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立群
7 月,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正式開啟首批省級工業遺產申報認定工作。對于長期關注工業遺產保護和從事相關工作的人來說,是一個振奮的消息。
作為工業文化的重要載體,工業遺產見證了中國工業發展的歷程。2018 年,國家工信部印發《國家工業遺產管理暫行辦法》,中國的工業遺產保護工作正式啟航。5 年多的時間里,國家工信部先后發布了5 批194 項國家工業遺產,作為工業大省的山東,以14 項位居全國第二位。
今年3 月,《國家工業遺產管理辦法》告別“暫行”階段。正式版的《管理辦法》規定:參加國家工業遺產評定,需為省級工業遺產或中央企業工業文化遺產。這也成為包括山東在內的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加快推進工業遺產認定的重要推動力。正如工信部國家工業遺產評審專家、山東建筑大學教授姜波所說,很多工業遺產已經消失在城市的快速更新迭代中,山東作為工業大省,已經意識到其中蘊含的危機。14 項國家工業遺產的認定,超過了遼寧等老牌工業基地,這是對山東工業遺產保護工作的肯定,也是鼓舞與鞭策。

坊子炭礦博物館是利用20 世紀60 年代原山東省坊子煤礦遺存的兩棟老舊車間改造而成(劉偉光/攝影)
要理解工業遺產保護,首先需要解決一個問題。什么是遺產?
歷史不至百年之物,是否能稱為遺產?遺產難道不是千年甚至萬年的歷史遺存?國內學術界曾對此有過爭論。不過,這樣的爭論并沒有使是否保護工業遺產成為社會爭議話題,而是很快成為共識。因為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現實是,如果今天我們不對工業遺產加以保護,那么它們根本沒有機會留存到更久遠的歷史長河里。
即便在工業歷史起步更早的西方,對工業遺產保護的研究,也不過是20 世紀50 年代之后方才開始。80 年代,英國人首先提出了工業遺產旅游的概念,隨后擴展到歐洲大陸部分工業停滯區域。相比于西方兩個多世紀的工業發展史,現代工業進程僅百余年的中國,對工業遺產保護的研究起步并不晚,而姜波便是最早介入該領域的專家學者之一。
20 世紀90 年代,姜波就在張潤武先生的指導下,對山東的近代建筑進行系統研究,從劉公島的鐵碼頭到膠濟鐵路,從坊子煤礦到淄博煤礦,其對近代建筑的調查,一定程度上就是對山東近代工業發展歷程的調查與記錄。“那時,國內還沒有正式提出工業遺產保護的概念。”
2006 年6 月,首屆中國工業遺產保護論壇在無錫舉行,此次會議誕生的《無錫建議》草案被認為是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具有“憲章性”的首部文件,是我國第一次正式公開提出工業遺產概念,我們開始意識到工業遺產面臨的危機。在國家相關部委的介入下,我國的工業遺產保護研究開始納入科學、規范的軌道。2010 年,中國建筑學會工業遺產學術委員會成立,姜波成為第一批學術委員之一。從政府到學界,工業遺產保護的兩股重要力量開始為同一個目標共同努力。

坊子德日建筑群(劉偉光/攝影)
五年前,工信部公布第一批13 項國家工業遺產,煙臺張裕釀酒公司排在第一位,這也是山東唯一入選項目。作為煙臺人,姜波對張裕再熟悉不過,“它承載著愛國實業家實業興邦的夢想,也是中國葡萄酒工業化的開端。”地下酒窖、“張裕釀酒公司”老門頭、孫中山“品重醴泉”題詞都成為其入選國家工業遺產的核心元素。
細數山東14 項國家工業遺產,從張裕釀酒公司到德州機床廠,從津浦鐵路濟南機器廠到山東郵電管理局舊址,從勝利油田功勛井到濟南第二機床廠、明水淺井粘土礦……盡管他們并不能反映山東百年工業發展的全貌,但均在不同歷史時期,為山東工業發展做出過不可忽視的貢獻。作為山東唯一的工信部國家工業遺產評審專家,姜波參與了每一次評審,并堅持為山東的工業遺產保護和認定提供建議與支持,“山東14 項國家工業遺產,僅次于四川,超過了東三省的遼寧等工業重鎮,難能可貴。我們需要對工業遺產進行更系統的保護和研究。”姜波表示,“像濟南第二機床廠,工業遺產保護已經成為其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更多的工業遺產,依然散落在各地,等待有心人去挖掘。
7 月,姜波奔波在青島與德州、濱州之間,“青島曾經有九個國棉廠,如今僅剩五廠與二廠”,這讓他非常遺憾,但是這份遺憾似乎在德州得到了補償。在由原樂陵棉紡廠改制而成的山東華強新材料有限公司,他看到了“20 世紀50 年代的廠房,廠房里轟鳴的機器,穿白衣戴白帽的紡織女工……”老一輩的工人告訴他,早些年,廠子里很多人講話都是青島口音,那是棉紡織業自沿海向內地轉移留下的印記。從青島、煙臺到濰坊、淄博、濟南等等,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工業遺存。“濟南茂新街名字的來源,便是1919 年江蘇無錫榮氏家族在濟南設立的茂新面粉公司。成豐橋的名字同樣來自成豐面粉廠。”20 世紀初,濟南曾有七家大型面粉廠,占據中國北方重要的市場份額。在姜波看來,每一處工業遺產背后,都有太多故事值得記憶和講述,他們共同鑄就今天山東工業大省的雄厚基礎。

張裕酒文化博物館的酒窖,一杯酒醉倒了一座城(王立群/攝影)
最新的《國家工業遺產管理辦法》對工業遺產有個更為明確的認定,就是指在中國工業長期發展進程中形成的,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科技價值、社會價值和藝術價值,經工業和信息化部認定的工業遺存。除去廠房、車間、作坊、礦區、機器設備、生產工具、辦公用具、產品、檔案等具象的遺存之外,生產工藝、規章制度、企業文化、工業精神等非物質性遺存也被包含其中。但正如最新一批國家工業遺產——山東明水淺井粘土礦的負責人劉濤在多輪申請失敗后所說:“工業遺產并非越老、越舊越好!”工業遺產保護過程中,活化利用更加重要。
山東最具代表性的青島啤酒博物館,已經累計接待游客超過1000 萬人次,他們在這里了解青島啤酒和山東甚至中國啤酒產業的發展歷程。而在全國范圍內,也有更多的成功案例可以讓我們去借鑒學習,無論建設國家文化公園、工業遺址公園、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還是根據各自特色建立工業博物館,都可以讓它們在新的時代里實現新的價值。除去14 項國家工業遺產,“還有很多的工業遺產等待我們去發現、保護和利用”。在姜波眼中,山東的工業遺產資源太過豐富,“青島的紡織業、濟南的面粉業、膠濟鐵路沿線的采礦業、淄博博山的玻璃琉璃產業,還有小三線,這都是山東的特色,而我們做的研究、保護和開發還遠遠不夠!”
但隨著省級工業遺產認定工作有序展開,我們已經有了保護好山東工業遺產的最重要支撐與保障,這一年,是20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