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春,蔡海洋,姚磊
(華中科技大學土木與水利工程學院,湖北武漢 430073)
大學生的年齡普遍在17~23歲之間。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廣大青年學生正處于成年早期中的青年中期階段。這一階段,學生要吸收和整合各方面的知識經驗,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一時期,學生的自我意識得到迅速發展,自我同一性逐步確立。自我同一性的確立也是成年早期的重要發展任務[1]。
在相關學者的研究和實際工作中,我們可以發現多數大學生感到自己處于同一性形成的中間狀態,只有少數大學生屬于同一性完成型或同一性擴散型[2]。研究表明,親子依戀對大學生同一性的形成有一定的直接作用。如果大學生與父母之間有親密的情感聯結,那么,他們會體驗到更少的自我表征不一致,會更好地將理想自我、應然自我與實際自我進行整合統一。這有利于大學生探索并確定適合自己的目標、信仰和價值觀,使大學生更可能處于同一性獲得狀態[3]。
在我國的高等教育中,由于學生獨立自由意識的覺醒、家長無法準確預判大學生的學業情況、聯系方式單一化等原因,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結合面臨多方挑戰。基于此,筆者通過問卷及訪談等方式,對高校開展家校合作育人的必要性進行了初步探索,提出家校合作存在的主要問題和改進建議。
本調研以華中科技大學為例,通過發放調查問卷的方式完成調研,對象為在讀本科生及學生家長。樣本覆蓋大一至大四各個年級,涵蓋理、工、文等不同學科的專業。其中,學生問卷發放597份,有效問卷596份,大一年級占34%,大二年級占25%,大三年級占19%,大四年級占22%。家長問卷發放799份,有效問卷799份。年齡在40~55歲之間的家長占近九成,40歲以下和55歲以上的家長共占一成。大一學生的家長占18%,大二學生的家長占29%,大三學生的家長占17%,大四學生的家長占36%。
在問及大學本科階段的“家校合作”這一說法時,近七成的學生和家長表示聽過一點或完全沒有聽說過。學生和家長對大學本科階段的“家校合作”了解如圖1、圖2所示。

圖1 學生對大學本科階段的“家校合作”的了解

圖2 家長對大學本科階段的“家校合作”的了解

圖3 學生認為“家校合作”在教育與成長中的重要意義

圖4 家長認為“家校合作”在教育與成長中的重要意義
近六成的學生和近九成的家長都認為在教育過程中需要學校和家庭相互協作,共同承擔責任。大部分家長都認為“家校合作”在學生的教育與成長中比較有意義。這表明在學生和家長看來,家校合作具備一定的重要性。
在與學生的相處中,近52%的家長表示偶爾會面臨問題,更有15%的家長表示經常有問題,8%的家長表示一直有問題,只有20%的家長表示基本沒有問題,表示從來都沒有問題的家長僅占5%。
在與家長的相處中,近34%的學生表示偶爾會面臨問題,更有21%的學生表示經常有問題,18%的學生表示一直有問題,只有20%的學生表示基本沒有問題,表示從來都沒有問題的學生僅占7%。
對于溝通中面臨的問題,家長普遍認為不了解學生的內心需求。學生認為在校忙于學習和生活,從而沒有太多時間聯系家長,也認為與家長溝通不暢。因此,學生與家長之間存在觀念不一致、沒有共同話題的情況。基于目前學生與家長溝通的現狀,家校合作在育人過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根據本次問卷調查研究及訪談,筆者發現家校合作的開展還存在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并未形成一個系統的、持續的、高效的合作模式。
目前,高校仍未構建系統的家校合作體系,當“家”與“校”之間發生聯合時,常常是以“輔導員”為中介。在本次調研中,家長們表示主要是與輔導員進行聯系,其次是與孩子的朋友和同學。
大部分高校離學生的家較遠,使得家長與學生不能經常見面,一般一學期或一年才能見一次面。因此,家長不再如學生大學之前的求學階段,可以通過與學生面談、到學校參加家長會、與班主任當面交流等形式了解學生的成長發展情況。目前,家校合作尚不具備完整的體系,高校尚未對參與到家校合作中的育人主體、合作方式、內容邊界等進行系統的界定和說明,導致這項工作的開展更多依賴于學校或家長的瞬時主動性,尚未形成系統性。
在本次調研中,筆者發現家長大多表示一個學期會與學校聯系一次,在聯絡中,一般以疫情報備、請假、接收通知等事項為主。也有部分家長提及,與學校的聯系主要是詢問學生的情況為主。不難發現,家校合作的主要內容還是圍繞學生日常管理工作的通知、報備等基礎事項展開,很少或基本沒有觸及調查問卷中家長和學生交流溝通的問題。
對于大學生來說,高校教育的內涵是十分豐富的,包括學生的專業學習、能力拓展、人際交往、身心成長、交友戀愛、職業發展等多個方面,很多內涵都需要學校和家庭的共同協作。家長與學生的關系更親密,得到家長的鼓勵,學生會更好地完成自我同一性的建立。目前,高校尚未形成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家校合作內容體系。
當今世界,互聯網快速發展。大部分家長表示會通過微信、QQ或電話等方式與學校取得聯系。雖然聯系工具已比較便捷,但是家校合作的溝通渠道仍多見于單次的電話、留言等方式,信息傳遞具有一定的單一性和滯后性,家長無法及時了解學生在校的學習生活。
認知指導實踐,認知決定行動。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具有層次性,在一種基本需要得到滿足后,其他更高層級的需要才會隨即出現[4]。有的學生的家長接受過高等教育,有的學生的家長只接受過義務教育和高中教育,大部分家長對于成為大學生自我同一性建立的有力支持者、良好陪伴者,沒有系統的知識儲備和實踐經驗。目前尚未有高效的線上平臺便于學校及時反饋和家長及時知曉學生在校期間的基本情況。同時,對于大學生學業、心理、職業規劃等方面的常識性教育,也沒有面向家長端的平臺進行及時推送,學校和家長合作互動的渠道也尚未建立。
從調查訪談中我們能夠了解到,家長和學生都期待開展家校合作,并對下一步的開展工作進行了初步設想。
通知型的家校聯絡內容多聚焦于學生在校的學業情況。目前,在大部分高校中,針對存在成績困難的學生,輔導員或班主任會主動與家長取得聯系,向家長了解學生的情況,并請家長協助一同督促、參與學生的成長,形成一定程度的“合作”,但這樣的合作僅限于小范圍的學生。
合作型的家校合作,目標是家長方與校方共同參與,共同營造學生學習的良好氛圍。學生的成長并非突發性的,而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及行為方式與成長經歷、家庭環境等有著密切聯系。通過合作型家校合作,學校可以將院系的培養理念和具體培養內容傳達給家長,由家庭與學校共同合作,促進學生的成長。
在調研中,46%的家長表示希望通過家校合作學習更多有關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識,也有47.24%的家長表示,如果與孩子相處面臨問題,會嘗試加強自我學習。因此,高校可以開設面向學生家長的“家長課堂”或“家長學校”,以線上課堂的方式向家長講授教育學、心理學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同時,學校可以邀請家長以線上、實地走訪等方式參與到學校的育人工作中。
家校合作育人體系的構建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起步階段,高校可以從建立高效的溝通平臺出發。
“互聯網+”時代,高校要充分借助“互聯網+”思維來構筑家校合作的新形態。學校和院系在公眾號上推送校園概況、學院發展動態、相關通知、學生活動風采等內容,還可開設如“家校互動”“家校服務站”“親子溝通小課堂”等欄目。學校和院系可以利用相關平臺及時更新學校在學生教育教學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和相關政策、學生在校期間的發展情況,并以短信、微信等形式將學生的發展情況推送給家長。家長可以通過平臺給學校反饋關心的活動、親子溝通經驗、心得體會等信息。高校要以平臺建設為載體,增加學校端和家長端積極有效的信息互動,更好地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大學階段是個體進入成年早期的開始階段,在這個階段,個體的認識能力會不斷發展,個體對內心世界的探索和對外部世界的關注都將較之兒童和青年早期更加顯著。因此,高校幫助學生建立和發展好自我同一性,進一步探索家校合作育人的內容和模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家校合作有利于進一步推進育人共同體建設。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遵循教育規律、學生成長規律,把握學生的思想特點和發展需求。高校開展家校合作有利于統籌校內外資源,形成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有機結合的協同育人機制。
家校合作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政工作的育人效果。目前,大部分學生是獨生子女,且在進入大學校園前,長期與家人共處,與家人的情感聯結、觀念聯結極為密切。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若能積極調動家庭教育的力量,形成高校和家庭的積極合作模式,將對思政工作的育人效果產生積極影響[4]。
家校合作有利于解決學生培養中的相關問題。個人的成長發展離不開原生家庭的影響。因此,高校要通過有效的家校合作解決學生存在的學業問題、心理問題,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更好地促進相關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