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華
新課程改革確定我們的音樂教學目標為“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且突出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這對我們的課堂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音樂教育是最能培養人、陶冶情操的一門學科,在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身體素質、審美素質、道德素質等方面,都有著特殊的影響和不可取代的作用。那么,在音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正確價值觀呢?筆者以為,可以在以下方面著手。
一、有效利用教材知識,激發學生的愛國感情
(一)從音樂知識入手
音樂知識是音樂課教學的基礎,要想讓學生能夠理解音樂作品,教師必須要有耐心,堅持不懈地傳授好通俗易懂的音樂知識,并且力爭用多種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們學習音樂知識的興趣。如初一下冊的音樂知識中民歌與民歌的分類,教師可從民歌的產生、發展、體裁以及其具有的基本特征來分析講解,使學生們了解到我國民歌的歷史悠久、內容豐富、種類繁多、韻味各異等特點,從而使學生產生學習探究的興趣。
(二)欣賞和學唱民歌是加強學生的愛國情感的重要手段
中學音樂教科書里的民歌有許多,如一首《繡紅旗》表現了主人公江姐視死如歸的革命英雄主義和憧憬未來的堅定信念;一曲《陽光三疊》完整地再現了唐代詩人王維的贈別詩,把詩人送友人西出陽關時的愁情傷感表達得淋漓盡致:一首《一杯酒》表達了少數民族對祖國的熱愛和對新生活的贊美等等。教師通過分析作品意義,了解作品背景,通過學唱、欣賞等手段,對學生進行民族情感的熏陶,在進行民族音樂教育的過程中,還要強調音樂作品內在美與外在美的完整統一,引導學生重視音樂作品的教育價值,使學生從藝術的角度深入、透徹地學習和了解祖國的傳統文化,從而加強了愛國意識,更加熱愛祖國。
二、加強戲曲、歌劇、器樂的學習,發揮它們對學生審美觀的滲透作用
(一)戲曲
我國的戲曲音樂品種繁多,幾乎每一個地區都有自己的地方劇種,他們在行腔、道白、武打、服飾等方面各具特點。例如初三教材中的音樂欣賞《老爹爹清晨起前去自首》,反映了封建社會中漁民不堪惡霸壓迫而反抗的自發斗爭;《迎來春色換人間》表現了主人公楊子榮剿滅頑匪的堅定決心。但由于一些原因,部分學生們可能對此無法理解,這不僅是戲曲與時代相距甚遠的因素,更主要的是學生們不感興趣和沒有重視從小培養戲曲音樂的原因。中學音樂教師應利用好音樂課這一特定的優勢條件,給學生們講解一些戲曲知識,這是非常必要的,加上我們教師的推薦和教育,相信長久以往,學生們會喜歡上戲曲音樂的。
(二)歌劇
歌劇是由歐洲傳入我國的一種新型劇種,是音樂、藝術、文學、舞蹈、美術等相結合的結合藝術。解放后,我國老一輩音樂家、劇作家共同創作了不少舉世聞名的具有濃郁鄉土氣息的民族歌劇。如教材中的音樂欣賞《洪湖水浪打浪》(《洪湖赤衛隊》)、《繡紅旗》(《江姐》)等,都是風格獨特、膾炙人口的佳作,可通過讓學生欣賞和學唱來教育學生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三)器樂
初中音樂教材中有我國民族樂器與民族樂隊的分類、中國古代樂器、中國少數民族樂器的知識講解,再配以相關的音樂欣賞,這為學生學習器樂知識提供了很好的理論素材和更為感性的認識。如用我國古老的樂器演奏的《流水》被送往太空,科學家希望這支琴曲在浩渺無限的太空中,為地球上的人類找到天外的“知音”:我國的民族樂器的典范——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曾由美國冰上芭蕾舞團改編為《蝴蝶舞》:二胡獨奏《二泉映月》的旋律,都讓人有強烈的美感,在我們教師教學生學習、欣賞民族音樂的過程中,可以讓他們通過自己的情感體驗,來學習音樂中所特有的審美觀,達到培養學生正確價值觀的目的。
三、營造良好的音樂教學氛圍,讓正確價值觀在學生心中生根
培養正確價值觀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要靠多方面的力量,也要為學生營造學習音樂教育的良好氛圍,這種氛圍包含學校、家庭、社會三個方面。從學校來講,不僅在音樂課上,而且在課外活動中,都要進行對學生良好的情感教育,例如:舉辦各種音樂知識和作品的講座,組織民樂學習小組,學習各種音樂演唱演奏比賽等;在家庭方面,父母要鼓勵孩子學唱正面積極的歌曲;在社會方面,廣播、電視、電影都要積極宣傳上進的音樂,引導人們學習、熱愛健康音樂。
總之,在中學音樂課教學中加強學生的正確價值觀的教育,是擺在每個音樂教師面前的重要課題。實踐證明,常以健康音樂、高雅音樂為伴,能使人精神振奮,提高審美情趣,可以形成良好的審美意識。學習健康高雅音樂,對學生有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可使學生感受到生活在祖國懷抱的幸福、自豪,從而激發他們的愛國之情和報國之志,努力學習,奮發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