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 兵
從字面可以看出,媒體融合就是指傳播媒介的融合,媒體的融合是一個不斷發展和進步的動態過程。短視頻是一種全新的互聯網傳播方式,是指在各種新媒體平臺上播放的、適合在移動狀態下觀看的、高頻推送的、時長較短的視頻。
短視頻的品類眾多,如新聞短視頻、VLOG短視頻、風光短視頻、美食短視頻等,其時長一般從幾秒到幾分鐘不等,短視頻契合了大眾較快的生活節奏,讓人們隨時隨地獲取各種新鮮的新聞資訊,獲得信息服務。本文僅就新聞短視頻這一類別進行分析,把新聞短視頻化為時政新聞短視頻、社會新聞短視頻和民生新聞短視頻。
短視頻在新聞傳播中的應用不僅可以保證新聞的時效性和真實性,還開啟了多元生產模式,有效降低了新聞生產成本和創作投入。一方面新聞短視頻迎合受眾碎片化的信息接收模式,將新聞“拆碎了說”,提高新聞的易讀性悅讀性;另一方面網友可以自己制作和編輯視頻,對新聞加以評論和二次創作,有利于匯聚網絡流量,提高全網對新聞事件的關注度。主流媒體緊跟熱點新聞事件或話題,對熱點事件進行實時追蹤報道,發布在短視頻平臺上,受眾可以及時評論,新聞傳播的互動性進一步增強。如此一來,新聞與普通人之間不再有距離,每個人都可以對新聞發表見解。
雖然新聞短視頻在新媒體時代被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但由于非專業生產者的增多,其往往過多地追求流量,盲目跟隨熱點,忽略對新聞基本事實的尊重,在造成新聞題材同質化現象嚴重的同時,也使新聞的真實性受到了挑戰,甚至導致假新聞的出現,這也是許多新聞反轉現象發生的根源。
從另一個維度來說,當新聞短視頻的真實性出現問題,甚至生產者是為了“蹭熱度”而刻意策劃、導演、擺拍新聞時,加上傳播平臺把關不嚴,造成虛假新聞短視頻的大肆傳播,不僅不能充分滿足受眾需求,反而會為社會帶來一定負面影響,削弱了傳播渠道、傳播平臺的權威性和公信力。
隨著快手、抖音、微博、視頻號以及小紅書等短視頻平臺的快速發展,短視頻早已經融入了普通大眾的生活,憑借用時短、拍攝成本低、娛樂性強的優勢極大地滿足了受眾碎片化、娛樂化閱讀需求。傳統媒體報道與短視頻的融合,在媒體融合的背景下毫無疑問成為新聞宣發的趨勢。
1.時長短,輕量化
當前,短視頻這種新形式的信息傳播方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以直觀、簡潔以及短小精悍等特點在新聞傳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信息傳播范圍更加廣泛。非專業生產者創作的短視頻,由于缺少專業拍攝制作技能,其作品時長幾乎很少超過1 分鐘,更多的是十幾秒、幾十秒,這種情況的出現,是導致目前短視頻領域形成以“時長短、輕量化”為主流的重要原因,而從受眾接受的角度來看,“快節奏、信息量大”的瀏覽需求成為助推短視頻盛行的主要原因。
隨著傳統媒體的受眾轉移成為新媒體平臺的用戶,傳統媒體必須按照傳播規律來適應“群眾在哪里,我們的宣傳陣地就要在哪里”的新形勢,以新的表達方式呈現真實新聞,是新聞生產者必須做到的。媒體融合時代,用戶通過網絡平臺獲取新聞是最快捷、最方便、最高效的方式之一,如何能夠最大程度滿足全媒體時代下大眾信息獲取的需求,是傳統媒體必須探索的關鍵。
2.互動能力的強化
短視頻天然的社交屬性增強了與受眾之間的互動,如今的短視頻產品都是依托某個短視頻平臺發布,無論是大熱的抖音、快手,還是今日頭條、央視新聞、騰訊新聞等各類新聞類APP都具備了基本的點贊、評論、轉發、收藏等功能,這不僅大大地拓展了受眾參與創作的途徑,還增強了受眾與媒體的互動效果,使新聞短視頻可以承載更多的信息量。
尤其是隨著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新技術不僅在新聞內容生產環節影響著新聞短視頻的創作,同時也在傳播、分發環節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基于大數據分析,實時調整算法,精準分析、全面掌握用戶對新聞短視頻的選擇偏好,用戶畫像及個性化信息需求一目了然,這樣就會影響新聞生產,甚至決定新聞生產。隨著用戶在各類社交平臺的不斷轉發、不斷破圈,又會引發新聞熱度的持續攀升,生產者與用戶之間不斷互動,傳播效應反復疊加,使新聞生產傳播鏈條不斷延伸拉長。
3.生產快捷,易操作
隨著短視頻的盛行,各類剪輯軟件也推陳出新。以剪映為例,其剪輯、包裝功能的強大已經堪比傳統的影視專業視頻軟件,其為生產者提供越來越多的智能化功能,比如歌詞識別、字幕識別、AI播音、音樂音效以及各類模板和特效、轉場等,極大地降低了“小白”們跨入影視生產的門檻。入門之初憑借手機這樣“人人皆可拍”的設備,生產者極易上手拍攝和剪輯,對于業余愛好者來說,完成一部短視頻不費吹灰之力,尤其是合成后的一鍵上傳發布功能,更是讓許多生產者產生自己也是“視頻大師”的滿足感。
4.促進傳統媒體轉型
新聞短視頻的迅猛發展,已經成為傳媒熱點現象,以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為代表的主流媒體已紛紛進駐抖音等短視頻平臺。如何生產新聞短視頻,如何生產出有溫度、有思想、有品質的新聞短視頻,已經成為這些主流媒體追求的新目標。隨著新聞短視頻生產更趨向于專業化,對于傳統媒體的新聞工作者來說,無論是客觀形勢所迫,還是主觀思想意愿,都要面臨媒體融合轉型的事實,尤其是報紙、電視新聞記者,在長達十年甚至幾十年的從業生涯中,已經熟練掌握了傳統的新聞生產技能,適應了專業的生產制作流程,許多人不愿或者不能很快轉型,這就給其所在的傳統媒體平臺快速融入新媒體時代帶來阻礙,特別是面對新媒體時代眼花繚亂的各種新技術、新流程、新操作,一時間,一些傳統媒體記者找不到很好的突破口。“新聞短視頻”或者“短視頻新聞”形式的出現,無疑為傳統媒體的新聞生產者找到了一個破冰的切入口。
我們應當看到,傳統新聞生產者無論是在政治觀念、職業素養還是對新聞專業性的把控上,其能力絕非業余生產者所能比的,在如此“厚積”的優勢下,只要主動參與新聞短視頻的生產,就能很快創作出專業化程度較高的新聞短視頻,在為個人擁抱新媒體時代找到突破口的同時,也推動了其所在的傳統媒體的融合轉型進程。
基于此,傳統媒體應當重視其自身采編人員的培訓、培養,尤其是要清晰定位時政新聞短視頻、社會新聞短視頻、民生新聞短視頻等生產目標,通過提升新技術、新技能的操作水平,讓自己在媒體融合時代大有作為。
1.基于社交媒體的新聞短視頻傳播
社交媒體已成為人們獲取新聞信息的主要渠道,短視頻社交媒體表現更為搶眼。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6月,微信朋友圈用戶已達10.8 億人,短視頻用戶為6.5億人。
此外,新浪微博統計結果顯示:2018年6月1 日至2019年6月1日期間,微博共發布短視頻內容550萬條,其中娛樂類占38%,新聞類占18%;2017年6月30日至2018年5月20日期間,微博共發布短視頻144萬條。
智能手機、4G 時代的到來給短視頻提供了發展的廣闊天地,智能手機的出現打破了時空的限制,只需用一部手機,受眾就能隨時隨地看短視頻。papi醬等短視頻博主的爆火,證明了短視頻的價值和熱度,papi 醬于2015年開始在微博上傳原創短視頻,借助變聲器制作原創短視頻受到關注,成為互聯網短視頻制作的第一代網紅。
各類視頻博主如雨后春筍般競相冒出,激發了網絡視頻向短視頻、輕量化的發展,旅游、美妝、知識科普等內容滿足了不同需求的受眾,抖音、快手、小咖秀、微視、剪映等軟件的推出讓人人都有機會成為創作者,為視頻創作新手提供了大量的剪輯模板、配樂等素材。短視頻迎來了自己的春天。
2.基于視頻平臺的新聞短視頻傳播
CNNIC 發布的最新數據表明,2018年到2022年我國短視頻用戶規模不斷增長,尤其是2022年上半年短視頻用戶規模增長顯著,與2021年12月相比增長2805萬,達到9.62億,增長率更是高達3%,帶動網絡視頻使用率增長,網絡視頻使用率高達94.6%;同時,隨著用戶規模和視頻使用時長的不斷增長,我國短視頻平臺也在積極探索多元化、深層次、寬領域的商業變現模式。
視頻平臺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傳統的視頻網站,如優酷、騰訊視頻和愛奇藝等;另一種是短視頻APP,如抖音、快手、梨視頻等。與微信、微博等相比,短視頻APP具有更強大的傳播能力,是新聞短視頻發布、傳播的首選。
在發布短視頻時,新聞發布者還可以根據新聞內容添加相應的標簽,給新聞內容分類,如體育新聞、經濟新聞或時政新聞等,利用大數據技術根據用戶偏好對用戶進行分類,以達到精準推送,獲得更多的播放量和轉發量。
以2020年1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云南騰沖和順古鎮考察調研的新聞為例,在古鎮小巷,游客群里的一個女孩問:“彭媽媽呢?”習近平總書記笑著回答說:“沒來。過年了都在家里忙著呢!”陣陣笑聲回蕩在古鎮上。這條13 秒的短視頻一經推出,在各類短視頻平臺被迅速大量轉發、點贊,隨即成為全網的關注熱點。分析這條時政類新聞短視頻,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要素齊全,新聞價值毋庸多說,其攝制及首推平臺皆為官方、專業的新聞從業者,由此可見,傳統媒體在和新媒體融合的過程中,應以新聞傳播價值和效應為導向,以生產時政類新聞短視頻為抓手,充分發揮自身的獨特優勢。
3.基于新聞專業人員的新聞短視頻傳播
如今短視頻平臺上的新聞傳播,專業媒體基本上起到了一錘定音的作用,有些媒體號粉絲數甚至已經破億,是當之無愧的流量王者。
比如,自2018年以來,首都女新聞工作者協會在推動短視頻發展方面持續發力,開展“女記者短視頻大賽”,不僅多方面地展現了女記者的專業素養和風采,更讓大眾看到了女記者眼中的世界。
我國短視頻用戶接近10 億規模,短視頻早已成為即時通信的第二大網絡應用,而制作、傳播短視頻新聞的女記者正是這一熱潮中的一朵朵浪花。
如中工網記者楊婷堯以4分48秒的《古籍修復師:讓古籍“再活五百年”》觸動了萬千人的心,視頻講述了古籍修復師廉成春的工作現狀,并詳細講解了古籍修復的步驟、注意事項等,拆線、挑選匹配的宣紙、紙漿修補、壓平晾干、裝訂,這一系列步驟中都傾注了修復師的熱血和細心。“擇一事,終一生。古籍修復這件事,是我要做一輩子的。這不僅是一份工作,而且是一份責任。”這不僅是廉成春執業的初心,更讓受眾懂得堅守初心的不易。
正是古籍修復師的存在,一堆原本破損不堪的古籍才得以起死回生,中華文化才能得以傳承。這是對職業的選擇,更是對歷史文化的傳承。正是記者楊婷堯以新聞短視頻的方式呈現古籍修復師的工作,才讓更多的人認識到這一職業的價值。
綜上所述,新興媒介技術的涌現使新聞資訊不再是稀缺資源,其過渡為一種用于吸引受眾注意力的生產資料。因此,移動視聽化的呈現方式解構著傳統的讀報時代,人們接收與消費信息的習慣在潛移默化中得以改變,短視頻迎來發展的春天。短視頻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社交方式與生活樣態,“刷視頻看天下事”成為各年齡段群體跨代際的共識。
無論新聞短視頻發展多么迅猛,傳播力量如何大,其傳播都脫離不開“內容為王”這一客觀規律,優質的視頻內容始終是短視頻在市場競爭中取勝的關鍵,而具有新聞性的短視頻,更是媒體在未來競爭中占據輿論高地的重要法寶。做好新聞短視頻既是時代浪潮下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的必然,也是信息化時代下滿足人們碎片化閱讀需求的使然,更是全媒體時代媒體采編人員轉型創新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