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偉,鄧 倩,徐亞運
(無錫市第二人民醫院 江蘇無錫214000)
冠心病(CHD)是目前臨床一種較為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以胸痛、胸悶、氣促等癥狀為主要臨床表現,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是其重要的醫療手段之一,該手術主要是指利用經心導管技術,疏通狹窄的冠狀動脈管腔,進而達到心肌血流灌注改善的治療目的[1-2]。近年來,隨著我國老齡化趨勢的日益加重,CHD患者的人數呈逐年上升趨勢。5E康復護理模式是由國際康復協會生活康復咨詢委員會在1994年首次提出[3],其主要包括教育(Education)、鼓勵(Encourage)、運動(Exercise)、工作(Employment)及評價(Evaluation)五項內容,起初是為了綜合改善腦卒中患者的臨床康復效果,而在經過數年發展,其已逐漸應用到各個臨床領域。結合祁麗亞[4]研究可以發現,該模式對改善中老年髖關節疾病患者的生活質量水平具有良好效果。本研究主要探討5E康復護理模式在CHD行PCI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F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21年5月1日~2022年5月1日收治的90例CHD行PCI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入院前頻繁發生胸悶、胸痛等情況,符合《穩定性冠心病診斷與治療指南》[5]《冠狀動脈生物可吸收支架臨床應用中國專家共識》[6]判定標準,可確診為冠心病,并符合PCI手術執行標準者;②年齡40~70歲者;③預測存活時間≥6個月者;④首次接受PCI手術治療者;⑤患者及家屬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認知功能異常者;②合并肝、腎功能不全者;③無法參與運動者;④合并嚴重出血傾向者;⑤心臟起搏器植入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5例。對照組男30例(66.67%)、女15例(33.33%),年齡:>65歲25例(55.56%)、≤65歲20例(44.44%);受教育程度:大專以下36例(80.00%),大專及以上9例(20.00%);冠心病病程:>3年19例(42.22%),≤3年26例(57.78%)。觀察組男31例(68.89%)、女14例(31.11%),年齡:>65歲22例(48.89%)、≤65歲23例(51.11%);受教育程度:大專以下32例(71.11%),大專及以上13例(28.89%);冠心病病程:>3年20例(44.44%),≤3年25例(55.56%)。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后開展。
1.2 方法 兩組分開病房,分別將其安置于病區兩端,明確告知患者及家屬禁止相互溝通與探討干預內容,設置明確分界線,禁止兩組出現跨區域行為。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護理。首先在患者手術結束后,派遣具有3年以上工作經歷的護士輪流看護,防止患者出現意外情況,需對其進行二次基礎檢查,明確患者的個體狀況與手術效果,在患者未蘇醒階段,責任護士需嚴密監測其各項生命體征變化,如血壓、心率等指標。在患者蘇醒階段,責任護士每天與其進行1次日常交流,了解患者的主觀感受,同時借助健康手冊,向其進行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內容包括疾病基礎知識、基礎防護方法、日常注意事項等,針對存在負性情緒的患者,給予心理干預,主要通過護患溝通、家屬溝通等方式減輕其不良情緒。待患者病情、身體狀況趨于穩定后,為其安排適當的康復鍛煉,如慢走、肢體延展、自主穿衣、進食等,其中運動訓練需每日堅持10~20 min,生活訓練可在家屬幫助下共同完成,在此基礎上予以患者對應治療措施。待患者身體各項生理指標符合出院標準后,責任護士可遵循本院相關醫療規章制度,為其辦理出院手續,并留置電話、微信等聯系方式,每間隔1周跟蹤回訪1次,隨時了解患者病情動向,并詳細解答患者內心疑問,囑家屬密切注意患者的日常生活狀況,若患者出現不良反應,如血壓升高、胸痛、呼吸不暢等情況,需及時到醫院進行復查治療,干預時間為30 d。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實行5E康復護理模式,干預時間同為30 d。首先由護士長與責任醫生將護理內容進行細致調整,具體內容如下。①教育:每間隔3 d舉辦健康指導課程1次,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視頻、PPT等網絡課件,培訓內容包含基礎健康教育內容。②鼓勵:由護士長整理近3年的成功治療案例,并向患者詳細介紹,并將治療成功的患者,且在愿意配合的前提下,使其作為該組患者的康復同伴,鼓勵患者積極參與臨床治療。③運動:將患者的運動時間進行合理調整,將基礎運動時間延長至30~40 min/d,并告知患者,若存在頭暈、汗液增多、勞累等情況需及時停止運動。④工作:對年齡較小而需持續工作的患者,首先需要明確其具體的工作性質,在患者體力允許的情況下,可允許其回歸正常工作崗位,對沒有工作的患者,可通過日常家務勞動,進行生活鍛煉。⑤評估:將電話隨訪改為視頻連線訪視,了解患者的服藥、生活、不良反應等,為其適當調整日常用藥及運動方法,并通過觀察患者情緒變化,引導其訴說主觀感受,并提出科學的生活指導建議。
1.3 觀察指標 ①心肺運動功能:采用遞增負荷運動試驗、心肺運動試驗及運動試驗綜合測定兩組干預前、術后14 d心肺運動功能,測定指標包括最大攝氧量(VO2max)、無氧閾值(AT)及代謝當量(MET),指標數值越高代表心肺運動功能越好。②自我管理:采用冠心病自我管理行為量表(CSMS)[7]評估兩組干預前、術后14 d自我管理水平,該量表評定內容包括日常生活管理(2個條目)、疾病醫學管理(4個條目)以及情緒管理(1個條目)3個維度,共7個條目,各條目分值范圍1~5分,滿分為35分,分數越高代表自我管理水平越好,該評分量表Cronbach′s α為0.9133。③生活質量:采用中國心血管病人生活質量評定問卷(CQQC)[8]評估兩組干預前、術后14 d生活質量,該量表包括體力(2個問題,分值為0~70分)、病情(6個問題,分值為0~26分)、醫療狀況(2個問題,分值為0~6分)、一般生活(5個問題,分值為0~17分)、社會心理狀況(7個問題,分值為0~26分)、工作狀況(2個問題,分值為0~9分)6個維度,共24個問題,滿分為154分,分數越高代表生活質量水平越好,該評分量表Cronbach′s α為0.8912。

2.1 兩組干預前后心肺運動功能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心肺運動功能比較
2.2 兩組干預前后CSMS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CSMS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CQQC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CQQC評分比較(分,
3.1 5E康復護理模式可改善CHD行PCI術患者的心肺運動功能水平 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14 d,觀察組VO2max、AT及MET水平均高于對照組(P<0.05),與劉玉春等[9]研究相吻合。由此可見,5E康復護理模式對改善該疾病患者的心肺運動功能水平具有良好效果。其原因在于:傳統的護理形式缺乏明確的護理方向,其雖能利用基礎的護理干預內容,提升患者的心肺運動功能水平,但無法占據主導位置,僅通過基礎的口頭健康教育,會忽視對患者心理、行為等方面的康復指導。而5E康復護理模式能夠將基礎的護理內容進行優化調整,保證患者的精神、體力、生活等多方面的康復干預共同進行,快速幫助患者將身體的各項生理指標調整至最佳狀態。
3.2 5E康復護理模式可提高CHD行PCI術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 有相關資料表明,心臟康復是加快PCI手術患者恢復速度的重要途徑,但在此期間,該類患者受疾病壓力、心理壓力、生活壓力等多層面影響,易產生焦慮、恐慌、缺乏治療信心等負性情緒,進一步影響其治療積極性,同時降低自我管理能力[10]。而在5E康復護理模式實施后,其能夠有效利用多媒體課程培訓的方式,提升患者的學習興趣,豐富自我認知,且在此基礎上,康復同伴的建立,也提升患者的治療信心與積極性,最后通過運動訓練、生活指導及工作鼓勵,全面提升其我管理水平,全面彌補常規護理在培養患者治療信心方面的不足。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14 d觀察組CSMS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與劉敏等[11]研究結果相一致。
3.3 5E康復護理模式可提高CHD行PCI術患者的生活質量水平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CQQC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與謝小朋等[12]研究具有相似性。究其原因:5E康復護理模式的應用,不僅根本改變了患者的主觀意識,同時具有良好的預后效果。該疾病患者在出院階段,常規的電話隨訪無法保證患者身體狀況信息的真實性,容易出現誤導信息,不利于患者的院后康復,而5E康復護理模式能夠通過將電話隨訪改為視頻連線訪視,直接與患者進行面對面交流,進而更加全面地了解患者個人狀態,及時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全面改善患者的預后情況。且在患者心肺運動功能改善、自我管理水平增強的聯合作用下,該疾病患者的生活質量也得到穩步提升。
綜上所述,5E康復護理模式可改善CHD行PCI術患者的心肺運動功能,增強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其生活質量。但由于本次研究納入對象相對較少,可能與實際結果存在部分偏差,因此本文作者建議,在今后的相關研究中,擴充樣本來源,增強研究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