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曉苗
摘要:國外的一些檔案眾包項目已經建立起成熟的志愿服務機制,涵蓋了基礎設施保障、志愿服務運作、志愿者管理、質量控制等環節,取得了重大成效。根據國外檔案眾包實踐,我國檔案部門可以從強化互聯網思維、健全檔案志愿者管理體系、以用戶為敘事核心、檔案眾包項目融入相關專業課程體系四個方面推進檔案眾包實踐。
關鍵詞:檔案眾包 志愿服務 志愿者
Abstract: Some foreign archives crowdsourc? ing projects have established mature voluntary ser? vice mechanism, covering infrastructure security, voluntary service operation, volunteers manage? ment, quality control and other parts,which has achieved significant results.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foreign archives crowdsourcing, Chinese ar? chives departments can promote the practice of ar? chives crowdsourcing from four aspects: strength? ening the Internet thinking, improving volunteers management system, taking the user as the narra? tive core, and integrating archives crowdsourcing projects into the relevant professional courses.
Keywords: Archives crowdsourcing;Volunteer service;Volunteer

眾包是Web2.0時代衍生出的一種新的組織形式和資源整合方式,能有效整合原子式、分散化和閑置的公眾智慧和力量參與公共事務治理,[1]是社會公眾與檔案工作人員共同創造檔案價值的重要形式。眾包模式在檔案領域的應用有助于推動檔案資源的社會化建設和開發,緩解檔案部門在檔案收集、標記、轉錄等方面的工作壓力。《“十四五”全國檔案事業發展規劃》也明確指出“鼓勵、引導、規范社會力量參與檔案事務”[2],為檔案眾包提供政策指引。國外檔案眾包實踐起步早、發展快、成果多,從志愿服務角度分析國外代表性檔案眾包項目的開展情況,能夠為我國檔案工作的創新性發展提供借鑒。
檔案眾包是指檔案機構依托館藏檔案資源,在互聯網平臺上將數字檔案資源開發利用工作通過任務細分分配給大量非特定網絡大眾,借助公眾力量和智慧共同開展的檔案開發利用新模式。[3]為了解國外檔案眾包實踐,本文以檔案部門主導、項目成果顯著為選擇標準,得到了以下五個代表性檔案眾包項目,志愿者的項目參與方式如表1所示。
(一)美國:“公民檔案員”項目(Citizen Archivist)[4]
為吸納廣大社會力量完善檔案資源,美國國家檔案與文件署(簡稱NARA)于2011年開展了“Citizen Archivist”眾包項目。該項目圍繞標記、轉錄、歷史中心、共享照片和編輯文章展開,因有效改善公眾與政府機構關系而于2012年榮獲“年度政府最佳創新實踐獎”。
(二)英國:“英國陸軍:著錄和繼承書”項目(Brit? ish Army: Description and Succession Books)[5]
英國陸軍是現代英國軍隊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更好利用英國陸軍于18世紀至19世紀形成的檔案資料,英國國家檔案館在2014年借助眾包平臺From The Page開展了“英國陸軍:著錄和繼承書”項目,希望志愿者轉錄繼承書中的入職日期(證明)、晉升日期等。該項目分為團級士兵、軍官和軍士的繼承書三個子項目,到2022年年底,團級士兵的繼承書已發布任務數11項,共計1571頁,有67名志愿者參與,轉錄了1133頁;軍官的繼承書有3項任務,一共699頁,已有56名志愿者參與,轉錄了413頁;軍士的繼承書共有8項任務,一共1335頁,已有79名志愿者參與,轉錄了269頁。
(三)加拿大:“聯合實驗室”項目(Co-lab)[6]
加拿大圖書檔案館于2018年在其網站上推出Co-lab項目,旨在讓用戶借助Co-lab工具轉錄、標記、翻譯和描述數字館藏,鼓勵所有公眾參與到還原歷史真相的事件中。志愿者在平臺上提交的檔案數據將成為可搜索的元數據。元數據使得加拿大圖書檔案館保存的檔案資源更易于訪問和使用,是一種促進檔案增值的重要手段。
(四)新加坡:“公民檔案員”項目(The Citizen Ar? chivist Project)[7]
為提高檔案資源的檢索準確性、可獲取性,新加坡國家檔案館在2015年啟動“公民檔案員”項目,鼓勵公民參與檔案著錄與轉錄。項目中公民參與的內容有繪制新加坡聲音地圖、翻譯方言錄音、音譯報紙、轉錄和翻譯唱片標簽、轉錄音頻和文檔、描述照片等。
(五)荷蘭:“眾在參與”項目(VeleHanden)[8]
2011年11月,荷蘭阿姆斯特丹城市檔案館與Pic? turae公司合作開發了VeleHanden數字眾包平臺,期望以眾包形式吸納社會公眾在網站上為數字檔案創建索引。截至2022年年底,平臺擁有22124名注冊志愿者,累計完成超600萬份掃描文件的眾包任務。
對五個代表性檔案眾包項目調查后發現,它們已經從基礎設施保障、志愿服務運作機制、志愿者管理、質量控制等方面建立起較為完善的志愿服務機制。
(一)基礎設施保障機制
Web2.0環境下的檔案眾包項目屬于一種線上志愿活動,數字眾包平臺是其不可或缺的基礎性設施。數字眾包平臺一般面向社會大眾,盡可能多地吸納參與者,并具有多向性、即時性特征,使得參與者的交流、互動行為不受時空限制。平臺既可以由檔案館自建或與其他公司合作創建,也可以基于第三方平臺。本文中美國、新加坡、加拿大、荷蘭的幾個項目都屬于前者,“英國陸軍:著錄和繼承書”項目則依托第三方眾包手稿轉錄平臺From The Page開展活動,直接使用該轉錄平臺成熟的眾包制度、經驗、工具及志愿者資源。From The Page是專為特殊館藏和檔案館的獨特需求而設計的眾包平臺,俄亥俄大學圖書館數字成像專家和實驗室經理艾琳·威爾遜認為:“它是一個已經被證明的非常通用的協作工具。”無論是哪種形式的眾包平臺,它們都具備便捷化操作方式和檢索、轉錄、標記、評論等功能模塊,使得數字化館藏內容更易于檢索、利用。
(二)志愿服務運行機制
檔案眾包項目涉及資源、平臺、項目組織者和參與者等要素,各要素間的良性互動與流轉推動了項目的有序開展。一是項目運作上,檔案眾包一般以項目制進行并建立專門的網絡平臺,用戶注冊、登錄后便能自行選擇感興趣的子項目,從而參與到檔案開發利用中。二是任務設計上,檔案眾包主題與內容由發包者策劃,既涵蓋了服役、移民、戰爭、方言等主題,又包含文檔、圖像、視聽等類型,富有吸引力。并且盡量選擇社會公眾所熟知的、感興趣的歷史事件,兼顧宏觀敘事與微觀敘事,還倡導用戶以郵件形式反饋自己想要涵蓋的任務主題,拉近與社會公眾之間的距離。三是用戶參與方式上,綜合六個檔案眾包項目,其方式包括檔案轉錄、標記、注釋、翻譯、評論、鏈接記錄、添加人物關系和其他網站鏈接、上傳和分享相關資料,形式多樣,可參與度較高。為增強項目趣味性、挑戰性,組織者有時會舉辦競賽來吸引大眾眼球。例如加拿大“聯合實驗室”項目主辦方推出的挑戰賽——對比爾·米納的檔案進行處理,將檔案轉錄工作游戲化,以線上比賽形式激發公眾的斗志和好勝心,在短時間內就取得了不錯成果;美國“公民檔案員”項目在2015年發起的轉錄挑戰賽也具有類似效果,一周時間公眾便轉錄了2500頁,添加了10000個標簽。四是檔案眾包成果的管理上,項目組織者一般會對志愿者提交的成果進行質量審核,審核通過后會在眾包平臺上提供利用,以實現檔案成果共建共享。
(三)志愿者管理機制
志愿者隊伍建設是眾包項目的關鍵性工作,包括招募、培訓、激勵等環節。這些檔案眾包項目面向一般網絡大眾,公眾經過注冊便可成為項目志愿者。為讓志愿者熟悉項目任務與工作內容,檔案館專門制定了志愿者手冊、操作指南和教學視頻,指導用戶如何標記、轉錄、評論,如新加坡國家檔案館提供了一份32頁的《海峽殖民地檔案》轉錄指南,內容詳盡。對于高難度轉錄任務,項目負責人會組建專業轉錄員工作組,匯集高水平轉錄員。項目網站的評論功能和交流社區在滿足用戶互動需求的同時,也為用戶提供了答疑解惑渠道,使其能向其他用戶和項目組織者尋求幫助,如美國的“公民檔案員”項目在History Hub網站上專設“communities”,供用戶發表評論、交流和分享成果,通過良性互動不斷加強組織者與用戶之間、用戶與用戶之間的信任關系。
為讓志愿者保持長久的參與熱情和成就感、獲得感,項目組織者一般會制定包含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在內的多元激勵政策。“眾在參與”項目以積分制提升項目可持續性。子項目“布魯日奧爾德曼銀行檔案中的證人證詞(1700—1795)”在項目簡介中規定,志愿者每輸入一次轉錄信息便可獲得一積分,審核后可得到額外積分,積分達到1000點便能換取書籍,兼具挑戰性和紀念意義。加拿大“聯合實驗室”項目則以接受專家挑戰的方式激發志愿者內在動力。有些檔案眾包項目公布的志愿者排行榜和志愿者采訪信息則體現了對志愿者貢獻的認可和尊重,給予其精神性激勵。
(四)質量控制機制
檔案眾包項目的質量控制通過用戶管理和內容管理得以實現,涵蓋項目運作的整個生命周期,包括前期用戶注冊與任務匹配、中期過程控制,以及后期質量審核的整個業務流程。用戶管理主要是指前文所說的志愿者管理機制,通過規范志愿者行為、提升參與能力及拓展溝通渠道以保障眾包質量。內容管理的方法各異,一是拆分項目內容,以頁為單位進行轉錄,降低了任務難度,如美國“公民檔案員”項目根據檔案轉錄難度,將一些精選檔案分為初級、中級、高級三個等級,供不同水平的轉錄員自行選擇;還會將任務內容分為已完成、待審核、未完成和未開始等狀態并即時更新。二是用戶可以編輯、修改其他志愿者的成果,最后由發包者判斷成果質量。三是由專業人員審核用戶成果,比如荷蘭“眾在參與”項目將同一份檔案資源分發給不同參與者,志愿者根據項目要求完成分配任務并由檢查員確認無誤后,平臺會把資源提供給用戶在線檢索使用。
與國外檔案志愿服務網絡化、項目制特征相比,我國線上檔案志愿服務較少,志愿服務平臺建設不完善,仍有很大發展空間。面對如此困境,國外檔案眾包項目的志愿服務實踐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提供經驗。
(一)強化互聯網思維
檔案眾包很大程度上是一種互聯網環境下的志愿服務形式,[9]其具體項目的開展需在互聯網思維指導下進行。互聯網思維的特征體現為平等、開放、創新、高效便捷、用戶至上等,[10]國外檔案機構以其為導向,在眾包平臺上將人力、物力等資源集中在一起,建立起檔案志愿服務網絡。我國檔案眾包也需加強互聯網思維,加快檔案網絡志愿服務建設,充分發揮網民群體的作用。一是建立專門的檔案志愿服務網,將其與各類檔案眾包項目鏈接在一起,幫助社會公眾在規范、統一的志愿服務網上查找各級各類檔案機構發布的志愿者招募信息。如浙江省檔案館曾在2017年至2018年借助“志愿匯”APP招募志愿者、管理簽到、記錄時間等,以改善志愿服務,提升工作效率。[11]二是借鑒NARA的“communities”社區建設經驗,拓展志愿者社交、互動渠道,推進網絡虛擬社群建設,以增強項目的可參與性和吸引力。
(二)健全檔案志愿者管理體系
志愿者是檔案眾包項目運行有效的關鍵,為了提升社會關注度和參與度,需要完善檔案志愿者招募、注冊、技能培訓、管理、激勵等方面的制度,逐漸健全檔案志愿者管理體系。一般來說,檔案眾包項目面向社會廣泛招募志愿者,在項目平臺上便能找到招募信息和平臺入口,用戶注冊登錄后就可以參與其中。志愿者在平臺頁面上獲取相應的培訓信息和規章制度。美國、新加坡的眾包項目還會根據用戶參與能力、任務難度為用戶分配相應任務,提供針對性的培訓與指導。
一般來說,志愿者可以在項目參與過程中隨時退出,這種中途退出現象是一個由于個人和組織在“應當”和“實際”兩方面認知不同而引起的復雜過程,是由自我期望及這種期望與在志愿者接受培訓過程中和培訓后的實際體驗之間的差距引起的。[12]為增強用戶黏度、保障志愿服務的長期性和穩定性,項目發起者需要在分析參與者動機的基礎上為不同需求的志愿群體制定激勵方案,建立健全貫穿整個志愿活動的激勵機制。一方面通過個人貢獻排行榜、榮譽證書等方式滿足志愿者精神層面的需求,另一方面以發放紀念品、積分兌換等物質獎勵的形式給予肯定和支持,持續激發其參與熱情。
(三)以用戶為敘事核心
檔案館志愿服務活動內容或項目能否吸引公眾,參與者能否從活動中獲得新體驗、獲取新知識、掌握新技能等,直接決定著檔案志愿服務活動的質量和可持續發展。[13]因此,檔案眾包項目的開展需要堅持以用戶為中心,在眾包主題的選擇上、內容的確定上考慮用戶需求,注重從集體記憶、個人興趣層面喚起公眾的參與興趣。我國各級各類檔案部門需要依托內容豐富、載體多樣的館藏資源,推出符合社會價值體系和公眾情感偏好的具有顯著時代特色、民族特色或者地方特色的檔案眾包項目,如2010年沈陽市檔案館建立家庭檔案網站面向社會征集家庭檔案,在項目中賦予用戶敘事者的身份能豐富用戶的參與體驗;美國還為用戶開設共享空間,鼓勵每個用戶發布與項目主題相關的照片、音視頻,增強用戶對平臺的歸屬感、認同感。此外,細化眾包任務也是重要的眾包項目建設策略,不僅擴展了志愿者選擇空間,還增強了任務可完成性,能給志愿者帶來階段性成就感和滿足感。美國“公民檔案員”在這方面表現突出:提供主題多元的轉錄任務;單一轉錄任務還繼續向下細分,比如子項目“革命戰爭中的軍人養老金檔案”將檔案按地點排列,志愿者可以選擇感興趣的地點或者家鄉進行轉錄,能夠拉近他們與檔案、檔案形成者之間的距離;區分任務難度并以頁為最小任務分配單位,方便志愿者根據自己能力、喜好選擇任務對象,體現了人文關懷。因此,我國檔案眾包項目也要關注主題設置、單個任務耗時長短、難易程度等問題。
(四)融入相關專業課程體系
檔案眾包項目融入圖檔博等相關學科的課程體系建設具有現實必要性。一是檔案眾包項目的一些高難度任務需要具有一定專業知識的人來完成;二是檔案眾包項目能夠為圖檔博等學科提供網上教學場所,提升學生們的業務技能,同時可以將網站上的檔案資源提供給學校、社區團體和研究人員,充分發揮檔案資源的內在價值。因此,我國檔案部門和高校之間應強化合作,將檔案眾包項目的規劃、實施與檔案學、圖書館學、博物館學等領域的專業課程體系相融合,以“校檔合作”的聯合培養方式推進專業志愿服務。在具體的開展形式上,既可以將學生參與檔案眾包作為課程一部分,也可以作為專業志愿服務項目,在項目設計階段,招募相關學科的學生參與到選題和檔案內容策劃中;在實施過程中則要引導學生群體參與任務完成、成果審核等環節,幫助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于眾包實踐。
眾包模式將社會大眾的力量與智慧集中在一起,其在國外檔案學領域的應用已取得顯著成果。為促進我國檔案事業高質量發展,檔案部門應該高度重視公眾力量、集體智慧,在吸收、借鑒國外檔案眾包實踐有益經驗的基礎上完善志愿服務機制,推出符合我國檔案工作實際的檔案眾包項目。
注釋及參考文獻:
[1]劉紅波,賴舒婷.數字社會背景下的政府眾包:概念框架、價值蘊含與運行模式[J].電子政務,2022(7):43-56.
[2]國家檔案局.中辦國辦印發《“十四五”全國檔案事業發展規劃》[EB/OL].[2022-11-10].https://www.saac.gov.cn/ daj/yaow/202106/899650c1b1ec4c0e9ad3c2ca7310eca4.shtml.
[3]夏佳靜,陳建.探索與蛻變:中國檔案眾包實踐探析[J].山西檔案,2022(2):69-77.
[4] National Archives.Citizen Archiviset Dashboard[EB/OL]. [ 2022- 12- 24 ]. https: //www.archives.gov/ citizen-archivist/.
[5] From The Page.National Archives of the United Kingdom [EB/OL]. [2022-12-24]. https: // fromthepage. com/nationalarchives/.
[6] Government of Canada.Welcome to Co- Lab[EB/OL].[2022- 12- 24].https://co- lab.bac- lac.gc.ca/ eng/.
[7] National Archives of Singapore.The Citizen Ar? chivist Project[EB/OL].[2022- 12- 25].https://www.nas. gov.sg/citizenarchivist/.
[8] Picturae.VeleHanden.nl[EB/OL].[2022- 12- 25]. https://velehanden.nl/.
[9]陳建,徐亞娟.新《檔案法》背景下我國檔案眾包的發展機遇、障礙與路徑[J].檔案與建設,2022(10):16-20.
[10]馮國權.互聯網思維下圖書館服務變革探討[J].圖書情報工作,2015(2):25-30,16.
[11]李娟.檔案志愿者的實踐及思考——以浙江省檔案館志愿服務為例[J].辦公室業務,2018(19):54.
[12] YANAY G V,YANAY N .The decline of mo? tivation? from commitment to dropping out of volunteer? ing[J].Nonprofit Management & Leadership,2008,19(1):74.
[13]李宗富.共建共享理念下公眾參與檔案館志愿服務活動現狀調查研究[J].檔案學研究,2019(2):88-98.
作者單位:上海大學文化遺產與信息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