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郭笑
正值三月,春色盈野,沿著當年乾隆皇帝去泰山封禪的車轍,我們來到了濟南長清區張夏街道邵莊村,這里正舉辦著一場影像大集,鑼鼓喧天,熱鬧非凡。有一個身穿紅色上衣舉著自拍桿舞蹈的男人引起了記者的注意。他就是邵莊村的“活寶”——江玉寶。

村里舉辦活動時,江玉寶是氣氛擔當
邵莊村被群山環繞,像極了一個安逸的嬰兒靜靜地躺在大地母親的懷抱里。每到初春,御道花開,吸引眾多游人前來賞杏花、觀春色,江玉寶便忙碌起來。他跟著村里的舞蹈隊、鑼鼓隊、花棍隊活躍在各個活動現場,為這個本來略顯冷清的村莊帶來了歡笑與熱鬧。今年這場“御道·張夏”影像大集活動,是山東藝術學院傳媒學院師生深入鄉村,用鏡頭記錄鄉村振興背景下百姓生活的攝影實踐。我作為記者,前來記錄這場活動的開幕。就是在現場,我發現了這么有感染力的江玉寶。他舉著自拍桿,記錄著活動現場的每一個環節,時而跟現場父老鄉親互動,時而對著手機向觀看直播的觀眾介紹現場的情況,不亞于一個暖場的專業主持人。最最有趣的是,他會跟著表演隊伍翩翩起舞,動作幅度很大,很賣力,但并不突兀和浮夸。可以說是現場的氣氛擔當。活動結束后,強大的好奇心驅使著我想進一步了解他,“他是怎樣的人?平時都會做什么?這么強的自信從何而來?”帶著這些問題,我拿到了他的聯系方式,準備有機會專程采訪他。
一周過后,帶著滿心的疑問,我驅車來到邵莊村。前一天晚上十點,我跟江玉寶聯系,說明天去采訪他,本來就想簡單聊聊,沒想到第二天在邵莊村的小廣場,舞蹈隊、鑼鼓隊、花棍隊都來了。從這一呼百應的陣勢,可以看出他平時在村里的好人緣。我看他跟舞蹈隊一起排練舞蹈、與鑼鼓隊一起踩著鼓點自由表演,最有意思的是看他們練習打花棍。這個花棍隊是由邵莊村熱愛文藝的村民們組成,隊員以中老年人居多。別看他們年紀大,動作卻非常標準。打花棍既能鍛煉身體協調性,還有助于增強體質,這一類文化體育活動的興盛正是當下鄉村休閑文化蓬勃發展的寫照。無論是嚴寒還是酷暑,江玉寶都堅持著組織各項活動,把村民們的心聚在一起。他喊著口號,顧不上喝口水,嘴上都起了水泡……雖然辛苦,但他似乎通過這些活動找到了生活的意義。

參加村里花棍隊訓練

江玉寶平時忘我的練習經常顧不上喝水,嘴上起了口瘡
表演完畢,江玉寶帶我到他家里做客。家里整整齊齊,我跟他開玩笑道:“您愛人真賢惠,把家里打理得這樣好。”他卻突然流露出一絲尷尬,原本快咧到耳根的嘴角不自然地耷拉下來,我意識到可能觸及到他不愿提及的過往,就趕緊岔開了話題。這時跑進來倆小孩,飛奔到他懷里,他的臉上又恢復了笑容,他拉著兩個孩子來到衣帽間,孩子們蹦蹦跳跳地非要拉著他跳個舞,孩子的父母接踵而至,住在隔壁的他們平日里就常到張玉寶家串門,他們相處得像家人。“金鄉鄰,銀親眷;鄰居好,賽金寶。”江玉寶說,“遠親不如近鄰,我們村的父老鄉親都是互幫互助過來的,跟家人一樣,誰家有需要了,就幫一把。他們也都不把我當外人了。”他的樂觀也感染了周圍的鄰居,就像快樂真的會傳染,邵莊村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友愛和溫暖的微笑。

江玉寶經常看望100 歲的姨奶奶,不忘當年的養育之恩。這是他用自拍桿與姨奶奶拍合影
江玉寶不僅團結鄰里,還孝敬老人,懂得感恩。他經常去看望100 歲的姨奶奶,老人家對江玉寶有過養育之恩,他一直記在心里,現在時常去陪她聊天,和她逗樂,還教她用手機錄視頻。村里的人都說,江玉寶是個大好人,不僅是豐富村民業余生活的文藝骨干,還發揚了村里友愛互助、尊老愛幼的良好鄉風。
在后來的采訪中我了解到,與前妻離婚后,他便帶著兒子一起生活,“平時有空我就會去城里接一些裝修隊的活,因為年輕時候受工傷,手殘疾了也沒法做木匠,就做一些刮膩子的活。兒子現在大了,也出息了,在城里找了份體面的工作,我這做父親的也算知足了。”說到兒子,他不禁眼含熱淚。他三十幾歲便和兒子相依為命,孩子長大了,他也覺得是老了。他曾一度感到空虛、迷茫,一個偶然的機會他接觸到了直播,才又找到了自己的精神支柱。

年輕時因工傷導致手部殘疾,卻絲毫不影響他對生活的一腔熱忱

平時江玉寶會做粉刷匠補貼家用

江玉寶喜歡記錄家鄉的山水美景,有時候也搞搞直播,他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
通過直播的方式,江玉寶和網友們聊天,向他們介紹家鄉的風土人情,也會把村里的各種活動用視頻記錄下來,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千年張夏的御道文化和三十里御杏花開的壯觀景象,吸引更多游客前來觀杏花、游山水,為美麗鄉村的建設和鄉村振興事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今后,他還想通過直播的方式,為村里的建設出一份力,我們也期待著粉刷匠的華麗轉身。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樂觀的他積極生活著,用自己的一腔熱忱給這個小山村帶來蓬勃的正能量。江玉寶只是廣大農村眾多農民中的一個縮影,他的生活可以代表很多人,在他幸福的笑臉背后,是中國農民精神世界日益豐富的真實寫照。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他一定可以用流量變現,助燃鄉村振興的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