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京 鐘淑維 吳聯鳳 王娟 王菊華 陳冰飛 謝光平
老年抑郁癥患者以焦慮、情緒低落、軀體不適及孤獨為主要表現,常出現睡眠障礙、認知功能改變,長期如此易造成老年患者心理狀態發生改變,出現諸多情緒問題,更甚者可能會出現極端行為,嚴重影響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1]。目前臨床治療老年抑郁癥主要包括傳統藥物療法、心理療法、物理療法,其中藥物及物理治療雖能控制患者病情,但對患者心理狀態改善不甚理想。而心理療法為典型的非藥物治療方法,可根據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針對性的心理干預,以及時調節患者心理狀態[2]。幸福PERMA(即積極情緒、投入、人際關系、意義、成就五個要素)模式是在積極心理學基礎上將快樂論與實現論結合而來,旨在通過一系列心理干預使人們達到持續幸福的狀態[3]。其中榜樣激勵的執行者為同樣患有疾病的病友,將其聚集在一起,分享觀念、行為、技能等一類激勵模式,主要注重護理及同伴的激勵融合,幫助患者提高希望水平[4]。鑒于此,本研究進一步分析幸福PERMA 模式聯合榜樣激勵療法對老年抑郁癥患者認知功能、自尊水平及歸因方式的影響。
選取2021 年8 月—2022 年8 月于醫院就診的老年抑郁癥患者120 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條件:符合國際疾病分類(ICD—10)中抑郁癥[5]診斷標準;年齡60~75 歲;小學及以上文化水平;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6]評估為輕度(<7 分HAMD<17 分)、重度(17 分≤HAMD <24 分)。排除條件:①伴有聽力或語言障礙,無法正常溝通及接受宣教者;②因精神活性物質或嚴重功能障礙所致精神疾病者;③合并嚴重器質性病變者;④近4 周內接受過抑郁治療或其他心理行為治療者。采用組間基本資料均衡可比的原則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0 例。對照組男35 例,女25 例;病程6個月~6 年,平均3.58±1.35 年;年齡60~75 歲,平均67.25±3.46 歲。觀察組男33 例,女27 例;病程6 個月~5 年,平均3.24±1.31 年;年齡60~74歲,平均66.98±3.42 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已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2021 審(012 號)]。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并簽署同意書。
1.2.1 對照組 實施抗精神藥物治療及常規護理,觀察患者各項生命體征、心理狀態,并給予用藥指導及適當的心理干預。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幸福PERMA模式聯合榜樣激勵療法。
1.2.2.1 幸福PERMA 模式干預 組建幸福PERMA 模式干預小組,小組查閱文獻資料,結合老年抑郁癥患者病情狀況及特點制訂干預方案,并由心理學專家指導進行修改,最終完成護理方案。具體干預措施如下。
(1)疾病與自我積極認知:了解患者對抑郁癥的認識及心理,主動詢問老人年輕時候的故事,并耐心傾聽,維持良好的護患關系;引導患者說出自身真實想法,并及時給予正確引導,促使患者觀察自身積極正向的一面,使患者能夠正視及正確認知自身疾病。
(2)積極情緒:鼓勵老年患者觀察日常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使患者對未來充滿希望;向患者闡述積極、樂觀的情緒對疾病康復的重要性;鼓勵患者肯定自己,增強自信心。
(3)投入活動的重要性:鼓勵患者積極參與家庭及社會活動中,可根據自身興趣愛好選擇性參加,如看電影、運動、園藝、手工等。
(4)建立良好人際關系:告知患者人際關系的重要性及溝通技巧,并解釋正確人生意義的定義,使患者正確看待人生,改變自身心態,能夠積極樂觀的應對疾病及困難,促使自身在逆境中不斷成長。
(5)成就及目標:鼓勵患者設定治療性項目的目標,通過完成目標提高患者的成就感。
1.2.2.2 榜樣激勵療法 對患者進行分組,將病區老年抑郁癥患者分設數組,盡可能將家庭經濟狀況、文化程度與性格三觀相近的分配在同一小組,每組人數應至少3 人 ,且必須有1 人對疾病診療呈積極態度。組員相互配合,在護理人員主導下,引導組員分別訴說自身對疾病診療態度及治療期望值等,以依從性與治療效果最佳的患者作為“榜樣”,述說其診療經歷,鼓勵組員效仿其面對疾病的做法,對診療中的精髓經驗相互分享與傳遞。
(1)抑郁程度:干預前后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17)[6]及抑郁自評量表(SDS)[7]評估患者的抑郁程度,HAMD 包含17 個項目,總分53 分,抑郁程度與評分呈正比;SDS 共20 個條目,臨界值為53 分,評分越高表明抑郁程度越嚴重。
(2)認知功能:干預前后采用神經心理狀態評定量表(RBANS)[8]評估患者的認知功能,共12 個條目,包括視覺廣度(圖形臨摹、線條定位)、延時記憶(詞匯回憶、詞匯再識、故事回憶、圖形回憶)、注意力(數字廣度、編碼測驗)、言語功能(圖畫命名、語義流暢性)、即刻記憶(詞匯學習、故事復述)5 個維度,評分越高則認知功能越好。
(3)自尊水平:干預前后采用自尊量表(SES)[9]評估,共10 個條目,5 個反向計分,5 個正向計分,根據自尊水平不同分為4 個級別,即1~4 級,記1~4 分,總分10~40 分,得分越高則自尊水平越高。
(4)歸因方式:采用歸因方式問卷(ASQ)[10]評估患者歸因方式,包括負性及正性事件兩部分,共12 個情景,情景得分越高則越傾向于該事件。
采用SPSS 25.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進行t檢驗,方差不齊時采用t’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HAMD、SD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HAMD、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HAMD、SDS 評分比較(分)
干預前兩組RBANS、SE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RBANS、SES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RBANS、SES 評分比較(分)
干預前兩組正性事件歸因、負性事件歸因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正性事件歸因評分高于對照組,負性事件歸因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ASQ 評分比較(分)
老年抑郁癥患者在應對日常生活及社會時,常采取逃避、忍讓、消極的心態,而長期受抑郁癥影響,不僅會造成患者認知功能損傷,且極易使患者出現沖動及自殺傾向,給患者及其家庭帶來極大傷害[11]。單純的藥物治療對于老年抑郁癥療效不佳,且長期服用藥物存在不良反應風險,不利于患者疾病治療及康復。因此在常規的藥物控制治療基礎上仍需給予必要的心理疏導,以更好地緩解患者心理狀況。
幸福PERMA 模式是在積極心理學基礎上,將實現論與快樂論有效結合,充分考慮主觀及客觀因素,以幫助患者達到持續幸福的狀態,繼而調節情緒及心理狀態[12-13]。榜樣激勵療法注重護理及同伴激勵,通過榜樣患者將深奧倫理轉化為通俗易懂、簡單的實例,以激勵患者,幫助患者調整心態,積極應對自身疾病,改善焦慮、悲觀情緒[14-15]。本研究結果發現,干預后觀察組HAMD、SDS 評分低于對照組,SES 評分高于對照組,說明幸福PERMA模式聯合榜樣激勵療法可改善老年抑郁癥患者心理狀態,提高自尊水平。分析其原因為幸福PERMA模式干預通過與患者交流引導患者分享自身故事,鼓勵患者表達自身想法,護理人員根據患者心理情況積極進行正確引導,促使其正視自身疾病,說出自身存在的積極面,增強患者對疾病康復的信心,緩解焦慮、抑郁、悲觀情緒。理性信念的建立能夠使患者意識到自身消極情緒對疾病治療的負面影響,及時對自身心理狀態進行調整,緩解消極情緒,改善抑郁狀態[16]。引導患者留意日常生活中美好事物及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使患者為了未來美好生活而付出行動。告知患者樂觀積極情緒對疾病康復治療的重要性,正確認識自身疾病,引導患者進行自我鼓勵,提高患者自信,改善自尊水平。積極引導患者與家人及朋友溝通,并引導患者積極主動回應,促使患者逐漸融入家庭及社會,開放自己。鼓勵患者設定治療目標,以此幫助提高患者的成就感。榜樣激勵法則根據患者經濟狀況、性格等分組,引導患者傾訴自身對疾病治療的期望,并以其中治療效果最好的患者作為榜樣,分享自身疾病治療經驗,以鼓勵患者更好了解疾病治療方法,在提高對疾病認知及治療信心,消除負性情緒。兩者聯合共同對老年患者進行綜合的心理疏導,有效鼓勵患者積極應對疾病,樹立對疾病治療的信心,提高自尊水平,改善心理狀態。
認知功能為高級中樞神經復雜的一系列活動,包含語言功能、記憶力、注意力等諸多方面,認知功能損傷則會加重患者日常功能障礙,而認識功能損害的抑郁癥患者常表現出接受新鮮事物能力差,應對困難能力不足,遇事恐懼等情緒,降低患者的主觀幸福感[17-18]。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RBANS 評分高于對照組,提示幸福PERMA 模式聯合榜樣激勵療法可改善老年抑郁癥患者認知功能。可能因幸福PERMA 模式聯合榜樣激勵療法可幫助患者調整心態,正確認知自身疾病,樹立治療疾病的信心,幫助患者改善抑郁狀態,從而減少疾病對中樞神經的影響,改善患者認知功能,且患者情緒狀態的調節,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患者的應對能力及語言功能,促進損傷神經功能的恢復。
抑郁癥患者多缺乏正常人歸因時自我服務偏向,常人在歸因時常傾向于把好事件的原因歸結為自身的、整體的,把壞事件原因歸結為暫時的、他人的,這種偏向于自我欣賞,可提高個體的自我效能[19-20]。而抑郁癥患者則是好事件與壞事件的歸因度量分值接近,患者的自我效能降低,缺乏常人的自我肯定。本研究結果發現,干預后正性事件歸因評分高,負性事件歸因評分低,提示幸福PERMA模式聯合榜樣激勵療法可調節老年抑郁癥患者歸因方式。分析其原因為幸福PERMA 模式護理的實施,可有效幫助患者緩解焦慮、悲觀情緒,調整心態,正確認知自身疾病[21-22],而榜樣激勵療法能夠為患者樹立治療的信心,積極調整自身心態應對,正確看待疾病,調節患者的歸因方式。
綜上所述,幸福PERMA 模式聯合榜樣激勵療法可改善老年患者抑郁程度,提高認知功能及自尊水平,改善歸因方式。但本研究受到研究經費、人力等因素的限制,納入研究樣本量較少,且樣本量均來源于同一醫院,在樣本方面存在局限,榜樣激勵療法尚處于發展階段,在諸多方面不夠成熟,仍需進一步完善,并且本研究結果數據多由患者自身填寫,結果存在主觀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研究結果的可信度,故為進一步提高研究結果的真實性及研究的可信性,在日后研究中應進行大樣本,多中心的研究,以深入探討幸福PERMA 模式聯合榜樣激勵療法對老年抑郁癥患者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