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京龍
關鍵詞: 房地產 斜柱板式基礎工程 地腳螺栓 降基面
中圖分類號: TU19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3791(2023)15-0105-04
為提高傳統鋼筋混凝土板式基礎的穩定性和承載力,斜柱板式基礎工程憑借其坑底尺寸大、埋深淺等優勢特點受到建設領域的廣泛關注。但是在實際建設過程中,需要把控各項參數的準確性,如主柱坡度與地腳螺栓中心對立柱中心的偏移尺寸等。為杜絕返工現象,保證資金資源投入利用率,做好斜柱板式基礎工程測量工作是必要的。
1 斜柱板式基礎工程介紹
斜柱板式基礎工程,本質上屬于大開挖基礎,具有坑底尺寸大、埋深淺、經濟性強等特點,作為建設領域常用的一種基礎型式,相較于直柱基礎,其中心斜率與工程整體坡度相近,因而能夠降低基礎水平力對基礎底板的影響,將其控制在最低水平[1]。通常情況下,相較于其他類型的基礎工程,斜柱板式基礎工程與基礎軸線垂直的水平力至少可減少70%,此時的軸向基礎作用力僅增大1%~3%,由此可見,有效對底板的受力狀況、基礎立柱的受力狀況予以改善,提高基礎工程側向穩定性,同時減少鋼筋材料、混凝土材料在基礎工程中的使用量,提高基礎工程施工效益。
2 分析斜柱板式基礎工程測量方法
2.1 確定降基面和分坑尺寸
開挖土石方前,需要規范復測線路,根據工程設計圖紙與現場實際情況明確各個位置及其參數,具體包括線路轉角、跨越物高程、中心裝位置等,最后按照工程要求對降基面和分坑尺寸加以確定,為后續施工作業奠定良好基礎。要點如下。
2.1.1 基面降基
在基礎開挖過程中,為保證基礎部分能夠露出地面,最好在天然地面直接開展基坑開挖作業,若是確實需要降低施工基面,則要在周邊地形結構、降基面數值的綜合考慮下,使用經緯儀對降基面的范圍樁予以測定,以此保證施工質量。
2.1.3 基礎測量開挖
(1)對基礎水平位置的尺寸加以控制。于中心樁位置設置經緯儀,用以保證后續各項工作的精準性。儀器設置完畢后,以基坑施工基面與地腳螺栓的露出高度進行水平樁的施工作業,數量為2 個,分別位于基坑對角方向,兩個水平樁的高程統一;需要注意的是,水平樁應比地腳螺栓頂稍高,參數不小于0.3 m。最后在水平樁上打小鐵釘,放樣至對角方向。
(2)拉水平線。先將基坑中心的對角根開放樣到水平線,然后結合使用垂球將其傳遞至坑底,此時要提前對坑底中心位置的平整度和各項參數進行復核,確保其符合工程設計要求,然后方可在坑底放樣出基礎底部四角點及掏挖高度[2]。
2.2 測量安裝地腳螺栓
2.2.1 固定地腳螺栓運用配套的圓錨板對8 根地腳螺栓下部予以固定,確認穩固性達標后將其緩慢伸入已經完成支模作業的斜柱中,然后找正螺栓,在找正期間,選用錨板作為輔助工具,需要注意,錨板規格應與圓錨板、地腳螺栓是配套的,依次完成堤腳螺栓的上部固定工作后,運用方木墊起模板,使模板與斜柱頂面為平行狀態。對螺栓外露情況進行仔細核對,待完成基礎澆筑工作后方可規范取下錨板。
2.2.2 調整地腳螺栓
實際施工過程中,在外界環境等因素的影響下,往往無法準確控制堤腳螺栓的測量與安裝精確性,因此在完成8 根堤腳螺栓上下部的固定工作后,應對其進行仔細調節,確保其符合工程設計要求。確保地腳螺栓固定穩固后,在其下部處的立柱模板兩側開孔,將其作為螺栓調整切入點,若是發現螺栓需要調整,則要運用#8 鐵絲對地腳螺栓底部的四角進行綁扎,調整鐵絲后檢查螺栓尺寸、方向、坡度是否滿足工程設計要求,若是確認無誤則將鐵絲與基礎鋼筋籠主筋相綁扎,然后再恢復模板[3]。
2.3 校驗計算基礎部位
在斜柱板式基礎工程中,無論是地腳螺栓還是立柱,在遠近端方面均存在高差現象,實際測量與施工過程中,應落實規范的現場試驗工作,同時由項目部技術人員提供立柱近/遠端數據及其相對高差、地腳螺栓近/遠端距離及其相對高差、基礎半對角、地腳螺栓頂端拉線焦點與中心樁之間的距離等參數。
2.3.1 校驗立柱模板
首先,對中心樁與立柱遠端、立柱近端之間的距離進行準確測量,測量用具為經緯儀和大盒尺,將測得數據與數據表進行核對,以此為模板位置的準確性提供保障。運用盒尺對立柱斷面尺寸進行測量,結合工程設計圖紙開展對比分析工作,判斷立柱規格是否與設計內容一致。若是一致,則利用立柱斷面尺寸進行立柱對角距離“A”的計算,再結合正面坡比(x)和側面坡比(y)運用公式對綜合斜長加以計算,公式為
完成上述檢測、計算等測驗工作后,運用經緯儀和大尺對地腳螺栓擺放位置進行測量,結合數據表進行對比分析,若是存在不一致且偏差較大的情況,應對地腳螺栓位置進行及時調整。其中,在重新確定地腳螺栓位置時,可重復上述測量方法,即采取與測量立柱遠、近端高差方法一致的流程,以此確保地腳螺栓錨板按照坡比向工程中心樁的方向傾斜。
2.3.2 校驗地腳螺栓
運用老弦于地腳螺栓頂部對其進行綁固,以此得到地腳螺栓中心,然后結合使用垂鉛對中心到基礎面的投影位置進行仔細標注。完成上述工作后,對中心樁與老弦中心之間的距離進行精準測量,然后計算核對中心樁與地腳螺栓的距離,以此實現對地腳螺栓的精準校驗[4]。
3 基于施工實例研究斜柱板式基礎工程測量方法在房地產中的運用
為強化斜柱板式基礎工程測量方法運用的研究效果,提高其真實可靠性,故引入具體施工案例探析實際測量流程與要點。施工工程位于地被地區,本質上屬于開挖回填類基礎工程。
3.1 計算制作異形模板
為省去后期模板拼裝、找平、縫隙調整等環節的時間成本與人工成本,該工程選用竹模板開展工作,但是雖然不需要分段拼接,但要依托于精準計算工作明確模板尺寸。對于斜柱板式基礎而言,其等截面為斜柱,因而主柱側面為平行四邊形,異形模板與標準模板是其主要構成,其中,前者為上下部分,后者為主體部分,具體如圖1 所示。
圖1 中,a 為正面傾斜值;A~D 均為異形模板。通過對立柱對角傾斜度、總高斜邊長等進行計算,得到模板角度a 和模板長度I,能夠確定該側面的幾何尺寸,進而明確異形模板尺寸。
3.2 控制支立模板
為保證模板支撐的牢固性,需要對具有較高主柱的基礎進行澆筑間隔的控制,通常情況下應把控在2 h以內,以此保證混凝土澆筑質量,避免斷層等質量問題的形成。此外,選用圓木或鋼管支撐模板,若是選用鋼管材質,則要對其規格進行控制,確保在φ60 mm以上,同時落實規范的基坑邊防坍塌處理措施[5]。
開展具體的支模工作時,應選用雙鉤緊線器和鋼管對模板進行加固,同時預留可調節部分,確定異形模板后均勻涂抹土脫模劑,之后方可開展合模工作。其中,當立柱鋼模合好并校正立柱鋼模時,測量人員應運用相關儀器設備對查扎筋支模前所打的基礎控制樁的基礎根開及對角線尺寸進行仔細檢查,確認符合設計要求后方可開展立柱鋼模校正工作,之后測量立柱高度,以此確定鋼管加固位置。工程選用井字型鋼管,加固間隔為1~1.5 m,結合使用雙鉤緊線器,規格在1.5~3.0 t 之間,每個腿至少2 根將立柱的外角側自下而上連接,以此保證斜柱的調節范圍符合施工要求。完成有關基礎立柱的校正工作后,測量人員應檢查其坡度,確認無誤后開展砼澆筑作業。
3.3 地腳螺栓測量安裝
開展地腳螺栓的測量安裝工作時,認識到找正工作的困難性,因而采取以下方法。
運用8 號鐵線將地腳螺栓外側尾端懸吊起來,為后續位置調整提供支持。然后選擇基礎半對角線線長及小根開控制的方法,待完成同組地腳螺栓安裝作業后,將基坑外側角樁作為固定地腳螺栓尾部綁扎的鐵線的固定點。為使斜柱中心和地腳螺栓中心相重合,將垂球吊在基礎對角水平線的立柱中心處,然后同時拉較差十字線,具體如圖2 所示。
圖2 中,1~5 分別為水平線、垂球吊線、地腳螺栓、主柱頂十字線、基礎頂面。在完成十字線交叉拉起后,對十字線交點進行控制,確保其對準垂球尖,實際偏差控制在10 mm 以內即可。固定地腳螺栓,在同組地腳螺栓間距間加撐小木方,以此提高其穩固性[6]。
3.4 總結與建議
通過上述測量與施工流程的落實,相較于傳統基礎工程,斜柱板式基礎工程的運用減少了363 000 元的成本投入,且施工工期得到有效縮短,此類基礎工程取得良好應用效果。但在實際測量工程中,應對反向拉線鋼絲繩的直徑規格進行控制,最好為12.5 mm,同時規范落實模板安裝后的找平工作,確保立柱模板結合緊密,避免澆筑漏漿,保證施工測量質量。
4 結語
綜上所述,斜柱板式基礎測量技術能夠有效減少成本投入,滿足工程建設效益需求。但是此項測量技術與工程的展開也相應地提高了施工作業的難度,因此應立足于施工設計落實規范測量工作,尤其是地腳螺栓的測量、安裝與效驗等,以此保證施工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