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嚴友旺
學生因先天條件和后天發展的不同,在不同層面的智力領域各有強弱項。因此,適合不同學生的教學方法也不盡相同。分層教學充分尊重學生的差異性,運用有所區別的作業側重設計,能加強對不同水平、智能學生的針對性指導,使學生個體得以獲得優化發展。
作業分層是實現分層教學、助力學生能力精準化提升的重要環節。設計分層教學模式可以調和學生整體能力水平,避免出現A 級能力學生認為題目過于簡單、C 級學生認為題目過難的情況。此外,多樣化作業內容的設計能予以學生自主選擇機會。學生對個體作業完成質量的關注度更高,對個人作業足夠重視,能提高對學科的興趣,保證作業完成質量[1]。
歷史作業的設計需張弛有度,難度適中,不可過分強調作業量,所設作業需與學生的實際學情相符。適度的彈性作業區間能調整學生的學習心態,促使學生對作業產生積極情感。
歷史學科知識具有固化、碎片化、理論性較強、記憶點繁雜的特點,不利于教師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唯物史觀。教師可以多設計開放式歷史作業,鼓勵學生從多維度歷史視角探究問題解法,以此鍛煉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2]。
學生是作業的主體,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人作為社會的一部分得到充分的發展。因此,學習歷史學科更要以史為鑒,尊重人的主體性。教師在設計分層作業時應遵循主體性原則,從學生個體的實際作業需求出發,創設貼合學生學習目標的作業內容,予以學生部分自由選擇空間,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3]。
從歷史知識的分類來看,歷史作業可以籠統地分為知識型作業和技能型作業。其中,知識型作業涵蓋了歷史史實、解釋、規律、意義、作用、影響等一系列需熟知牢記、靈活運用的固化知識點,大部分學生可以通過長時間的記憶掌握此類知識;而技能型作業則涵蓋對學生對實戰題目的分析能力和對固化知識點的應用能力的培養。二者結合起來,方能實現對學生歷史學科能力的強化。其中,知識點是一切述題技巧的根基。教師可以根據初中歷史的知識體系對學生作業進行分層,促使學生沿著歷史學科的知識體系逐級而上,由點及面地展開系統教學。教師可以設計知識型作業、技能型作業或融合型作業,結合學生學科智能予以適當鍛煉,使學生揚長避短,有針對性地填補個人學習盲區,實現歷史學科能力的全面發展[4]。
例如,在統編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教學過程中,教師結合秦漢時期歷史發展的基本知識,設計了知識型專練作業和技能型專練作業,讓學生自由選擇。在此之前,學生已從與教師的日常談話、課堂小測中了解到自身歷史學科學習存在的漏洞,能結合教師的指導建議彌補個人短板。在答題能力上缺乏訓練的學生首先選擇技能型作業,在材料解析題中更為突出。例如,毛澤東主席曾作詞:“惜秦王漢武,略輸文采……”問題1: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說說秦始皇、漢武帝的功績。問題2:將漢武帝與秦始皇并列,說明二者之間有共通性,試將秦始皇、漢武帝的功績進行對比,以史為鑒,進行系統評價。從分層角度來看,該題目考查學生對歷史規律的推演和把握,要求學生靈活遷移舊知識應用于歷史思考中,題目技能應用性較強,對技能欠缺的學生來說極具挑戰性;知識點掌握得不好、易于遺忘的學生可以選擇知識型作業以夯實基礎,題干一般如下:“根據上述材料,概括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張。”“根據材料,請寫出該材料所反映的史實,并寫出其影響。”此類題目一般從分層角度出發,考查學生歷史解釋的掌握程度。學生應結合題目檢驗自身的知識體系是否存在疏漏,達到較好的復習效果。
在上述教學活動中,教師依照知識體系將作業按照知識型和技術型進行綜合分層,讓處于不同學習短板的學生自覺選擇有挑戰性的作業項目彌補自身學習能力的不足。智能分區清晰、針對性強的作業分層方式能使學生清晰了解自身學科學習問題,有意識地向均衡能力靠攏。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五個維度。中考歷史題目與教學案例中都會圍繞著上述五維主題展開。學生因多元智能的差異性,答題水平參差不齊。多元智能的差異是可以此消彼長、相互轉化的。例如,學生史料實證能力稍弱,則可以通過大量訓練以勤補拙,達到熟能生巧的效果,逐步形成論證思維。基于此,教師在進行作業分層時可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學策略。教師在進行作業設計時,可將五維核心素養作為分層的主要依據,引導學生展開五維專項訓練[5]。
以統編初中歷史九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二次工業革命和近代科學文化”一課作業設計為例,教師結合核心素養培養目標,分設以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為主題的作業內容,每塊作業各三個題,讓學生結合個人素養短板展開自由拼配,完成練習題。其中,以史料論證為主題的作業設計案例如下。
閱讀李工真的《德國史》片段材料:1989 年,僅9 所工科大學在校生就超過萬人,在先進的教育下,德國涌現出倫琴、普朗克等科學巨匠和以西門子為代表的復合型人才,出現了內燃機等一系列新技術成果。回答下列問題:(1)根據上述材料,說出德國二次工業革命期間發明的新技術成果。(2)根據材料,圍繞主題提煉一個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
該題干將史料與所學知識相融合,考查學生從史料中挖掘歷史信息的能力,使學生在閱讀史料的同時在頭腦中構建知識與史料的內在聯系,塑造史料思辨思維,提升史料論證素養。諸如此類的作業分層設計理念使學生在答題與回饋時更加深入地了解自身學科能力短板,能結合個人需求自選作業內容,動態追蹤素養水平。綜上所述,以核心素養為分層作業的設計依據,對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提高起到積極推進作用。
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兒童有兩種發展水平,即現有發展水平和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二者的差距就是幼兒的最近發展區。”前者可以理解為學生的實際學情,后者則可以理解為學生的潛在學習能力。在結合學生現階段學情展開分層作業設計時,教師不能將課外作業視為課堂的增量,而應利用作業引導學生向知識的廣度與深度方向延展,在學生現有歷史學習水平的基礎上提升一個難度等級,使學生始終追逐一個既定目標,實現續航式成長。此類分層方式既不是“題海戰術”,也非固化內容,而是教師基于對學生學情了解的基礎上為學生設計的個性化變量作業。個體學生的作業量、作業難度因其學習水平的不同而不同。作業的完成質量、教育效果高于量的累積,如此方能使分層作業產生實質價值[6]。
例如,在統編初中歷史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作業設計活動中,教師在設計分層作業時經歷學生水平評測環節與難度分層環節。在第一批次作業中,教師為學生布置統一作業,集中測評學生本單元學習掌握情況,綜合評價學生知識掌握情況。教師梳理教學脈絡,幫助學生養成固化反思總結習慣,為學生分層布置總結類作業:學習能力強、知識掌握程度高的A 級學生,本周進行兩次課內容總結,內容以兩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為主,以思維導圖與筆記形式上交;學習能力稍弱、基礎知識零散的C 級學生,本周進行三次課內容總結,以錯題本、筆記形式上交;水平居中的B 級學生按個人需求彈性處理總結作業,不少于兩次。第一輪分層作業確認完畢后,教師已掌握第一手學情,能結合學生個體情況將作業進行難度分層,創建流水題庫,結合學生個體薄弱點,從題庫中為學生精準抽取選擇題10 道、填空題10 道、材料解析題3 道。這樣既可以管控學生的做題量,規避“題海戰術”,又能使學生的作業呈精準化、個性化態勢,有助于學生追逐個人目標,增強個體學習效果。
上述作業活動對教師來說具有一定挑戰性,教師需在充分了解學生學情、投入大量選題精力的基礎上精準分配作業內容,使學生均能追逐個人提升目標,達到分層教學的最高標準。為此,教師一方面投入教育精力,將作業分層分為兩輪,第一輪重在反思總結習慣的培養和階段學情的提取,為教師創建題庫爭取時間;第二輪重在精準分配題目,打造個性作業清單。定制作業單能使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重視,從而提升學習自信,重視作業完成質量。
依托興趣培養的分層,以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為學生塑造積極的學習情感為目的。教師在進行分層作業設計時,可考慮創設豐富的作業機制,調動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例如,教師可以設計“盲盒作業”,設計三份差異化作業請學生抽簽完成。“盲盒作業”能激發學生的作業完成興趣,帶動作業完成質量的提高。又如,教師可以在作業的基礎上設立小組比拼機制,預留三個難度等級的作業,讓學生認領個人難度等級完成。學生在完成一份作業后可自選完成其他作業,教師會結合學生作業完成量與質量酌情為小組加分,如“一份作業正確率95%以上為小組加2積分,多做多得”。多樣化作業活動的激勵能使學生自發提高作業完成質量,有助于分層作業的高效落實[7]。
例如,在統編初中歷史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古代日本”作業設計過程中,教師想通過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方式促進學生分層作業質量的提高,促使學生自覺、自發提升作業量,培養歷史學習興趣,因此創設包含大化改新、武士和武士集團、大和政權的統一等知識點在內的分層作業三套,并按照難度劃分為A、B、C 級。同時,教師為學生規劃了個人必做項:讓能力較強的學生必做A 題、選做其他題,能力較弱的學生必做C 題、選做其他題。教師為學生劃分學習小組,每組5 人,上交的作業量與質量將決定小組積分數。在集體榮譽感的激勵下,學生在課后極度重視歷史作業,主動完成多份作業為小組積分做貢獻。
上述作業設計活動將難度進行分層,但難度與難度之間的級差在學生理解、接受范圍內,學生能借助教輔材料完成作業。
綜上所述,在歷史作業分層實施策略中,教師可以結合知識體系、核心素養、作業現狀和興趣培養目標展開深度分層。教師可以通過知識型作業和技能型作業區分學生智能發展差異,平衡學生歷史智能發展水平;通過核心素養的五維培養目標創設分層作業;結合學生基礎學情設計個性化作業清單,搭建作業題庫,使學生題量與作業質量得以兼顧;結合學生興趣愛好設計創意作業形式,以學生積極完成作業的心態促進分層作業的高效落實。教師在設計過程中需敏銳察覺學生的進步,尊重學生的發展規律,關注學生進步幅度,使作業難度與學生能力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