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郗 莎
教育部印發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教師應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從作業的數量、完成時間以及練習的具體內容為切入點,爭取讓每名學生都在校內完成作業,并且對作業的形式進行優化,不再以機械的抄寫任務為主,要從多個角度進行創新設計,減少總量,提高質量,以此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促進“雙減”政策的進一步落實。
《課程標準》對小學語文的教學目標和要求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教師必須按照規定設計相應的課堂流程,包括語言技巧的應用、識字寫字能力的強化、閱讀理解與寫作能力的培養、思維品質的鍛煉、審美意識的挖掘,等等,都是主要的培育目標[1]。這就表示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需要按照具體的標準組織實踐活動,作業的設計也必須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達到提高語文素養的教育目的。因此,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以課程標準為依據,結合學生的基本學情和發展需求制定出針對性的內容,引導他們在實踐中提高知識的應用技能,為日后的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
教師的主要任務不只是傳授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注重學生的成長,在組織課堂活動、設計課后作業時應以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為教學目標,積極調整授課模式,為學生呈現高質量的語文課堂。在設計作業時同樣如此。從整體的角度出發,在夯實基礎的同時布置生活化作業,引導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感受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必要性,加深對知識內涵的理解,并能夠靈活應用于解決問題中,將知識轉化為實踐,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值得注意的是,教師應注重趣味性作業的設計,根據學生喜聞樂見的話題設置具體的任務,吸引他們主動投入到作業中,無需旁人的督促也會高質量完成。在興趣的驅使下,學生會針對所學內容進行深度研究,培養自主探究精神,在不斷的摸索中生成全新的認知,以此提高學習的實效性。
小學生由于年齡等因素,很難將注意力長久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在寫作業的過程中容易出現拖拉、分心等情況。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在題海戰術下他們每天都有大量的作業需要完成,無法調動其學習熱情,導致作業的完成效率達不到預期。在“雙減”背景下,教師應轉變教育理念,利用學生的性格特點設計課后作業,保證整體內容的趣味性和多元性,讓每個人都能產生強烈的好奇心理,從而主動投入到作業中,提高作業的完成質量。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的興趣愛好有基本的了解,以此為依據創新作業內容,在有針對性的設計中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另外,教師還可以借助信息技術豐富作業的形式,使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科的魅力所在,以更加積極的態度解決相關問題[2]。
以統編版三年級語文上冊《大自然的聲音》為例,文章以活潑的筆調介紹了大自然中的風聲、水聲和動物的聲音,表達出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在作業設計中,要求學生結合自身經驗說出大自然的其他聲音,并且利用電子設備將其錄制下來上傳到學習軟件中,在下節課上與其他同學分享自己的成果。有的學生在休息日去到鄉下的爺爺奶奶家,在父母的陪同下走進原始森林,近距離觀察大自然中的花草樹木,一陣風吹來使得樹枝發出沙沙的響聲,迫不及待地將其錄制下來。通過趣味性作業拉近了學生與現實生活的距離,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學生主動走進大自然,不會將采集聲音當做一項任務,而是當做一次探險之旅,不僅能夠緩解日常中繁重的學業壓力,還在親身實踐中拓寬了眼界,感受大自然的奧妙。這也非常符合“雙減”政策的要求,打消他們的厭學情緒,通過趣味性作業有效激發出對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突顯出作業的重要意義。
“雙減”政策要求作業的設計更具有針對性,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體現出他們的主體地位,根據個人特點設計相應的作業內容。那么,如何在課程標準與個性化發展之間保持平衡就成為教師重點研究的課題,衍生出層次性作業。每個學生的語文基礎不盡相同,他們的字詞積累和理解能力存在較大差異,對新課知識的接受程度也就不同,因此,在布置作業時,教師應合理把控整體難度,給各個層次的學生制定相應的任務,讓每個人都在能力范圍內展開練習,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取得進步。對于學困生應以夯實基礎為主,作業內容以課本知識為主,練習重點字詞的讀寫,分析句子結構,在趣味性的設計中提高語文基礎水平;對于中等生和優等生來說,可以布置課外閱讀類的任務,在積累本中摘抄好詞好句,并額外設置附加題,讓有能力的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做,在層次性作業設計中切實提高語文綜合水平。
以統編版四年級上冊《爬天都峰》為例,課文講述的是一老一少為了爬上天都峰互相鼓勵的故事,這也離不開他們個人的努力,旨在培養學生不怕困難、奮發向上的品格。在布置作業時,要求學困生掌握“假日、似乎、白發蒼蒼、應該、照相”等多音字的應用,將其重新組詞,加深對它們的理解,并根據文章的主旨大意回想自己是否有過同樣的經歷,嘗試以講故事的形式與他人分享,鍛煉口語表達能力;中等生和優等生思考文章標題為什么要用“爬”字,而不用“登”字,同時展開課外閱讀,在互聯網中收集與其題材相關的作品進行對比,總結出二者的不同之處,學習作者的寫作技巧,并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主題描述一次讓人印象深刻的戶外活動。在不同難度的作業中實現了基礎知識的夯實以及拓展能力的訓練,促進全班學生語文水平的進步。
創新精神是每一名小學生必備的素養之一,不將思維局限在課本中,而是創造性地思考問題,生成全新的認知,以此加強對所學內容的吸收,同時促進思維意識的靈活發展[3]。從教師的角度出發,可以設計一些具有創造性的作業,根據學生的基本學情豐富教學內容,滿足他們多元化發展的需求。這就要求教師對教材內容有深刻且全面的了解,知道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以教材大綱為基礎進行改進,完成創造性作業的研發。整體內容要具有一定的精簡性,數量不能過多但是涉及的題型還要全面,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文本重難點知識,在練習中完成深度學習。創新性作業要求必須將學生置于主體地位,由他們自行總結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并在課后練習中預留出與其相關的題目,幫助大家更加全面地掌握專業知識。
以統編版五年級上冊《鳥的天堂》為例,本課的教學目標是正確讀寫“燦爛、竹竿、規律、白茫茫、縫隙、樹梢”等詞語,一邊閱讀一邊想象畫面,感受南國的美麗風光,體會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重難點在于通過兩次去鳥的天堂所看到的景物對比,理解“鳥的天堂”的含義,通過對重點句子的分析,學習描寫事物靜態和動態的方法。在作業的布置中,教師應創造性地圍繞這些內容進行設計,創編出相應的填空題:(1)枝上又生根,有許多根( )到地上,( )泥土里。一部分樹枝垂到水面,從( )看,就像( )。(2)那( )的顏色,( )地( )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 )在( )。(3)昨天是我的眼睛騙了我,( )。(4)我注意地看著,眼睛( ),看清楚了這一只,( )錯過了那只,看見了那只,( )又飛起來了。而后,要求學生模仿作者的表達特點寫一篇全新的文章,主題不限,但是必須要體現出靜態和動態的具體描寫。這樣的方式將學習主動權交到學生手中,留有充分的發揮空間,學生在自己的生活經驗中融入大膽的想象,有效提高了書面表達能力,促進創新意識的發展。
小學語文教材中包含大量與傳統文化相關的文章,學生需要理解并記憶的內容越來越多,死記硬背的方式使學習變得枯燥乏味,很難調動他們的研究熱情,課后作業的完成質量也就得不到保障[4]。這不符合“雙減”政策的基本要求,沒有達到減輕負擔的目的,反而增加了較大的心理壓力。基于此,教師應設計開放性作業,迎合學生的興趣喜好制定學習內容,激發出他們的參與興趣,從而保證完成的實際效果。信息技術的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改變,電子設備成為小學生感興趣的“玩具”,但是考慮到網絡的復雜性,家長應嚴格控制使用時長,避免孩子產生依賴心理。教師可以利用這一特點,將語文知識和信息技術結合在一起,在課文中引發思考的內容可以通過網絡進行強化練習,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同時,將文學作品與實際生活緊密相連,豐富他們的文化底蘊,起到開闊眼界的重要作用。
以統編版五年級下冊《景陽岡》為例,這是一篇節選課文,選自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具有極高的學習價值。在課后作業的設計中,要求學生體會作者刻畫人物的表達方法,為了加強對主人公的理解,可以在網絡中搜索對應的影視片段,近距離感受武松打虎時驚心動魄的場面,并以觀后感的形式記錄自己的心得與體會。在《水滸傳》中作者還刻畫了很多人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綽號,通過觀看影視片段的方式增加對他們的了解,例如及時雨宋江、智多星吳用、黑旋風李逵、浪里白條張順,等等,選擇自己喜歡的人物進行深度研究。這樣的方式增加了學生的文化積累,又在開放性作業中達到提高文化素養的目的。
在“雙減”政策下,教師在布置作業時應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不再限于書本知識的學習,而是在理解課程內容的基礎上靈活應用它們解決實際問題,突顯出實踐性作業的必要性[5]。在傳統的作業模式中,多是以書面任務為主,抄寫本節課的重點字詞或句型,使得學生形成思維定勢,不利于發散性思維的培養,在一定程度上阻礙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尤其對于高年級的學生而言,他們應具備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不僅要掌握本節課的內容,還要將之前學過的知識整合起來,在具體的實踐中獲得成就感,同時還能豐富生活經驗。
以統編版六年級上冊《浪淘沙》為例,這是一首古詩,要求學生疏通字詞,理解詩歌的大意,結合注釋感受黃河磅礴的氣勢以及作者豐富的想象,體會他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教師可以讓學生以“手抄報”的形式介紹黃河,將古詩中的重點詩句歸納到手抄報上,并結合自己印象中的黃河進行繪畫,可以加入適當的想象豐富其中內容。為了讓手抄報更加規整,教師為學生提供制作的思路,將它分為三個區域,第一個板塊用來摘抄詩歌中的經典句子;第二個板塊用畫筆描繪黃河的壯觀景象;第三個板塊寫下自己的閱讀感受,鍛煉語言的組織能力。不同板塊的設計關注不同的學習方向,既能激活他們的學習動機,又在實踐中體現了知識的綜合運用,使得作業擺脫傳統模式的束縛,以新穎的方式增強了學生的感受和體驗,對其日后的語文學習有著很大的幫助。
綜上所述,“雙減”政策下的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以趣味性、層次性、創造性、開放性和實踐性任務為主,有效轉變了原始的作業形式,使整體內容更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既能使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有所收獲,又起到減負的作用,有利于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