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琪



在廣西桂林雁山區,有這么一座獨特的園林,它曾是古代私家園林,容納了整個嶺南山水的風光,有著“嶺南第一名園”的盛譽。同時,它也曾是近代廣西教育文化的發源地,吸引了胡適、孫中山、陳寅恪等名流雅士聚集于此,飽含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它,便是廣西三大名園之一——雁山園。
“園”從何起?
雁山園名從何起,身從何來?中國現代文學家胡適在《南游雜記》里道明了來由:“其地原名雁山,也是一座石山,巖壑甚美。清咸豐、同治之間,桂林人唐岳買山筑墻,把整個雁山圍在園里,名為雁山園。”
而胡適提到的唐岳,便是雁山園的始建者。歷史上,唐岳原是清代桂林的一名鄉紳,但在太平天國運動期間,唐岳的宅院幾近燒毀,直到后來獲得賠款,才得以重建宅院。
可巧的是,唐岳剛好對建筑設計頗有研究。他曾游遍各地名園,深諳建筑美學,外加喜讀《紅樓夢》,因此親自設計一座園林是他心中存留已久的夢。
1869年,雁山別墅落成,不僅圓了唐岳的夢,還成為了他名揚后世的代表作。而這私家園林一面世,就以其規模之宏大、建筑之精美而聞名,成為當時桂林之最、廣西之最。據《臨桂縣志》記載,“岳既建別墅,冠蓋云集,宴會演戲無虛日”,曾“聲勢煊赫,雄視一方”。
不過,在雁山別墅絢麗綻放的“花期”,唐岳卻被朝廷征調,病逝異鄉。家道中落,讓唐岳后人不得已將園林易主,把雁山園以紋銀4萬兩賣給了時任兩廣總督岑春煊。而后,因岑春煊為廣西西林縣人,故園林便順其更名為“西林花園”。
在西林花園時期,岑春煊對園內的主體建筑重修了一番,并增建西林亭以及龍道,在其“私家園林”的舊袍上換了“官家園林”的新衣。
1929年,岑春煊將西林花園捐給了廣西政府,更名為“雁山公園”,正式向世人敞開園門。今天,在雁山公園桃園洞北口,仍可看到岑春煊當年寫下的捐園記:“今老岑,感川流之不息,陵谷之屢遷, 維一姓之力, 愛斯園必不如政府愛之元周知也?!?/p>
隨后,廣西省立師范專科學校、廣西大學、廣西師范大學、廣西農業學院等多所高校陸續來此落戶辦學,增建了起文樓、匯學堂、明志樓、燕寧居等建筑,讓古樸典雅的舊式園林迎來了充滿活力的新風,雁山園也由此成為近代廣西教育文化的發源地。
一園看盡嶺南
唐岳造了怎樣一座園呢?
從建筑看,他用一磚一瓦書寫浪漫。雁山園里的建筑,輝映著新與舊的光景。在此,你可以觸摸唐岳最引以為傲的涵通樓,感受這一清末嶺南最大的私家藏書樓獨特的雅致。建于碧云湖上的涵通樓,是園林的中心,其碧水環繞,長廊相連,雖歷經滄桑,卻仍“高甍華宇,氣象鉅麓”。
從涵通樓往外“舒展”,飽覽湖光山色的碧云湖舫,與倒映疏竹柳影的琳瑯仙館構成了極富巧思的對應空間。唐岳從《紅樓夢》汲取靈感,用建筑將美學與哲學巧妙融合,的確不負曹雪芹《題大觀園》中“銜山抱水建來精,多少工夫筑始成”的雅韻。
從風景看,他用一山一水勾勒底蘊。雁山園里的山水美景,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鐘乳山為屏,豐富了層次,又妙藏了佳境,讓人忍不住“層層撥開曉謎底”;碧云湖為鏡,延伸了樓閣,也暈染了畫意,將那楹聯上“春秋多佳日,林園無俗情”的意境緩緩道來;相思洞為窗,透穿了南北,又烘托了詩意,用一支相思江將人文建筑與自然風景環繞勾連。
如此山水,總免不了讓人意亂神迷。每每落步園中,起伏的山石,湍湍的流水,幽靜的碧湖,若說是隱蔽于世的桃源仙境也無半分質疑。而一山一水,又將嶺南園林那偏愛“自然天成”的特點展現的淋漓盡致。
從裝飾看,他用一草一木點綴靈魂。雁山園的植物類繁色豐,每一株都蘊含著設計者的巧思。這有年逾百歲的紅豆樹,不僅為園里的紅豆仙館“取了名”,還勾起了胡適那“相思江上相思巖,相思巖下相思豆,三年結子不嫌遲,一夜相思叫人瘦。”(《相思巖》)的詩興。
在林木成群的園里,荷風送來香氣,竹露滴下清響,桃林李林迎風擺動,不知不覺中也給靜謐的雁山園增添了一份“鬧意”。而這數不盡的草木,更是與園林的亭臺樓閣“和諧共生”,從桂花廳、丹桂亭、蓮塘園林建筑的名字里,無不透露著來意。
他們和山水的“園”分
雁山園,不僅留住了嶺南山水,也留下了諸多文人要客的足跡。
1935年冬,胡適受邀來到雁山園,在園內的廣西省立師范??茖W校發表演講。演講結束后,胡適挑燈夜游雁山園,在游賞到一處巖洞時,胡適問隨行的老師此巖何名,老師們說,“向來沒有巖名,胡先生何不為此巖取一個名字,作個紀念?”胡適想了片刻,因其近靠相思江和相思紅豆樹,便給起名為“相思巖”。
相思巖給胡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在回梧州的飛機上,胡適還專門為此寫下了前文提及的那首《相思巖》。后來,胡適將雁山園一游寫入了《南游雜記》,吸引了更多游客前來。
或許是因為胡適寫得太生動,那時雁山園內的紅豆也一并“火”了起來。中國教育家陳望道離開桂林時,也不忘帶回一瓶紅豆作紀念。如今,這瓶中的兩顆紅豆陳放在廣西師范大學桂學博物館里,成為了那個年代雁山園“紅色記憶”的見證。
回顧過往,康有為、孫中山、柳亞子、齊白石、徐悲鴻、巴金、郭沫若、陳寅恪等歷史名人都曾在此停留,他們用文學或藝術的形式,為我們留下了關于雁山園的生動回憶。
如柳亞子曾在園內編寫南明史料,并在《柳亞子在桂林》中描述了他眼中的雁山園:“相思江確實是一個好去處,那里小溪潺潺、綠茵如畫,在山窮水復之際,有一片絕大的荷池......”
又如在園內一舊建筑物上的“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楹聯,不僅體現了一代國學大師陳寅恪的氣質風骨,還將“兼容并蓄”的精神傳承后人,讓無數在此求學的學子為之動容。
關于雁山園的故事,還有很多,而這滿眼的嶺南佳境,正是有了它們,則更顯生動。(本文圖片均由中共桂林市委宣傳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