一產業資源轉化,提升農產品附加值,提供各種配套服務,助力第三產業發展。隨著先進種植技術和服務技能在農村普及,也能帶來正面環境效益,推動鄉村文化發展。采取二、三產業融合模式,依托當地原料興辦加工廠,樹立地方特色產品品牌,發掘其中的文化價值,能夠為農村繁榮提供新興支柱產業。而在以工業資源為基礎的情況下,運用現代技術延長產業鏈,借助互聯網等平臺進行農產品銷售,可以使農產品在流通和銷售環節增值,形成集生產、加工和銷售于一體的產業模式,吸引更多資本進入,創辦產業園區匯聚資金、技術、人才等優勢,推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通過采取多元融合模式,打造高效農業生產體系,為農村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可以為振興鄉村產業和促進農村繁榮發展提供支持。
在農村產業融合實踐中,各地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時也面臨較多的產業融合問題,因此急需探尋產業融合創新模式,加速資源整合、利用,為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保障。
首先,農村產業融合仍然存在互補不足、鏈條過短等問題。分析原因可知,產業融合依然以農業種植、加工或銷售為主,農產品附加值提升幅度有限,與發達地區相比依然存在形式單一、缺乏特色等問題,無法滿足高端市場需求,也難以迎合現代消費者個性化消費需求。
其次,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度較低,缺乏足夠創新力,部分地區融合項目嚴重同質化,缺乏足夠競爭力。追根究底,主要是由于產業融合對資源依附性較強,缺乏特色資源的地區則面臨融合創新阻礙,受到資金短缺、人才缺乏等因素的限制,難以取得理想成效[2]。
再次,參與產業融合的主體大多為小型企業,本身基礎薄弱,缺乏足夠內生動力,致使生產要素在產業、地域間流動緩慢,造成參與融合主體缺乏明確定位、存在功能重復、效率低等問題。在各聯合主體之間,主要采取訂單生產等方式實現利益聯結,在農村信用體系不健全的情況下,容易出現違約情況。在合作推進項目過程中,各主體間分工不明,將導致合作項目的利益聯結松散,難以通過協同工作高效開展各類經濟活動,也難以取得規模化效益。。
最后,產業發展受到硬環境和軟環境制約,多數農村地區尚未建設現代化農產品流通體系和綜合性服務平臺等設施,彼此間溝通不暢,難以在產業融合過程中保持聯動。政府也并未針對產業融合提出配套的優惠政策或現代化建設實施細則,導致各部門在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的過程中未形成合力。
在解決農村產業融合問題的過程中,可以采取產業交叉融合模式,即在地區傳統特色農業穩定發展的基礎上,從農產品加工、農業文化挖掘等方面激發發展潛力,孕育和催生農村二、三產業,實現農業生產與多功能相關的創意農業、文化旅游、電子商務等新產業的融合;培育新興農業的同時,實現與社會化服務結合,拓展鄉村產業交叉融合發展空間,通過拓展農業產業功能鏈、價值鏈為農民帶來更多收益[3]。在模式實施過程中,首先應創新農產品,實現農業產業鏈縱向延伸。具體來講,首先就是以龍頭企業為主體,憑借生產技術、網絡銷售等優勢為農產品生產提供指導,統一組織農民進行農產品加工、生產,創造就業崗位吸納周邊勞動力的同時,使處于產業鏈末端的農民獲得農產品附加價值。通過加快農業育種技術創新,可以提高農產品質量。其次,應加速農業和新技術融合,實現生產方法創新,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加快地區高新技術滲透率,使現代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向農業滲透,縮小農業邊界范圍,可以促進農業向二、三產業轉化融合,通過大規模機械化生產提高作業效率。隨著農業生產方式轉變,可以解放農村剩余勞動力,發展特色文旅、交通運輸等產業。最后,需加快培育農業市場主體,把握現代消費者對綠色、安全農產品需求,通過發展綠色農業實現高端農產品生產,加快引進先進技術和技術創新,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進一步拓展農業功能,開發地方特色旅游項目、文化產業等資源,如推出特色文化產品、紀念品等,能夠實現產業鏈橫向延伸,推動地方農副產業及相關行業發展。
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采取產業資源共享模式可以加速各種生產要素在農村一、二、三產業間的流動,通過實現產業融合創新培育新業態,為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提供內生動力。采取共享模式,本質是為優化資源配置,使產品、服務等獲得共享渠道,推動農村產業深層次融合和轉型創新。一方面,為促進生產要素跨區域流通,應實現城鄉融合,以全域產業為基礎,通過統籌規劃農村產業布局,建設農產品商貿物流、農旅養生等特色產業,引導產業集聚的同時,推進美麗鄉村、新型城鎮建設,通過發揮集聚效應共享發展成果[4]。另一方面,考慮到農村產業融合擁有較廣覆蓋面,且市場經營具有較高復雜性,需要加強多元主體培育,為促進產業融合創新奠定扎實基礎。結合這一目標,相關部門需出臺政策和搭建平臺以加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如通過貸款貼息等方式扶持農業經營主體,聯合行業協會等組織提供資金、物流等方面的支持。與此同時,應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推行職業經理人認證制度,使地方高校、科研院所、產業園區等參與到新農人培育工作中,通過釋放主體聯合效應為農村產業融合提供人才資源支持。在資源共享的基礎上,同步推動農業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建設,依托地方優勢特色產業打造農產品加工基地,建立大農業綜合標準體系,能夠加強一、二、三產業互動,形成全覆蓋的農業綜合體。在獲得資金、人才、制度等各種保障的基礎上,農村營商環境可以得到持續優化,加速企業協作和產業融合的同時,推動農村產業結構轉型,盡快推出符合當代消費者需求的各種新產品和新服務,樹立產業融合典范。
伴隨著農村產業深度融合,采取產業集群融合模式,以地方農業生產基地為主體,進行加工、物流等服務的疊加,提高生產集約程度、匯集信息流、降低生產和交易成本,可以帶來規模效應,帶動周圍地區經濟發展,為農民增收和就業提供更多機會。在該種創新模式下,農業經營主體關系將從過去的引領帶動向著融合共贏方向發展,通過契約、合同加強利益聯結,推動農村產業融合和規劃發展。作為“鏈主”企業,應向上提供技術服務,實施訂單生產的同時,幫助生產主體實現渠道對接,為農戶帶來更多收益。而個體農戶可以土地入股、生產合作等方式融入共同體,通過配股分紅方式獲得收益,享受產業融合帶來的成果。通過鼓勵農戶以勞動力等各種生產要素加入合作,使市場形成多樣化經營主體,鼓勵各主體間采取股權、技術轉讓等方式加強合作,可以吸引更多技術、資金等,使產業盡快壯大。為此,需要加強各主體間的利益聯結,找準共同利益的切入點,提供產銷聯動、股份合作等多種聯結機制,明確各自權益和風險,確保各主體間利益統一,能夠共同推動產業發展。為加強主體責任監督,需加快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完善主體間的風險防范機制,通過保險等機制加強農民權益保護。設立產業創新發展專項資金,為對產業融合做出突出貢獻的經營主體給予相應補助,提供利率優惠等福利,使各主體主動參與到企業運作中,營造優良合作氛圍,共同推動產業規模化發展。通過建立多元化利益共享分配制度,協調各類利益,實現互利共贏,突破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困境,使企業通過組建聯盟共享產品、物流等各種資源,推出精品旅游等相關項目,最終達成利益共贏目標。
采取“科技+”融合模式,依托互聯網等先進技術發展特色農業,建立健全農村產業組織,拓展產業經營范圍,可以帶來技術溢出效應,推動農村產業融合與升級。為此,政府應出臺相應政策加快農村產業信息化平臺頂層設計,聯合高校、科研單位建立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加快農村產業科技研發和成果推廣,推動綜合化產業平臺建設。通過打造示范基地,建設農業物聯網,實現全村無線網全覆蓋,可以加快設施農業發展;通過過程監控、質量追溯,在實現農業高質量生產的基礎上,加快網絡銷售開發進程,擴大農產品銷售范圍。在良好軟環境中,采取“互聯網+”產業融合模式,發展智慧農業、農村電子商務等產業;通過與大型APP 企業合作開展貿易活動,能夠拓展農村營銷渠道,推動地方產業經濟發展[5]。伴隨著農業產業和互聯網深度融合,完成農業虛擬產品開發,將大數據等技術應用到農業生產服務中,打造地方農業品牌,可以最大化利用農村資源創造效益。通過實施農村淘寶計劃和建設京東幫扶站,將電商全面滲透到農村,使地方特色農產品高效進入市場,逐步發展至一定量級,帶動農村深加工、物流等產業鏈延伸。在“科技+”模式不斷推廣的過程中,以信息技術為導向推動各行業深度融合,能夠催生各種新業態;助力農村經濟轉型發展的同時,使各地發展形成多功能農業,體現地方特色,推動新興產業向著繁榮方向發展,為農民增收帶來新機遇。通過科技賦能,要求參與農村產業經營的人員積極創新,學習和熟練運用各種新技術,采取產業經營新思路、新方法,使農村電商產業始終保持創新活力,提升農村產業整體質量的同時,充分展現產業融合價值[6]。
加速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能夠在帶動產業興旺的同時,為落實生活富裕、鄉風文明等鄉村振興戰略目標提供支持。對現有融合模式展開分析,確認模式存在的問題,提出產業交叉融合、資源共享、集群融合等創新模式,能夠通過創新農產品、優化農村資源配置等各種途徑加速農村生產要素流動,實現一、二、三產業的深度融合,助力農業現代化建設,推動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