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冰青 凌林
多發傷是指由于相同的原因造成兩個或多個解剖部位同時或連續地受到傷害而發生的嚴重創傷,并且其中至少有一處損傷會危及生命[1],是目前世界范圍內主要的致死致殘原因之一,已成為45 歲以下成年人的第一死亡原因[2]。目前治療多發傷關鍵在于盡早實施有效的搶救,使院前搶救、院內急診處理的救治鏈條更加合理緊湊,分工合作更加明確,步驟更加有條不紊,這都是提高急救效果的關鍵[3-4]?,F有研究指出,院前院內一體化急救護理模式能夠整合資源,優化服務流程,并提高急救救援效率及質量[5]。目前我院正在推行創傷中心建設,因此本研究在多發傷救治中,采取院前院內一體化創傷急救護理模式,觀察其在多發傷患者搶救中的應用效果。
選擇本院2018 年6 月—2020 年6 月確診的多發傷患者93 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條件:多發傷患者年齡>14 周歲、創傷嚴重程度評分(ISS)>16 分、創傷累計>2 個系統。排除條件:傷后6 h;入院生存期為24 h 內;有過基礎心肺疾病、腫瘤放/化學治療、自身免疫疾病的患者。采用組間基本資料匹配的原則分為觀察組52 例和對照組41 例,兩組多發傷患者入院時年齡、性別、受傷時間、改良早期預警評分(MEWS)、ISS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本研究經過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所有患者或家庭成員均知曉并簽字。

表1 兩組多發傷患者入院時一般情況比較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急救護理方法。未組建創傷護理急救小組,僅按照排班配置人員,護理人員均按照各班職責執行護理工作,主要步驟為:120 接診、急救分診、常規掛號、病情評估并告知等,并給予以相關急救診治,在初步對患者進行救治后,完善相關檢查,然后聯系相關科室進行會診并辦理入院手續,入院治療。
1.2.2 觀察組 采用院前院內一體化創傷急救護理模式。
(1)組建創傷急救小組:在創傷中心主任和急診科主任的指導下,護士長帶領科室護士組建創傷急救小組。根據每位護士的職稱和綜合技術能力,安排相應的工作,落實工作責任制,不定期對護士進行創傷相關知識培訓,規范搶救流程,提高搶救效率,成立創傷治療微信小組,方便救治信息傳遞。
(2)院前急救和轉運:120 接線護士在接到緊急呼叫時,用簡短清楚的語言準確獲取傷者的位置、受傷人數、患者的病情等信息,用關心的語言安慰患者及其家屬,并安排創傷急救小組醫護人員盡量在最短的時間內到達事故現場。醫護人員到達現場后迅速按“ABCD”(氣道頸椎-呼吸-循壞-神經系統)對患者病情進行評估,并立即針對患者情況進行開放氣道、固定止血、建立靜脈通路等搶救措施,在轉運途中進行詳細的急救記錄,利用創傷中心微信群與院內保持密切聯系,通報患者病情,告知提早備好相關醫療器械和藥品,以便患者抵達院內后可立即獲得有效的救治。
(3)院內急救: 當患者安全運送至搶救室后,創傷急救小組成員各司其職,應立即進行傷情“ABCDEF”再評估(氣道頸椎-呼吸-循壞-神經系統-充分暴露體查及肛門指診-床旁快速超聲檢查),并作出相應搶救措施,及時糾正酸中毒,保溫防止低體溫發生,盡早輸血預防創傷性凝血病;信息登記人員負責信息登記及傳遞并聯絡??瓶剖視\;值班急救小組組長協調各項急救工作并做好與家屬的溝通工作。
(4)院內送檢及轉送無縫銜接:全程開放綠色通道,完善血氣分析、血栓彈力圖、血型等檢查;通知輸血科核血、備血待輸;并完善CT 檢查,根據病情立即通知外科??漆t生及介入科、手術室及ICU 相關人員,使其快速做好損傷控制性復蘇或損傷控制性手術。
記錄兩組多發傷患者MEWS、ISS、入院時及入ICU 時乳酸值和血紅蛋白值、院前急救反應時間、就診到達時間、評估時間、接診時間、急診搶救室救治時間、核血備血時間、到達手術室或重癥監護室時間;使用我院自行設計的滿意度量表評價家屬的滿意程度,分為非常滿意、滿意和不滿意。
采用SPSS 17.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方差不齊時采用t’檢驗;等級資料組間構成比較采用秩和檢驗;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入院時對照組與觀察組血乳酸、血紅蛋白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入ICU 時觀察組血乳酸值低于對照組,血紅蛋白值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多發傷患者入院時及入ICU 時乳酸、血紅蛋白比較
觀察組院前急救反應時間、就診到達時間、評估時間、急診搶救室救治時間、合血備血時間、到達手術室或重癥監護室時間均短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多發傷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或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護理滿意程度比較
多發傷多為高能量損傷,是一種復雜的疾病,并且是一個持續的健康難題,尤其在年輕人群中。隨著創傷系統和預防措施的實施,以及我們對病理生理學認識的提高,這些患者的急性期病死率在世界范圍內皆呈現下降趨勢。臨床表現特點主要是病情發展迅速且復雜多變,為突發性疾病,病死率非常高,主要原因是由于其導致患者內環境嚴重紊亂,并造成機體免疫功能抑制,致使患者出現多器官功能衰竭,從而出現較高的病死率[6]。因此在短時間內對多發傷患者采取有效的急救方式不但可以提升患者存活率,還可以最大程度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并且在急救的過程中同時采用及時、快速有效的護理措施也是至關重要,可為多發傷贏得“黃金”搶救時間,增加患者預后效果[7]。
院前院內一體化急診救治模式是高效的搶救護理模式,強調把握“黃金救治”時機,具有緊密銜接并優化急救流程、共享應急救援資源等優勢[8]。目前很多學者也證實院前院內一體化急救模式能夠更有效地縮短急診救治時間,提高急救成功率,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促進患者快速康復,現廣泛應用于急性腦卒中、創傷性失血性休克、心肌梗死、重型顱腦外傷等急危重癥搶救中[9-11]。院前院內一體化急診救治模式存在以下優勢:①提高急救效率。院前急救和院內救治是整個急診救治過程中的兩個環節。院前急救來到患者現場進行初步救治,而在院內救治環節內,醫生和護士會進行詳細檢查和治療操作。兩個環節之間的緊密聯系就是傳說中的“傳送帶”。但這種傳送帶是很不穩定的,因為其中存在著信息傳遞不暢或要等待醫護人員的問題。如果院前急救和院內救治能夠融為一體,就可以完美地解決這個問題,大大提升急救效率[12]。②加強醫療人員的技能水平。單純地在院內救治環節內,醫護人員無需考慮環境、人員等問題,只需要專注于患者實際狀況即可。但是,院前急救與環境高度相關,醫護人員需要在現場出具判斷,依據現場情況進行應急處理,因此,要求醫護人員具備較高的技能水平。院前急救和院內救治融為一體能夠讓醫護人員在更為真實且模擬的情況下進行培訓,熟練掌握救治專業技能[13]。③減少患者等待時間。急救患者的時間和生命密切相關,院前急救和院內救治的分離會讓患者在兩個過程中掛號、排隊、等待,承受著人體壓力和病情惡化的風險[14]。而如果將這兩個過程融為一體,就能夠讓患者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得到最合適的救治服務,快速恢復健康。④提高醫院服務水平。急救是醫院的重要服務,其服務質量影響著整個醫院形象。如果醫院急救的過程高效穩定,患者得到的服務質量也會更高,醫院自身也會得到更多的信任和好評[15]。因此,院前急救和院內救治融為一體,完善救治環節的服務質量,對于全面提高醫院管理水平和服務水平都是有幫助的[16]。
本研究結果顯示,開展院前院內一體化急救護理模式后,觀察組較對照組縮短了患者院前急救反應時間、就診到達時間、評估時間,表明該模式注重院前急救工作,醫護人員可及時準確地對患者傷情進行評估,并熟練掌握氣道開放、包扎止血、骨折固定、搬運等現場急救技術,確保多發傷患者可迅速獲得專業的救治;同時在轉運過程中,護理人員詳細了解患者具體情況,并通過創傷微信群與院內同事取得聯系,創建了順暢的急救信息渠道,確保院前院內急救合理銜接,切實提高了院前急救的質量[16]。同時觀察組也縮短了急診搶救室救治時間、到達手術室或重癥監護室時間。本研究中觀察組入搶救室后立即抽血送輸血科核血備血,如病情需要立馬輸血或啟動大輸血,縮短用血時間,減少創傷性凝血病發生,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入ICU 時血乳酸值低于對照組;血紅蛋白值高于對照組,延緩了患者血紅蛋白下降程度。證實了院前院內一體化急救模式在創傷急救護理小組的調度下高效地落實各項急救工作,實現各環節無縫隙銜接,可大大縮短非治療時間,且改善多發傷患者循環灌注[17-18]。在患者和家屬對護士的滿意程度上,觀察組的滿意程度優于對照組,說明院前院內一體化急救模式可有效提高患者護理滿意程度,這與上述急診一體化途徑,使患者充分感受到人性關懷有關。多個學者證實應用ISS 及MEWS 對多發傷患者進行病情評估以指導多發傷的搶救可提高搶救成功率[19-20],本研究中也運用兩個評分系統指導多發傷的搶救。
綜上所述,院前院內一體化急救護理模式提高了多發傷患者的救治效果,提高患者的滿意度。但本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樣本量少,需進一步擴大樣本量,探討院前院內一體化急救護理模式的效果。