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索洛 潘楓/編譯

生性敏感,你會引以為榮嗎?大概率是永遠不會的。值得夸耀的品質有萬萬千千,但敏感在世人眼中卻是一種缺點,意味著“玻璃心”、臉皮薄或是遇事反應過度。當下社會要求男人杜絕敏感,而女人的敏感也需適可而止,這類言論引人惱火,亟需取締。
不管怎樣,敏感群體得到的社會反饋不是為自己的本性而驕傲,而是要克制敏感的性情,培養“堅韌不拔”的品質。此類說教不但行不通,其本身就是謬論。敏感多是遺傳所致,是后天無法抑制的。敏感是一種和天賦相關的性格特征,人們需要去接受它。事實上,30年來的研究表明,敏感不僅有益身心,而且助人強大。
敏感者能從周遭環境中獲取更多信息,還能利用這些信息有所作為。和一般人不同,敏感人群的大腦天生就能對信息進行深層次處理,包括更深層次的感覺輸入(能留意布料的質地)、感情投入(能解讀社交線索)和構思關聯能力(能投入更長時間深度思考,在不同概念間建立多種聯系)。
如果你生性敏感,那這種深層加工能力會改變你看待世界的方式。你可能會留心別人所遺漏的東西,對事物有更深刻的思考和感受,因而內心生活更為生動豐富。有時候,一件沒有影響到其他人的事可能會讓你受到過度刺激。這種情況很常見。無論男女,約有30%的人極為敏感,這些人屬于高度敏感群體,生來就能深思熟慮,而這種深度思考是需要天賦的。
敏感系天賦中最為人熟知的是創造力。敏感者往往擅擇鼎新之道,包括畫家、音樂家和演員在內的許多人都生性敏感。
然而,創造力并不局限于藝術領域,在科學界,其表現形式為創新力。歷史上許多偉大的思想家、科學家都頗為敏感,包括查爾斯·達爾文,其人不僅創造力強,而且樂于沉思,為人謙遜,勤勤懇懇,富有激情,實屬敏感之典型。敏感的人創新能力強是因為他們往往會深入思考,花大量時間精力去反復思索問題,最終得出更多可能性和應對方案。
除了創造力,敏感系天賦還包括決策能力。在一項涉及人和猴的研究中,一部分受試對象擁有和敏感相關的變異基因,這批敏感個體在多種認知活動中的表現均優于其他非敏感個體,特別是在那些需要通過研習規律來預測結果,從而得出最優解的認知活動中。
這種決策能力可能會讓敏感者在進化過程中占得先機。2008年,人們針對生物的自然選擇進行了一次電腦模擬。模擬中,有的生物被設置得像敏感群體一樣,會花更多時間精力去作抉擇,還懂得和過去的結果作對比。因此,與非敏感生物相比,敏感生物處于長期領先地位。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類生物收集到了更豐富的資源,壽命也更長。這種能力在野外體現為能在大家饑腸轆轆時追捕獵物充饑,在董事會則表現為能帶領公司走向業界巔峰。
然而,敏感群體最大的優勢體現在“助推效應”上。對于敏感者來說,助推效應指的是能夠在對任何人都有所幫助的事物中收獲更多激勵。例如,有一項2022年的研究放眼于上百對瀕臨離婚的夫妻,研究者讓這些夫妻進行人際交往訓練來提升婚姻質量。乍一看,似乎有用,受訓夫妻避免離婚的可能性提高了。但是,研究者結合對受試人員的性格測試發現,只有敏感的人才能借助人際交往訓練挽救婚姻。不僅如此,夫妻雙方只要有一人敏感,整體的關系質量就能有所改善,相處時也能更加快樂。其他不敏感的夫妻則沒能借此良機破鏡重圓。
助推效應的作用不只局限于人際交往。研究人員多次發現,只需少許支持,敏感者就會倍受鼓舞。每每覺得敏感,你可能只是需要一種舒適的環境,此時不妨找人來幫助你,交一群摯友,或是疏解開導,或是理療幫扶。

脆弱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出現,比如每天安排一些時間來讓大腦處理信息,幫它“趕上進度”。
但是,敏感的人容易受到過度刺激,這是天賦的代價。大腦無法對超量信息繼續深度處理時,人就會受到過度刺激,出現類似于腦霧、疲勞、焦慮和壓迫的感覺。嘈雜混亂或讓人情緒亢奮的環境、快節奏的工作生活,以及伴侶間的矛盾都會觸發這種狀態。只有在這種過度刺激的狀態下,敏感者可能才顯得比一般人更為脆弱。但是,這種脆弱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出現,比如每天安排一些時間來讓大腦處理信息,幫它“趕上進度”。對敏感者而言,稍微花時間獨處靜思就可受益良多。
若是符合上述任何特征,那你的敏感程度可能超乎意料,也許還會迫于壓力去隱藏這些特征。然而,這卻是死循環,敏感是無法壓制的,這樣做只會泯滅天賦。
你要邁出的最重要一步恰巧是社會所忌憚的:不要隱藏敏感,要欣然接受,將其公之于眾。
[編譯自美國《時代周刊》]
編輯:馬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