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南海
在我國經濟高速發展時期,由于長時間的粗放開采,造成了一定的環境污染。小學是學生學習美術的重要階段,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承擔著培養學生美術鑒賞能力的責任,還肩負著培養學生自我創新意識啟蒙的關鍵引導作用。廢舊材料在生活中也可以是一種可再次利用的資源,在藝術教學中具有很大的應用價值,可以成為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與創新能力不斷激發的源泉。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也會產生一些廢棄的舊東西,這些東西就可以用來作為教學材料。因此,怎樣引導學生發掘廢棄材料中的美感,使其創作出新型藝術作品,使美術教學變得更有價值,讓學生明白二次利用生活中的廢品來進行有意義的創造是十分有價值的事,讓學生在不斷實踐中樹立環保意識,最大程度激發在小學階段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這是每個小學美術老師的職責。
“變廢為寶”是將日常生產生活中人們不要的準備廢棄的東西,變成有價值、有意義的東西。在綠色發展要求下,綜合利用廢舊材料,變廢為寶,是現下防治固體廢物污染環境的一項根本措施。對廢舊資源進行二次利用,既可變廢為寶,又可減少環境污染,是一舉兩得的好事。但“變廢為寶”是一個看似簡單,卻需要久久為功的系統工程。
隨著新一輪課改的深入開展,基礎教育的教學改革有了新的突破,在教學中,培養和加強學生的創造能力變成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教師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而在小學美術教育中,“變廢為寶”是一個涉及藝術、生活等多個層面的課題。所以,對“變廢為寶”這一主題進行深入探討,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課程中的創造能力與實踐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且對于材料的選擇和恰當運用也是十分重要的。所有的美術作品最終成品的形成都需要創作者進行構思、選材、應用和不斷進行修改,而不是憑借想象。廢物利用是一種新的創造形式,生活中的廢舊材料實際上也是一種豐富的資源,在美術教學中將“變廢為寶”觀念引入課堂,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提高環境保護的意識,培養學生發現美的能力,還能夠根據廢舊材料的不同形式和材質創造性地利用廢舊資源。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生活中的各種廢舊材料帶來了許多問題,例如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等等。在日常生活中,特別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美術這門具有藝術性的課程中,可以充分發揮廢舊材料的作用,也可以挖掘其更多可以利用的價值,在美術教學中手工課堂的開設可以利用一些生活中的廢舊材料作為課堂上的制作素材,而不是把它們簡單視為可以隨意丟棄的生活垃圾。通過這樣的巧妙構思和分類應用,就可以實現“變廢為寶”,讓它們成為一件件具有特別意義的手工作品。這種將“變廢為寶”觀念滲透到美術課堂教學的新教學理念,可以讓美術教學變得更加生動,讓美術教學變得更加具有創意性和社會意義,與此同時也能夠提高小學生對環境保護理念的理解,明白廢舊材料再利用的意義。
生活中的許多廢舊材料都具有材質上和外形上的多樣性,因此也是生活中許多創作活動的素材。在小學美術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指導學生用心觀察生活,用心體會這個世界,引導學生去發現生活中別樣的美,激發學生自主動手的熱情。在日常生活中的廢舊材料里挖掘一些美術課堂上可能用到的材料,讓學生經過自己的思考、不斷嘗試和選擇明白藝術起源于生活更能運用于生活。這種活動的進行,不僅幫助學生培養了細心觀察和勤于動手的習慣,也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因此,在美術教學活動中融入“變廢為寶”觀念,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培養勤于思考與觀察的習慣,也幫助學生養成了要在不斷嘗試中創新的思維模式,從而加深對環境保護、垃圾分類還有二次利用的理解。另外,利用“變廢為寶”觀念來開展小學美術的創意教學,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小學生的藝術創作能力,每一幅新畫,都應是一種獨一無二的表達,一種新創意的誕生,這些可以幫助創作者對人的精神有進一步的理解,對于所把握的世界觀能夠增加一種新的形式,著名畫家馬蒂斯曾這樣解釋美術創新。小學生只有在小學階段打好美術基礎,才能在未來的持續學習中進一步體會美術課程帶來的審美提高和思維轉變,才能夠愿意主動去發現生活中的藝術美。因此,在小學階段的美術教學中,教師要能夠借助多種多樣的美術課程實踐活動,來加深學生的環保意識,增強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動手創造能力。
在小學美術課程中融入“變廢為寶”觀念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指導學生利用自己的思考來選取最貼合課堂活動主題的素材,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和討論,讓學生在不斷重復思考和激烈討論中,找到最適合的解釋,并結合主題找到符合主題要求條件的廢舊材料。在學生尋找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感受到不同廢舊材料的不同外形與材質,還能夠激發學生進行自主思考:該怎么將廢舊材料的利用融入創作?在進行創作時,應該怎樣選擇最為合適的廢舊材料?從而提高學生的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能力,為學生現階段或者未來持續的美術學習和創作建立基礎。
新課改實施的這些年來,教學改革工作也在不斷滲透校園,素質教育不再局限于基本的學科教育與考查,現在更多要求的是注重學生全方位的培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小學階段的美術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勞動實際上就是學生動手能力培養的一個重要階段,動手操作的這種實踐活動是現下素質教育過程中的一個關鍵環節。在小學階段,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和動手能力都在一定程度上比較具有提升空間。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變廢為寶”觀念的融入,不僅可以使學生自由地根據自己所選的材料進行大膽想象和創造,也可以增加學生的課堂參與感,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高。
通過對小學美術教科書的分析,不難看出在實際生活中,許多廢棄的原料都是可以被利用的,經過簡單的修改和裝飾,就可以使它們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例如,對于不同的酒瓶,材料、顏色、形狀都不盡相同,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去觀察瓶子的特征,并讓他們根據自己的想象選擇適當的材料,再把裝飾的方法應用到瓶子上,從而達到獨特的藝術效果。因此,在這個時候,“變廢為寶”的思想就顯得尤為重要。
環境保護是當今社會各界所關心的問題。在實際生活中,廢棄的物品也常常是有價值的。例如,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的《車(二)》可以將《我設計的環保車》作為主題設計進行延伸。通過組織觀察、討論等活動,讓同學們認識到環境友好型汽車的設計目標,以及其對環境友好型汽車的改善。通過探究式、討論式、問題式的學習方式,使學生了解到汽車的設計語言,展現其創造性的造型及環境作用,并引導他們去想象、設計新的環保汽車,用繪畫的方式表達他們的想法,從而增強他們對環境的保護意識,并使他們對科學、生活產生濃厚的興趣。該課程的核心可以設計為“想象”,這不僅僅是汽車外形的美感和功能上的要求,更要注重創意和趣味的設計。教師可以指導學生以日常生活為基礎,以汽車為載體,進行創造性的設計。[1]另外,該課程以綠色為主題,透過有趣的水果、蔬菜、動物等造型,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設計的意義,并見識到各種新穎有趣的造型,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意理念。通過對新型美術作品進行創作設計,使學生逐步體會到藝術創造的喜悅,了解藝術是源于生活,是為生命服務的,這是激發他們參與藝術創作、展現自身才能、提高美術審美意識的重要途徑,也能認識到節約能源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具體來說,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發掘出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卻不易被關注的大量的教學材料。例如,蘇教版三年級上冊《我設計的服飾》的課堂,就能把廢舊衣服當作材料。舊衣服是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的東西,但是人們卻不知道它仍然具有某種藝術價值。老師可以通過畫、剪、縫等形式,使學生根據課本的要求,“找一找”“想一想”“試一試”。學生可以從各自家里找到不能穿的舊衣服,自行創作設計,可以為自己喜愛的動物或玩具設計服飾,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想象力設計服飾,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此外,在三年級上冊《剪紙》的延伸教學中,老師可指導學生運用廢舊報紙或稿紙等材料進行剪裁,可以使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積極性。另外,老師還可以讓同學們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和討論,讓每個學生講解并介紹自己設計的服飾或剪紙作品,交流其創作思路和設計意義,從而提高學生的藝術表現力。在此階段,老師可以對學生的創作進行評析,并詳細講解其所運用的美術技巧,有效利用教學成果,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進而提高其創造力。[2]
在教育改革的推動下,小學美術教學要不斷更新觀念并創新教學方法,主動把素質教育與學生發展結合起來,通過一些現實事例對學生進行引導,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助力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意識。“變廢為寶”教學觀念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應用,是一種符合素質教育思想的新型教學方式,它與當今環境保護和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不僅能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而且能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和節約意識,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廢棄物料進行創意創作、制作教學器材或輔助教學等,使學生了解廢棄物料的巨大價值,進而有效促進學生環境保護意識和節約意識。為了保證美術課中使用廢棄材料,老師們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有意義的主題活動,即利用廢棄的材料進行藝術教學。例如,我國木材的消費量逐年增加,特別是近幾年餐盒、一次性木筷等廣泛使用,使得木質材料的損耗愈加嚴重。老師可以在課堂上挑選“一次性木筷”作為主題,讓同學們在閑暇之余回收一次性筷子。在蘇教版四年級上冊《我造的小房子》的課堂上,老師讓同學們拿起筷子,并指導他們使用一次性木筷搭建自己的小房間。通過這種方式,既可以使學生更好地了解課程的主要內容,又可以提高他們的創造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3]
長期以來,在小學美術教學中,老師們都是按照統一的標準來進行評價衡量,以成績評估學生,這顯然與藝術教育的精神背道而馳,也會影響學生的美術學習積極性。因此,要使小學美術教育中使用廢棄材料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就需要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評估機制。一方面,教師要建立一個過程評估系統,讓學生明白廢棄材料的創作成果無關緊要,其創作的過程才是關鍵。所以,如果教師在課堂上發現了學生小小的進步,就需要給他們一些鼓勵和贊揚;并且,在對待學生的失誤時,要盡可能寬容一些,不要在學生面前潑冷水,要鼓勵他們對廢棄材料進行創作。[4]另一方面,在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建立互評和自我評價的評價機制,以提高其評估效果。在過去的教育實踐中,教師擁有絕對的評價權,僅僅是教師單方面地對學生進行評估,但這種評估顯然太過主觀,不能全面評價學生。因此,在利用廢棄材料進行小學美術教學時,可以讓學生把廢棄的材料拿到教室里去,讓同學們互相評價,從而更好地了解自己。[5]
隨著人們消費水平的逐步提高,生活產生的廢舊垃圾也在不斷增多,創建環境友好型社會是時代發展目標之一,如何二次利用廢舊材料,變廢為寶也成為環境保護的一項重要內容。因此,素質教育的大環境下,把“變廢為寶”觀念廣泛、高效地用于小學美術教學中,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二次創新能力,又可以提高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為此,在小學美術教育的實踐中,應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創新教學方式,在課堂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應用廢舊材料,豐富美術課堂內容,加強與生活的聯系,建立學生變廢為寶的學習理念,培養學生形成較高水平的動手能力,從而達到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