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镕
評書藝術從3000年前的“講史”“說話”到走進書場、茶館、廣播、電視、網絡,一路走來,體現了強大的生命力?;仡櫾u書藝術傳播歷史,不同時代的評書工作者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又不斷創新。
1.傳統藝術歷久彌新
評書老藝人中流傳一副對聯:“開口忠孝義士喜,饒舌奸臣佞黨揭?!边@副對聯在幾代評書藝人中口口相傳,據說是東周列國的周莊王姬佗所撰。追溯評書的源流,可謂“可溯之源長,可證之史短”。說書一詞有文字記載,最早見于春秋戰國《墨子·耕柱》篇:“能談辯者談辯,能說書者說書?!币蛔饾h朝的“說書俑”(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出土,證明了漢代流行的評書文化;唐代極為盛行“說話”,遍布于民間、寺院和宮廷。唐詩人元稹有詩云:“翰墨題名盡,光陰聽話移?!彼纬摹罢f話”在勾欄瓦肆(宋朝雜劇、曲藝演出的場所)里演出。具體分為五種形式,“講史”“小說”“說渾話”“說三分”“五代史”。它們各有特點,分別講述歷史上的事情和現實生活中簡短的故事等。當時說書人被稱為“說話人”。說書底本稱為“話本”。蘇軾的《東坡志林》中記載了:“王彭嘗云,涂巷中小兒薄劣,其家所厭苦,輒與錢,令聚坐聽說古話。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顰蹙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這里的說三國事就是“說話”中的“說三分”,說三國,竟能使薄劣小兒也掉眼淚,不難想像其魅力之大。
如上所述,知微見著,可見,歷史中的講書雖以平民文化為背景,不僅是對鄉間、市井、弄堂的下里巴人的生活寫照,也反映了我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特點,是上層社會的一種文化消遣,再現了當時的官府朝廷、文人雅士的生活與心態。
宋代話本、元代講史這些均可視作評書的“雛形”,明末之后評書漸漸有了一定的定式。那時,江南最有名氣的評話藝人是柳敬亭,本是鼓曲藝人的王鴻興向其拜師學說書。據史料記載,雍正十三年王鴻興在掌儀司立案,在北京收徒,他大開山門,廣收弟子,開枝散葉。此后,形成了以蘇州、杭州、揚州幾地為主的南方評話和北京、天津、東北等地的北方評書。
清末到民國初期,評書發展趨于高潮。這一時期,論影響之大、技藝之高,首推“評書大王”雙厚坪;王杰魁擅長說《包公案》,融匯社會風情、風俗習尚,描繪人物形態細膩入微、栩栩如生,故有“凈街王”美譽;出身評書世家的品正三,因擅長說《隋唐演義》等八部長篇大書,人稱“品八套”。
20世紀三四十年代,也是評書空前發展時期。名家輩出,如連闊如、陳士和等都是獨具特色、各領風騷的評書名家;杰作薈萃,傳統評書寶庫中的許多膾炙人口、傳誦不衰的佳作都是在這一時期形成的,至今仍在演播,擁有著廣大的聽眾。特別以反映歷朝歷代興衰和俠義公案為內容的評書占據重要地位,具體包括“袍帶書”如《隋唐演義》《三國演義》《東漢演義》《楊家將》《明英烈》;“公案俠義書”如《水滸》《粉妝樓》《三俠劍》;“神怪書”如《濟公傳》《西游記》;“說鬼話狐書”如《聊齋》。
自清末起,北京的評書藝人因生活所迫開始涌向外地,其中大量評書藝人落腳于東北的工礦區,使之成為聲名遠播的評書基地。就遼寧來說,后來就出現了幾位東北評書藝人的代表——鞍山的楊田榮、單田芳、劉蘭芳和張賀芳,營口的袁闊成,本溪的田連元,錦州的陳青遠。當年遼寧的評書在全國有著重要影響力力。
2.從書場到廣播,評書的一次成功飛躍
“滿臺風雷吼,全憑一張口”,評書是傳統的說講藝術,也是口頭曲藝形式之一。從曲藝發展史來看,它是從上古勞動人民講故事和說笑話的口頭文學形式,經過歷代人民大眾特別是民間藝人長期在口頭上琢磨、加工創造而成的獨具民族藝術風格和地方語言色彩的只說不唱的故事形式。評書藝術之所以被大眾喜愛,因其講述內容豐富而廣闊,為人們展示了一幅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面和栩栩如生的生活百態圖:農民起義、群雄逐鹿的歷史風云;除暴安良、殺富濟貧的英雄好漢;幾經磨難、終成眷屬的才子佳人;路遇不平、拔刀相助的江湖義士;為民伸張正義明君賢相等,這些歌頌真善美、鞭笞假丑惡的內容,符合人們的精神追求。
作為曲藝的表演門類之一,評書的表演形式和傳播方式在歷史上的不同階段表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近百年評書藝術的發展進程體現了其傳播方式的不斷變遷。
舊時書場說評書,臺上的說書人或坐或站,一塊醒木、一把扇子、一塊手帕,就開了場。一個人一臺戲,僅憑一張嘴,可以說什么像什么,可以“從天上說到地下,從過去說到現在”。書場的聽眾(作為說唱藝術形式,評書是直接說給觀眾聽的,因此人們習慣把書場里的觀眾稱之為聽眾)少則幾人,多則上千人。
新中國成立以后,隨著我國廣播事業的迅速發展,廣播為評書重新插上了翅膀,評書進入了千家萬戶,完成了評書從舊時代到新時代的過渡。傳統評書由此進入了新時代,產生了質的飛躍。
傳統藝術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在于不斷創新,因為任何藝術都和時代緊密相連。新時代的評書因廣播而煥發新生。
1.發揮廣播優勢,給評書提供新的生存環境
傳統評書的受眾多集中在鄉村和城市的集市里。說書人一個人一臺戲,說、唱、演都有,其收入較低。盡管受大眾的喜歡,但是也有局限性。
就評書的傳播來說,廣播電臺不僅優于茶社劇場,而且優于電視。理由有如下五個方面:一是靈活的可移動性、伴隨性;二是覆蓋面大;三是制作快捷、簡便;四是揚長避短,突出評書“說”的特點,發揮“說”的功能;五是可以發揮聯想,細細品味。這些都給廣播評書創造了一個很大的生存空間。
鞍山電臺是從1955年開始錄制并播出評書的,次年元旦起正式設立欄目《評書連播》播放自產評書。鞍山的廣播評書是鞍山電臺影響最大的文藝節目,歷史最長、聽眾最多,它不僅在鞍山廣播中占有著重要位置,在中國廣播史上也是可以大書特書一筆的。這突出表現在兩個“新”。一是錄制反映現實生活的新評書。新評書反映現實,接近生活,內容健康,催人向上。鞍山臺播新評書的代表人物當推楊田榮。廣播評書是聽覺性藝術,書中的一切形象都要用聲音來表現。如評書中人物的忠奸善惡,他們的表情、動作、內心活動、性格,甚至環境和有關物件都能用聲音呈現出來。楊田榮在他的新評書中率先運用口技,增強語言的形象性和感染力,營造出如“聞聲見景,聽聲見行”收聽效果,各種聲音被他模仿得極其形象逼真,如槍聲炮聲、風聲雨聲雷聲、鳥鳴獸吼、人喊馬嘶等,聽眾贊不絕口。他的深厚功底還體現在新評書中用的“扣子”,做到“勾里有環”“環里有柁”“柁里有扣”,使得情節起伏跌宕,環環緊扣?!斗序v的群山》《三里灣》《烈火金剛》《紅旗譜》《鐵道游擊隊》等一些他根據現代小說改編的新評書,成為幾代人的記憶。1963年《人民日報》發表文章介紹楊田榮,稱他是“全國說新書的一面旗幟”,他的新評書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出。二是推陳再出新,整理加工傳統評書,讓評書煥發新的光彩。經過長期的流傳發展,傳統評書可謂精華與糟粕并存?!巴脐悺?,即棄其糟粕,比如封建道德中的愚忠愚孝、是非混淆、忠奸不辨、封建迷信、裝神弄鬼、揚庸俗低級趣味等。“出新”,即取其精華,并加以發揚光大。比如說推動歷史前進的忠臣良將、保家衛國抵御外辱的愛國行為、勇武絕倫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等。于是,基于上述原則,鞍山電臺整理錄制了“民族英雄”岳飛的故事,而且錄制時盡量生活化、近代化,巧妙結合文言和白話、韻文和口語,做到既高雅、不失文采,又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劉蘭芳的《岳飛傳》播出后萬人空巷,除了內容精彩、思想積極,演員更是功不可沒,劉蘭芳的音域寬厚,聲音高亢,吐字清晰,神完氣足,富有激情,適合演繹英雄人物。
2.堅持內容為王
“世上生意甚多,唯獨說書難習,緊鼓慢板非容易,千言萬語需記。一要聲音嘹亮,二要頓挫遲急。裝文扮武我自己,好像一臺大戲?!?/p>
這樣一首西江月告訴我們,一部膾炙人口的評書杰作的問世,決不可能三天兩天、一揮而就,而是靠日積月累、水滴石穿之功。說書人嘔心瀝血、永不停頓地一遍拆洗一遍新,才使在生活中汲取的素材成為熠熠閃光的故事??梢?,一部評書名作站住腳跟,必然經歷了反復篩選,像烈火煉金那樣,吐凈了雜物,剩下的是真正的金子。
以鞍山電臺的評書《百年風云》為例,這是一部根據《庚子風云》《天京之變》《慈禧前傳》等多部書改編成的一部以愛國主義為主題、反映中國近代革命歷史的新評書,由單田芳先生播講。從鴉片戰爭一直說到辛亥革命,時間跨度百年,用評書的手法講述了中國近代史上一些或“耳熟能詳”或“不為人知”的史實,不僅傳播歷史知識,而且形象地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1988年1月《百年風云》開始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出。單田芳的《百年風云》不僅得到專家的認可和百姓的喜愛,還被全國各地許多學校、部隊作為愛國主義教材,掀起一場學習近代史的熱潮。這是繼《岳飛傳》之后,鞍山的廣播評書再次在全國引發強烈反響。
多年來鞍山廣播評書之所以能獨領風騷,是因為其以新見長,堅持內容為王,能揚獨家之優勢,保持收聽率,從而立于不敗之地。如果沒有大膽的藝術創新和探索意識是很難達到這種演播效果的。
面對新媒體個性化突出、表現形式多樣、信息發布及時、受眾選擇增多等種種優勢,廣播收聽市場的悄然生變、受眾量的減少和轉移勢必影響到廣播媒體的生存與發展。電臺只有不斷創新評書節目的形式,找準自己的市場定位,才不會被時代淘汰,并繼續占有一定的市場份額。
1.增強節目的針對性,提高節目的收聽率
這些年鞍山評書受眾群體不僅穩定,而且穩中有升。筆者所在單位通過頻率的專業化和窄播化來達到拓展受眾市場的目的。除開辦了評書故事廣播,全天不間斷地播放評書,其他幾個頻率每天都有固定評書時段,使聽眾在輕松快樂聽廣播中過足聽書癮。評書的受眾,主要是中老年群體和在車上長時間度過的人群。尤其近年來,家庭私人汽車擁有量持續增長,人們開車時不可能看報紙、看視頻、玩游戲,唯有聽節目不會干擾開車人的視線,所以車載廣播的廣泛應用使得電臺節目有了更大的生存空間。根據不同時段聽眾群體的特點來安排節目,符合收聽人群的習慣。在時間的安排上,早晨和上午的時段側重于為中老年群體服務,夜晚以青年人喜愛的節目為主。
2.對廣播評書體裁的創新探索
我們深知,評書得在發展中求新求變。只有增強節目與廣大聽眾的黏合度,跟得上時代的腳步,滿足受眾的收聽需求,才能永葆旺盛的生命力。
其一,精剪長篇評書,把經典評書濃縮,突出其人物個性特點和故事情節,讓過去舊的書目綻放新的光彩。如剪輯每集不超過10 分鐘的傳統評書,《隋唐演義》《大遼太后》在“學習強國”平臺上播出;剪輯的現代“紅色經典”評書《鐵道游擊隊》《平原槍聲》《破曉記》也被“學習強國”選中,獲得了極高的網絡點擊量。
其二,用評書的方式講述身邊的人身邊的事,拉近聽眾與評書的距離。俱是熟悉的人、實實在在的事,融故事性、教育性、藝術性和娛樂性為一體,愉悅受眾的同時還傳達了樂觀、向上、積極的精神,給人以思考與啟迪。如錄制鞍山的三位全國道德模范的故事,“鞍鋼英模三部曲”——評書《孟泰傳》《郭明義》《鋼鐵夢想》主旋律突出,時代感強,傳承中華文明、弘揚民族文化美德,備受老百姓關注和喜愛。
這里評書形式的創新,值得一提的是錄制評書《郭明義》時加入真實人物采訪錄音、主題歌等,令受眾耳目一新。
另外充分發揮廣播評書的優勢,進一步延伸和拓寬節目的覆蓋面。中華文明具有悠久的歷史、厚重的文化積累,自然地理風光迤邐,民間傳說源遠流長,講好我們自己的故事會更深入人心。如單田芳先生錄制的《千山傳奇》就講述了有關千山的多個傳說——“薛仁貴征東”“皇上的老師王爾烈”“木魚石的傳說”……一個個富有濃厚傳奇色彩的故事,跌宕起伏,牽動著家鄉聽眾的心。《千山傳奇》在鞍山各個頻率播出期間,收聽率之高超乎預期。
3.運用新媒體,提升廣播評書節目的吸引力
新媒體時代,對廣播電臺造成沖擊的同時也帶來了發展契機。借助新興媒體,鞍山電臺與網絡、手機融合為受眾提供便捷的評書收聽渠道,贏得更多受眾喜愛。目前,鞍山的百余部廣播評書與手機聯姻,中文在線、喜馬拉雅、蜻蜓、番茄暢聽等多家手機APP 平臺均可聽到這些廣播評書。
總之,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挑戰與機遇并存。評書節目因自身的故事性和藝術性,依然對受眾有著較大的吸引力。借新媒體時代發展之勢,我們要堅持內容創新,制作精良的評書作品贏得聽眾喜愛,辦好廣播評書節目,同時融入互聯網思維,形成全媒體運作模式,找到一條真正適合自己生存和發展的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