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穎,曾雅,任同軍
(1.大連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3;2.大連海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3)
全球氣候變暖,是目前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最大挑戰,減少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排放,是控制全球氣候變暖的最有效手段。近幾年來,碳達峰與碳中和成為我國社會關注的熱點以及未來社會發展的主要戰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把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作為2035 年遠景目標[1]。據2021 年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FAO)的統計,農業用地釋放出的溫室氣體,超過全球人為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30%,減少農業碳排放,對控制全球氣候變化有重要作用[2]。中國是農業大國,也是養殖水產品總量超過捕撈總量的漁業大國。因此,進一步探索低碳水產養殖模式,推進生態健康養殖,有望在實現雙碳目標的愿景中發揮重要作用。
在國際上,各漁業發達國家,在發展節能低碳、環境友好型的現代水產養殖方面研究成果豐碩,始終走在國際前沿技術發展的前列[3]。國外廣泛應用綜合水產養殖模式,注重養殖智能化水平的提高,養殖過程也有一套標準的檢測流程[4]。相較于國外低碳水產養殖模式較快的發展趨勢,我國低碳養殖模式的發展略顯滯后,在模式智能化、監管標準化以及模式大規模產業化等方面,亟須提高,低碳養殖模式研究還需深入和拓展。現分析了我國低碳水產養殖模式現狀,指出了目前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關建議,以期為我國的低碳型水產養殖模式發展、加快推進綠色漁業高質量發展、雙碳目標的實現,提供借鑒。
養殖模式作為漁業產業生產的重要載體,其作用尤為重要。自“十三五”以來,我國大力加快轉變漁業發展方式,通過發展生態漁業和低碳養殖新模式,向實現漁業低碳、經濟、循環和高效發展的目標邁進。目前,諸如漁光互補、稻魚綜合種養、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等低碳模式,應用廣泛,在生產實踐和理論上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1.1 模式簡介
所謂漁光互補,是將水產養殖和太陽能產業相結合的生產方式。水產養殖部分,依托光伏+塘內循環養殖+“稻漁模式”陸基封閉式循環養殖系統,實現尾水利用零排放、全“綠色”;光伏發電部分,利用696 kW 容量的太陽能發電設施,采用645 W單晶雙面雙玻光伏組件,實現最高可達21.1%的轉化效率。2022 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等九部門,聯合印發《“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提出積極開展“光伏+”綜合利用行動,鼓勵農(牧)光互補、漁光互補等復合開發模式[5]。以通威漁光互補項目為例,2023 年一季度,光伏發電項目累計上網電量達到了5 300 萬kW[6]。目前全國的通威漁光互補電站已達到51 座,在全國并網的規模達到3.12 GW,節碳成果顯著。
1.1.2 模式流程
養殖部分首先通過提升泵站,對于進水,將河水抽至蓄水沉淀池,通過水凈化流程,將凈水輸入養殖池中;然后通過底排污系統,將尾水轉入固液分離池分離固態廢物,依靠人工濕地,對液態廢物進行生態過濾;最后將可回收部分重新利用,不可回收部分直接外排,實現尾水利用零排放。
1.2.1 模式簡介
稻漁綜合種養,是綠色生態的復合農業生產模式,通過利用稻田淺水環境和生物資源,投放水生生物,以控蟲防病,促進水稻生長;而水稻能夠吸取生物未充分利用的殘留物,從而實現稻田生態物質循環利用的綜合目標。為了穩步推進稻魚綜合種養產業高質量發展,農業農村部于2022 年10 月30日發布的《農業農村部關于推進稻漁綜合種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突出稻魚綜合種養、產業種養結合、生態循環、綠色低碳特點,提升稻田生態環境質量,開辟綠色生態循環農業新路徑[7]。以麗水市青田縣為例,截至2022年6 月,該縣稻魚共生面積約5 336 萬m2,年綜合產值5 億多元,并成功將稻魚共生模式推廣到上海、福建、湖南等多個省市,為當地統籌減污降碳、提升農田生態系統碳匯能力,提供了有益借鑒[8]。
1.2.2 模式流程
稻魚綜合種養模式流程見圖1。由圖1 可見,水稻田為魚類提供棲息地和食物,魚類則發揮除草肥土、提供氧氣、吞食害蟲等功能,這種生態循環,大幅減少稻田溫室氣體排放,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了5.9%~12.5%[9],實現了降低碳排放的要求。稻魚共生系統,增強了水土資源的循環利用,減少了化肥的使用量,維持了農田的生態平衡,起到了綠色環保的作用。

圖1 稻魚綜合種養模式流程
1.3.1 模式簡介
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模式,是一種低碳環保、高密度、高效益的現代化養殖模式,利用物理化學法、生物法、充氧曝氣等手段,實現水體的循環再利用。2019 年,農業農村部等十部聯合印發《關于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大力推廣工廠化和池塘循環水等生態養殖模式,促進水產養殖業綠色可持續發展[10]。以遵義市正安縣梅華水產科技有限公司推行的工廠化循環水養殖對蝦項目為例,其利用工廠化數字監控的優勢,對所有設備自動管理,比傳統養殖方式節電50%,節水90%,實現了“零網箱、生態魚”的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格局。
1.3.2 模式流程
常見的工廠化循環水流程見圖2。由圖2 可見,首先通過過濾系統吸附養殖尾水中的固態排泄物,并通過二氧化碳脫離過程,吸附去二氧化碳及其他溫室氣體;接著經過處理的尾水流過生物濾池,依靠微生物的代謝分解作用,將有毒和富營養的有機物分解成對環境無害的無機物;最后再加熱至恒溫28 ℃,重新流入養殖池中,而其他廢物則轉化為有機肥料重新利用,減少生產能耗和含碳溫室氣體的排放。

圖2 常見的工廠化循環水流程
我國的漁業減排固碳技術實踐較晚,低碳養殖技術研發支撐不足,可以直接投入生產使用的技術并不多。以稻魚綜合種養技術為例,其對土壤質量、水體環境和溫室氣體排放長期影響等基礎研究,亟待加強,產業化配套技術與當下更高的低碳化生產要求,仍有差距,技術層面仍需繼續優化。此外,在養殖過程中的海洋固碳、儲碳技術的開發、海洋新能源的開發以及相關產業裝備制造等方面,仍缺少成熟的技術,對碳足跡的研究與監測也較為滯后,產生污染導致養殖技術發展受限的問題,也時有發生。
就現階段的低碳水產養殖模式發展而言,可以投入生產的技術較少,技術專利的轉讓價格偏高;生產設備由于缺少大規模工廠化生產,購買成本居高不下;國家關于開展低碳養殖的經濟補貼政策仍不完善、針對性不強,大部分補貼僅提供給養殖大戶或龍頭企業,個體養殖戶從中獲得的支持不足。以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模式為例,一套完善的循環水養殖系統,從采購到安裝乃至日后運營和維護的成本都較高,目前政府的現行補貼政策,大多具有傾向性,間接導致許多有意向從事低碳生產的養殖戶和企業,對其望而卻步。
目前針對漁業的碳達峰碳中和政策尚屬空白,缺乏對漁業碳中和潛力和價值的全國性評估以及國家層面的制度設計,在長期發展規劃、人才隊伍建設、研究平臺搭建等方面,沒有明確的政策引導。在政府的績效評估中,碳中和也并未納入考核指標中,低碳漁業發展在國家相關生態文明建設政策的制定中缺位,以至于地方對碳中和相關舉措實施動力不足。此外,漁業生產經營者的低碳意識、低碳生產執行力相對較弱,目前現行的立法關于低碳漁業發展,尚未有明確的要求和約束性指標,財政補貼政策的執行、低碳漁業的成本效益,均缺乏有效監管和反饋追蹤。
我國的國際交流合作整體質量有待提升,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最近幾年漁業科技實力逐步增強,低碳養殖技術、模式在實踐和理論研究上雖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與美國、日本、挪威等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技術模式不夠成熟,成果轉化率較低、學術期刊國際影響力不足,科研實力薄弱,導致我國在水產國際交流合作中處于從屬地位。二是受到“新冠”疫情、世界局部局勢變化等諸多因素影響,海外留學、聯合研究、合作辦學等方面均近乎停滯,對水產養殖領域的國際交流合作帶來巨大沖擊。三是當前我國水產養殖南南合作雖不斷深入,但也面臨發展后勁不足、可持續性較低等問題。如何創新南南合作模式、提高項目質量、推動資源、能力和知識使用效率最大化,是促進我國水產南南合作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11]。
擁有自主產權的高新技術和設備,是低碳漁業發展的必要條件。一是各省份要貫徹綠色新發展理念,以科技創新為動力,加快資源節約型技術的研發和推廣,提升生態養殖設施和裝備水平,整合行業內全部資源,實現裝備等方面技術新突破。二是要推動碳匯漁業的技術研發,加強貝類養殖、多營養層級養殖系統和海洋牧場等固碳和儲碳的技術研究,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和技術推廣服務體系。三是要加快池塘、工廠化循環水、稻魚綜合種養等養殖模式的數字化改造,建立現代漁業綜合生態系統。四是要加強碳足跡追蹤研究,實現水產養殖過程中碳足跡的可核查、可報告、可監測,實現碳匯全程可追溯,助力低碳技術的落實和創新。
科研成果只有進行轉化了,才能推進生產力的發展。一方面,應將更多低碳養殖理論技術轉化為實際可行的生產模式,通過研發新材料、新方法,尋找低成本發展道路,利用大面積工廠化設備生產,降低漁民和公司的投資成本,實現環境友好型、低成本型的水產養殖新模式。另一方面,政府應出臺多項優惠、補貼政策,惠及面涉及技術、設備供應商和買方,消除畸形的市場價格,免除養殖戶的成本顧慮,保障其經濟利益。例如:通過完善低碳水產養殖的生態補償機制,鼓勵廣大水產從業者從傳統的魚塘養殖、網箱養殖向現代化的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等模式轉型,并給予政策性的補貼支持。
要想實現我國低碳養殖模式的穩定快速發展,一是要將低碳養殖技術、模式,納入國家重大戰略和專項規劃的制定中,強化低碳技術培訓指導、示范帶動,加大政策宣傳普及力度,充分利用黨媒、央媒等權威渠道,宣傳推廣新技術、新模式、新進展,推廣以稻漁綜合種養為首的綠色低碳養殖模式,營造可靠的推廣渠道和良好的推廣氛圍。二是加快建立碳中和生態系統監測評估業務體系,為低碳養殖生產工作,提供統一的評估標準和互通的交流平臺,實現國家層面的發展、監督政策規范化。三是在實現雙碳目標的征程中,應盡快制定漁業雙碳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出臺具體的碳減排法律法規、技術標準和評估體系,加快推進低碳養殖技術、模式的有效實施。
在當前復雜多變的國際競爭格局和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必須進一步加強水產養殖領域多雙邊合作交流,彰顯大國漁業風范。一是搭建國際交流的高層次平臺,多開展線上學術會議等交流形式,引進國外綠色低碳養殖先進技術和思想理論,構建創新務實、開放包容的長期合作機制。二是在高校開展國際化的培育體系,著力培育國際化、復合型的水產養殖技術人才,并建立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開展低碳水產養殖技術、模式等方面的合作共享,共同推動全球低碳漁業的可持續發展。三是提高我國南南合作低碳養殖技術轉移的層次與水平,構建水產養殖技術資源共享平臺,推廣稻魚綜合種養、多營養層次綜合養殖、循環水養殖等低碳養殖模式創新解決方案,開展多形式合作,并建立跨境漁業產業園區、水產技術示范中心等,提升我國南南合作的執行效果和影響力,構建互利共贏的合作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