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衛娟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 年版)》指出:指導學生堅持開展課外閱讀,注重培養和發展閱讀素養。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課外閱讀環境、資源和方法,創設良好的課外閱讀氛圍,幫助學生在閱讀中得到全方位發展。基于此,筆者研發班本課程《英文經典賞析課程》,以三年為期,系統推進英語經典大閱讀,帶領學生讀出經典故事的人文情懷,實現育人目標。
《綠山墻的安妮》是八年級學生在第一學期閱讀的第二本小說。筆者將結合此小說的讀前、讀中和讀后的閱讀方法和策略,及閱讀過程中的點滴思考,與一線英語教師們探討如何引導學生讀出英文小說的人文情懷來,助力青春期學生成長,并獲得終身受益的生長力。
在課外閱讀選材方面,教師需要充分思考:學生為什么要讀這本書?《綠山墻的安妮》是加拿大女作家露西·莫德·蒙哥馬利寫的一部描寫兒童生活的小說。她以生動幽默的筆觸,講述了純真善良、熱愛生活的主人公Anne 的故事。Anne 自幼失去父母,但個性鮮明,富于幻想,而且自尊自強,憑借自己的刻苦勤奮,贏得了領養人的喜歡,也贏得了老師和同學的尊重與友誼。筆者選擇《綠山墻的安妮》一書和學生共讀,原因之一是班級部分學生在從七年級升入八年級的過程中,因成績下滑、交友不順、身材肥胖等青春期問題而焦慮不安、封閉自我。故事中的Anne 和八年級學生是同齡人,他們所面臨的各種問題具有共性,因此筆者希望通過與學生共讀,用生動有趣的故事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解決成長中的問題。
根據以上讀本內容和學生問題分析,筆者制訂了整本書閱讀目標:第一,學生通過閱讀整本書,能夠理清整本書主要情節,通過制作思維導圖、完成每日閱讀單等閱讀任務,增強對小說的整體理解,把握小說的意義,提升整本書閱讀能力;第二,學生能以Anne為成長榜樣,聯系自身實際,懂得成長過程中一定會經歷各種困難,領悟逆境對于成長的重要意義,樹立正確的成長觀和自我發展觀。
教師立足學生的成長問題而選擇的指向問題解決的讀物,能夠消除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產生的無聊感、無意義感,能讓學生在英文經典讀本中找到自己,從而保持一定的閱讀興趣,讀出英文小說的人文情懷。
英文整本書閱讀對初中學生而言有一定難度,會使學生產生疲憊感以致無法堅持讀下去。因此,教師需要思考采用什么樣的閱讀策略引導學生高質量完成整本書閱讀。在引導學生閱讀《綠山墻的安妮》一書時,筆者采用了以下方式。
1.制定每日閱讀單——融入故事,體驗情感
每日閱讀單任務分為兩個部分,一是歸納所讀故事,二是寫故事讀后感。師生堅持每天共讀一個章節,用3—5 個英文句子歸納每個章節內容,再寫2—3 句英文讀后感。教師通過學生歸納的章節主要內容,可以了解學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故事內容;通過閱讀學生所寫讀后感,與學生進行深入的交流與探討,引導學生對深入理解文本。
有學生在閱讀《綠山墻的安妮》第一章節時,對故事內容歸納如下:
Matthew went to the station to meet a boy who they adopted from the children’s home,because he was old and needed a boy to help him on the farm. But to his surprise, he met Anne, a girl who loved talking so much. Matthew had no choice but to take her to the Green Gables.
學生讀第一遍時,一般還不能精準地把握章節的主要內容。如果沒有歸納主要內容的任務,學生很少再回讀故事,只會匆匆讀過了事。而有了歸納任務,學生會一遍遍回讀,對故事的理解更深刻,也能有效融入安妮的世界。有一學生有感而發:“I thought that Anne must be lonely at first.However, she still shows lots of interest to the world.What a powerful girl she is!”
江蘇省特級教師馮衛東說過,情感發生了,真學才能發生。而這樣的情感體驗一定發生在學生自主閱讀文本的過程中。課上閱讀時間有限,教師只有通過設置閱讀任務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自主體驗小說人物情感,才能讓學生對該讀物愛不釋手,才能有美好的閱讀期待。
2.繪制思維導圖——理清思路,打通脈絡
從宏觀視角把握整篇小說內容,是學生的另一個閱讀難點。學生往往讀了后面的內容而忘了前面的內容,或者不能理解內容之間的內在邏輯,因此也難以讀到小說深處。筆者在推進原版英文小說閱讀的過程中,一直和學生共同探索繪制簡單易懂的思維導圖,把前后閱讀的內容緊緊聯系在一起,把一個個小故事小情節融會貫通,讓學生領悟故事有趣有意義的內涵。
在閱讀《綠山墻的安妮》時,筆者和學生共同設計出主人公的成長足跡圖(如下圖)。通過此幅思維導圖,學生不僅能厘清安妮整個成長歷程,更驚訝于Anne 經歷了如此多的磨難:從小失去父母;養父去世;又被領養;養母去世;被送往孤兒院;當被錯送到Matthew 和Marilla 的家后,被Marilla 拒絕……Anne 這些痛苦的經歷,深深觸動了學生們的心靈,他們為Anne 感到傷心難過,并深深同情Anne。
選擇什么樣的思維導圖,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探索實踐。切忌為了繪制思維導圖而制作思維導圖。筆者發現,有的教師為了追求思維導圖的美觀多樣,反而使其成為學生閱讀過程中的負擔。這就是本末倒置,違背了制作閱讀思維導圖的初衷,也使得閱讀難上加難。用簡單易懂的思維導圖來厘清小說內容,那才是真正科學有效的方法,才能對學生順利完成整本書閱讀有幫助。
筆者在閱讀調查中發現,學生在獨立閱讀整本書的過程中,一般會停留于故事情節,能獲得“是什么”的信息,但對情節背后的“為什么”思考不多。因此,教師需要認真備好整本書讀后提升課,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讀出英文小說的人文情懷來。
1.巧設問題鏈,引領學生與故事人物共情
Anne 有著悲慘的童年,她歷經父母離世、被送給the Thomases 一家,后被送給Mrs.Hammond一家,最后又被送回福利院的變故。但因為這段經歷是在Anne和Marilla不經意的對話中流露出來的,所以容易被學生忽略。筆者為了讓學生注意到Anne的這段經歷,設計了一組問題,不斷追問學生,讓學生真正走進Anne 悲慘的世界里。問題鏈如下:
1.When did Anne’s mother die?
2.When did Anne’s father die?
3. Who did she live with after parents died?
4.Why did she have to leave Mr.Thomas?
5.Who did she live with then?
6. How long did she live with her and why did she have to leave there again?
7. Why was she put in a children’s home?
8. If you were Anne, how would you feel about your life?
學生們在這看似簡單的問題的追問下,清晰地看到并體驗到Anne 不斷經歷親人離世、無人認領,最后只能孤身去福利院的痛苦與無奈,并深深為Anne感到難過。
2.跨學科融合,打通情感通道
學生在英語閱讀過程中,經常會忽略人物深層的情感和思想。教師可借助各學科知識,幫助學生領悟故事的內涵,讀出故事的情懷來。比如配樂。故事中的Matthew 突然離世,對沒有經歷過死亡的學生來說,很難理解Anne為什么開始哭不出來,后來又無法停止哭泣,最后又說沒有人能理解這樣的痛苦。筆者為這段文字配上鋼琴曲《天空之城》。當音樂在教室里緩緩響起時,學生被帶進了一個憂傷的世界,跟著小說文字,也許眼前會出現Anne 和Marilla 相擁哭泣、善良的Matthew 永遠離開的畫面……音樂打通了學生理解力與文字間的隔閡。比如繪畫。筆者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象,繪畫出他們心目中Anne的樣子。學生在繪畫的時候,腦海里出現的是閱讀時感受到的Anne的外貌、神采、性格等。比如文學。筆者引導學生理解Anne的性格特征時,引用了泰戈爾的詩句“世界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用最精煉的詩歌歸納總結Anne 的人物性格。當然,除了以上幾種方法,還有其他方式,比如表演、電影、朗誦等,都能幫助學生領悟故事的內涵,讀出故事的人文情懷來。
3.書寫讀后感,深化思考與感悟
在上完閱讀提升課后,筆者向學生布置了再回讀小說、寫讀后感的任務。一本經典小說值得學生反復閱讀感悟,直至很多精彩片段印在腦海,久久不能忘懷。讀后感的撰寫要求學生對小說再思考和再感悟,從而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而這思想已經超越了書本,落地生根于學生自己的人生,根植于學生生命成長。
為更好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英語教師需要充分發揮英語經典閱讀的育人功能,堅持引領學生閱讀英文經典以啟迪思維,滋養心靈,幫助學生形成自己獨特的思想,從而實現英語教學的人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