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 鋒 祖 龍
1988年,唐凱林主編的《思想政治系統工程學》就提出了“大思政”這一概念。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出臺,說明國家對青少年思想道德發展的高度重視。上海最先開啟了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改革探索,經歷由“中小學德育課程建設”轉變為注重“大中小德育課程一體化建設”。2022年7月25日,教育部等十部門發布了關于《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的通知,推動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教育并引導學生堅定“四個自信”,成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提出“發展英語學科核心素質,落實立德樹人的基本任務”的基本理念,標志著英語教學向英語教育的轉變(教育部 2020)。這種工具性與人文性的融合引導教師要以落實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開發新穎的英語閱讀校本課程,引入新、趣、熱點話題,讓學生有更多接觸和學習多模態語篇的機會,逐步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獲得快樂的閱讀體驗。
信息化時代,信息量前所未有的龐大,學生獲得信息的渠道遠遠超過以往任何時代。然而,面對各種未加篩選的網絡信息,高中生辨別是非的能力還不夠,亟須正確的引導。英語教師應提升個人政治素養,認識到英語教學屬于意識形態領域,語言是傳播文化的載體,教師承擔著為國家培養偉大中國夢接班人的重任,必須在英語教學內容中融入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的引導。
根據新課程標準,地方和學校有一定的自行設計選修課的權利,教師可以立足教材,但不局限于教材,對教材進行合理取舍、補充、調整、優化(張光明 2014)。在單元話題中適時嵌入新資源以形成互補,實現單元話題的“嵌入式”;讓學生以體驗閱讀樂趣、從閱讀中獲得快樂為本,實現課程學習“去應試化”,形成閱讀課程策略。
在課程思政視域下開發高中英語閱讀校本課程,是以一種全新的課程觀、教學理念,將價值觀引領融入英語校本開發的各個方面,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宣傳和融入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把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自信和道德修養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補充到英語課程中(王飛濤、江蘋 2022)。
1.滲透性
從校本課程開發的內容來說,應根據思政教育目標有針對性地選擇不同的課程資源融入思政理念,從而促進高中生身心發展。
2.創新性
從校本課程開發的方式來說,應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點,因材施教,給他們個性化的選擇空間,為其留有創新的空間。
3.系統性
從校本課程開發的安排體系來說,它是一個需要通盤考慮的系統工程,因此要從學生發展的角度考慮,根據他們的成長特點,科學、系統地進行安排。
4.參與性
從校本課程開發的特點來說,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是一個漸進生長和動態生成的過程,相應地,教學過程也應是一個包含多種層次的活動過程(余文森 2017)。高中生對實踐活動有特別的愛好和追求,能充分體驗實踐活動中成功的喜悅,遇到困難也有克服和解決的耐心。因此,教師要利用好社會大課堂,通過活動刺激學生的內驅力,讓其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得到鍛煉、獲得成長。
5.主體性
從校本課程的評價方式來說,學生的自我教育是課程思政育人最好的落腳點,其更容易從同伴的評價中找到自己的優點和不足。

英語閱讀校本課程開發設計思路圖
努力培養學生熱愛閱讀的習慣,將新話題、有趣話題和熱點話題引入英語閱讀校本課程,為課程注入“新鮮血液”,打造適合學生的英語閱讀資源庫和平臺。多模態英語閱讀校本課程結構見表1:

表1:多模態英語閱讀校本課程結構
1.校本教材
在校本教材的選擇上,教師可以從非虛構類、虛構類、育人類入手,營造浸潤式英語閱讀環境,以培養英語閱讀素養為基點,搜集各種英語閱讀材料,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打造閱讀平臺。
針對非虛構類文章的閱讀,如新聞、科普、趣事、生活、中國文化及亮點,可以開發校本英語德育讀本,如勵志故事、做一個充滿正能量的人、學點生活技能等。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堅決不放棄育德育人這個陣地。高一階段可以開始“每天讀一個德育故事”活動,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幫助學生成為愛讀書、有正義感、充滿正能量、會生活、熱愛生命、能適應未來的中國發展需要的身心健康的公民。
就虛構類文章而言,教師可從詩歌、小說、戲劇三類文章入手。比如,英語詩歌優美而富有韻律,簡潔卻蘊涵著豐富的情感和哲理。教師利用“讀—品—頌”的模式,讓學生先閱讀詩歌,感受音律之美,然后賞析詩歌,體會文化之美和生命之美,最后誦讀詩歌,反復回味,接受美的熏陶與感染。
針對小說閱讀,教師可以嘗試英語原版整本書閱讀,如《媽媽的銀行賬戶》《老人與海》等,采用“讀—品—議”的模式,指導學生分章節仔細品讀,幫助其理清文章結構,熟悉主要情節,分析人物形象和性格,欣賞語言,品味文化,培養思維品質,并組織“金句摘抄”活動,要求其撰寫、交流、討論書評,舉辦分享會。
戲劇劇本的閱讀可以采用“讀—品—演”的模式。在表演環節,學生會對文本有更透徹的理解。這樣的校本閱讀體現了英語教學由“知識本位”向“素養本位”推進,是英語閱讀教學內涵的全面延伸和拓展,讓閱讀教學不再局限于英語知識本身,而是更加關注學生的發展和成長,使其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獲得知識、體驗情感、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
2.新媒體平臺
教師可以充分發揮網絡的作用,打造英語閱讀平臺,鼓勵學生將自己搜集的閱讀資料上傳到班級微信群或QQ群,然后與同學進行交流、學習;學生可以制作二維碼把自己的資料分享給其他人。
傳統的紙質媒體傳播方式比較單一,而微信公眾號可以將文字、圖片、音頻和視頻整合到一篇文章中進行推送。學生打開公眾號內容時,可以從視覺、聽覺上一起感知文章的魅力。
教師可以開通閱讀微信公眾號定期推送閱讀文章,為學生英語課外閱讀提供優質的原版閱讀素材,展示他們的閱讀學習活動,引導其同步進行原版閱讀素材的閱讀與翻譯活動。
3.課外活動
新課程標準在對文化知識的內容描述中首次提出學生需要學習并初步具備運用英語介紹和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能力,堅定文化自信,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此,除了課堂和教材所包括的語篇外,學生還應體驗更豐富的語篇文體,有意識地注意生活中和媒體上使用的英語語篇拓展所學知識(教育部 2020)。高中生研學活動可以與英語閱讀相結合。學生在研學前通過網絡或者景點的中英文介紹預先閱讀相關內容,學習相關內容的英語表達,并在研學過程中沿途拍下照片,然后分小組制作小視頻。學生在旅行中豐富了人生體驗,發現了生活中的英語,培養了英語閱讀興趣,體驗了閱讀樂趣,培育了家國情懷,形成了對家鄉、民族、國家的認同感,產生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豪感。
1.閱讀總模式(見下頁表2):讀前導讀(樂于閱讀)—自主閱讀(堅持閱讀)—讀后交流(愛上閱讀)

表2:英語閱讀總模式步驟
德育融入三步驟:亮點凸顯—行為解讀—反復回味
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元認知策略、閱讀策略的培訓,深入引導試讀體驗,幫助其突破閱讀瓶頸,激發其閱讀意識和熱情,使其樂于閱讀;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制訂閱讀計劃和目標,開展自主閱讀并進行疑難記錄;教師不斷鼓勵學生堅持閱讀;學生讀后有效交流,展示個人閱讀經歷,分享自己的讀書心得,享受閱讀帶來的成功體驗,從而愛上閱讀。
在課程思政視角下,英語閱讀校本課程的開發兼顧英語閱讀教學需求和德育需求,要求教師關注學校英語閱讀教學現狀,把握學校德育工作的開展情況,并在現有教材的基礎上合理拓展內容。在話題導入階段,做好德育融入工作,凸顯亮點,促健全人格。在對文章的理解和討論階段,指導學生對弘揚正能量的行為進行解讀,讓這個亮點,在他們心中得到升華,最后通過反復回味分享自己的體驗,從而強化德育。英語閱讀教學為德育渠道和形式的拓展提供了支持,讓德育不再是死板的說教,而是“潤物細無聲”地融入英語閱讀課堂。
2.階段性英語閱讀教學模式
低年級階段英語閱讀教學模式為構建Recite(誦讀)—Retell(轉述)—Perform(表演)。誦讀是鍛煉學生語言流暢度的基礎,通過誦讀熟悉文本,感受語言的語音之美。轉述要求學生梳理篇章結構,找準主旨大意,培養其對文章的整體概括能力。表演是一種給學生帶來真實體驗與歡樂的方式,能引起其極大的興趣,為其后續學習打下基礎。
高年級階段英語閱讀教學模式為構建Read(讀)—Enjoy(品)—Analyse(析)—Discuss(談)。閱讀的最終目標是到達高層次的水平,因此在高年級,教師引導學生帶著思辨思維閱讀和賞析,這是培養具有獨立思想和人格的人的必經之路。討論能生成亮點,引發思想碰撞,讓教師和學生都體會到閱讀的真正意義,擺脫單純把英語作為工具使用的枯燥和無趣。
3.不同閱讀材料的閱讀教學模式
(1)虛構類文學作品。
從文學三大特性的視角,以文學的三大特性為出發點,貫穿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和每一項活動,按照虛構類文學三步法的方式進行閱讀。第一步,激活背景知識,開啟文學欣賞之旅;第二步,挖掘文本內容,感受文學特性之真、善、美;第三步,重讀文本,體會文本風格,感悟永恒真理。這樣的三步可以指導學生理解、賞析和評價文學作品,體會其文學語言的特色、人物描繪的逼真、情節敘述的跌宕,以及經久不衰的永恒魅力,增加人文知識儲備,提升人文素養。
(2)非虛構類英語材料。
圖式法閱讀主要從內容、語言和形式三個方面分別解決。內容圖式能夠激活學生的背景知識,銜接新舊知識,了解文本相關知識。這就像開啟了誘發興趣的一扇門,點燃了向往閱讀的“星星之火”。
語言圖式能夠解碼詞匯、語法等知識。教師同時進行元認知學習策略的培養,使學生養成自我管理的習慣。
形式圖式能夠幫助學生了解不同體裁、題材的文本特定的寫作修辭手法和文章結構。針對故事類文本,教師指導學生按照記敘文的特點(開端、發展、高潮、結尾)閱讀;針對傳記類文本,教師指導學生按照時間順序閱讀;針對說明類文本,教師指導學生按照引言、正文、結束語三大部分閱讀。在大量分類指導后,學生在閱讀中少了許多盲目性。這就像從“盲人摸象”等級晉級到“按圖索驥”等級。
這樣,三種圖式相互作用,為學生的閱讀構架了堅實穩固的“金三角”。另外,在閱讀中,教師還可以嘗試KWL閱讀教學法,讀前已經知道的、想知道什么,讀后了解了什么,在課外閱讀分享中簡單明了,快速直接。最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著重學會處理和加工信息,帶入自己的理性思維和邏輯判斷,以思辨的視角與文本和作者對話,甚至拷問,反思文本的結論。
閱讀圈(Reading Circles)的不同角色(總負責人、提問者、詞匯能手、插畫師、總結人等)能滿足學生多元能力的展示。組內成員相互交流、溝通、分享,促進意義協商,達成觀點一致。小組活動的組織形式讓學生更有效地共同完成語言項目,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作品的賞析和評價。
在課程思政視域下,高中英語教師要不斷改變教學理念,創新評價方式。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也應成為評價的主體。教師要明確評價的目的是幫助學生樹立閱讀自信心、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更好地認識自我,同時幫助自己改進閱讀教學。育人最好的落腳點是學生的自我教育。
由于學生的智能是多元化的,評價模式也應多元化。教師應通過多元化評價找出每個學生在英語閱讀中的閃光點。通過提問、討論的方式,發現有的學生善于快速發現文本細節,有的學生更能理解文章字里行間的深層含義。教師的評價要具有靈活性和藝術性。校本閱讀的評價應以過程性評價為主,注重學生的閱讀過程,用積極、新穎的方式將他們引進英語閱讀的大門,讓其樂于閱讀;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要不斷鼓勵學生堅持閱讀、發展能力;在讀后交流環節,教師要善于通過各種創新的評價方式強化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使其愛上閱讀,形成良性循環。教師要特別注重充分發揮評價的導向作用,幫助學生通過英語閱讀獲得人生體驗、心靈感悟、思維碰撞等,既開闊視野、啟迪智慧,又陶冶情操、塑造品格。
總之,在課程思政視域下,英語教師要建立多模態英語閱讀資源庫,打造浸潤式英語閱讀平臺,按照新課程標準對閱讀主題、體裁的要求尋找適合的閱讀材料,并按照難易度和教材的單元話題標記為不同水平的閱讀材料,將新媒體、課外活動與英語閱讀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熱愛英語閱讀的習慣,使其獲得愉悅的閱讀體驗,同時以潛移默化的方式融入德育,提升英語課程的育人品質,幫助其既學習知識、培養能力,又豐富和磨礪內在,點燃追求知識和人生信念的火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