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是我國傳統的花生主要產地,產量一度“約占全國產額之八成”。 1908年,德國商人做了第一筆從青島出口花生的貿易。其后,由青島出口到國外的花生產品數量逐年增長。1920年代中后期,北非、西亞、中亞及南亞的很多國家大力提倡花生種植,加上民國政府的捐稅太重,致使山東的花生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下降,出口額日見下跌。為增強市場競爭力,青島市商品檢驗局專門制訂檢驗標準,并據此標準嚴格檢查,促使花生質量不斷提高,出口量迅速恢復。1931年膠海關的出口貿易中,花生產品占出口總值的37%。
花生出口受阻,普利公司成立
1932年,受世界經濟危機影響,青島花生產品出口量一落千丈,價格暴跌。但即便如此,也仍是青島出口貿易中的大宗貨物,當年由青島港出口的花生產品占全國同類產品出口量的75%。
隨著經濟危機的影響不斷加劇,青島的花生產品出口陷于停滯,外商不再收購,國內也沒有銷路,價格迅速下跌,花生種植農戶及經營花生產品生意的商家均“賠累甚巨”。花生降價還引發了其他土特產品的連鎖反應,金融業也因之受到巨大打擊,而其他被連累者更是不計其數,致使“金融搖動,人心市面,俱有岌岌不可終日之勢”。
面對這一困局,青島商會會長、青島農工銀行董事長宋雨亭挺身而出,迅速組織全市紳商開會討論。大家一致認為,最好的辦法是組設普利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普利公司”),籌集一筆資金,在花生產品價格跌到最低市價時進行收買,然后“外銷西洋、內銷東粵”。
1934年1月26日,普利公司的“協議草案”起草完成,大家公推商會會長宋雨亭、銀行公會主席王仰先、錢業公會代表蘇劻臣3個人負責主持公司全部業務;宋雨亭等人當即聯絡20位銀行經理及富裕商戶將股款認定。
1934年1月27日晚,時任青島市市長沈鴻烈特地邀集全市重要紳商20余人在青島迎賓館舉行晚宴,參加人員經過認真討論,一致同意組設普利公司,并商定:當花生米市價跌至4.4元/百斤以下時就盡量收買,運銷外洋;最低限額是必須將市價維持在4.4元/百斤以上。會議宣告,普利公司即日成立。
普利公司設在青島商會內,財務亦由商會會計兼任,業務則由各商號抽調人員負責;為節省開支,所有人員均在原單位領取工資。公司“甫經成立,即開始辦公”,“全市商民聞此福音,莫不額手稱慶”。
金融賦能普利,成功實現救市
普利公司成立后,隨即向青島錢業公會抵押借款50萬元,同時函商青島銀行公會抵押借款250萬元。銀行公會對此高度重視,馬上召集各銀行經理在中國銀行舉行臨時會議,經與會人員討論后決定照辦。會議商定,此項押款由銀行公會所屬各銀行共同承做。
款項到賬后,普利公司迅速出手,盡量以高價收購,以解土產商家及花生種植農戶燃眉之急。加上在青島市政府的積極爭取和山東省政府的鼎力支持下,中央政府大幅度減少一定期限內青島出口土特產品的關稅,膠濟鐵路局、商品檢驗局、港務局等也相繼減免運輸費、檢驗費和碼頭捐、倉庫租賃費等,有力地支援了普利公司對花生產品的收購、運輸和出口。
然而,一些不法商販卻趁稅費減免之機“爭近利而忘遠圖”,妄圖操縱市場。為此,沈鴻烈于2月27日再次召集商會、銀行公會、土產公會、普利公司代表以及紳耆等50余人在市政府大禮堂開會,討論解決辦法。沈鴻烈要求,三個月以內必須將土產運出,并承諾:“市府當盡全力為其后盾,無論經濟方面、辦事方面,均可竭力幫助。”會議提出了四項具體辦法,這些措施有效解除了普利公司的后顧之憂,杜絕了不法“奸商從中居奇操縱”,維護了市場秩序。
對外貿易恢復,普利公司停業
1935年,世界經濟逐步復蘇,花生產品的價格和出口量日漸上升。隨著出口形勢趨于好轉并基本穩定,3月24日,青島商會向青島市政府報稱:“普利公司系由本市熱心紳商集資組織成立,專以運銷土產、救濟農村、維持市面為要務,開辦年余,幸蒙政府機關之扶持及各同業之贊助,始獲有相當之成績,迨客秋,土產提價,市面穩定之后,已無救濟之必要,故營業暫時停止。”
普利公司成立雖僅一年有余,但在青島金融界的資金支持下,先后收購并出口花生20余萬噸,順利完成了運銷土產、維持市場、穩定金融、救濟農村等一系列特殊使命。同期,省城濟南土產貿易也因遭受世界經濟危機影響而陷于停滯。為學習青島紓解困難的做法和經驗,山東省政府建設廳曾于1934年8月專門委派人員到青島“調查普利公司之組織,及各種土產出口之救濟方法,并各種試驗場之進行辦法”。但最終,濟南市面卻未能逃脫此次危機所帶來的災難,大批土產商號破產倒閉。
出乎意料的是,組建普利公司本為“維持目前”之“治標辦法”的權宜之計,但因適逢世界經濟危機逐步好轉,花生產品需求趨旺,公司將銀行抵押借款及各商號墊借的10萬元如數歸還后,不但不曾虧賠,經過結算反而盈余數萬元。一切事務料理完畢后,普利公司宣告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