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治國
(上海理工大學,上海 200093)

高校高水平運動員又稱體育特長生,是指經過教育部門批準的招生高校根據本校高水平運動隊項目建設需要,從參加全國普通高校統一招生考試的學生中特招有體育特長且符合高校年度招生工作規定的學生。高校高水平運動員的首要任務是學習,其次是在長期刻苦訓練的基礎上提升競技水平,具有參加高級別體育賽事的資格。高校招收體育特長生有利于為國家輸送大批優秀運動員,提高學校的影響力和競爭力,是我國培養優秀運動員的一個方向[1],也是我國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
自1987年至今,我國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已有30多年,招生規模日益擴大,2021年,全國高水平運動隊實際招生人數達到4000余人[2]。在我國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快速發展的同時,運動員取得的成就也令人矚目,東京奧運會女子10m氣步槍項目金牌獲得者楊倩、2022年北京冬奧會中國北歐兩項“第一人”趙嘉文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在關注高水平運動員光鮮亮麗比賽成績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其在求學過程中的一些問題,最突出的就是文化課成績較差,甚至出現畸形發展的傾向[3],具體表現為考試不及格,甚至一些同學不能按時畢業。筆者對南京市161名高水平運動員和廣州市208名高水平運動員的考試成績進行分析,其進入高校后的學業考試情況如圖1所示。

圖1 南京市和廣州市高校高水平運動員考試情況統計
從圖1可知,兩地高水平運動員幾乎有一半存在考試不及格的情況,甚至一些同學有6門功課考試不及格,并且,隨著年級升高不及格人數擴大。考試不及格帶來諸多嚴重后果,最直接的影響是其畢業和就業,從深層次上分析,對高水平運動員的心理帶來沖擊,使其產生自卑心理,進而在思想上放松學習,導致成績進一步下滑,形成惡性循環。
高水平運動員學業問題產生的原因既有客觀因素也有主觀因素,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文化課基礎水平較差。這一情況出現的原因與高水平運動員長期重視訓練、忽略文化課學習有關。高水平運動員都要經歷長期系統的刻苦訓練,南京地區161名高水平運動員進入大學前絕大部分的訓練年限都在3年以上(表1)。其他高校情況也基本類似:湖南師范大學90%的高水平運動員入校前訓練年限為4~8年[4];西安交通大學一些高水平運動員入校前訓練長達12年[5]。長期專業訓練必然占據其大部分學習時間,導致文化課成績普遍較差。
第二,學訓矛盾依舊存在。如前所述,學訓矛盾在高水平運動員的中學階段甚至小學階段就已存在。進入大學后,這一矛盾并未明顯減緩。與普通學生相比,高水平運動員的一個重要任務是用賽場上的優秀成績為學校爭光,因此,其比賽成績是高校關注的焦點,也是教練員工作業績和訓練水平的一個衡量標桿。這樣一來,大多數高水平運動員每天都要花費大量時間參加高強度的訓練,有時候訓練甚至要占用他們的學習和休息時間。
統計可知,南京和廣州兩地50%以上的高水平運動員每周訓練次數超過5次,高強度高頻率的訓練使高水平運動員難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進行正常的文化課學習。學訓矛盾不解決就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高水平運動員的學習問題、出路問題與就業問題。
第三,課程設置和時間安排不合理。高校出于一視同仁或方便教學管理,在制定高水平運動員培養方案時忽略了其特殊性,最終演變成其綜合發展的障礙。在課程設置上,一些高校把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甚至高等數學等課程列入必修課,這些課程使高水平運動員的學習陷入窘境。據統計,大約92%的同學在“最難學習的課程”一欄選擇高等數學、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從這一數據可以清楚地看出,當前高水平運動員的部分課程設置有不合理之處,或者說沒有從其實際出發設置課程。另外,在課程時間安排上也有不盡如人意之處。高水平運動員訓練時間大都集中在下午3:00—5:00,但一些課程也安排在這個時間段,讓其左右為難,加劇了學訓矛盾。
第四,高水平運動員學習積極性不高。高水平運動員文化水平不高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學業基礎差、學習能力弱,進而喪失學習的興趣和信心。表2為上海、廣州、南京三地高水平運動員課余時間文化課學習情況統計,有80%以上的高水平運動員每天課余用于學習時間不足3h。部分學生逃避學習,表現為經常遲到、早退,甚至曠課,沉迷網絡游戲和休閑娛樂等。

表2 上海、廣州、南京高校高水平運動員課余學習時間占比 %

表2 南京市高水平運動員訓練年限統計 年
提高高水平運動員文化素質一直是我國體育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隨著我國競技體育的發展,培養具有高文化素質、適應和掌握科學訓練技能的優秀運動員,是當今體育人才培養的要求[6]。要徹底解決高水平運動員的學業困難, 須培養其學習興趣,端正其學習態度。學校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工作:
第一,樹立高水平運動員培養新理念。教育是國之大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教育是提高人民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事業”[7]。這就要求我們在高水平運動員培養過程中,樹立新的教育理念,從培養接班人的高度, 以高水平運動員的全面、健康發展為出發點,無論是制定相關優惠政策,還是確定培養方案,都必須結合學校實際,依據高水平運動員的具體情況進行。本著以人為本的理念,關心愛護高水平運動員,尊重其訴求,在促進其全面發展上下功夫。
第二,制定科學的培養方案。高水平運動員和普通學生有較大區別,他們文化課水平普遍較低,學習比較吃力,而且又要犧牲休息時間甚至是上課時間參加體育訓練。這一實際情況要求我們在制定培養方案時強調針對性和科學性,既要有統一的培養計劃,又要針對不同運動員的特點有一定的差異性。進一步加強對高水平運動員學習方面的要求,建立淘汰和選優機制,將學習、訓練、學分三者有層次、有區分地掛鉤,提高其學習積極性[8]。在課程設置方面,適當調整高水平運動員必修課和選修課的比例。在教學內容的選擇方面,充分考慮高水平運動員的文化課基礎及學習興趣,建立符合社會需求并有利于提高高水平運動員綜合素質的課程設置與人才培養體系。在課程教學方面,在保證課程教學時間的前提下靈活安排教學內容,對因集訓或比賽影響正常學習的同學,學校要組織教師對其進行補課或補習。在課程考核方面,合理降低文化課教學的難度,適當增加考勤、課堂表現在課程學分中的比例,同時完善加分、降分管理辦法,將競賽名次折算部分學分,使學生能夠努力學習、安心訓練,有效化解學訓矛盾。
第三,健全管理機制。高水平運動員雖然人數不多,但是作為我國現有招生政策下高校學生中的一個特殊群體,對其管理和服務水準從側面可以反映一所大學的教育水平[9]。因此,要在思想高度重視的基礎上,健全高水平運動員管理體制[10]。首先,學校應成立由分管校領導、教學管理部門、體育部和高水平運動員所在學院組成的專門管理機構,定期研討和解決高水平運動員培養工作中出現的各類問題。同時,根據形勢的變化修訂和完善相關文件或制度,使高水平運動員的培養和管理工作有據可依。其次,建立輔導員和教練員共同管理的“雙班主任制”,不僅可以有效防止個別高水平運動員利用兩個院系信息不對稱逃課或躲避訓練,還便于輔導員和教練員進行交流溝通,及時解決出現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其學訓矛盾。最后,完善獎懲機制。對于學訓表現優異者,院校兩級部門要加大表彰力度,并給予適當的物質獎勵;對于違反校紀和故意逃避訓練、學習的行為,及時予以懲戒,以儆效尤。
第四,搭建學困幫扶平臺。部分高水平運動員學業出現困難是多種因素綜合的結果,單純依靠輔導員或者班主任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因此必須建立一個由家長、專業課教師、教練員、班主任和輔導員共同組成的幫扶平臺。教練員在訓練過程中注重以生為本的指導思想,不僅抓訓練和運動成績,還要關心體育特長生的生活、學習和身心健康,幫助其正確認識和處理好學訓關系。輔導員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時,注重分類指導,幫助體育特長生找出學業問題產生的原因,及時提供有針對性的建議和措施。此外,學校要把高水平運動員在校表現與其家長進行溝通,請家長配合學校幫助高水平運動員調整心態,使其回到正常的學習和訓練軌道。
綜上所述,只有針對高水平運動員制定一套獨立、合理的人才培養體系,在強調實事求是、差異對待的同時注重教學過程管理,同時建立相應的監管與激勵機制,才能充分調動高水平運動員對文化課學習和比賽訓練的積極性,穩步提高其綜合素質,實現為國育才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