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翔旭,郝澤宇
(中國人民大學,北京 100872)
2021年8月5日,在東京奧運會乒乓球女子團體決賽中,中國隊以3 : 0完勝日本隊,成功衛冕。賽后時任中國乒乓球女隊主教練的李隼與陳夢、王曼昱、孫穎莎等3位弟子的合影令人尋味:他們舉起手臂,向世界亮出“1”的手勢。這個“1”意義非凡,既代表3位年輕隊員第1次參加奧運會,第1次獲得奧運會金牌,更代表中國乒乓女隊再一次完成奧運賽場上的新老交替。鏡頭里,執教國家隊20余載的李隼滿臉笑意。這背后,是一位以乒乓球為畢生志向的追夢者為實現職業夢想而展開的人生長跑。
以乒乓球為業是李隼的人生志向。為了這個目標,他像疾風驟雨里的水手,經歷了起伏,迎接著波浪。1963年,李隼出生在一個體育家庭,母親是我國第一代乒乓國手,父親則是培養出馬艷紅等世界冠軍的體操教練。耳濡目染,李隼逐漸喜歡上了乒乓球,很小就加入鐵道兵乒乓球隊。16歲那年,他與施之皓等隊友配合,擊敗當時的全國冠軍,奪得第3屆全軍運動會乒乓球項目團體冠軍。
時代的浪潮并不總是推著每朵浪花奔涌向前。由于缺少科學的訓練方法,加之20世紀80年代初期軍隊的精簡改編,李隼不得不因傷退役。懷揣著早已萌發的乒乓夢想,20歲出頭的李隼被分配到北京市西城區體委。掃地、刷油漆、看場地……時光在瑣碎的事務中溜走,但并沒有消磨他的志氣。“我一直在尋找機會做乒乓球教練員,實現心中的夢想。”不久,這樣的機會真的來了,也成為他人生的轉機。
由于工作踏實努力,李隼被水上項目教練員推薦到武漢體育學院學習皮劃艇。盡管所學專業與乒乓球有“180°大轉彎”,但李隼心中對乒乓球的惦念卻始終未變。《金牌教練李隼和他的母親》一書曾提到,在流體力學考試中,李隼以乒乓球的旋轉為參考,獲得全班第1名的成績。做皮劃艇教練后,他甚至將一位從乒乓球項目淘汰下來的女運動員培養成為全國賽艇比賽第3名。
回顧那段波瀾歲月,李隼的堅韌和毅力幫助他迎來新的曙光。在“專業歸口”的政策下,李隼得償所愿,以一名教練員的身份回歸乒乓球場。盡其在我,聽其在天。不論是一開始的北京市西城體校、北京乒乓球隊經歷,還是從1996年起的國家隊執教生涯,李隼的心里始終記著“不管我在哪里當教練、當哪個項目的教練,都一定要做到最好”。
時至今日,李隼還清楚地記得剛到國家隊競聘時的心情,“我坐著公交車來到國家體育總局,一路上特別緊張”。盡管當時的個人履歷和競聘報告未得到所有人的認可,但退役后的那段人生經歷讓他比任何人都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執教機會。此后漫長的國家隊執教歷程表明,一個將畢生熱愛都傾注在一方小小球案上的逐夢者,從來不會被前進路上的曲折坎坷所絆倒,更不會被無可避免的困難所定義。
乒乓球運動員的職業歷程經過不同的階段,但相對系統、長遠、有針對性的規劃應盡早明確并伴隨其運動生涯。在這個過程中,教練員好似一位必不可少的馭棋手,頗有“落子一著,思慮十步”的意味。“教練員一定要有長遠的想法,將運動員各年齡段的訓練都提前規劃好,這種規劃要具體到每個動作、每項技術——為什么這樣練?為什么這樣跑?10年后怎么跑才能提高速度?跑動中如何發力?等等。”
“謀劃長遠、以人為本”的觀點在早年間李隼為《乒乓世界》雜志撰寫的文章中就可見端倪。“做教練這么多年我最深的體會就是要干成一件事情必須全身心投入。都說不要把運動員當作自己的私有財產,但我感覺要把運動員當作自己的孩子,就像藝術家珍視自己的作品一樣。”無論是最早培養的王楠、張怡寧、李曉霞,還是如今指導的陳夢、王曼昱、孫穎莎,李隼都用一種發展的眼光看待她們,用心為她們制定走向競技巔峰的規劃圖。
將遇良才,但育才方法并非千篇一律,而是因材施策。“技術打法要根據運動員的性格來確定,不能一概而論、千篇一律地培養。”李隼的弟子無一不是“打法和性格完美結合”的典范:王楠的基本功不是最優,但她的每一板球都能致命;張怡寧發球、接發球一般,力量、旋轉一般,但她的技術銜接堪稱精雕細琢,諸如此類的個人稟賦被李隼敏銳地發掘并發揮到極致。
從單個運動員的選拔、培養,到整支隊伍的管理、更新,乒乓球項目的人才培養離不開大環境的熏陶。在中國乒乓隊的發展歷程中,無數運動員、教練員不計個人得失,始終發揚“胸懷祖國、放眼世界、為國爭光”的精神。“乒乓球隊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良性的競爭系統能夠讓大家共同進步,發揮出最佳狀態。陳夢、王曼昱、孫穎莎奪得東京奧運會女子團體金牌,離不開中國乒乓隊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
李隼常問隊員:你想要干什么?達到什么樣的目標?在他看來,只有教練員和運動員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訓練才會有奔頭,比賽才會有信心。遵循這一原則,李隼開啟自己的輝煌乒乓球執教生涯:在北京市西城體校培養出北京市冠軍,在北京隊培養出全國少年團體亞軍,在國家隊培養出王楠、張怡寧、李曉霞等世界冠軍。
仰望星空,腳踏實地。確定了目標,如何為運動員量身打造訓練計劃顯得尤為重要。“訓練中教練員最忌諱就事論事,今天運動員正手打不好就一個勁地練正手,明天反手不佳又一股腦地練反手,幾個月下來運動員進步有限。”對此,李隼的做法是圍繞最高目標全方位激發運動員的潛能,鍛長補短、積厚成器。所謂鍛長補短,遠非一句簡單的“放大優勢,彌補劣勢”可以概括。一方面,“鍛長”要與運動員的性格契合。比如:王楠的性格特點是賽前壓力越大、對手越強,越能打得好,因此在第45屆世乒賽半決賽前,李隼對王楠說了兩句話:“我相信你,但你要做好最困難的準備,要做好打滿5局的準備。不管遇到多大困難,必須拿下比賽!”王楠的比賽情緒瞬間被調動起來,比賽中愈戰愈勇,最終贏得勝利。“補短”則有取巧之處。解決問題的方式有2種,可以直接解決(比如正手技術差就練正手),也可以通過發球、拉球等方式讓對手沒有辦法擺正手位球。如此一來,場上局勢由被動變為主動。更為重要的是,由“短”變“長”的戰術策略改變了運動員的思維習慣,使其不僅可以通過優秀的技術給對手帶來挑戰,還可通過策略的巧妙運用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賽場為隊員加油、助威
當前,科技使運動訓練減負增效。與中國乒乓球隊一同出征東京奧運會的還有浙江大學體育大數據創新團隊,他們將每場比賽視頻通過人工智能平臺上傳至距離體育館2 442 km的浙江大學。幾乎在比賽結束的同時,一份詳細到對手每一次揮拍、移動等數據的技戰術分析報告也新鮮出爐,并實時推送至我國教練員和運動員的平板電腦上,為其后續比賽提供精準的科技支撐。
2023年是李隼進入國家隊的第27年,多年來,他一直在琢磨運動員的心理——怎么獲取運動員的信任,怎么引導運動員走出低谷、積極向前,怎么潛移默化地改變運動員打球時的思維模式,怎么讓運動員保持自信、有安全感等。賽場內外李隼扮演的角色有較大反差:賽場上,他對弟子很嚴格,但賽場外卻像伙伴一樣與弟子相處,生活中對弟子呵護備至,給張怡寧熬中藥,陪李曉霞就醫,給隊員做拉伸按摩,陪隊員徹夜長談……在李隼眼中,教練員不僅僅是運動技能的傳授者,更是運動員的家人。乒乓球比賽激烈而殘酷,運動員都不在父母身邊,缺乏社交和傾訴對象,日復一日的訓練會讓她們感到枯燥,所以理解、關心運動員十分重要。李隼告訴記者,訓練和比賽中教練員也會出現急躁,但此時的急躁分為2種:一種是鼓勵、刺激運動員,不是真的跟運動員急;另一種就是情緒化的“急”,這是一種無能的表現。“出現問題,教練員要和運動員一起解決,而不是情緒化的急躁,這對解決問題毫無幫助。”

比賽間隙傳授隊員“錦囊妙計”

中國乒乓球隊例行隊會
每次隊員遇到問題,李隼都會積極調動隊員的情緒,激發其體內的能量。面對李曉霞的“選擇困難癥”,李隼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引導李曉霞相信自己的第一直覺,鼓勵她堅定自己的選擇。“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她,有時教練員要主動跳出乒乓球項目,緩解一下隊員緊繃的神經,可能更有利于其作出積極的調整。” 東京奧運會備戰期間,李隼笑稱與孫穎莎“天天斗”,目的是刺激孫穎莎自信地打好每一板球。
多年的辛勤付出讓李隼成為弟子們最信任的人,他與弟子的關系首先是家人之愛、朋友之義,其次才是教練之嚴。名將張怡寧一次在獲得金牌后說:“我想把這塊金牌送給我的教練李隼,從我13歲進入北京隊起,他一直陪伴我,照顧我。我處在巔峰時,他提醒我;我面臨低潮時,他勉勵我。”直到現在,張怡寧遇到事情還是會征詢李隼的意見。
作為主教練,李隼要陪同隊員前往世界各地集訓、比賽,與家人團聚的時間并不多。提到家庭,他深感愧疚:“要干好這項事業,必須全身心地投入,常年顧不上家。如果沒有家庭的支持,我無法全身心投入到乒乓球事業中。多年來妻子和女兒的默默支持給了我建功立業的底氣,但由于陪伴她們的時間太少,現在見了女兒,有時候話都不敢多說,但教練員就是這樣。”
東京奧運會前,李隼心臟最粗的血管堵得嚴重,急診后就做了心臟搭橋手術,術后沒幾天,他又帶隊去外地集訓。“對我而言,東京奧運會是我夢想的一部分,雖然我參加了6屆奧運會,但這次是我親自帶隊,必須珍惜這個寶貴的機會。”東京奧運周期,李隼帶領隊員先后來到河南、福建、山東等地集訓,每到一個地方李隼就感到心臟不適,于是他回到北京請教心血管專家。專家給他配好藥品并用英文和日文寫好病情介紹,給李隼吃了“定心丸”。在東京奧運賽場上,李隼的現場指導激情四射,但他身上一直都裝著每日服用的小藥粒。責任感與使命感讓李隼忘記了自己的病情,每天早上匆匆服完藥他便把全部注意力放在隊員身上,叫她們吃飯,觀察她們的情緒和競技狀態,帶領她們在賽場上盡情發揮、所向披靡。 “為什么國乒能長盛不衰?因為關鍵時刻總有人站出來。備戰東京奧運會的5年里,我每天都擔驚受怕,擔心的不是對手太強,而是我們沒有練好。姑娘們賽場上的表現超出預期,她們就是關鍵時刻站出來的人。”冉冉升起的五星紅旗和一枚枚光彩奪目的奧運金牌,是對李隼和弟子過去5年辛苦付出的最好回報。
就乒乓球項目的整體發展而言,李隼認為,乒乓球職業聯賽是擴大項目影響力的重要途徑,但目前尚處于起步階段,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當前,備戰巴黎奧運會是他的工作重點。“未來10年,乒乓球項目國際競爭格局依然是中日對決,日本隊的梯隊建設有所提升,但依然沒有形成系統。我們要保持自己的系統優勢、成功經驗和良好的競爭態勢,各級教練員要明確運動員每個階段的目標,加強訓練器材和訓練方法相關研究,促進乒乓球項目發展百花齊放。”
盡管未來某一天李隼也會退休,但對他而言,這只是“行政上的退休”,他依然會為乒乓球事業做一些事情,“我都干了這么多年了,突然不干了,真的會舍不得” 。中國乒乓球的輝煌成績,不僅源于一批批運動員的不懈拼搏,更離不開鎂光燈之外廣大教練員的辛勤付出。隨著一批批世界冠軍的誕生,李隼的青絲也漸成白發,但他不會停步,繼續陪伴運動員續寫中國乒乓球運動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