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麗麗
1.明確童話所反映的主題;
2.掌握閱讀童話作品的思維方法和知人論世的閱讀鑒賞方法;
3.學習人物身上散發出的美好品質并涵養自己的心靈。
屏顯:
他的書,是世界上譯文種類最多的書。
他生前,曾被高度贊揚:給全歐洲的一代孩子帶來了歡樂。
以他名字命名的獎,被譽為“兒童文學的諾貝爾獎”。
師:他就是——
生(搶答):安徒生。
師:上節課,我們剛學了安徒生的一篇文章《皇帝的新裝》,這篇課文帶給你們哪些啟示?
屏顯:
可從不同的角度來解讀,比如小男孩的角度、皇帝的角度、大臣的角度、騙子的角度。
生:我從皇帝的角度得到的啟示是,作為統治者要勤政愛民,不能驕奢淫逸。
生:我從小男孩的角度得到的啟示是,要敢于說真話,不說假話。
生:我從大臣的角度得到的啟示是,要能夠忠于自己的職位,做好本職工作,不欺上瞞下。
生:我從騙子的角度得到的啟示是,要想達到自己的目的,就要投其所好。
(生笑。)
師:這是站在騙子的角度思考的,那么站在我們讀者的角度,可以得到什么啟示?
生:要注意投你所好的人,他們一般不懷好意。
師:從不同角色出發,可以得到不同的啟示,這是一種發散思維。同學們在鑒賞作品時,可以運用這種方法對作品主題進行多元化理解。
屏顯:
安徒生作品主題之一:批判性地反映現實生活。
1.洞幽察微,明主題
師:今天,我們來學習《安徒生童話》中的其他文章,請速讀《城堡上的一幅畫》。
(生讀。)
屏顯:
思考:誰看到了一幅畫?一幅怎樣的畫?
安徒生借這個故事想表達什么?
(生討論交流。)
生:囚徒看到了一幅畫——陽光從鐵窗射進來,春天的紫羅蘭開了,獵人在吹號角,一只小鳥從囚徒的鐵窗前飛過。作品想表達的是——再兇惡的犯人心中也有善念,美好也會觸動他們的心靈。
生:人的心中,善惡共存。
生:看到畫的,還有文中的“我們”。“我們”站在城堡上看到凄涼的房子、面無表情的巡警、關押犯人的牢房;而犯人看到的是美麗的鳥兒,聽到的是悅耳的鳥鳴和輕柔的號角聲,聞到的是紫羅蘭的香氣,犯人感受到的是溫暖和美好,它們都是在同一個世界中。這也啟示我們,從不同的視角看世界,得到的體會和感受也不同。
師:你說得真好,很有哲學意味。那你覺得這個囚徒會變好嗎?
生:我覺得會變好,囚徒的心中是有善念的,世界的美好會改變他。
生:文章最后一段寫景的句子富有詩意,表達了作者對美好未來的期望,他希望這個社會沒有邪惡。
師:對比文中之前與之后出現的景物,我們發現,囚徒的內心悄然發生了變化。安徒生期待著這個囚徒能變好,他用詩意的語言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和諧、溫馨、寧靜的畫面,也展現了世界的真善美。因此,安徒生還有一類作品是對人性真善美的謳歌。
屏顯:
安徒生作品主題之二:對人性真善美的謳歌。
2.反彈琵琶,析主題
師:安徒生的作品會把美好呈現在讀者面前,當然也不回避悲劇。接下來,讓我們走進《安徒生童話》中的《海的女兒》。
屏顯:
設若故事的結尾改為:海的女兒拿著刀殺死王子,好嗎?為什么?
(生討論交流。)
生:我覺得這樣改不好。童話是給孩子看的,改后的故事結尾太血腥,太殘忍,不適合給兒童看。
生:我覺得可以。美人魚為愛做出了很多犧牲,忍受著巨大的痛苦,而王子卻愛著另外一個女人,海的女兒有殺死他的想法也在情理之中。
師:其他同學怎么看?
生:我覺得不可以改結尾。美人魚是暗戀王子的,情感很純潔,如果殺了王子,會顯得美人魚自私、不擇手段、虛偽,也無法表現美人魚的善良、無私的性格。
生:我也認為不好,大家看文中有個細節,刀子在美人魚的手里發抖,但她把這刀子遠遠地向浪花里扔去。雖然美人魚內心很掙扎,但她心里還是有善念的,最后扔下刀子,跳下海,變成了泡沫。她選擇了犧牲自己。
生:美人魚雖然化為泡沫,但只要做好事,她會在三百年以后,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不滅的靈魂。可見,獲得不滅的靈魂是美人魚的追求,這個追求的過程是艱難的。如果她殺死了王子,這與她當初的追求相背離了。所以我覺得改故事的結尾不好。
……
師:閱讀作品時,我們可以采用逆向追問的方法鑒賞作品,這樣,我們對作品的理解會更深刻。
3.整合比對,悟主題
屏顯:
比較《海的女兒》《賣火柴的小女孩》《她是一個廢物》三篇作品的結尾,看看有何發現?
(生閱讀后討論交流。)
生:結局都是悲劇。我覺得安徒生很同情她們不幸的遭遇。
生:我覺得結尾都隱含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同時也揭示了現實生活中的黑暗與不完美。
……
師:三篇故事結尾的一抹亮色,那是作者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希望。作者在悲劇的一角撕開一個裂口,讓我們看到光明和希望。
屏顯:
安徒生作品主題之三:在悲劇中展現美好。
師:綜合來看安徒生的作品,可以發現他都是在弘揚真善美。我想,這或多或少和他個人的成長經歷有關。
屏顯:
安徒生出生于丹麥的一個小鎮,自幼家貧,11 歲時,父親逝世,母親改嫁,生活更加困頓。14 歲時,他告別家鄉,到哥本哈根闖蕩,歷盡艱辛,好在得到很多善良人的資助,接受了學校教育,走上創作的道路。
師(總結):他飽受苦難,但對生活充滿熱愛,得到許多好心人的資助。他借作品來傳遞愛和善良。他心中有愛,眼里有情,給孩子們構筑了一個真善美的世界。同學們,看了安徒生的成長經歷,是不是對他的作品有了更深的理解?所以,“知人論世”的鑒賞方法會幫助你們更準確、深刻地把握作品主題。希望你們帶著老師教的方法,去閱讀《安徒生童話》,在經典閱讀中成長。
本節閱讀課,筆者立足單篇文章“1”,圍繞“作品主題”這一議題向整本書的經典篇章延拓,力圖通過本節課的閱讀指導,引領學生走向整本書閱讀,讓閱讀真正發生。
“1+X”的閱讀教學模式,使學生對安徒生的童話作品有了一個宏觀的認識,能多角度、多元化地解讀作品,真正體會作家的人文情懷,并內化為自己的精神追求。
《海的女兒》是學生熟知的童話,筆者設計“能否修改結尾”這一環節,主要是引導學生運用逆向思維,將自己對童話的感性認知提升到理性認知。筆者還設計了“比較童話結尾”的環節,學生在對多篇文本的體驗、思考、討論、比對、歸納中理解了主題,訓練了自己的辯證思維。
整本書閱讀教學的基本任務是引導學生建構自己的閱讀經驗,并用習得的經驗和方法去閱讀“整本書”。安徒生童話的主題既揭示社會的黑暗,也弘揚人性的真善美。因此,在教學中,筆者引導學生體會童話文本的普適性,讓安徒生的思想光芒照耀學生的心靈。正是因為童話的普適性,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用發散思維、逆向思維、辯證思維來思考問題,學生學會全面、系統地看待文本,提升了思維品質,課堂教學也真正實現了“讓思維的發展看得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