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堉堉,孫國軍
(新疆師范大學 音樂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4)
隨著課程標準(國家根據課程計劃以綱要的形式編定的有關某門學科的內容及其實施、評價的指導性文件)的不斷更新,我國教育正在由以知識灌輸為主的應試教育向以育人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能力、個性、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發展。與此同時,隨著科學技術的革新,信息技術也發展到了以數字化為核心的新階段。在數字化的影響下,各行各業都發生著巨大變化。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傳統教育模式受到了一定沖擊,現代科技走進課堂已經成為大勢所趨。本文根據新時代數字化背景下高校音樂教育的發展趨勢,結合新疆地區高校音樂教育現狀,簡要論述新疆地區音樂教育如何在數字化背景下實現跨越式發展,并找尋其中的規律,為新疆地區音樂教育的發展提供理論支持。
數字化音樂教育以計算機、網絡、教學軟件為核心建構教學環境。與傳統音樂教育口傳心授、紙上談兵的線性教育模式不同,數字化音樂教育有獨特的多元整合性。在數字化環境下,空間概念被淡化,不同的時空可以被壓縮到一尺見方的屏幕內,學生學習的知識也不再局限于某個時間某個地點。同時,音樂作為一種抽象藝術,需要學生圍繞實踐進行學習。在數字化音樂教學模式中,以現代化軟硬件設施為核心建構的教學環境為學生學習音樂提供了更多操作實踐機會,這種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教學模式正是音樂教學所需要的。
隨著全球化浪潮的推進,西方音樂體系在我國不斷普及,越來越多的高校將西方的大小調、和聲、復調等理論體系奉為圭臬,而中國傳統音樂文化面臨被多數人遺忘的危機。新疆地區的高校在音樂課程設置方面與大多數內地院校幾乎一致,音樂理論方面幾乎全盤采用西方音樂理論體系,在這種教學體系下,出現一種現象:一個在多元化音樂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新疆孩子在進入高校學習之后,會拋棄在民間耳濡目染的音樂靈感,轉而接受有固定框架、固定模式、固定方法的西方音樂體系[1]。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具有我國民間特色的音樂形式與文化反而成為一種陪襯與補充,這使得多元音樂在新疆成一種空中樓閣,長此以往,新疆地區的多元音樂文化特色可能會變成歷史。這種文化侵蝕揭示了一個我們必須關注的問題,即我國本土傳統音樂及其傳承方式沒有建構出一個穩定的體系。以新疆地區為例,新疆少數民族音樂有自己獨特的傳承方式與演奏體系,因此,對傳統本土音樂進行整理,使之形成完備的、可普及的音樂教育體系是我們今后要做的工作。
在新疆地區,大多數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受到地域教學環境以及教學條件的制約,多采用口傳心授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在教學的普及性、準確性、完整性上都存在許多問題,如今,隨著社會對音樂教學需求的增加,傳統的教學模式漸漸難以滿足不斷變化的需要,亟需借助數字化教學模式進行音樂課程的教學與音樂知識的傳播。
數字化作為現代信息技術(現代信息技術是借助以微電子學為基礎的計算機技術和電信技術的結合而形成的技術,是對聲音、圖像、文字、數字和各種傳感信號的信息進行獲取、加工、處理、儲存、傳播和使用的能動技術)發展的高級形式,依托于相應的硬件設施而存在。要想更快更好地在新疆地區落實數字化音樂教育,除了要有必要的硬件設施外,還必須以新疆本土的傳統音樂文化為參考,同時,對新疆地區的音樂文化進行數字化整理與錄入也必不可少。首先,我們要建立以新疆本土音樂為主的音樂數據庫,數據庫中應包含新疆本土樂器數據、歌舞數據以及音樂歷史數據。其次,以新疆音樂文化數據庫為基礎,結合新疆高校的音樂類課程建構以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為主體,以西方音樂體系為參考,以數字化教學方式為手段的新時代數字化音樂教育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不僅適用于新疆,也適用于我國大多數傳統音樂文化流傳廣泛的地區。
1.在聲樂課中的應用
聲樂課作為音樂學科的主課之一,在音樂學習過程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傳統聲樂教學多為教師示范、講解,學生根據自身領悟力進行理解性學習。由于個體存在差異,如教師表達能力的差異、示范能力的差異,學生領悟能力的差異、機能強弱的差異等,要完成適配的聲樂知識的傳輸需要極為嚴苛的條件和一定的運氣,這也限制了聲樂這門藝術在我國的廣泛傳播與快速發展[2]。運用數字化手段進行聲樂教學主要是將數字化系統作為一種輔助手段,全方位突破傳統聲樂教學的局限。與傳統教學模式不同,在數字化手段的輔助下,教師可以利用數字化設備對學生唱出的聲音的頻率進行可視化分析,并且將分析結果與學生共享,在這種模式下,抽象的聲音經過數字化設備的轉換后以直觀可視化的聲波形象呈現出來,這使得學生能夠直觀感受不同發聲狀態下聲音的形象,從而更準確地解讀老師的講解與示范,這種方式能極大提高學生學習聲樂的效率。運用數字化手段進行聲樂教學的優點顯而易見,在數字化系統的輔助下,教師對學生進行的知識傳輸的損耗被降到了最低,這變相地提高了學生的理解能力,降低了聲樂學習的門檻,從而擴大聲樂的普及程度,推動我國聲樂教學的發展。
2.在新疆民族器樂課程中的應用
新疆民族樂器的教學與大多數樂器教學在教學課程的架構上基本一致,多為小班制教學、單元制授課,將總體講述與個體輔導相結合。器樂教學的難點在于技術訓練有抽象性。面對同樣一種技術,不同音樂素養的學生會產生不同的認知,從而出現千差萬別的訓練效果。客觀來說,器樂學習包含兩個模塊,技術訓練與音樂表達,其中,由于個體的差異,音樂表達有不可技術化的特征,但在技術訓練模塊,教師完全可以通過學科交叉,運用數字化的技術手段建構數字化的音樂教學輔助平臺,使其變為科學的、可視化的學習過程[3]。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解決新疆民族樂器教學覆蓋面小、教學質量差、教學普適性不足等問題。除了在教學訓練中加入數字化手段外,在樂器演奏的評價測驗系統中同樣可以用數字化技術作輔助。通過對同類樂器批量進行聲學樣本采集,再通過相關軟件進行聲學分析,最終得出具有代表性、聲學品質高、傳播普適性強的聲音樣本,再以此為標準進行樂器的數字化教學與評測平臺建設,從而形成新疆地區樂器課程數字化教學的新模式。
3.在和聲課中的應用
在傳統的和聲課程中,教師與學生的交互大多以鋼琴為媒介。鋼琴彈奏的和聲具有瞬時性的特點,學生不易捕捉其音響特點,這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無法直觀地與和聲進行“對話”。數字化音樂教育技術的合理運用能在很大程度上解決和聲課中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現象,有效縮短學生在和聲學習過程中視覺效果與聽覺效果之間的距離。利用數字化軟件的樂譜編譯功能,教師可以直接對學生進行視聽結合的全方位教學,有效增強學生對和聲色彩以及音響特點的敏感度,這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聽覺認知能力有顯著幫助。
4.在視唱練耳課中的應用
在視唱練耳課程教學中,傳統教學模式以教師演奏的視唱練習曲與練耳習題為學生的模唱與聽辨標準,以教師的聽覺反應作為檢驗學生視唱練耳準確性的手段。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的能力決定了課堂的效率,并且,隨著課堂中學生人數的增加,視唱練耳課程的效率成反比下降。同時,每個學生個體之間也存在差異,傳統的一對多的視唱練耳教學無法兼顧每個學生的課堂狀態,這一系列問題都暴露出傳統教學方法在視唱練耳課程中的局限性[4]。隨著數字化教學模式影響力不斷增強,通過數字化教學手段輔助視唱練耳課程的教學,可以為視唱練耳課程的發展提供嶄新的道路。教師在課堂中可以利用Auralia 視唱練耳軟件、CakeSonar 音樂制作軟件以及Sibelius 樂譜制作軟件進行視唱練耳課程的輔助教學。同時,教師可以從新疆音樂數據庫(前置基礎)中導出不同風格的新疆民歌,將其作為視唱素材。新疆民歌中存在部分不屬于西方大小調體系卻在我國民間被廣泛運用的音高,如新疆民歌中被廣泛運用的四分之三音等。包含這種音高的歌曲視唱練習效果很難依靠教師的聽覺進行準確判斷,但是,數字化教學技術可以對其進行完美的識別并作出判斷。
綜上所述,數字化技術的輔助教學不僅可以提高視唱訓練的效率和質量,還可以提高新疆地區的音樂在學生中的普及程度,為新疆地區音樂的傳播提供有利條件。
5.在作曲、配器課程中的應用
在數字化環境下進行作曲課程學習,可以為作曲者提供自由的創作空間。作曲者在創作音樂的同時能預選需要使用的音色與節奏,并且可以隨時進行試聽與修改。相對于傳統古典作曲的“紙上談兵”,運用數字化手段進行作曲學習的實踐性大大提高,同時,它也提升了學生在學習作曲時的效率與積極性。并且,隨著新疆地區音樂數據庫(前置基礎)的建立,學生在作曲過程中能夠自由選取具有新疆特色的音樂風格進行變奏與創作,從而打破傳統作曲教學過程中西方大小調體系框架的限制,這為新疆地區音樂的傳播與發展提供了新的路徑。在配器課程的學習過程中,由于條件的限制,大多數高師院校并不具有讓學生試聽自己配器作品的實際樂隊的音響的條件,這導致配器教學的效果與預期有較大差距。隨著數字化技術手段的發展,通過MIDI(MIDI 樂器數字接口,可稱為“計算機能理解的樂譜”。它用音符的數字控制信號來記錄音樂)系統進行樂隊的模擬,為學生提供“聽”到自己配器作品的機會,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也方便教師對學生的作品進行分析與點評。同時,在對新疆地區的少數民族樂器進行標準化、數字化的轉換之后,同樣可以將其運用在配器過程中,這為新疆地區樂器的傳承與傳播提供了新的路徑。
在數字化技術越來越成熟的今天,新疆地區的音樂教育模式也迎來了跨越式發展,在這一過程中,我們要不斷吸納新的知識,但也不能拋棄自身特有的多元文化特色[5]。我們要深深扎根于中華文化的土壤,讓新疆音樂這枚多元之花更加絢麗地綻放。數字化教育并不是全盤否定傳統的音樂教育模式,而是希望從新的出發點進行思考,從而推動新疆音樂教育的發展。數字化教育模式的便利性是不可否認的,在進行教育的同時,教師可以同步收集相關的資源信息并匯總、集成,建設音樂教育各模塊的數據庫。相應數據庫的建立又能反過來推動教育的發展,這是一個良性循環。目前,新疆地區的高校應用數字化音樂教育的困難主要是能夠熟練運用數字化手段進行音樂教學的師資比較匱乏。本文對數字化教學模式在新疆地區音樂教育中應用的現有成果進行剖析研究,并對新疆地區數字化音樂教育的后續發展進行初步的探索與研究,以期為在音樂教育事業中奮斗的學者、實踐者提供思路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