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尚昆
(山西水利職業技術學院 山西 太原 030000)
民間音樂是我國音樂藝術寶庫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它來源于民間百姓的生活生產實踐,有扎實的群眾基礎和與生俱來的親和力,能夠直擊聽者心靈、激發聽眾共鳴,為音樂創作增添魅力與吸引力。在音樂創作環節有機融入民間旋律和節奏素材,能進一步推動民間音樂的傳承,為其發展注入新的生命力,實現傳統音樂與現代音樂的協調統一。
民間音樂孕育于基層勞動人民的生活生產實踐,與各地的民俗習慣、風土人情甚至地域氣候等息息相關,因此類型多樣、種類豐富。常見的有信天游、贊達仁等,前者流傳于我國西北地區,通常采用兩句體,上句比興下句點題,以口語化的詩句為主,有強大的藝術感染力;后者發源于我國鄂倫春族聚居地,多有高亢剛健、悠揚跌宕的曲調。此外,還有薩滿調、紫陽民歌、長調民歌等諸多代表類型,這些民歌的特點與地域因素密切相關,在旋律、節奏等方面也有不同的組合思路,比如,朝鮮民歌擅用三拍節奏,內蒙民歌節奏悠長,融合了大量的顫音、倚音,山東、江蘇等地的民歌常用裝飾音,云貴山歌、陜北民歌則多用滑音。部分民間音樂作品還會搭配級進、旋律大跳等設計,為音樂創作者提供了諸多可借鑒的思路。
我國民間音樂風格多樣,除了常見的單聲部民歌外,還有多聲部樂曲,它們多發源于社會性集體活動,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集體生活、勞作中創造的藝術財富。多聲部音樂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時期,那時的人類以群居為主,在勞作、采摘等活動中,人們經常進行“大混唱”,為多聲部音樂的萌芽提供了良好的基礎。當原始社會生產力發展、物質資料得到補充后,社會生產關系逐漸發生變化,以抒情、祭祀等為主要目的的歌唱合作開始出現。在具體形式上,這種多聲部又可以分為合唱、重唱兩大類,前者多見于行船號子、林間號子等,流傳于四川、湖北及東北等地,納西族、傈僳族等民族地區的民俗活動中也常見合唱形式,如“葬禮歌”“進房調”等。后者多源于少數人的合作勞動,代表類型有江蘇的“挑擔子號”,壯族的《長工苦》等[1]。
民間音樂具有較長的發展演變歷史,具有貼近基層生活生產實際的特征,它最初起源于原始社會的生產勞動、祭祀活動之中,是族群團體勞作時經常出現的音樂形式,其或反映了群眾的生活場景,或傳遞了人們的生活愿望。部分地區的民間音樂與舞蹈相伴而生,比如仫佬族的追魂舞、蒙古族的安代舞、鄂倫春族的薩滿舞等,這些舞蹈多出現于驅魔祈雨活動中,具有濃厚的民族、民俗氣息。民間音樂并不局限于“民歌”,而是包含民族器樂、戲曲音樂乃至說唱音樂的概念,其中,器樂發展歷史較為悠久,大量的樂器都出自生活勞動之中,人們通過敲擊樂器傳遞信息,或者通過勞作發現可發聲器件,這說明民間音樂與基層生產生活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戲曲音樂則有敘事特點和獨特唱腔,用傳說、歷史故事作為藍本進行創作改編,同樣依托和來源于生產生活,二者密不可分。
聲樂是民間音樂的重要形式,也是新時期音樂創作的重點。我國民間音樂流傳甚廣,其中,可提取應用的旋律、節奏素材十分多樣,勞動號子、山歌、小調均是代表性類型,單聲部、多聲部以及敘事歌、情歌等穿插其中,品類繁雜、內容豐富。音樂創作者要有目的、有方向地進行選取,結合樂曲創作目的、風格指向等提煉相關素材。以《紅高粱》插曲為例,其中的諸多配樂都借鑒了秦腔戲曲音樂風格,搭配嗩吶形成合鳴,烘托出喜慶、熱鬧的氛圍。《顛轎歌》同樣融合了秦腔的旋律、節奏,為整首樂曲增添了粗獷、樸實之感。再比如尚德義先生的《今夜梅花開》,同樣提取了東北民歌素材,在原素材基礎上增加了更多變奏、花腔,給樂曲增添了更多幽默、生動的感覺,彰顯了獨特的藝術魅力。《烏蘇里船歌》汲取了赫哲族民歌《嫁新娘》的素材,民族氣息濃厚,極具吸引力和親和力。
我國民間音樂寶庫中的器樂類素材浩如煙海,既包含江南絲竹,也涵蓋東北鼓吹樂、南音等諸多形式,音樂創作者可以進行借鑒和選擇。器樂名作如《彩云追月》《百鳥朝鳳》《絲竹調》等均取用了民間器樂素材,在既有素材之上進行整理和創編,實現了傳承與創新。現代音樂持續發展和進步,在全球化、多極化世界中獲得新生,音樂創作者要學會拓寬視野,做好引進,逐漸開辟一條成熟的“洋為我用”的道路。比如《梅花三弄》《平湖秋月》等經典樂曲均以廣東民間音樂作品為藍本,從中提煉相應的素材內容,并使用鋼琴樂器進行再創作,用不一樣的器樂帶給聽眾新奇的感受,實現了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交融。《二人轉的回憶》《流水》等鋼琴曲則將東北二人轉音樂、云南《小河淌水》民族樂曲[2]作為素材進行融合創作,為樂曲注入新的活力。
民間音樂的發展帶動了歌劇戲曲等藝術形式的發展,為歌劇戲曲編排、導演提供了更加廣闊的思路,以《白毛女》這一歌劇作品為例,其融合應用了河北、山西民歌素材,從《小白菜》《青陽傳》等民間音樂作品中汲取靈感,創作出感人至深的作品。《洪湖赤衛隊》則借鑒應用了河南戲曲的旋律節奏,有機融入了花鼓戲、《襄河謠》中的內容,給歌劇作品增添了更多魅力。同時,歌劇戲曲演藝事業的興盛也反過來滋養了民間音樂,很多戲曲歌劇采用的民間音樂具有較強的借鑒意義,兼具藝術美感和敘事美感,創作者要學會進行提煉和應用。比如傳統京劇使用的音樂節奏感強、調式高亢且抑揚頓挫,民族和地域風格鮮明,音樂創作者可以保留其優勢特征,適當增加輕快、明亮的器樂演奏聲,中和其粗獷、夸張的藝術風格,實現新音樂和傳統音樂的融合發展。
當民間音樂旋律或節奏素材與新樂曲中的某個部分的形象、情緒相近,基調一致時,通常可以采用原調融入的方式輔助創作,該種方法較為基礎和簡單,但運用效果十分出色。比如《白毛女》的創作有機借鑒了河北民歌《好八路》,其中的“大紅棗兒甜又香”一句和《好八路》的首句旋律一致。再比如《獻花》一曲在抗日戰爭時期廣為流傳,其創作正是應用了民歌《反對花》的旋律節奏,通過再填詞的創作方式生動再現了人民群眾給八路軍戰士獻花的情景,樂曲內融入大量切分節奏,有機應用附點音符,將熱烈、擁護的氛圍渲染到極致,頗具藝術氣息。部分樂曲創作者還會采用“裝飾法”技巧,將民間音樂素材略加修飾后融合到新樂曲之中,比如《洪湖水浪打浪》一曲有機融入了洪湖民歌《襄河謠》曲調,通過裝飾音的加入增添曲調的親和力和靈動感。國外音樂作品的創作同樣不乏對民族音樂的借鑒,比如巴托克現代鋼琴曲《羅馬尼亞》有機借鑒了特蘭西瓦尼亞民歌《木樁舞》以及特蘭達爾民歌《飾帶舞》相關內容,將木棒敲打的聲音融入鋼琴曲,使樂曲風格更加歡快,為曲調增添了動感色彩[3]。
變調融入同樣是把民間音樂的旋律節奏融入音樂創作的有效方法,原始素材需要經過改造、變化才能進入新音樂作品,成為影響作品曲調風格的關鍵要素,這種方法既可以保持素材的原有風格,又能帶來新鮮感,因此得到諸多作曲家的青睞。從具體做法上看,又可以將變調融入方法分為以下三種:1.改變尾音。比如電影《柳暗花明》引入了插曲《花溪水》,其采用變換尾音的方式融合《天仙配》民歌素材,前半句“清清的花溪水”使用原曲風格,后半句“繞村向東流”被改造融入黃梅戲,解決了尾音終止感過強的問題,增加了新鮮感。2.改變前部。部分音樂作品的特色曲調集中在后半部,整個曲式結構以后半部為落腳點,此時,可以借鑒民間音樂素材對前半部分進行調整融合。比如《繡花曲》汲取了山東民歌《吆調》素材,將后半部分完整保留下來,僅對一句中的前半部分進行改寫,在保留原曲特色的基礎上,增加了魅力與新意。3.改換兩頭,保留中部。在素材提煉環節要根據音樂創作方向進行刪減和留用,部分素材樂曲的開頭、結尾與創作方向不符,此時可以采用改換兩頭的創作技法。比如電影《紅日》選用了插曲《誰不說俺家鄉好》,其中的尾句頗具特色,融合應用了山東民歌《趕集》中的旋律節奏,民俗氣息濃厚,與電影氛圍十分契合。
除原調融入法、變調融入法之外,在現代音樂創作過程中,還會應用到諸多創新技巧,常見的有以下幾種:1.素材重組。創作環節需以音樂主題、風格為依據,對相關要素進行重組,重組素材可以來自一首民歌,比如《長征組歌》中的《祝捷》便引入了《劉海砍樵》的相關要素[4],將其中的唱腔樂段分解后重新有機整合在一起,增添了新鮮感。重組素材也可以來自多首民歌,比如管弦樂曲《喜洋洋》采用了ABA 結構,首段提取了《賣膏藥》民歌素材,綜合使用頓音、加花等手法,為樂曲增添更多靈動、活潑的感覺,強化了熱情四溢的風格。次段提取了《碾糕面》中的素材,在保留原曲風的前提下設計了四樂句形式,搭配笛子、二胡等樂器增加旋律層次和飽滿感。尾段則重現首段旋律,動中有靜,增添了旋律美感和節奏美感。2.增減材料。在把民間音樂素材融入樂曲創作中時會出現句子完整度不足的情況,此時需要增加材料進行調和,以增強樂曲協調感,比如《蘭花》一曲借鑒引用了《茉莉花》首句的旋律,并在旋律之前增加了一個小節,使樂曲表述更加完整自然。還有部分樂曲選擇拆分素材,并在中部增加新材料,從而提升樂曲新鮮感,比如《精神文明要建設》一曲借鑒了山東民歌《賣扁食》的旋律節奏,這種做法與植物嫁接非常相似,容易引發聽者共鳴,同時帶給聽者新的感受。有時音樂創作選用的素材過于繁亂,不適用于新樂曲的主題,創作者可以對其進行簡化,比如《俺村來了個新社員》一曲借鑒了膠南打夯號,并將其中的部分音符進行刪減,使整個樂曲抒情性更強,營造了歡樂、溫馨的氛圍。3.變換節奏。民間音樂在節奏上同樣有不可忽視的特色,音樂創作者可以根據需求變換節奏,或緊縮、或拉開、或靈活調整,實現融合與優化。以《全世界人民團結緊》一曲為例,可以發現其與山東民歌《小蕩子》的旋律基本一致,但在節奏上進行了緊縮處理,將原本松弛的曲調轉變為更加緊湊的結構,為整個樂曲增添了更多歡快、團結之感,有助于情感的抒發。再比如《苦菜花開遍地黃》一曲有機借鑒了《沂蒙山小調》的旋律,但節奏上更加松弛,使樂曲的抒情意味更濃。
綜上所述,民間音樂孕育于勞動人民長期的生活、生產進程,具有與生俱來的親和感,實踐中務必要正視其功能價值,積極了解和把握不同類型民歌的風格特征,結合音樂主題選取適宜的素材類型,拓寬思路,綜合挖掘器樂類、聲樂類材料,通過原調融入、變調融入等基礎方式以及素材重組、變換節奏等創新方式提升音樂創作水平,為民間音樂的傳承創新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